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杂谈

三分毒

各位听众大家好! 社工杂谈是一档双人对话节目,小九和思蘄会以日常闲聊的方式和大家探讨社会工作行业的各种现象,也会尝试用社会工作的视角去看各种有意思的事,欢迎大家订阅我们的博客。

  1. vol.40 品牌化=商业化?社工机构生存到发展的破局之路

    -6 H

    vol.40 品牌化=商业化?社工机构生存到发展的破局之路

    内容简介:在本期“社工杂谈”中,我们探讨了社工机构品牌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从生存状态迈向有影响力的转型。节目通过分析不同阶段社工机构的案例,讨论了品牌化建设对机构运营、管理和战略规划的影响。我们还深入探讨了如何平衡服务质量与宣传推广,以及品牌建设如何为社工机构带来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行业的更高质量发展,欢迎收听~ 关键时间节点: 01:14 讨论社工机构品牌化建设的意义分享关于社工机构品牌化建设的初步想法,指出品牌化的意义对不同阶段的社工机构来说各有不同,涉及到运营、管理和战略规划等方面。 02:04 管理者角色转变与责任感社工机构的管理者必须承担更大的责任,不再仅仅考虑个人感受,而是要考虑对机构发展的影响。转变为管理者后,需平衡个人与机构的利益,提升管理效率。 05:00 分享初创型机构与中大型机构的品牌化差异讨论初创型社工机构专注服务,而忽略品牌宣传的问题,与一些市场导向的机构过度注重品牌宣传但忽视服务质量的现象进行对比。 07:13 品牌化建设的平衡:服务质量与宣传讨论品牌化建设是否必须平衡好服务质量和宣传,认为两者可以并行发展,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也需要有效的品牌宣传来增加社会影响力。 11:51 公信力与品牌化的关系强调社工机构的公信力对于品牌化建设的重要性,分享韩红基金会等案例,表明透明度和公众监督是提升信任的关键。 14:23 初创机构的品牌化推广策略讨论初创机构如何通过自媒体、公众号等低成本方式进行品牌宣传,强调内容的质量和对目标受众的吸引力。 17:33 社工机构如何运用自媒体进行宣传分享如何通过自媒体平台(如抖音、公众号)进行有效宣传,分析自媒体内容的选题、受众和传播策略的重要性。 19:41 中大型机构品牌化建设的核心分享中大型社工机构如何进行品牌化建设,强调品牌不仅是形象工程,而是机构价值观和服务质量的体现,且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积累。 22:11 社工机构品牌化建设的挑战与误区讨论品牌化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与误区,提醒社工机构避免过度包装和忽视服务质量的问题。 26:20 保护隐私与讲好故事的平衡强调讲述服务对象故事的重要性,同时要确保隐私保护,分享如何用AI技术漫画化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以保护服务对象隐私。 31:05 品牌化带来的影响:从生存到影响力的转型讨论品牌化建设如何推动社工机构从生存状态向更大影响力转型,强调品牌建设能带来更好的资源获取和社会支持。 35:33品牌化建设与社工机构的未来讨论品牌化的未来发展,指出品牌化不仅能帮助社工机构获得更多资源,还能让机构的服务模式和效果被更多人了解和认可。 37:10 品牌化与商业化的区分提出品牌化并不等于商业化,强调社工机构不应放弃公益初心,而是通过品牌化提升专业自觉,展示服务效果和社会价值,推动更多人参与。 40:12 服务品质与品牌价值的关系深入探讨品牌化建设必须依赖高质量的服务,品牌并非通过空洞的宣传获得,而是通过持续的专业服务、规范的工作流程和真实的社会贡献建立起来的。 42:03 品牌传播的有效性与多元化强调传播不仅是自我宣传,更是让外界理解和认同社工机构的价值,需要通过多种传播方式(如公众号、短视频、行业论坛等)向不同受众传递核心价值。 44:04 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与精准度品牌传播需要精准,确保信息传递的渠道符合受众需求,针对不同的合作伙伴、资助方、政府和公众,调整传播的语言和内容。 45:57 品牌的关系网络建设分享品牌建设不仅是对外的宣传,更是在行业内建立信任与合作关系,提到与各大机构的合作、媒体背书和行业认可如何帮助社工机构获得更多资源。

    55 min
  2. vol.39 全职儿女:啃老、共谋,还是代际契约新样本?

    5 NOV.

    vol.39 全职儿女:啃老、共谋,还是代际契约新样本?

    📋节目简介:在今天的看世界栏目中,思蕲与小九会一起聊聊近年在年轻人和家庭中引发广泛讨论的现象——全职儿女。这是啃老的“升级版”?还是家庭的共谋与社会转型的产物?通过真实案例、项目调查、社会学视角和制度反思,我们一起拆解这一话题背后隐藏的就业困境、养老难题、代际观念冲突,以及情感劳动的社会价值。 节目不仅聚焦现象本身,还探讨了其对家庭结构、社会保障体系、就业市场乃至代际关系的深层影响,提供了一种更具包容性的视角去理解这个复杂又真实的社会图景。 📌欢迎留言分享你对“全职儿女”现象的看法! ⏱️关键时间节点与内容: 00:00 – 04:30全职儿女,是指子女在家中以提供家务与精神陪伴换取父母的经济支持。讨论从传统养老模式转变谈起,指出这一现象的背后其实是家庭成员之间照护意愿的双向选择,反映了社会对“孝顺”定义的更新,以及居家养老偏好和机构养老信任度下降的背景。04:30 – 07:50通过真实案例探讨精神慰藉的重要性,如园艺小组活动中高龄老人的心声和修脚店访谈的内容,反映出老年人在子女成就之外更期待的是情感陪伴。尤其是在城市化加剧和空巢家庭激增的背景下,一些家庭愿意出资让子女“留下来”,体现养老从物质照料向情感支持的转变。同时也反思年轻一代在家庭结构中的新角色对下一代(如孙辈)可能带来的影响。07:50 – 10:30聚焦经济条件对全职儿女形成的影响。在延迟退休政策持续推进、高退休金家庭增多的背景下,许多父母在尚未退休时已经具备照顾老人的经济能力,反而选择反向支持子女以家庭陪伴方式“就业”。这种现象呈现明显的中高收入特征,与农村或低收入群体的养老模式形成对比。同时指出,父母的工作意愿增强、社会福利提升,也是支撑这种家庭安排的关键要素。10:30 – 13:50深入剖析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压力。过去多子女可以分担照护任务,如今独生子女面临“1对4”甚至“1对8”的照护责任,尤其在父母或祖辈出现失能、慢病或阿尔兹海默症时,往往只能亲自放弃工作来照料父母。结合案例讲述了长期照护对个人职业发展和家庭经济结构的巨大影响,体现出中国式家庭在养老制度不完善下的应急安排和道德压力。13:50 – 17:45讲述社工与工业设计合作的“银铃互助计划”项目,探索通过技术和社区互助机制缓解高龄养老压力。学生团队提出AR眼镜辅助社交与健康监测的概念,试图用科技手段满足老年人精神与健康双重需求。节目中还分享了走访老龄化严重社区的见闻,指出当前子女在一边工作一边照护老人的两难处境,以及未来面对50%以上老龄比例社区服务体系将面临的巨大挑战。17:45 – 22:00全职儿女这一现象如何成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缩影,思蕲将其比作一面“多棱镜”,能够折射出代际关系重构、青年人就业困境与家庭韧性等复杂社会问题。思琪引用纪录片中的具体案例,包括制定家庭服务评分表领取“月薪”的青年人,说明这不再是个体选择,而是社会结构变化中涌现的一种生存策略,也体现了家庭作为社会保障微系统的新角色。22:00 – 27:40通过网络讨论与社会评论对立面揭示代际认知冲突。一方面是传统长辈认为子女照顾父母理所当然,不能“领工资”;另一方面是青年全职儿女强调自己的劳务与专业照护价值。节目指出,这种争议背后是对家庭劳动价值的系统性忽视,也是传统孝道伦理与现代劳动价值体系之间的冲突。全职儿女正在打破“有薪才是工作”的单一认知,也呼吁社会正视家庭照护的专业性。27:40 – 33:00探讨家庭内部的契约模糊与权力不对等问题。通过案例讲述“加薪”“财产安排”“照护退出”等话题,揭示家庭成员间在经济支持和照护服务中的博弈关系。当情感劳动与经济利益纠缠在一起,尤其在父母掌握资源主导权的情境下,子女往往在看似“雇佣关系”中缺乏话语权。这也引出对家庭照护关系标准化与合法化(如服务合同、报酬约定)的制度需求。33:00 – 39:30系统揭示当前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盲区与应对建议。全职儿女常常处于无劳动合同、无工伤保险、无社保积累的“裸奔”状态,容易在就业空窗后遭遇再就业歧视和专业能力贬值。主持人建议建立包括家庭照护认证机制、社保挂钩制度、灵活就业覆盖等在内的多维支持体系,并鼓励政策制度朝向“承认家庭劳动”方向演进,赋予家庭照护者更多尊严与保障。39:30 – 46:00从“道德审判”走向“制度回应”,提出“带薪尽孝”不是异化亲情,而是社会转型中的现实选择。节目强调,不应以“啃老”或“孝顺”二元对立看待全职儿女,而应理解它在当代家庭结构中承载的情感与责任。同时也指出大多数“全职儿女”终将回归职场、完成人生下一个阶段任务,其本质是一段过渡性的生活安排,值得尊重与制度性的支持。

    46 min
  3. vol.38 这期我们聊聊:短视频让人更自由,还是更孤独?

    29 OCT.

    vol.38 这期我们聊聊:短视频让人更自由,还是更孤独?

    节目简介: 我们好像越来越“在线”,但却越来越孤独。饭桌上,大家低头刷手机;情侣间,聊天成了发短视频;家人坐在一起,却像隔着一个WiFi。在这个短视频主导的时代,我们真的还会“好好说话”吗?本期播客,我们从社工视角出发,聊聊短视频带来的亲密关系疏离、代际鸿沟、老年脱网问题,也给出一些“走出数字孤独”的实用建议。有时候,迈出那一步,并没你想得那么难。 关键节点与内容: 02:05–04:36回顾短视频发展历程,从快手到抖音的兴起,短视频如何占据了我们大量碎片时间。讨论“抢占注意力”的平台策略与背后逻辑,以及它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深远影响。 04:37–06:44分析短视频带来的人际交往变化。线上社交变得高效、快速、无障碍,但现实生活中的耐心与投入减少了。传统的“慢社交”被“快速滑动式交友”所替代,现实互动意愿下降。 06:45–10:19深入剖析三类人际疏离现象:1)亲密关系中沟通方式被短视频取代;2)亲子之间因算法推荐不同形成“代际信息茧房”;3)老年群体面临严重的“数字脱网”问题,从健康码到短视频,逐渐被社会边缘化。 10:20–13:54以疫情为例,阐释数字工具对老年人生活带来的结构性排斥。讲述“脱网群体”在高铁站等场所的现象,进一步探讨信息发布从纸媒向短视频迁移后,老年人如何被现代传播方式甩在身后。 13:55–16:20在北京公园的观察引出问题:短视频时代下,老年人反而成为保留“面对面社交”传统的群体。提出“这是被遗忘的孤岛,还是不被污染的净地”?对数字化社会的节奏提出反思。 16:21–18:48从“数字化孤独”切入。指出看似连接更多,但真实情感却更难建立。点赞评论虽热闹,内心却更空虚,短视频强化了“浅层互动”,削弱了深度关系。 18:49–23:551)碎片连接下的“假社交”;2)年轻人渴望亲密却害怕投入,形成“社交倦怠”;3)边界意识强化阻碍真实建立;4)代际鸿沟中,技术反而加深误解。 23:56–30:56技术是工具非灵药,不能代替真实人际连接;心理干预需从认知入手——去掉对社交媒体的过高期待、克服关系恐惧;倡导“有舍才有得”的深度社交观,分享播客制作中两位主播如何用行动去跨越距离和忙碌。 30:57–结束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年轻人多参与志愿、兴趣小组、线下阅读会等建立真实关系。强调“真实连接”才是对抗数字孤独的根本路径。

    37 min
  4. vol.37 从超女到站姐:饭圈20年,改变了谁的青春?

    22 OCT.

    vol.37 从超女到站姐:饭圈20年,改变了谁的青春?

    📝节目简介 首先要感谢各位听众友友的大力支持,咱们播客订阅量已经成功突破1000啦!! 本期节目,我们将深入拆解饭圈文化如何一步步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我们将尝试用专业社工视角,从“归属感的温暖”聊到“资本裹挟的陷阱”,也聊聊家长、学校和社工到底该如何应对。 如果你是青少年父母、老师、社工,或者你自己也曾是热血粉丝,这期内容你一定不能错过~ ⏱️关键时间节点 & 内容概述 01:10–03:29引入“饭圈文化”主题。解释“饭圈”一词的来源,从英文“fandom”说起,回顾中国追星文化的演变,从个体散粉到群体化行动,强调“05年超级女声”是中国饭圈组织化的关键节点。 03:30–05:52讲述社交媒体(如微博、贴吧、超话)的出现如何助推饭圈的发展,饭圈圈层逐渐扩展至运动员、公众人物。饭圈开始拥有专业运作能力,成为组织化、利益化、可运作的“文化现象”。 05:53–09:31从自身经历出发,讨论饭圈的正向作用:给青少年提供归属感和认同感,是青春期情绪出口与精神慰藉;为偶像应援过程中锻炼了剪辑、文案、组织管理等技能,有真实成就感和能力提升。 09:32–14:04继续探讨饭圈的积极潜力,例如偶像正向引导粉丝参与公益、激励学习等。但也指出负面影响:盲目崇拜、失去独立判断力、非理性护偶像;容易形成“信息茧房”,乃至参与控评、人肉、网暴等极端行为。 14:05–18:2深入剖析饭圈的负面机制:粉头与资本联动、情绪绑架刺激消费、数据崇拜替代理性评价,粉丝价值变得单一化。青少年易中招的原因包括:渴望认同、情绪波动、缺乏独立判断,加上平台算法推送、组织化操控加剧这一趋势。 18:23–23:36提出对策:不能简单打压,而应疏导与正向引导并重。家庭要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学校思想教育要接地气,敢于正视饭圈现象。偶像要承担公众责任,行业应抵制“唯流量论”,社会也应树立多元榜样,鼓励青少年火眼金睛识别价值。 23:37–30:03讲述社会转型带来的“高认同需求”:在现实生活中缺乏被理解的青少年,通过饭圈找到归属感。粉丝也从“单向追随”转向“互惠关系”,可影响偶像宣传、合作、销量,形成隐形的结构权力,并带动站姐经济、职业粉丝现象。 30:04–35:02进一步分析家庭教育缺位的现实。家长图省事用手机打发孩子,反而削弱亲子关系和情绪引导力;而在困境家庭(服刑、隔代抚养、离异)中,青少年更容易完全沉溺饭圈文化。提及自媒体监管不足,内容审查不严,使低龄群体轻易接触到不适内容。 35:03从社工视角提出实务建议:家庭社工应帮助家长重建责任意识、提升沟通技巧;学校社工介入日常氛围建设和个体干预;面对弱势群体更需长期陪伴。最后提醒明星及MCN机构需认识其社会影响力,避免负面示范。节末总结——饭圈不是错,错的是“迷失方向”;真正的引导,是帮他们走出精神迷宫,而不是围堵。

    43 min
  5. 15 OCT.

    vol.36 躺平 VS 内卷:青年心态的自我救赎与社会解压

    节目简介:在这一期的社工杂谈播客节目中,我们深入探讨了当代青年在高压环境下的心理困境——“躺平”与“内卷”。我们尝试从社会工作角度分析这两种心态背后的社会结构性压力,理想与现实的断裂感,以及单一成功标准如何导致的焦虑。这期节目不仅为你解读“躺平”背后的自我保护机制,还探讨了如何在内卷的迷雾中寻找个体的节奏和价值。关注当下、行动应对焦虑,本期将给你带来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思考。欢迎来收听、互动! 关键时间节点与内容: 01:12 - 内卷的定义与背景分析:从文化模式到青年社会现象的转变 03:07 - 内卷与躺平的心理状态:从迷失方向到自我保护,为什么青年感到焦虑? 06:00 - 理想与现实的断裂感:内卷与躺平的背后是理想与现实的错位 09:30 - “躺平”与“内卷”的抉择困境:这两种选择是否真的对立?如何找到中间道路? 12:22 - 探索多元的价值和目标:反思社会成功标准,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与人生目标 14:22 - 社会层面的突破:社会如何创造更加公平包容的环境,减轻青年压力 16:22 - 重塑多元评价体系:如何减少单一成功标准的压力,尊重每个生活选择 21:04 - “卷”与“躺”的选择:如何摆脱内卷困境,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32:18 - 抗压与自我提升:面对生活压力的真正方式是努力提高自我,战胜焦虑

    35 min
  6. vol.35 生命影响生命的N种可能

    9 OCT.

    vol.35 生命影响生命的N种可能

    节目简介: 大家好呀!生命影响生命是所有助人者都会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是我们却总会发现这句话的无限可能。在这一期节目中,我们将讨论一个很有意思的主题——反向服务。大家通常认为社工是帮助别人,但你有没有想过,社工在服务过程中,自己也会受到服务对象的影响?今天,我们会通过几个真实的案例,分享那些在困境中依然坚持乐观、充满智慧的服务对象是如何反过来影响社工们的成长。你会发现,在这个过程中,社工不仅是在帮助别人,也在不断获得启发和成长。 关键时间节点与内容‌‌00:00-05:30 开场引入‌ "生命影响生命"的双向性 抛出问题:"当服务对象成为社工的人生导师,会发生什么?"‌05:31-22:00 案例分享‌ ‌癌症病房的树与希望‌:晚期癌症患者邓阿姨的故事"你这点挫折算什么?树经历风雨,春天照样发芽" ‌家徒四壁男孩的梦想:男孩说"我想离开这里,让家人过好日子"反思:物质匮乏者的精神力量如何重塑社工职业观 ‌阿尔茨海默奶奶的握手‌:忘记家人的老人,却始终记得紧握社工的手"那一刻,所有工作矛盾都不重要了"‌22:01-32:00 理论升华‌ ‌服务对象的内在资源比问题更重要 ‌贫困儿童为何先追求"自我实现" 泰戈尔诗句"你活成光,别人借光走出黑暗"的实践印证‌32:01-结尾‌ "你曾被服务对象/学生/客户反向影响过吗?"

    40 min
  7. vol.34 从《出走的决心》看自由与生活

    1 OCT.

    vol.34 从《出走的决心》看自由与生活

    内容简介:亲爱的朋友们,国庆快乐呀!不知道大家在不在外出旅游的路上呢? 本期播客节目,小九和思蕲会一起探讨电影《出走的决心》,这是一部根据郑州一位50岁女性的真人故事改编的电影。这部电影通过细腻的女性视角,揭示了家庭中的性别不平等、女性在家庭中的压迫以及她们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思蕲与小九深入讨论了电影中的家庭关系、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如何突破传统角色的束缚。影片呈现的冲突不仅反映了个人的家庭困境,还触及了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问题。通过思蕲的个人经验分享,我们讨论了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女性的自我救赎和独立。 重要时间点与关键内容: 00:26 — 分享电影《出走的决心》的背景,强调女性困境与自我救赎的主题。 03:03 — 探讨家庭关系中的性别压迫,女性如何在家庭与自我之间寻找平衡。 05:31 — 讨论电影反映的女性自我价值追求,思琪分享个人经历,强调女性也应关注内心需求。 08:15 — 电影中的非典型家暴表现,探讨经济控制与人格矮化。 10:21 — 电影的代际剥削和自我献祭伦理,讨论家庭成员间相互压迫的循环。 12:54 — 电影中的社会结构隐喻,导演如何通过日常场景传递压抑感。 16:47 — 思蕲提出两个追问:自我实现是否必须摧毁责任?自由的相对性问题,讨论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建构。 19:32 — 小九总结电影的艺术性与现实意义,推荐观众观看电影,并鼓励大家在评论区互动。 21:00 — 讨论电影中女性角色的多重压迫,如何通过不同的角色反映家庭关系中的性别分工与矛盾。 22:40 — 探讨电影中的家庭传统与个人意志冲突,如何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期望。 24:15 — 小九补充关于电影男主角孙大勇的角色分析,如何展示男性角色的脸谱化特征以及其对女性角色的压迫。 25:36 — 思蕲提出“自私的伦理重估”,讨论母亲抛弃家庭的行为是否能够被视为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 27:02 — 讨论自由的相对性问题,李红逃离家庭后仍面临社会压力,探讨自由是否真的是解脱的终极目标。 29:30 — 思蕲谈到两代人之间的对比,展现现代女性如何通过教育、经济、文化的进步争取更多自主权,女性角色的变化与发展。 31:00 — 小九总结电影的深层次意义,电影如何描绘了中国普通女性的困境,并且呼吁观众关注这些被压迫的群体。 33:00 — 结尾讨论,电影如何让我们重新思考性别、责任和个人自由的定义,以及如何通过对这类影片的讨论,推动社会变革,建立一个更加平等的环境。

    38 min
  8. 25 SEPT.

    vol.33 预制菜风波:效率革命背后的家庭情感与社会变革

    内容简介:听众朋友们大家好呀!不知道你们是否曾在外卖中收到过“加热即食”的预制菜,快速又方便,但它真的能替代家庭餐桌上的那份温暖吗? 在本期《社工杂谈》节目中,我们深入探讨了近年来在中国社区食堂和家庭餐桌上悄然兴起的预制菜现象。我们从社工视角审视预制菜的出现对家庭关系、社会文化及情感纽带的深远影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预制菜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解决方案,似乎在为忙碌的现代生活带来了福音。然而,它是否也消解了家庭餐桌的情感价值?预制菜进入社区食堂后,又将如何影响传统的家庭互动和亲子关系?我们带你一起思考这些变化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可能的社会后果。 重要时间点和关键内容: 01:12 - 讨论预制菜的背景:起源于欧美,解决快速配餐需求,提升餐厅营业额。 02:37 - 分享个人体验:山姆和盒马的预制菜尝试,味道好且方便,适合懒人和忙碌时刻。 03:38 - 讨论预制菜在餐馆中的实际应用,特别是在快餐连锁中的应用。 04:33 - 思蕲讲述成都社区食堂引入预制菜,分析其背后的效率革命与家庭情感的博弈。 05:24 - 讨论退休老人面临的生活压力,如何看待预制菜在减轻日常负担中的作用。 07:32 - 探讨预制菜对家庭关系的影响:节省时间,但可能消解了亲子共餐的亲密感。 09:24 - 思蕲分享自己身在异乡时,对母亲家常菜的思念,强调家庭烹饪带来的情感附加值。 13:23 - 预制菜的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信任危机,如何在消费者中产生不信任感。 15:36 - 预制菜在社区食堂中的双窗口选择:现炒与预制菜的竞争,反映社会对传统信任的坚持。 18:13 - 预制菜作为现代社会变革的产物,如何在效率和情感之间找到平衡。 25:06 - 讨论餐厅如何透明化处理预制菜的使用,避免消费者对预制菜产生抵触情绪。 27:33 - 预制菜的未来发展,如何在不丧失家庭情感与传统饮食文化的情况下实现便利化。

    31 min

À propos

各位听众大家好! 社工杂谈是一档双人对话节目,小九和思蘄会以日常闲聊的方式和大家探讨社会工作行业的各种现象,也会尝试用社会工作的视角去看各种有意思的事,欢迎大家订阅我们的博客。

Vous aimeriez peut‑être aus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