2021年7月20日,河南郑州突降特大暴雨,整个城市受灾,人们的生活甚至安全都受到了威胁;而这并非近年来的孤例,地球的另一端,在德国和西欧的其他地区,洪水摧毁了大面积的农田和村庄。极端气候似乎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近距离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此语境下,设计和设计师能做些什么呢?
| 嘉宾介绍 |
邓国辉 Damian Tang
邓国辉是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亚太地区的咨询委员主席兼财政和商务计划主委,他也是IFLA亚太地区前主席、新加坡景观建筑师学会(SILA)的前任会长。邓国辉老师在新加坡国家公园局担任高级设计署长,拥有十七年实践经验领导着新加坡城市景观和城市弹性规划以及亲生态城市设计改革方案。
刘岱宗 Daizong Liu
刘岱宗是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中国可持续城市项目主任,公众号”一览众山小“创始人。刘岱宗老师在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战略、公共交通与慢行系统规划和设计、街道与公共空间设计等领域,有着20年的经验,并对智慧城市、交通以及自动驾驶方面有着大量研究,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能让城市的发展更健康、平衡。
| 主持人 |
靓秋
Reflex-arc工作室建筑师,青年建筑学者,耶鲁大学建筑环境硕士,香港大学建筑本科
鹏程
Reflex-arc工作室景观设计师,北京大学风景园林硕士
| 时间轴 |
4:31 为什么极端气候/灾害事件好像越来越频繁地在发生?
11:10 对于类似此次河南洪水的预防、受灾(避险)、以及灾后的重建,Damian和岱宗老师曾经有了解或是参与过什么样的项目?
14:09 新加坡有什么跟韧性城市、生态城市有关的设计?
20:11 COVID-19 之后全球城市的关注点有什么方向上的转变?
21:10 什么是城市的韧性?
22:34 韧性城市的策略中应对气候问题的方向有哪些?其中包含哪些工作?
25:53 新加坡可持续城市的发展蓝图是什么样的?
28:32 类似海绵城市之类的可持续设计策略,除了图纸美观之外,对于灾难的预防真的有效么?
30:17 什么是海绵城市?
34:24 日本的防洪措施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34:54 数据的更正:7月20日郑州暴雨72小时降雨量616毫米,如果按日本气象局的降水量统计进行排名,616毫米约排名第455位,2019年日本神奈川24小时的降雨量曾达929毫米。
40:43 科技在气候变化下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42:44 应对气候的设计应最优先在哪类城市环境中投入建设?为什么可以从公共空间的场所营造开始来应对气候变化?
46:02 怎样从各方面出发做好应对变化的准备?
49:11 丹麦和荷兰等国家怎么做到与水为友,有哪些气候适应性的策略?
50:37 有哪些低成本、可以快速实施的方式应对气候问题?
54:31 怎样体系化地看待不同的设计策略?
55:40 怎样把弱势地区和人群都纳入气候变化措施的考虑?
59:07 对于非设计师或是从业者,我们的生活当中会不会接触到这样的设计项目?我们有可能参与到其中的设计/规划过程中吗?
1:04:29 各个领域如何从生活和工作的不同方面参与到气候变化的应对中?
| 延伸阅读 |
新加坡的 ABC水计划
2006年,新加坡水务局发起了一项“活力、美丽、清洁”(Active, Beautiful, Clean)水计划,至今已有15年之久,旨在使河流回归自然状态,改造国家的水体供水及排放功能,打造美丽、干净、生态的溪流、河流和湖泊,为市民提供了新的休闲娱乐空间,提出了一个永续雨水管理的水敏城市设计方法。
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改造项目(BISHAN Park)
碧山宏茂桥公园是ABC水计划下的旗舰项目之一。60年代到70年代,新加坡经历了快速的现代化与城市化,这一时期城市中大量修建混凝土排水与运河系统以预防大范围的洪水侵袭,流经碧山-宏茂桥公园的加冷河就是其中之一。改造后的河道,去直取曲,蜿蜒曲折、宽窄不一,如同自然河流般拥有多样化的流动形式与流速,塑造出极为宝贵、自然而又多元化的栖息地,为生物多样性奠定了基础,更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了多样的空间。
韧性城市 (Urban Resilience)
一座韧性城市就是对自然和人为的、突发和慢性的、预期和未预期到的灾害进行评估、计划并采取行动,以对灾害未雨绸缪和积极应对的城市。韧性城市更能够保护和改善人们的生活、保卫发展成果、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以及推动积极的改变。关于城市韧性的学术讨论主要集中在三种不同的威胁上: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恐怖主义。不少学者已讨论过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物质和非物质层面上抵御这些威胁的能力。因此,韧性城市更多在反恐、自然灾害以及基础设施采用可持续能源方面提出应变策略。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一个比喻的说法,是一种在城市中建设防洪防涝并兼有生态环保功能的新型城市模型,指城市如海绵一样,降水时能“吸水”,而平时则可“挤”出收集的雨水来利用。海绵城市概括而言有“渗、滞、蓄、净、用、排”六大措施。海绵城市强调的是城市层级的整体建设理念和方式,而不是具体的技术措施。
目前由国家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三部委共同组成评审专家组评审的中国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共计30个,分别为2015年的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2016年的福州、珠海、宁波、玉溪、大连、深圳、上海、庆阳、西宁、三亚、青岛、固原、天津、北京。
日本的三级防洪制度
是指日本政府、企业、民众共同担起防洪的责任,政府建立防洪第一道防线:大型和主干工程,例如世界最先进、规模最大的地下排水系统、以及雷达雨量实时信息公开预警系统等;企业负责建立第二级防线:保证所负责部分的防洪及预警;民众负责提高灾害意识,在灾难来临时有足够的知识予以应对。
日本东京地下宫殿
1992年至2006年间,日本政府投资约20亿美元,在东京西北方向的埼玉县修建了一座宛如“地下宫殿”般的暴雨排水系统,这是目前世界最先进,规模最大的地下排水系统,被称为保护东京免受洪水侵袭的“地下宫殿”。主要作用是东京圈中小规模的河流泛滥时,将一部分溢出的河水引入河道较宽的江户川,通过加强泄洪能力防止城市洪涝灾害。
(详情见公众号一览众山小 | 从50米巨型地下神殿说起:东京地铁抗洪防灾建设经验启示)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Nature-based Solutions)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是指可持续管理和利用自然来应对社会环境挑战。这些挑战包括气候变化,水安全,水污染,粮食安全,人类健康,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灾害风险管理等问题。这些解决方案受到大自然的启发和支持,具有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并有助于增强抵御灾害的能力。
亲自然设计原则(Biophilic Design)
亲自然设计(Biophilic Design)是随着“热爱自然的天性”(Biophilia)这一概念的普及发展而来的。1984年,爱德华·O·威尔逊将“热爱自然的天性”定义为“人类与其他生物天生的情感联系”。近几十年来对亲自然设计课题的研究,可以归为以下三类: 1)空间里的自然:在某一空间中直接的、物理的、短暂性的自然;2)类自然事物:有机的、非生物的、能够间接地唤起与自然的联系;3)自然的空间:自然中常见的空间布局。
| 本期幕后 |
片头配乐 | 纪录片《不可忽视的真相》主题曲 Michael Brook《River View》
片尾配乐 | 纪录片《不可忽视的真相》主题曲 Michael Brook《Best Unsaid》
剪辑 | Peng,Jingqiu
文案 | Jingqiu
校订 | Yixian
视觉 | 张雯雯,高远
开场音乐 | 邢天
| 播客介绍 |
Reflex-on建筑说是Reflex-arc(映照建筑)工作室旗下的一档播客节目,每月更新,我们希望从非建筑的角度重新审视建筑,让设计成为联结各学科各人群之间的媒介,正如反射弧般联结不同的视角与观点,谈论建筑内外的人与事。
| 关于我们 |
Reflex-arc[映照建筑]工作室的成立源于生物学上的反射弧概念,我们希望从非建筑的角度重新审视建筑,让设计成为一种反应人们需求的自然机制,和各学科、各人群间沟通的媒介,正如反射弧般联结不同的视角和观点。团队于2018年成立于北京,旨在通过设计跨界的方式,从建筑、城规、社会科学和艺术的多重角度,对当代城市和建筑设计进行研究、反思和设计。
网站 | https://reflex-arc.com/
邮箱 | info@reflex-arc.com
公众号 | Reflex arc工作室
資訊
- 節目
- 頻率隔週更新
- 發佈時間2021年8月27日 上午6:41 [UTC]
- 長度1 小時 11 分鐘
- 集數3
- 年齡分級兒少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