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自在

Vol.6 对话杜欣:挥拍之前,我看到那颗球开始变慢

🏓当你拿起乒乓球时,可能不会意识到,这颗直径仅40毫米的小球,在专业运动员的手中,转速能超过50转/秒,球速可超过100公里/小时。

对于普通爱好者而言,这样的发球,几乎是难以接住的,可对于接受专业训练的运动员而言,他们不仅要打回这一球,还要同时念出那颗球上的所有信息。

是红双喜还是双鱼?是二星球还是三星球?

这听起来不可思议的一幕,就真实地发生在本期嘉宾学球的那几年中。

这一期,我们邀请到了从七岁开始练习乒乓球的校友——杜欣。

在杜欣七岁的时候,学校放学很早,她常常是一点四十便结束了一天的课程,然后开始乒乓球训练。

每天的训练会从放学后一直持续到夜里九点半,将近八个小时。

若是遇上寒暑假不用上课,训练的时间便会延长到每天十二个小时以上。

这样的训练日复一日,周而复始。

即便是过年期间,算上春节,他们也只有三天假期。

专业的乒乓球训练,每天还充斥着大量的体能练习。

除了跑圈,蛙跳上下楼也是令杜欣印象深刻的项目之一。

“每一次练完体能,你的脚就有一种踩在棉花上的无力感,好像随时都要软下去。但是,这样强度的体能训练结束后,乒乓球的训练才刚刚开始。”

对于所有的选手而言,最初的训练莫说“上桌”,就连“碰球”也是奢望。

他们需要每天握着五斤或十斤重的铁拍,对着一条墙上提前画好的线空挥5000次,直到基本功扎实。

这是体系化训练的一环,选手需要把每一拍控制到精微的程度。

训练枯燥乏味,但却真实有效。

有一天,杜欣发现,那颗旋转的乒乓球好像变慢了。

她兴奋地形容,那种感觉就像是看电影《黑客帝国》中子弹飞过来的名场面一样。

随着技术水平精进,教练的要求也在提高。

这个阶段,他们不仅需要把教练发的球打回去,同时还要念出那颗球所属的品牌名称,甚至是球上标注的星级数量。

这些看似无法完成的操作背后,依赖的是完整的体系化训练以及专业老师的指导。

后来,出于学业的考虑,杜欣在中学后没有继续走专业运动员的道路,但乒乓球的“童子功”却在往后的日子里,长久地提供着意想不到的帮助。

比如说,如今在学习茶艺与中医的过程中,杜欣还常常感受到过去打球的经验在跨越领域提供指导,使她能在精微中感受到宽广,在挫折的时候体会到动力。

对于普通爱好者而言,专业乒乓球的世界或许遥不可及。然而,在那方寸球台之上,透过一颗小球的旋转与速度,我们却能触摸到一个由“专业”铸就的精微世界,无比具体。

面对飞旋的小球,又或是生活中需要“接招”的瞬间,我们该如何在毫厘之间找到那份笃定与从容?

⌚️本期时间轴:

Part1. 乒乓少女的专业之路,从挥舞一块铁拍开始

02:46  因为不爱吃饭,妈妈就把我送去练球

04:04  蛙跳到腿软后,就可以开始训练了

05:50  放学后练8个小时,寒暑假练12个小时

11:23  上球桌前,先空挥铁拍几个月

Part2. 球桌上的心流:当世界进入慢镜头

17:44  你会看到那个球变慢,就像《黑客帝国》的子弹一样

16:47  那颗球打过来的时候,你要念出球的牌子

21:28  击败最强的师兄,感觉像是邓亚萍“附体”

Part3. 是精微,也是深入与专业

25:32  专业体系与引路老师的重要性

29:14  童子功的本质:种下‘我必能做到’的潜意识信心

31:58  千年老二的顿悟:体育竞技与心态迭代

38:09  中年人,也可以练“童子功”

Part4. 专业与深度的迁移:从乒乓球到茶与中医

41:15  从茶汤的内在结构,联想到儿时的乒乓球训练

45:19  当你深入了一个领域,就不会被他人扰动

52:03  既然觉得好玩,那也可以把它玩好

📃写在最后

对于中国人而言,乒乓球几乎是最耳熟能详的一项运动项目,但同样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运动项目之一。

在本期播客中,我们能通过杜欣的故事看到一名乒乓运动员的训练体系与专业程度,也意识到“深度练习”在任何时候都不算晚。

听完这一期播客,你还记得自己最初打乒乓球的感受吗?或者是否也有其他“童子功”想与我们分享?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

更多精彩的故事,也可以搜索我们的公众号:动静自在

期待与大家的更多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