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大师青原行思说,自己尚未悟道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有所领悟之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修行到安稳自在的境界,终于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这段十分著名的论述,揭示了认知逐渐深入的过程——我们首先透过感官看到物质世界的山水;然后超越感官,发现了山水中的观念;最后探索出两相调和,返璞归真的路径。从此“山水”在我们的日常语言里,成为一种比喻,代表着世界和自我,看懂山水也就看懂了世间万物。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山水”有着特殊的情结。直到今天,“看山水”仍然是一种潮流。越来越多的人登山徒步,探索现实世界的崇山峻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美术馆、博物馆,被《千里江山图》、《溪山行旅图》这些艺术中的山水所吸引。
但我们不禁要问,当我们看向山水的时候,是否看到了青原行思、范宽、宋徽宗、苏东坡、黄公望这些古人所见的东西?为什么我们常常觉得,现实与艺术、感官与心象之间,始终存在着某种距离? 事实上这个微妙的距离,恰恰是东方山水审美的独特之处,也是理解整个东方美学的钥匙。
本期节目由LOHKAH七尚酒店集团赞助播出。七尚东方的自然智慧,致力于为旅者打造身心自在的灵感场域,致力于在当代语境下为大家阐释古老而深邃的山水哲学。那这份玄妙的山水之美究竟为何呢?我们邀请中央美术学院的黄小峰老师,为我们解读东方的山水意识,同时以审美为钥匙,为我们打通这条“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的道路。
内容包括
02:34 何为山水?自然物质和人类想象共同构筑
10:48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障目的不是叶子,是认知的极限
13:19 山水神话:仙山、洞天和永生渴望
18:23 风水堪舆:在经验和超验之间,解读天地秩序
24:57 九州与九鼎:大禹治水的真相和最初王国的诞生
33:12 隐士的经济生活:王维与陶渊明的两种归隐
42:48 山中日月长vs时间碎片化:现代人的感知断裂
49:10 念念远山:那些把生命交付给山川的人
56:49 水沫流云、自然之声:山水里的ASMR
62:45 冥想:叙事性自我的幻觉和当下的真实体验
72:02 坐看云起时:山水背后的文人趣味与本源性探索
81:12 溪山行旅是开悟之旅:画中行脚僧对话画外观看者
96:29 文人、道士和牢狱之灾: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的一生
109:27 中国山水意识在东亚文化圈的审美流动
113:17 山水与复兴:重构山水就是重建文明
- 制作团队 –
美术设计 子鹤
后期制作 孙称
LOHKAH七尚酒店集团:在山水哲学中重建栖居之道
LOHKAH七尚诞生于东方故壤的风土,根植于东方独有的山水意识。山水在这里,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或审美风格,更是一种关于存在、平衡与自我觉知的哲学。七尚酒店以此为精神核心,致力于为旅者构筑一个身心安顿的灵感场域。通过空间、光影、气息与声音的协调,酒店实现了“造化自然”与“因心造境”的共鸣,让建筑成为自然的延伸,让旅程化为一场心灵的回归。
作为全球奢华酒店联盟——立鼎世集团的成员,七尚酒店隶属于七尚集团,拥有两个品牌七尚和七栩,共四家酒店,分别坐落于厦门与泉州。这两座城市承载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底蕴,汇聚了海洋文化与闽地文脉的交融精神。七尚以当代设计语言重释“山水之居”,让东方山水哲思在现代生活中重新生长——不止于视觉的审美,更深入精神的感知与共鸣。在此,旅者既能感受时间的流动与气息的安稳,也能在自然与心灵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与归处。
图为:LOHKAH七尚酒店集团
洞天福地
“洞”者,通也。所谓“洞天”,指地上的仙山,即神仙居住的名山胜地。洞天理论创自东晋,发展于南北朝,经过唐宋间道士的不断演绎,最终在唐宋时期形成了极为完备的“洞天福地”体系。
据宋代萧道冉《修真太极混元图》记载:“若人奉行大道,炼精为丹,自可长生。炼气成神,自可弃壳升仙。……自三岛而入洞天。洞天在虚无之间,是天仙所居之位也。”这段文字揭示了“三岛”与“洞天”“仙居”之间的内在联系——修炼者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从人间到三岛,再入洞天,完成由凡入仙的过程。
在这一思想影响下,道教对现实与想象中的山川进行了系统化的整理与分级,形成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格局。终南山、茅山、龙虎山、罗浮山、武当山、青城山等名山相继被纳入其中,成为神话与信仰的载体。道士们认为,这些山川蕴藏着与天界相通的秘境,或聚天地灵气,或通往虚无之境。修行者进入此类空间,使自身的身体与气息与山水同构,从而得以感应天地之气,修炼成仙。由此,山水被赋予了通向永恒的象征意义。人们把它当作超越现实、追求不朽的精神投射。
图为:《虚无洞天图》、《海中三岛十洲之图》等道教资料所描绘的蓬莱三岛十洲如何藉由“洞”连接到尘世;唐韩休墓北壁壁画山水图表现洞天题材;仿马远《洞天论道图》(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风水堪舆
“风水堪舆”是中国古代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它既是一种关于天地气脉与人居环境的经验系统,也是一种具有哲学深度的宇宙观。去除神秘化的外衣,风水堪舆可以被理解为帮助人在天地之间找到身心安顿之所的学问。
“堪”为勘察;“舆”为承载,合为“堪舆”,意指通过观察地势、山川、气象,以确定宜居宜生的方位与格局。古人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气”的生命系统,山川起伏、风行水动,都是气的流动轨迹。如果能顺应天地之气,寻找居所,人与自然就能和谐共生。
风水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天人合一”,在自然与人造空间之间实现气脉贯通、情理相应、虚实平衡。自宋代以来,风水与美学、建筑、园林艺术深度融合。古人提出“造园如作画”,园林设计遵循“虚实”、“开合”、“动静”、“藏露”等山水之理。文人园林通过窗景、曲水、小桥、假山等形式,营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境界。风水由此也成为中国空间美学的重要原则。
七尚酒店集团所提出的“山水哲学”正是依据这一原理,通过空间的气息、流动与光影,强调气脉贯通与感官平衡,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让人能在“造化自然”与“因心造境”之间获得心灵安处。这种设计延续了堪舆之学的核心追求——让居住成为一种与天地共呼吸的存在体验。
图为:明孝陵;清人绘制的《明十三陵图》:以俯瞰视角,从石碑坊入口,经过数道门后进入陵园,主道两边有石狮、石马等守护,里面道路四通八达,到达皇族墓前。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天寿山麓,从成祖文皇帝朱棣至思宗朱由检共有十三名明皇帝陵墓。
九州与九鼎
《禹贡》记载,大禹治水时,通过顺应山势,引导江河流向,“导山导水”奠定了世界的地理格局,划分天下为九个地理区域,也就是“九州”。 据传,大禹又命各州进贡金属,熔炼铸成九口大鼎,置于都城,以象征天下山川之德。鼎上镌刻的山川图像,既是地理图,也是天地秩序的象征。
从此“九州”和“九鼎”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和地理观念中,最具象征意义的一对符号。它们不仅代表了国家的空间秩序,也体现了中华文明早期以地形建制、以山川标志政权的世界观。
古史学家徐旭生认为,上古时期的治水往往局限于在部落前修堤坝的防御性工程。但是大禹的治水则具有改造地貌、统筹区域资源的特征,其规模远超单一部落的能力。这种跨区域协同的水利行动,意味着一个能够统御广袤地域、调动多部族共同协作的政治主体已经出现——这正是王国政治的雏形。
图为:禹贡九州山川图。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通过导山导水梳理黄河、长江流域主要山脉与河流,并将地理面貌关联到周人的"五服"制度和以王畿为中心的政治模型。
自然王国
费孝通认为,中国古代的士人阶层将孔孟老庄的努力相混合,形成一种理想政治的形态,并以此投射在山水之中,构建了一个精神层面的理想世界,他把这个世界称为“自然王国”。这里的“自然王国”是相对于西方哲学中的“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而言的,体现出截然不同的文明取向。
在黑格尔与马克思的体系中,人类的世界分为两个领域:必然王国(Kingdom of Necessity)指人类必须服从自然与社会规律的世界,如生理需求、物理法则、政治秩序“必然”约束着你;自由王国(Kingdom of Freedom)则意味着,当人类理解并掌控这些规律,就能从被动服从中解放出来,凭理性与技术“征服
資訊
- 節目
- 頻率每月更新
- 發佈時間2025年11月17日 下午4:00 [UTC]
- 長度1 小時 59 分鐘
- 集數1
- 年齡分級兒少適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