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丝在拧紧

「螺丝在拧紧」是单读主编吴琦的播客。在剧烈的社会转型中,我们继续提出问题,展开对话,以独立的洞察,创造新的文化空气,和同代人一起,完成自己擅长且热爱的事。 当旧标准开始松动,螺丝也往新的方向拧。在“小地方“、“愉悦清单”等专题节目中,我们邀请朋友一起散步,分享一手的生命经验,共同寻找未来的希望,以及更宽松、正直、值得一过的生活。

  1. Vol.112 一个女外卖骑手,决定拥有自己的叙事

    -1 J

    Vol.112 一个女外卖骑手,决定拥有自己的叙事

    本期声音|王晚,《跑外卖:一个女骑手的世界》作者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近年来,我们常常读到记者采写外卖骑手的故事,或是学者对外卖平台算法的分析,却少有机会进入骑手自己搭建的叙事。在那些飞驰的身影中,女骑手的存在更是一个沉默的少数。 而王晚打破了这种沉默。在新书《跑外卖:一个女骑手的世界》里,她写下淡季仍跑单 14 小时的疲惫、雨天湿透的胸罩黏在皮肤上的不适、过度劳累后的经期紊乱——有的是骑手们共同的经历,有的是作为女骑手的独特体验,它们第一次被如此细致地书写。 在本期「螺丝在拧紧」的「在末日读书」栏目的对谈中,主播吴琦与王晚还聊起了她的“前史”。生于山东农村的她,很早就爱读鲁迅、卡夫卡、契诃夫,一边害怕自己成了格格不入的“神经病”,一边抓着这些书从原有的生活中“攀援”而上。 这期节目讲的不仅仅是一个女骑手的故事,还是一位身处边缘的女性对抗孤独、重建自我的历程。小时候,她在废弃的房屋里翻找书籍,现在,她在送餐路上拐进公园看花,把每一次跑单当作历险。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有向前走一步的能量——这是王晚带给我们的叙事。 |时间线|04:12 出书后得到关心,“我有一些手足无措” 11:05 王晚:小时候不知道读书有什么用,只觉着这东西能帮到我 13:02 你很早就划清了课本和别的书的界限? ——我喜欢有个性的东西 24:17 王晚:我和我娘唯一不同的是,我从不会把别人的使命当作是我自己的 29:00 贫穷时,“阅读是我为自己做的仅有的事” 32:42 一回老家,“你没有办法保持思想的独立性” 40:31 吴琦:作者出书之前的“史前史”,都是有痕迹的 52:35 王晚:跑外卖让我实现了“精神独立” 57:15 一个不顺从的人,怎么面对外卖的规则? 01:02:13 跑外卖考验你的计算能力、判断能力、观察能力、瞬间决策力 01:05:28 大家批判外卖平台的系统时,你怎么看? 01:12:34 “辛辛苦苦走到这,发现还是辛辛苦苦” 01:15:37 人生最终的追求,是变成一个有智慧的人 |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书籍《跑外卖:一个女骑手的世界》,王晚著《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著《黑铁时代》,王小波著《世界观》,理查德·德威特著 |本期音乐|面会菜,林生祥有信心,尧十三 |互动方式|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吴琦@五七,与主播互动。 |本期封面|摄影:吴琦 |关于「螺丝在拧紧」|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编辑:菜市场剪辑:椋生视觉设计:李政坷节目运营:刘雨萱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王泓鑫

    1 h 20 min
  2. Vol.111 对话林雪虹:母亲在我身体里记账,我在书里为她立传

    15 OCT.

    Vol.111 对话林雪虹:母亲在我身体里记账,我在书里为她立传

    本期声音|林雪虹,《林门郑氏》作者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有没有某个时刻,你突然在自己身上发现了母亲父亲的影子——而你害怕成为那样的人? 马来西亚作家林雪虹已经离家 20 年了,因为母亲查出癌症晚期,她回到那个有两个姐姐、一个妹妹、一个弟弟和一个暴戾父亲的家庭。母亲去世后,她在账本、彩票等遗物中,重新看见她曾经害怕成为的人:一个斤斤计较,为生活奔忙的女人。 《林门郑氏》这本书,是她回看母亲与自己的来处的方式。在本期「螺丝在拧紧」,也是我们「在末日读书」栏目新一期的对话中,主播吴琦问林雪虹:“更像你的母亲,和更像你的父亲,哪一种会让你觉得更可怕?” “像母亲令我更加毛骨悚然,”她说,“因为我和她是同一个性别的。” 母亲被家庭拦着无法升学,后来又一生被金钱所困、为婚姻所累;林雪虹从小到大都是优等生,远走异乡,35 岁辞职选择写作为生,两人的命运看上去截然不同。但是人生走到中场,通过写作去回望时,她才能看见两名女性的痛苦中息息相关的部分。即使是在我们尽力远离的回忆里,也有为我们提供理解并因此不再感到孤独的事物,这会是阅读和写作带来的安慰吗? |时间线|05:52 35 岁决定辞职写作?从一个周日下午的文学时刻说起 23:22林雪虹:写作是我的生活方式26:45 书写母亲时,本希望像医学人类学家一样客观记录32:23母亲一开始像“瘦弱的猫”,后来像“过街老鼠”35:56不作为作家,而作为女儿的林雪虹在想些什么?37:58“我身上住着一个小林金水”,父亲的影子在什么时候出现45:34那个在家暴力,在外自卑的“一家之主”55:06 吴琦:雄性的威慑下,一个个女性被迫扮演家庭润滑剂的角色01:03:08 林雪虹:比起父亲,像母亲令我更加毛骨悚然01:15:32 “天使就是死神”,这到底是什么意思?01:25:55吴琦:为什么人在这里,却总向往别的地方?01:30:00 两种中产阶级生活:伯格曼电影里的的光鲜 vs 侯麦电影里的坦然 |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书籍《林门郑氏》,林雪虹著《别处的月光》,林雪虹著-谈话中提到的影视作品《第七封印》(1957),导演:英格玛·伯格曼《野草莓》(1957),导演:英格玛·伯格曼《芬尼与亚历山大》(1982),导演:英格玛·伯格曼《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2021),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本期音乐|有无,林生祥姆妈莫惊惊胆胆大,林生祥 |互动方式|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吴琦@五七,与主播互动。 |本期封面|摄影:吴琦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编辑:菜市场剪辑:椋生视觉设计:李政坷 欧梦婷节目运营:刘雨萱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王泓鑫

    1 h 36 min
  3. Vol.110 那个工厂里的书呆子,后来过得怎么样

    24 SEPT.

    Vol.110 那个工厂里的书呆子,后来过得怎么样

    本期声音|张赛,《在工厂梦不到工厂:如此工作二十年》作者 何珊珊,《在工厂梦不到工厂:如此工作二十年》编辑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你会怎么和人描述自己每一天的工作?对于在卫生巾厂工作的张赛而言,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重复”——你的工作是重复的,你说的话是重复的,你吃的饭菜是重复的,连你脑子里面的想法,都是重复的。 《在工厂梦不到工厂:如此工作二十年》一书,就诞生于这样的重复之中。本期「螺丝在拧紧」,主播吴琦和本书作者张赛、编辑何珊珊,聊了聊这本书成型的过程。 自 2003 年初中毕业,张赛已经工作了 22 年。人生中的大部分时间,他都待在工厂里,甚至一度停止了他曾经喜爱的读书和写作。直到 2020 年疫情期间,他又拿起笔记录,写作从一种兴趣爱好,变成生活的出口。在工厂的噪音与粉尘中,在十二小时制的工作里,他不断靠近更像自己的那一面——一个“书呆子”,一个愿意拿笔写下自己与工友的生活、写下机器轰鸣声中内心的呐喊的人。 这期节目里,张赛将带我们看见两个陌生的世界:工厂与工友的世界,还有他心里的小世界。但最终,或许你会像珊珊一样,越来越看到我们的相同之处——“我们为何都爱上了读书,为何都愿意去思考这些问题?”并且,开始拿起笔来,为自己写作。 |时间线|04:28 张赛拒绝单读又回来?复婚式的出书过程 13:11 谈三年磨一剑:“主要的原因就是我没写”24:00 编辑何珊珊:越看稿,越能看见自己和张赛的相同之处30:06 吴琦:从张赛的亲身经验中,能读懂批判现代性的理论38:37 “休息是工厂一天里最放松的时间,就像夹心饼干中间最好吃的部分”42:19 工厂工作就是不断重复——而这本书就诞生于重复之中52:47 张赛:写作从兴趣,变成了我生活的一个出口58:41 何珊珊:喜爱读书也是天赋的一部分!01:01:10 “人如果不挣扎,不主动去做一些事,就只是环境在塑造人”01:12:12 工厂中的性别问题:工厂有一半人都是女工,但制度好像看不见她们01:20:10 离开工厂,因为送外卖自由,送了外卖,又觉得在工厂安稳01:24:32 张赛反过来鞭策了编辑的写作? |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书籍《在工厂梦不到工厂:如此工作二十年》,张赛著《八十年代访谈录》,查建英主编-谈话中提到的影视《杀马特我爱你》(2019),导演:李一凡 |本期音乐|别怕 我在,隔壁老樊A Beautiful Person (Feat. Balming Tiger),IU |互动方式|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吴琦@五七,与主播互动。 |本期封面|摄影:吴琦 |关于「螺丝在拧紧」|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编辑:菜市场剪辑:椋生视觉设计:李政坷 欧梦婷节目运营:刘雨萱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王泓鑫

    1 h 33 min
  4. Vol.109 两百年后,印象派的先锋含量还在上升

    9 SEPT.

    Vol.109 两百年后,印象派的先锋含量还在上升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本期声音|沈奇岚,本次活动学术策划,策展人、艺术评论家、文化学者 贺婧,哲学博士,艺术批评家 孙熳,天目里美术馆策展及藏品部主任,策展人、译者 每次莫奈、梵高的原作来国内展出,画前都是里三层外三层。说起西方艺术,一下子想起的仍然是向日葵和睡莲。如此被大众喜爱的印象派,为什么在近两百年后的今天,还被认为是新鲜甚至先锋的? 正值“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国际大展来到上海浦东美术馆,「螺丝在拧紧」联合展览独家品牌合作伙伴兰蔻的「艺谈会客厅」,从我们熟悉的印象派作品中,读出通往现代的道路。主播吴琦对话本系列学术策划沈奇岚、艺术批评家贺婧、天目里美术馆策展人孙熳,走近马奈、莫奈和塞尚这三位“缔造现代目光的先锋者”。 马奈——为什么他画中人物的眼神都那么冷漠?莫奈——他画的是一瞬,还是浓缩的时间?塞尚——他下笔为什么那么难、那么慢?对印象派及其他绘画先锋者有热情也有研究的学者们,带我们从 19 世纪法国的时代变化说起,进入绘画的具体细节。 她们对“绘画已死”深感不然,因为我们现在观看世界的方式,还继续受到印象派先锋精神的启发(新的画法?不,是新的看法)。对谈的最后引用了马奈的一段话:“艺术家不是要让大家来看完美的作品,而是来看诚实的作品。这些作品的诚实性的效果之一就是,它们看起来可能表明着一种抗议,然而该艺术家只是在传达着自己的印象。” 04:36印象派是先锋的?从奥赛展说起05:21贺婧:奥赛大展是一份架构完整的“大餐”16:00沈奇岚:现代艺术的前夕,人有了超越马车的速度17:47孙熳:深刻感受火车声音的艺术家们,成为了先锋者19:07学者们 pick 的惊喜之作:——马奈《埃米尔·左拉》——劳特累克《朱斯蒂娜·迪厄勒》《亨利·萨马里》——塞尚《黑城堡上方洞穴附近的岩石》29:03左拉说,“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性情’,把自然转译出来”30:52为什么说马奈是现代的发明者?46:24莫奈是“原教旨主义印象派”?52:32塞尚为什么画得那么“苦”?01:02:08贺婧:从塞尚到立体主义,从梵高到表现主义,从高更到非西方中心主义……印象派开启了现代艺术的线索01:06:35每一次“绘画已死”,正好是绘画的意义非常重要的时候01:17:57马奈:“艺术家不是要让大家来看完美的作品,而是看诚实的作品”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1863,现代绘画的诞生》,[法] 加埃坦·皮康著《恶之花》,[法] 夏尔·波德莱尔著《塞尚的怀疑》,[法] 莫里斯·梅洛-庞蒂《感觉的逻辑》,[法] 吉尔·德勒兹著《创造进化论》,[法] 亨利·柏格森 谈话中提到的作品及相关海报请移步微信公众号「单读」 |互动方式|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吴琦@五七,与主播互动。 |本期封面|摄影:吴琦 |关于「螺丝在拧紧」|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编辑:菜市场剪辑:椋生视觉设计:李政坷 欧梦婷节目运营:刘雨萱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王泓鑫

    1 h 28 min
  5. Vol.108 对话周玮、陈创彬:观鸟让我的身体长出了新的眼睛

    20 AOÛT

    Vol.108 对话周玮、陈创彬:观鸟让我的身体长出了新的眼睛

    《单读 41·我看见了鸟》最近和大家见面了,这一次我们不仅看见了鸟,也看见了“鸟人”——那些在户外忍不住举起望远镜的人,用各种方式记录自然生命的人。本期「螺丝在拧紧」,主播吴琦邀请两位观鸟爱好者、《单读 41》收录文章的作者周玮和陈创彬,来聊聊我们对鸟和“鸟人”的好奇。 对谈从各自进入自然之门的时刻展开:周玮回忆起二十年前在华盛顿时,初见黑嘴天鹅呈人字形飞行的惊喜;陈创彬回到泸沽湖的清晨,当背景音里叽叽喳喳的鸟鸣被一点点聚焦成复调乐句,他决定走出去认识他们。他们一步步陷入鸟的世界,感官就这样被观鸟打开,人类的生活世界因鸟儿多了一些层次。 鸟人们也常常用笔记录着这一切,但观鸟的自然写作中存在着一种张力:观鸟的过程愉悦与忧虑并存,那人与鸟的关系应该如何书写?在观察和表达之间,是坚持理性客观,还是以情感去描摹它们的美?或许更重要的是学会转移立场,保持对生命的尊重,持续地书写和讲述他们的生活。 节目最后,主播吴琦把问题抛回我们的好奇:大家为什么喜欢观鸟?为何在众多物种中,鸟在今天“多少有一点脱颖而出”?也许在两位观鸟者的故事里,你会对“看见”这件事本身,得到一点点更新。   |时间线|02:14出版《单读 41·我看见了鸟》的过程,我们接近了鸟和鸟人的世界07:07为什么开始观鸟?21:43“我的眼睛不是在天上,就是在树上,或者看地上”27:58陈创彬:观鸟让我的身体里长出新的眼睛30:10“鸟人”的工具箱里有什么?39:35观鸟不止有愉悦,也有忧虑和沮丧52:57陈创彬:看着幼鸟安心地在自己身前玩耍打闹、阖眼休息,内心有难以按捺的狂喜01:06:32周玮:当关心的野花野草被毁,如何停止内耗01:08:13观鸟写鸟是一种更深切的共情和进入,还是一个观者不恰当的过度自我投射?01:30:06“我愿超越科学,以更美的情感去叙述这些生命”01:35:18编辑的好奇:为什么鸟能“脱颖而出”? |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书籍《单读 41·我看见了鸟》,吴琦主编《在黄昏起飞》,[英] 海伦·麦克唐纳著《编结茅香》,[美] 罗宾·沃尔·基默尔著《苔藓森林》,[美] 罗宾·沃尔·基默尔著《欧亚鸲的四季》,[英] 大卫·拉克著 / [英] 罗伯特·吉尔摩绘《大杜鹃:大自然里的骗子》,[英] 尼克·戴维斯著《游隼》,[英] J.A.贝克著《犀鸟启示录》,张庆国著 / 宋威、汤贺然绘|彩蛋�鸟人工具箱|「iNaturalist」APP「懂鸟」小程序 / APP「懂兽」小程序「懂两爬」小程序「晓虫」小程序「flomo 浮墨笔记」APP |本期音乐|百鸟合鸣 |互动方式|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吴琦@五七 、周玮@黄腹琉璃、陈创彬@黑眼罩杀手,与主播和嘉宾互动。 |本期封面|摄影:吴琦 |关于「螺丝在拧紧」|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编辑:菜市场剪辑:椋生视觉设计:李政坷 欧梦婷节目运营:刘雨萱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熊文纶邱

    1 h 55 min
  6. Vol.107 对话田螺:这年头,去哪里找一顿好饭呢

    6 AOÛT

    Vol.107 对话田螺:这年头,去哪里找一顿好饭呢

    本期声音|田螺,美食作家,《厨此以外》主播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这一次,我们走进了最贴近日常生活的那个小空间——厨房。本期「螺丝在拧紧」,主播吴琦邀请了因美食而结识的朋友田螺,她是美食作家、播客《厨此以外》的主播,也是新书《谁来决定吃什么》的作者。 田螺把美食作为自己的职业,更喜欢通过食物来结交朋友。对她来说,通过食物交朋友,是“在一个非常安全的环境下进行的无目的性的交友,反而好像能走得比较长远”。吴琦也发现,或许正是“食物本身民主的部分”,因食交友才令人放松。 两位湖南老乡聊起成长中的家庭餐桌:儿时的挑食、爸妈的做菜风格、自己做米粉的记忆……原来,在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中,对饮食的态度是那么不同。正是这种差异,以及与充满变量的食物朝夕相处,田螺在食物中找回了对这个世界的包容。 这场关于食物的对话,也是一场关于“选择了一种怎样的生活”的讨论。在这个外卖和漂亮饭占据生活的当下,希望这次对话能唤起我们对食物和生活节奏的思考,回味那份透过味道传递的人情温暖。听完这期节目,就去给自己找顿好饭吃吧? |时间线|05:10饭局上初次见面,有点紧张 10:37吴琦:我反思自己的“湘菜沙文主义” 26:40“后来我才意识到,大家成长环境中的饮食态度差异巨大” 32:51田螺:“挑食”的正当理由值得被尊重 44:10高期待、低容错,人和饭的疏离感就这样来了 45:57“吃东西作为一种快乐是很奢侈的” 48:18食物让人沮丧的时候太多了:被摊主骗、在电商上踩坑…… 50:57田螺:食物会让人对世界更宽容 53:58对没时间做饭的上班族朋友,有什么建议? 01:09:14田螺:跟食材、跟人相处,受挫感很有必要 01:14:53“人要对在乎的东西多走一步,不管是食物还是人” 01:19:25在今天,什么是一顿好饭? |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谁来决定吃什么》,陈宇慧著 |本期音乐| La Primavera (Spring), Op. 8, No. 1 in D major: I. Allegro, Antonio Vivaldi |互动方式|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吴琦@五七 @田螺姑娘_hhhaze与主播和嘉宾互动。 |本期封面|摄影:吴琦 |关于「螺丝在拧紧」|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编辑:菜市场剪辑:椋生视觉设计:李政坷欧梦婷节目运营:刘雨萱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熊文纶邱

    1 h 24 min
  7. Vol.106 对话kk:一个普通人在医院里可能遭遇什么

    23 JUIL.

    Vol.106 对话kk:一个普通人在医院里可能遭遇什么

    本期声音|kk,植物爱好者,国际影像文化促进会(VCD影促会)负责人及联合创始人,“耍花来”项目联合发起人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实习医生罗帅宇的实名举报、中日友好医院医生的学历造假风波——关于医院的新闻总能牵动人们的情绪。 在讨论医疗制度、医改政策、医生伦理这些大而抽象的题目的时候,本期「螺丝在拧紧」想从一个小而切身的角度,从一位“病人家属”的亲身经历讲起。 主播吴琦的朋友 kk 称自己为一名“专业患者”。疫情刚结束时,她在医院里照顾高龄患病的奶奶长达几个月。从最初的手足无措、求助无门,到一边照护一边观察记录,她把这段痛苦的经历写成了社会学毕业论文。 按照不准的刻度进行的输液、按照缺少电解质的配方服用的营养餐、医护在背后难听的议论、护士长“语重心长”的 PUA……在学术论文里难以书写的琐碎和辛酸,终于在这期节目里讲了出来。当制度和流程像一台台精密却失真的机器运转,人在其中感受到的伤痛、羞辱与挣扎,只能被无可奈何地归为倒霉吗? 这是一期不太轻松的对谈,它来自一份人人都会面临、真实而具体的痛苦。但如果幸运的话,在谈话与写作中走到创伤的身后,能为我们提供一种超越它的办法。 |时间线|03:09 “一个普通人在医院里可能遭遇什么”10:22 kk:面对医护人员的冷漠,做研究的视角解救了我12:58 ——与医生护士的互动中,有哪些不对劲?——令人不适的态度、医生的失误、系统对人的驯化21:22 “你专业还是我专业?”这句话又来了22:39 有医生护士说,“患者在我们对立的那一边”27:02 哪些研究能让我们认识现代医院?43:23 我无法原谅那位 PUA 我的护士长53:13 吴琦:现代社会科层化的程度远超理论的想象59:19 “我就是个规培生,我能怎么办呢?”01:01:24 kk:我特别想用流水线来形容医院系统01:09:58 美剧里的医生—护士关系也被美化了01:14:42“承认医生会犯错可能才是改善的开端” |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书籍《临床医学的诞生》,[法] 米歇尔·福柯著《美国医疗的社会变迁》,[美] 保罗·斯塔尔著《精神病院:論精神病患與其他被收容者的社會處境》,[美] 厄文·高夫曼著《当医疗出错时:一位医生的痛与思》,[美] 丹妮尔·奥弗里著《照护:哈佛医师和阿尔茨海默病妻子的十年》,[美] 凯博文著《现代性与大屠杀》,[英] 齐格蒙·鲍曼著《在利益与道德之间:当代中国城市医生职业自主性的社会学研究》,姚泽麟著 《职业系统》,[美] 安德鲁·阿伯特著-谈话中提到的剧集《匹兹堡医护前线》(2025),导演:[美] 达米安·马尔卡诺、阿曼达·马尔萨利斯、约翰·卡梅伦、陈权、约翰·威尔斯、西尔弗·特里《疼痛难免》(2022),导演:[英] 露西·福布斯、汤姆·金斯利 本期音乐The Man Machine, Kraftwerk |互动方式|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吴琦@五七与主播互动。 |本期封面|摄影:吴琦 |关于「螺丝在拧紧」|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编辑:菜市场剪辑:椋生视觉设计:李政坷 欧梦婷节目运营:刘雨萱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熊文纶邱

    1 h 28 min
  8. Vol. 105 对话项飙、戴锦华:附近是世界的解药吗?

    9 JUIL.

    Vol. 105 对话项飙、戴锦华:附近是世界的解药吗?

    本期声音|项飙,人类学家,现为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戴锦华,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你是否了解过父母的故事?能否讲清楚自己所在学校或公司的环境?你认识那个“讨人厌的邻居”吗?当项飙把这些问题抛给牛津的学生,他们虽然对身边的事讲不清楚,却能一下子跳到对全球难民问题、气候危机的叙述。 这个发现让项飙开始了基于“附近”与“陌生人”的学术与社会工作。当我们在网络同温层里建立社群,邻里、朋友甚至家人慢慢变成了陌生人,“附近”——我们与周遭的亲近和联系——正在“陌生化”。 于是我们问:世界与我,到底是谁出了问题?一种让人们回归附近的呼唤似乎正在撬动着个人主义的困境,但附近真的是世界的解药吗? 本期「螺丝在拧紧」与「项飙:你好,陌生人」共创,主播吴琦与《你好,陌生人》作者、人类学家项飙,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一起,再一次走近那些为我们提供解释,也往往激发更深刻的困惑的概念:“附近”“陌生化”“没有主义的个人”“把自己作为方法”,这些充满能量的语言,能够提供的是立竿见影的解法、浪漫化的想象,还是某种对既有生活的搅动? 本期节目是「螺丝在拧紧」的“多谈谈未来”系列播客企划的第一期,希望我们能由此出发,直面生活中的陌生与不安,谈谈正共同走入的未来。“多谈谈未来”系列活动正在筹备中,我们期待更多品牌/机构/平台/媒体/书店/学术酒吧等合作方加入共创,和我们一起重新理解今天的世界,欢迎联系我们:dandu@owspace.com。 |时间线|05:53 为什么鼓励大家观察身边的陌生人?14:42 戴锦华:网络社区,算是“附近”吗?18:30 项飙:“附近”不是网友,是你讨厌的邻居23:53 愧疚、自怜、不服、不甘、不配、爱无能……我们在“陌生化”自己吗?27:38 吴琦:年轻人选择自杀,问题在“我”还是在社会?43:40 “一个黑格尔,一个本雅明,簇拥着杀马特向我走来”52:02 我们都不同意精致利己主义的提法56:10 吴琦:经受了毒打,却仍要“把自己作为方法”?01:03:02 每一次焦虑,都是世界在叩问你(这太浪漫了吗?)01:09:38 戴锦华:直面现实不仅为了照见自我,也要在关系中建立接续的人类共同体01:25:47 “不需要人文社科”,正说明它们仍然携带着力量和威胁 |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书籍《你好,陌生人》,项飙、刘小东、何袜皮、李一凡、刘悦来、沈志军、贾冬婷、段志鹏著《把自己作为方法》,项飙、吴琦著|互动方式|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吴琦@五七与主播互动。 |本期封面|摄影:吴琦 |关于「螺丝在拧紧」|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编辑:菜市场剪辑:椋生视觉设计:李政坷 欧梦婷节目运营:刘雨萱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熊文纶邱

    1 h 30 min
4,7
sur 5
43 notes

À propos

「螺丝在拧紧」是单读主编吴琦的播客。在剧烈的社会转型中,我们继续提出问题,展开对话,以独立的洞察,创造新的文化空气,和同代人一起,完成自己擅长且热爱的事。 当旧标准开始松动,螺丝也往新的方向拧。在“小地方“、“愉悦清单”等专题节目中,我们邀请朋友一起散步,分享一手的生命经验,共同寻找未来的希望,以及更宽松、正直、值得一过的生活。

Plus de contenus par 单读

Vous aimeriez peut‑être aus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