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入汛以来,从“米娜”“桦加沙”到“麦德姆”,今年的广东迎来了多个台风登陆,数量明显偏多。
强台风带来的不仅是当下的风雨,内涝、交通和社区积水等问题,都对城市带来考验。
台风“麦德姆”登陆期间,网上流传消息称“广东湛江受台风影响全市停水”,引发关注。虽然经当地网信部门核实,该信息不实,但也侧面体现了民众对于极端天气下的水系统关注。
事实上,极端天气频发不仅考验着城市的应急能力,更暴露出传统水治理体系在面对气候变化时的脆弱性。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城市如何构建更具韧性的水系统,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命题。
近日,就极端天气看城市水治理的系统性转型问题,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奥雅纳院士及董事、全球水业务负责人Mark Fletcher。
何为“韧性治水”?从上海经验看系统化路径
“气候变化正在以我们未曾预料的速度使城市着面临不同的水资源挑战。”Mark指出,极端天气频率与强度的提升,正不断冲击着基于历史数据设计的传统水务系统。
作为经济大省与人口大省,广东城市化进程迅猛,却也伴随着硬化地面激增、绿地水域萎缩、自然调蓄能力下降等问题。在台风带来的强降雨面前,不少城市排水系统超负荷运转,内涝也容易发生。对此,Mark认为,这反映出城市水治理体系正面临四大挑战:风险频率与强度提升、水资源时空分布失衡、基础设施韧性不足和治理模式滞后。
“过去城市水治理更关注如何‘消减污染、快速排水’,许多城市仍依赖‘灰色基础设施’,如管网、泵站,缺乏系统韧性与冗余,难以在灾害发生时快速恢复,也未对流域本身的环境承载能力做科学性的评估,未与人类活动的污染特性建立关联。而现在必须转向‘系统韧性’。”他表示,韧性治水不仅关注防灾,更强调抗灾、缓灾与灾后恢复的全过程管理,强调系统性规划、多部门协同、社区与公众参与,推动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型,是一种从“控制导向”到“适应导向”的治理模式转变。
在上海中心城区的雨水排水规划实践中,奥雅纳提出“以水为基”的设计框架,将水循环和流域生态系统视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维度,而非附属工程,支持城市未来适应性发展路径。
Mark 介绍,上海项目首次将河流系统与排水网络整合一体进行模型研究,形成“蓝、绿、灰”基础设施协同及系统管理组成的综合体系。“河流不仅是排水的通道,更是调蓄、净化、生态功能的重要载体。”这一思路打破了过去“就排水论排水”的局限,将水治理纳入城市水循环的整体中统筹。
此外,奥雅纳还对上海现有的城市土地类型进行了精细化分析,确定了12类用地类型,通过遥感与机器学习技术,科学量化城市绿色系统潜力。“我们从源头控制引领,最大化城市绿色设施潜能,新建灰色设施或者蓝色设施,来应对不同强度的降雨事件。各类措施必须应用于整个系统中,才能实现策略的成功,这与城市的用地特征息息相关。”Mark 强调。
广东启示:从“单点治理”到“系统构建”
广东的城市水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高密度建成区、地下空间复杂、河网密布但连通性不足。今年龙舟水期间,广州就有部分老城区出现严重倒灌,部分区域因排水不畅形成“孤岛”。
老旧城区与城中村水治理面临的难点,也是城市更新的关键突破口。Mark 指出,“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必须包括抗洪结构、改善排水管网,更应加强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公园和城市森林。适应性分区法和强化的应急系统也至关重要。”
他特别提到,数字化工具在提升城市水韧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奥雅纳自主研发的“Terrain”平台,能快速分析城市类型及土地使用情况,识别最优的绿色干预措施,开发基于自然的城市设施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发挥蓝绿空间和基础设施潜力;而与 Argos Analytics 合作的“WeatherShift”可为城市规划提供基于未来气候预测的建模能力,帮助城市在早期阶段测试并优化气候适应性策略。
“数字化解决方案在构建城市社区韧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设施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应加大力度开发用于城市水资源管理的人工智能工具,中国在这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Mark 说。广东完全可以借鉴相关优势经验,引入数字化工具,结合本地气候与城市特征,构建属于自己的“数字孪生水系统”。。
在 Mark看来,未来城市的水治理应通过系统规划、文化赋能与机制创新,将河流从单一的安全及生态载体转变为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引擎。
“水不应被视为城市的威胁,而应成为塑造城市形态、支撑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基础。”Mark认为,“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理念,强调城市水治理应以水循环系统为基础,与城市发展多维度共融。水资源和水环境应作为城市发展的刚性约束治水理念与战略引导。
在广东,这意味着在城市规划初期就应将水系统纳入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与产业结构的决策中。例如,在珠三角城市群中恢复湿地系统、构建区域性的蓝绿网络、推动跨市水调度与生态补偿机制等。
“城市水治理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和持续努力的复杂任务。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挑战,也涉及到政策制定、社会参与和经济支持等多个方面,构建一个融合自然、技术、治理与社区支持的复合系统。”Mark总结道。
一个客观的情况是,台风不会消失,极端天气仍将频繁造访。面对这一现实,城市唯有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适应,从单点治理走向系统构建,才能真正实现“与水共生”。
广东作为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气候风险最突出的区域之一,其水治理的转型不仅关乎本地安全,更对全国具有示范意义。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看到一座座“会呼吸的城市”,在暴雨中从容应对,在干旱中依旧丰盈——而这,正是韧性城市应有的模样。
文|记者 杭莹
图|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