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简介:
在今天的看世界栏目中,思蕲与小九会一起聊聊近年在年轻人和家庭中引发广泛讨论的现象——全职儿女。这是啃老的“升级版”?还是家庭的共谋与社会转型的产物?通过真实案例、项目调查、社会学视角和制度反思,我们一起拆解这一话题背后隐藏的就业困境、养老难题、代际观念冲突,以及情感劳动的社会价值。
节目不仅聚焦现象本身,还探讨了其对家庭结构、社会保障体系、就业市场乃至代际关系的深层影响,提供了一种更具包容性的视角去理解这个复杂又真实的社会图景。
📌欢迎留言分享你对“全职儿女”现象的看法!
⏱️关键时间节点与内容:
00:00 – 04:30全职儿女,是指子女在家中以提供家务与精神陪伴换取父母的经济支持。讨论从传统养老模式转变谈起,指出这一现象的背后其实是家庭成员之间照护意愿的双向选择,反映了社会对“孝顺”定义的更新,以及居家养老偏好和机构养老信任度下降的背景。
04:30 – 07:50通过真实案例探讨精神慰藉的重要性,如园艺小组活动中高龄老人的心声和修脚店访谈的内容,反映出老年人在子女成就之外更期待的是情感陪伴。尤其是在城市化加剧和空巢家庭激增的背景下,一些家庭愿意出资让子女“留下来”,体现养老从物质照料向情感支持的转变。同时也反思年轻一代在家庭结构中的新角色对下一代(如孙辈)可能带来的影响。
07:50 – 10:30聚焦经济条件对全职儿女形成的影响。在延迟退休政策持续推进、高退休金家庭增多的背景下,许多父母在尚未退休时已经具备照顾老人的经济能力,反而选择反向支持子女以家庭陪伴方式“就业”。这种现象呈现明显的中高收入特征,与农村或低收入群体的养老模式形成对比。同时指出,父母的工作意愿增强、社会福利提升,也是支撑这种家庭安排的关键要素。
10:30 – 13:50深入剖析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压力。过去多子女可以分担照护任务,如今独生子女面临“1对4”甚至“1对8”的照护责任,尤其在父母或祖辈出现失能、慢病或阿尔兹海默症时,往往只能亲自放弃工作来照料父母。结合案例讲述了长期照护对个人职业发展和家庭经济结构的巨大影响,体现出中国式家庭在养老制度不完善下的应急安排和道德压力。
13:50 – 17:45讲述社工与工业设计合作的“银铃互助计划”项目,探索通过技术和社区互助机制缓解高龄养老压力。学生团队提出AR眼镜辅助社交与健康监测的概念,试图用科技手段满足老年人精神与健康双重需求。节目中还分享了走访老龄化严重社区的见闻,指出当前子女在一边工作一边照护老人的两难处境,以及未来面对50%以上老龄比例社区服务体系将面临的巨大挑战。
17:45 – 22:00全职儿女这一现象如何成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缩影,思蕲将其比作一面“多棱镜”,能够折射出代际关系重构、青年人就业困境与家庭韧性等复杂社会问题。思琪引用纪录片中的具体案例,包括制定家庭服务评分表领取“月薪”的青年人,说明这不再是个体选择,而是社会结构变化中涌现的一种生存策略,也体现了家庭作为社会保障微系统的新角色。
22:00 – 27:40通过网络讨论与社会评论对立面揭示代际认知冲突。一方面是传统长辈认为子女照顾父母理所当然,不能“领工资”;另一方面是青年全职儿女强调自己的劳务与专业照护价值。节目指出,这种争议背后是对家庭劳动价值的系统性忽视,也是传统孝道伦理与现代劳动价值体系之间的冲突。全职儿女正在打破“有薪才是工作”的单一认知,也呼吁社会正视家庭照护的专业性。
27:40 – 33:00探讨家庭内部的契约模糊与权力不对等问题。通过案例讲述“加薪”“财产安排”“照护退出”等话题,揭示家庭成员间在经济支持和照护服务中的博弈关系。当情感劳动与经济利益纠缠在一起,尤其在父母掌握资源主导权的情境下,子女往往在看似“雇佣关系”中缺乏话语权。这也引出对家庭照护关系标准化与合法化(如服务合同、报酬约定)的制度需求。
33:00 – 39:30系统揭示当前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盲区与应对建议。全职儿女常常处于无劳动合同、无工伤保险、无社保积累的“裸奔”状态,容易在就业空窗后遭遇再就业歧视和专业能力贬值。主持人建议建立包括家庭照护认证机制、社保挂钩制度、灵活就业覆盖等在内的多维支持体系,并鼓励政策制度朝向“承认家庭劳动”方向演进,赋予家庭照护者更多尊严与保障。
39:30 – 46:00从“道德审判”走向“制度回应”,提出“带薪尽孝”不是异化亲情,而是社会转型中的现实选择。节目强调,不应以“啃老”或“孝顺”二元对立看待全职儿女,而应理解它在当代家庭结构中承载的情感与责任。同时也指出大多数“全职儿女”终将回归职场、完成人生下一个阶段任务,其本质是一段过渡性的生活安排,值得尊重与制度性的支持。
信息
- 节目
- 频率一周一更
-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5日 UTC 23:00
- 长度46 分钟
- 分级儿童适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