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在越秀国际会议中心设置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展示推介区,从脑机接口康复机器人到手术机器人,从产业服务大模型到运营级智算平台,从轨道交通智能巡检机器人到智慧工厂平台,集中展出了一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品在医疗、工业、交通、能源、政务等多领域的应用,多家企业同步设置互动体验区。
9月19日,广州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新产品与服务发布会上集中发布的一批创新产品,完成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新能源汽车停车库火灾监测预警与防控装备项目等一批重点合作签约,还设置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展示推介区在20日至21日期间面向市民免费开放、零距离感受“AI+机器人”前沿应用。
“穗字号”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实力如何?羊城晚报记者从会上了解到,目前,广州已组建产业办和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专班,推动技术突破、场景落地和生态培育一体化推进,截至今年8月,全市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产业市场主体超过39万户,同比增长15.3%,人工智能产业新登记市场主体同比增长近九成。
“针对传统产业服务中信息不对称、资源碎片化、匹配效率低等难题,我们汇聚了全国超6000万家企业与1700所高校科研数据,通过大模型算法实现科技成果精准匹配、产业链精准招商和产业情报深度分析。”广州大学副校长、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李进在现场发布了自主研发的“产研链”产业大模型,这也是国内首个面向产业服务的垂类大模型平台。
力之智能总经理陈彦发布了多款基于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的康复产品。“前额叶脑功能成像系统通过可穿戴传感器实时采集大脑活动,实现安全、精准的运动意图解码;脑控上肢与下肢康复机器人分别覆盖上肢全关节训练和仿生步态行走,实现“意念—动作”闭环康复模式,助力患者高效恢复运动功能。”陈彦说。
在智能交通场景应用方面,佳都科技面向轨道交通推出的多款智能机器人,这些机器人搭载了自研大语言模型、多模态模型与视觉大模型,可实现乘客引导、安检辅助、异常行为识别等功能;安全管理领域,次元突破发布“小安”安全服务大模型,首次将人工智能引入工贸园区的生产安全管理,能在生产、消防等场景实现自主巡查与分钟级处置。
如何让人工智能从少数人的“高精尖工具”逐步走向千行百业和普通用户?广州黄埔星数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张海发布了FenixAOS第四代企业级智能体开发平台,能帮助用户使用自然语言即可快速搭建合同审核、生产调度、数据分析等智能助手,大幅降低智能化应用门槛。
文、图 | 记者 许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