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辟西径

VOL35 记忆的真相|我们为什么总记住该忘的,忘掉该记的?

欢迎收听另辟「西」径,一档由两位文化行业从业者 —— 莱西和西恩共同主持的播客。我们是同行、同事、同龄、同乡,也是决定一起另辟「西」径的老友。在这档播客,我们将从当代人的生活与工作中的共鸣出发,直面困局,打开新的局面。

西恩是不爱拍照的人。她说,掏出手机记录的那一刻,好像会打断自己与当下的对视。而莱西则越拍越爱拍。她担心有些瞬间如果不被记录,就会像雾一样散去,无迹可寻。相比记忆,她更信任相机。这个看似轻盈的分歧,让我们决定聊一聊“记忆”。我们为什么需要记忆?人是如何记住、又如何遗忘的?为什么有的时刻被反复记起,而有的,却永远模糊?

我们聊到“记录”的复利效应——人类会忘记70%的日常经历,而记录,会让大脑的前额叶变厚。但心理学也提醒我们:记忆并不可靠。每一次回忆,其实都是一次重写。我们谈到《头脑特工队》里的情绪颜色,也谈普鲁斯特与那块玛德琳蛋糕——情绪与气味,如何成为记忆的引信。我们还谈怀旧与遗忘: 一个是拼命找回过去,一个是怎么也想不起。记忆从来不是客观的档案,它主观、情绪化,甚至会在某些时刻,主动承担起保护我们的义务。

也许,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和自己的记忆谈判——想要保存,又想被遗忘;渴望真相,又害怕真相。但无论我们记住什么,忘掉什么:记忆的修辞,决定了我们是谁。

⏳时间轴:

00:41 📷你是一个依赖拍照记忆的人吗?

05:00 大脑是带偏见的叙述者:人类会忘记70%的日常经历

06:21 什么是记录的复利效应?

07:00 心理学视角下的“记录”:让模糊的情绪具象化,让混乱的思绪变得可见

08:11  记忆的两端:PTSD vs. 超忆症

09:53 《头脑特工队》:情绪如何为记忆上色🎨

12:09 个体记忆 vs. 集体记忆

13:14  怀旧,是一种对当下或缺的心理安抚

15:33  莱西青春闪回场:超女、世界杯⚽️、毕业旅行……

18:42  西恩青春时期的那些日记和信📓

22:00  跨时代记录:从QQ空间、人人网、百度空间到微信小号、播客……

25:32  读书人的困扰:我真的读过那本书吗?

29:59  信息进入大脑的场景要素越丰富,越有助于记忆

30:58  哪种感官能使我们产生最持久的回忆?

33:04  视觉和听觉的感官记忆居然最容易被人忘记👀

33:59  记忆并不可靠?每一次回忆过去,其实都在修改那段记忆

35:43  遗忘与无法遗忘:莱西想不起姥姥的声音,却也忘不掉姥爷葬礼那天的细节

39:04 记仇和忘性大,原来都能成为文学灵感🖊️

40:46 推荐环节

📖《记忆记忆》 —— 玛丽亚·斯捷潘诺娃

🎬《暖暖内含光》 —— 米歇尔· 贡德里

✨Highlights:

-“记录的本质是意识的显微镜,它能通过系统的自我觉察,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混沌的心理过程转化成可视化的认知模块,可能你无意识记录下的一些瞬间和行为,恰恰最能反应出那些当时未曾被看见的真实想法和情绪。虽然我们的大脑会默认用模糊的概念处理信息,但记录却能迫使思维具像化。”

-“情绪其实是会为记忆上色的,那些我们能够记下来的事情,不只是因为它们重要,还因为它们带给我们的情绪,也就是说,我们对事件的记忆并不是纯粹的事实记录,而是和情绪反应绑定的,情绪在帮助我们筛选信息,哪些重要,哪些可以丢掉。”

-“当代人之所以越来越喜欢怀旧,是因为人们希望能用怀旧的方式来回应自己在当今时代缺少的某些心理体验,怀旧包含着某个时期一段相对无忧和幸福的生活经历,在那个心境下,你和过去更好的记忆重叠了,从而感觉到快乐或者满足。”

-“如果在一个很有辨识度的场景下进行阅读,书中的文字和情节与当时的情境、天气、气味等感官因素直接挂钩,那记忆也会变的更加生动立体......信息进入大脑时的场景要素越丰富越有助于记忆,所以如果想加深对一件事情的记忆,那可以多调动不同维度的感官参与。”

-“记忆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不仅是因为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我们的记忆会出现偏差,而且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样使然,有时会出现美化或者丑化记忆的情况。所以记忆不是对客观事实的重现,而是一种带有情绪和目的的再创作。”

-“记忆是传说,而历史是描述;记忆在乎公正,而历史要求准确;记忆劝谕训诫,而历史清算纠正;记忆是主观性的,而历史追求客观性;记忆并非基于知识,而是基于体验,比如感同身受,比如同情怜悯。从另一方面来讲,记忆的领域充斥着投射、幻想、扭曲,是将我们今天的幻影投向过去。” ——玛丽亚·斯捷潘诺娃《记忆记忆》

🎵

Memories by Maroon 5

感谢大家的关注与喜爱!

我们的slogan是:不论生活驶向何方,我们一起另辟「西」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