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花地·文化

从文化现场,听见诗与远方

  1. HACE 3 H

    英歌起,醒狮跃,广绣传…岭南非遗跨越山海在新疆“开花”

    从岭南大地到天山脚下,铿锵的英歌鼓点、灵动的广绣针脚、豪迈的醒狮步伐,正悄然搭建起粤新两地心手相连的文化桥梁。 近年来,广东推动一系列粤新文化交流,不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到各族群众心间,更结出一条紧密的民族团结情感纽带。 英歌铿锵响彻喀什古城 “英歌让我们跨越了山海之间的距离。”粤喀情古城英歌队队长艾日夏提江·艾力难掩激动,“去年10月,来自广东的教练手把手教我们英歌舞的招式、步伐,如今我们不管走到哪里表演都特别受欢迎,我们也成了英歌舞的传承者!” 艾日夏提江·艾力是喀什古城景区表演队队长,在社交平台刷到的潮汕英歌舞让他深受震撼。“英歌舞跳起来大开大合,鼓槌声、舞步声、呐喊声充满斗志昂扬、团结一心的英雄气概,我看到它第一眼就喜欢上了。” 于是,他和表演队队员们开始尝试通过网络自学,但效果有限。在广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的支持下,喀什古城景区邀请了来自广东的专业英歌舞老师,开展教学和表演交流。广东汕头濠江区岗背乡众英歌队队长魏子丹就成为了这群维吾尔族青年的总教练,并与艾日夏提江·艾力结下深厚情谊。 2024年国庆期间,魏子丹带队赴喀什进行展演,并开展近一个月的系统教学。他回忆道:“喀什的队员们都很有天赋,他们本来就擅长一些乐器和舞蹈,因此学得很快。但英歌动作对体能要求非常高,不少队员已经三四十岁了,刚练习时多少有些腿酸背痛、体力不支。” 2024年11月1日至3日,“粤喀情古城英歌舞队”正式亮相喀什古城,线上直播吸引近10万人次观看。如今,这支英歌队已成为古城旅游的一张文化招牌。 广绣在新疆“绣”出吉祥花 今年6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新元参加“跨粤山海 奔赴疆来”2025年广东省文联“文化润疆”活动,再次踏上了新疆这片土地。对他而言,这里已是“第二故乡”。 1999年,他曾作为一名侦察兵驻守乌鲁木齐。退役后赴广州钻研广绣20余载,成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近年来,他积极参与“文化润疆”项目,深入喀什、疏附等地开展广绣教学与文化互动,眼前的变化让他印象深刻。 “我服役期间也曾到过喀什等地,但这次看到城市建设更加现代化,街区更加整洁美观,文化氛围也愈发浓厚。喀什的历史气息与时代气质在这里融合共生,既保留了民族特色,又展现出开放、包容的新时代气象。” 更令他动容的,是在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与徒弟孙文萍的意外重逢。孙文萍曾在广州随王新元学习广绣,如今已在该校支教3年,并开办广绣社团,带领30多名小学生飞针走线。课程从平针绣起步,逐步引导学生完成荔枝、荷花、福字等吉祥图案。 “我一开始连针都拿不稳,现在能绣出完整的作品了!”六年级学生布艾吉尔古丽骄傲地展示着自己绣制的“荷花图”。 王新元见这些孩子们年纪虽小,但手中的绣品已经初见章法,飞针走线中饱含着专注与热爱。那一刻他真切地感受到:广绣已不再是“走进校园”,而是“扎根校园”。此次交流后,他向学校捐赠了50套专业教具,为孩子们的广绣之路添砖加瓦。 百支龙狮队舞动伽师 在广东援疆的支持下,龙狮文化已在伽师县落地生根,全县组建了超百支龙狮队伍。练习舞狮已是伽师县第四中学学生阿布都拉的日常。被岭南龙狮文化深深吸引的伽师县第四中学学生阿布都拉,是校园龙狮队一员,每天都坚持练习舞狮。 2024年,粤喀两地共同主办的喀什地区首届龙狮竞赛让阿布都拉至今都记忆犹新。当天,南疆地区50余支龙狮队伍同台角逐“狮王”。阿布都拉所在的伽师县第四中学代表队获得了青年乙组冠军。 在广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广东省体育局等机构的鼎力支持下,一批批专业龙狮培训教练远赴新疆,把地道的醒狮文化带到喀什,并与当地师生结下深厚友谊,共同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随着英歌、醒狮在新疆落地开花,广绣、剪纸等非遗社团深入校园,广东文艺团体赴疆展演……岭南非遗正以其独特魅力走进新疆群众的日常生活。 文|记者 周欣怡 朱绍杰 图|受访者供图

    5 min
  2. HACE 5 H

    在玉岩书院赴一场千年茶事,“玉岩清韵·茶文化特展”开幕

    9月23日,广州海事博物馆与广州市瑞丰茶文化博物馆联合推出的“玉岩清韵·茶文化特展”在玉岩书院开幕。 据记者了解,该展作为第三期玉岩书院活化利用项目的重点活动,9月23日起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展期持续至2026年6月21日。 玉岩书院始建于南宋,是广州现存最早、保存最为完好的书院之一。数百年来,黄埔萝岗钟氏族人和文人雅士在此潜心修学、品茗论道,在葱郁山林间留下无数风雅美谈。 本次展览以“茶文化”为主线,通过六大单元全面展示中国茶文化的历史、艺术、科学与哲学内涵,充分利用书院原有厅堂、亭台、廊院等空间,将茶文化的展示与建筑功能、历史氛围高度融合,实现“展陈与空间对话”“茶事与人文共鸣”,打造一场融合书香与茶香的文化盛宴。 展览从神农氏尝百草的传说起笔,借助陆羽《茶经》文献、明清茶画等历史资料,系统梳理茶从药用、食用至饮用的演变历程,再现唐代煎茶、宋代点茶、明代泡茶之雅趣。观众在书院最古老的核心建筑中,可直观感受茶史千年流转与文人品饮之风的源远流长。 展览通过茶器演变、煮茶技艺与品茗礼仪等内容,深入阐释茶中所蕴藏的“中和”思想——茶器不求华美而重质朴,煮茶讲求火候有度,品茶注重静心自省,斗茶亦追求“耐久胜出”的和合之雅,无不体现儒家恪守中道、修身养性的精神追求。 茶不仅滋养身心,更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展览现场还原再现宫廷茶礼、文人茶会、市井茶肆三大场景,呈现茶在古代社会中的多元角色。无论是宋徽宗群臣点茶、颜真卿苕溪诗会,还是《清明上河图》中的街头茶坊,皆可见茶文化雅俗共赏,是中华文明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此次展览还特别设置了“古道茶事”与“新茶生活”板块,既回顾梅关古道上的茶叶贸易史,也展示当代新式茶饮、茶食与茶用品,体现茶文化生生不息的创新活力。展览期间还将举办茶艺展演、名家讲座、亲子茶课等系列教育活动,进一步丰富观众体验,推动茶文化、书院文化与公众生活的深度融合。 玉岩书院是广州海事博物馆管理的三处文化场馆之一,此次展览不仅是玉岩书院活化项目的又一创新举措,也是黄埔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成果。 通过将千年茶文化植入百年书院,展览实现了“空间、内容、体验”三重融合,为观众提供一个兼具历史深度与生活温度的文化场域。 文|记者 何文涛 图|主办方供图

    3 min
  3. HACE 15 H

    注意!迎战超强台风,广东这些景区、场馆临时关闭

    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将于22日夜间穿过巴士海峡进入南海海域,之后趋向广东省海面,可能于24日以强台风级或超强台风级在广东省中西部沿海地区登陆。 为提前做好台风防御准备,确保市民游客安全,广东全省多地著名景区、文化场馆宣布将暂停开放! 沿海各地景区陆续暂停开放 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珠海、中山、江门、阳江、惠州等市三防指挥部研判后宣布,将预计于23日晚起全市范围内渐次实行“五停”措施。 9月22日下午,长隆集团发布防台风公告,宣布广州长隆度假区长隆野生动物世界、长隆欢乐世界、长隆水上乐园、长隆飞鸟乐园,横琴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长隆海洋王国、长隆飞船乐园,清远长隆度假区长隆森林王国将于9月23日至9月24日关闭;广州长隆国际大马戏、横琴长隆剧院将于9月23日至9月24日暂停演出;横琴长隆卡卡剧场23日10:30分场次正常演出,9月24日暂停演出。已预订当日受影响公园、马戏门票的游客,可通过原预定渠道退票。 另据了解,广州市南沙湿地景区、南沙天后宫景区自9月22日12时00分起暂停对外开放。具体恢复开放时间,视天气情况另行通知。 深圳市广东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盐田金色海岸码头、东涌沙滩、穿鼻岩、较场尾沙滩、玫瑰海岸等景区景点已经临时关闭,体开放时间将另行通知,请以官方发布为准。 汕头市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也发布消息,自9月22日18时起,汕头市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临时封闭、活动暂停举办、暂停相关游客服务。丘成桐旧居自9月23日起实行临时闭馆。龙湖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也通告,妈屿岛旅游景区自9月22日12时起暂停接待游客,恢复开放时间视气象情况另行通知。 汕尾市沿海旅游景区景点目前已全部关闭。 多个文化场馆临时闭馆 受台风“桦加沙”影响,省内多个文化场馆临时闭馆。 广深方面,广州乞巧文化博物馆于9月22日至26日临时闭馆;深圳市版画基地、观澜版画艺术博物馆将于9月23日至24日临时闭园、闭馆。 东莞方面,鸦片战争博物馆于9月22日12时起闭馆,洪梅美术馆将于9月23日起闭馆。 珠海方面,珠海博物馆、珠海市图书馆、珠海市古元美术馆、珠海规划展览馆将于9月23日起实行闭馆;珠海大剧院将于9月23日至24日临时闭馆。 茂名方面,茂名市电白区博物馆、茂名陈金章美术馆定于9月22日19点起闭馆;茂名露天矿生态公园、茂名露天矿博物馆9月22日17时起临时闭园、闭馆。 此外,汕尾市博物馆于9月23日起暂停对外开放;惠州市文化馆服务点于9月20日9时起暂停开放;湛江市博物馆自9月23日起闭馆;阳江十八子集团工业旅游示范点和阳江市十八子音响博物馆于9月22日起临时闭馆。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将于9月22日17:00起闭馆,北面滨海广场及亲水平台也将关闭;江门市美术馆、江门市图书馆将于9月23日起实行临时闭馆。 官方建议游客避开台风影响 汕尾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9月22日发布的《致广大游客朋友的一封信》,建议近期计划前来汕尾旅游的游客们,等到台风影响过后再来。 已在汕尾的游客,请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做好个人安全防护,主动避开受台风影响区域游玩,选择安全地点避风,在台风影响期间尽量减少或避免户外活动,不要参与水上、海上游览活动,不要参与景区内的游船、缆车、索道、低空观光等危险性活动;不要擅自进入未开发、未开放的“野景点”、网红点、无人区、水库和海滩等区域玩水、游览、宿营和探险等。 阳江市有关部门也提醒,已在阳江游玩、出差的外地游客,建议9月22日内离开阳江返程,计划前来阳江的游客建议避开台风影响。 文 | 记者 黎存根 李娇娇

    5 min
  4. HACE 15 H

    花地·大学文苑 |黄泳瑜:品味泮塘

    文/黄泳瑜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2023级本科 1 “前方到站中山八。” 下地铁后,我依据导航的指示转进路口。越往里走,道路渐窄,行人渐少,街道上人们的交谈声、汽车的鸣笛声渐小……我抬头,映入眼中的是道路两旁的一栋栋旧居民房,鳞次栉比。不时拐入某个不知名的狭窄小路,这里的小路说是路,但更像是两栋房子之间的狭小间隔。我忽然感觉自己像是《桃花源记》里的东晋武陵人,正走在狭窄的洞内,寻觅出口。七拐八拐后,终于来到我今日的“桃花源”——1200 Book shop。这一次我来,主要是参加《泮塘五约口述史》的新书发布会。 书店还没开门,尚有些人停留在书店门口乘凉聊天。老人手里拿着蒲扇,看着孙子孙女在附近跑跳;几位阿姨聚在一起聊着最近的趣闻,时不时转头去逗弄旁边婴儿车上的孩子,孩子的母亲则坐在一旁笑看着孩子。我在书店门口的小木椅上坐了会,一边等待书店开门,一边回想刚才的所见所闻,只觉得泮塘依旧有着“老广州”的风情。 书店开门后,我走进去简单逛了逛。书店不大,除了摆放着书本,还有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印着荔湾风景的明信片、带有荔湾字样的帆布袋、精美的书签……看得我想全部打包一份回家当纪念品。 发布会要开始了,我赶紧在里面找了个位置坐下,现场拢共二十多人,但仍有传统的舞狮表演开场,接着就是新书发布会了。 先是村民代表、编者和学者的发言。听着听着,我陷入了思考,《泮塘五约口述史》由泮塘当地的老人口述本地的历史,再由专人转为文字记录,它记载着泮塘五约的历史,承载着无数老一辈人的回忆,蕴含着当地人对这块土地的深切情感。过去发生在这片土地的许多瞬间浓缩进书中,笔墨书写着来来往往的人和事,这本书不仅是记录,还是一种文化传承。 发言人中的一位提到,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对泮塘不太了解,但她认为这本书出版后,会有人通过翻阅这本书从而了解泮塘的历史,在未来会有更多人了解泮塘五约这个地方,从而吸引更多人加入建设当地的队伍。确实,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文化受到时间沙砾的淘洗,那些未有人拾起的部分终将迷失在时间的漩涡中,最终走向寂静的尾声。若是没有人为泮塘发声,我想在许多年后,也许连当地人也会逐渐忘记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的一些往事。令后人知晓前人事,读懂土地情,心落泮塘村,这就是《泮塘五约口述史》这本书出版的意义。 2 又是阵阵锣鼓声中,发布会宣布结束。我就近解决了午饭,吃了一份泮塘传统美食凌记濑粉,便匆忙赶往下一个地点,参加一门3D扫描体验课。 又是在古朴小巷中穿梭寻找,如走出迷宫般,我来到今日外出的第二个目的地——泮塘五约党群服务驿站。这是一栋明字屋,因平面布局宛如一个“明”字而得名,是广东本地传统民居的特色结构之一,不过现在这里已改造为服务驿站,正以文物新造的方式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我要上的这节课却是一种先进科技的体验——通过3D仪器扫描物品从而生成相应的数字模型。老师不着急让我们打印物件,先介绍了清朝广州十三行通商背景,又向我们展示了从欧洲回流到泮塘的黑漆描金盒,然后教我们扫描旧盒子,再打印出一个新盒子,并以此为例阐述历史文物与3D扫描技术的结合对于历史文化传承的意义。课后,课程团队的代表告诉我,她就是在泮塘长大的,毕业后又回到泮塘建立工作室,想用自己的专业让传统的泮塘文化焕发新的生机,这种用先进技术再现传统旧物的形式只是她所做的尝试之一。 回去的路上,我边走边想,如果说上午的《泮塘五约口述史》是老一辈人在想办法记录泮塘故事、传承泮塘历史,那么下午的体验课则提醒我,传承、发扬,并不是只有老年人在做,年轻一辈也在想办法参与其中,运用自己所长去回哺这个曾孕育他们的地方。我还发现,服务驿站所在的这条路上几乎都是各种非遗文化工作室和店铺。这恰恰说明,这种传承并不是少数人的事,而是一件几乎所有人都参与其中、为之努力的事。 3 走在这九曲十八弯的小道上,看着路边摆放的石凳、墙角一抹绿色的青苔,还有不经意间瞥见的廊檐屋角,我只觉得今天重新认识了泮塘。这个地方是一旦你踏进去,心里就有一种油然而生的安心与平静的地方,是能让人产生一种宾至如归感觉的地方。不同于其他区域的吵闹,这个小村始终保留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与味道,就像一份美味的泮塘马蹄糕,在静静等待别人去细品、慢尝。 如果有空的话,不妨来泮塘逛一逛。

    5 min
  5. HACE 19 H

    “点亮”天河智慧城:“全运趣野音乐露营夜”圆满闭幕

    玩转趣味运动挑战、聆听户外音乐会、观赏露天电影……近日,持续了10日的“全运赋能·活力天河文旅体促消费嘉年华——全运趣野·音乐露营夜”活动在天河智慧城趣悦汇广场宣布正式闭幕。 本次活动融合体育、露营、音乐、电影等多元形式,连续10天“点亮”天河智慧城,打造了具有“天河特色”的文旅体消费新场景。 活动现场依托天河智慧城的场地优势,设置“全运体验区”“全运补给站”“舞台区”等多个区域,面向市民游客免费开放。其中,“全运体验区”推出“全运神投手”、“全运镖局”、“全运闪电侠”三项趣味运动挑战。参与者可通过挑战兑换“能量补给包”及天河文旅好物。 露营夜的最后一天,随着暮色渐浓,“露营音乐会”邀请的驻场乐队表演,演绎起《曾经的你》《一起去旅行》《理想》等多首经典曲目;紧接着,“露营电影节”又陆续开始放映《战狼》《夺冠》《中国乒乓》等红色文化与运动励志题材影片。 活动现场,音符与银幕光影交织,汇成一幅充满活力的天河都市夜生活图景。 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天河智慧城科创企业青年群体众多的特点,本次活动特别以露营这一年轻人喜爱的休闲方式为载体,将活力运动、潮流音乐和户外观影融为一体,契合青年兴趣,为他们打造了一个放松身心、交流互动的新型社交空间。 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本次活动还是“全运赋能・天河文旅体促消费”嘉年华系列活动之一。该嘉年华系列活动贯穿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举办前后,以“消费惠民添活力”“全运文创焕新彩”“文旅体多维聚势”“品牌IP跨界”四大行动为核心,通过发放500万元消费券、打造文创IP、主题快闪、夜间经济等多元方式,打造具有天河特色、影响力广泛的文旅体消费盛会。 文|记者 刘星彤 图|主办方提供

    2 min
  6. HACE 21 H

    第五届“鞋盒里的博物馆”征集活动火热进行中,创意赋能博物馆教育新体验

    近日,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广东省博物馆承办的第五届“鞋盒里的博物馆”设计作品征集活动正在全省热烈开展,本次活动征集时间为2025年8月1日至10月10日。 为进一步扩大活动影响力,广东省博物馆以“‘盒’我一起看世界”为主题,推出系列配套活动,包括“鞋盒里的博物馆”小推车、快闪小驿站等,旨在为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全新的博物馆教育新体验,推动活动深入全省中小学校。 自8月23日起,“鞋盒里的博物馆”小推车不定期出现在广东省博物馆内,与观众惊喜“偶遇”,吸引大量大小朋友驻足互动。 小推车不仅展示了往届优秀学生作品,还免费发放《鞋盒里的博物馆建造秘籍》,供孩子们带回家参考创作。这种“轻介入、强互动”的形式,极大提升了现场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同时,作为常设宣传点的“‘盒’我一起看世界——鞋盒里的博物馆快闪小驿站”,其打造了集展示、学习与互动于一体的沉浸式空间。驿站设有三大功能区,“奇奇妙妙的博物馆”展示墙,通过国内外创意博物馆互动卡,拓宽观众对博物馆的多元认知。 往届获奖作品展示区,通过优秀实物作品形成示范,启发学生创作灵感。“我的博物馆”互动创作区,提供创作卡供学生现场完成策展任务,体验从创意萌发到构思成型的全过程。 此外,配套活动“‘盒’你看不一样的博物馆”导赏和‘盒’你一起讲故事”小课堂也同步进行。在广东省博物馆教育员带领下,青少年通过特别设计的导赏路线,以全新视角认识博物馆。 而“盒”你一起讲故事活动,教育员与孩子们在共读绘本的过程中,孩子们对博物馆有了更生动的理解,并动手完成自己的“博物馆”豆本设计。 据博物馆介绍,“鞋盒里的博物馆”设计作品征集活动自2021年启动,已成功举办四届,累计吸引7947人次学生参与,成为广东省馆校合作与文化教育的品牌项目,助力青少年从博物馆的“参观者”转变为“发现者”与“创造者”。 随着新学年开始,活动迎来新一轮参与热潮。截至9月15日,已收到来自全省223所学校的724件作品,作品征集日期将持续至10月10日。广东省博物馆邀请全省中小学生,共同用鞋盒讲述岭南故事、传承中华文明。 文|记者 何文涛 通讯员 粤博宣 图|广东省博物馆供图

    3 min
  7. HACE 1 DÍA

    广图粤侨影像记忆全球征集启动,为粤籍华侨历史存像

    9月21日,广州图书馆联合广州市华侨历史学会、中国世界电影学会中国电影海外推广中心,共同主办“粤侨影忆 家国留声”粤侨影像记忆全球征集发布暨粤侨口述历史交流会。 从即日起,广图将正式面向海内外征集粤籍华侨华人影像记忆资源,系统保护粤籍华侨历史文化遗产,构建完整的粤侨影像记忆体系,为后世留存珍贵的影像档案。 重点收集四大类影像记忆 广图副馆长席涛在征集发布环节中介绍,粤籍华侨华人是海外华侨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连接中外文明的重要桥梁。 广图此次启动粤侨影像记忆全球征集,将重点收集粤侨相关的家庭生活、海外侨社活动、历史事件与人物记录、民间记忆与文化遗产等四大类影像记忆资源及相关文献。广图将充分尊重每一位参与者的意愿,设置无偿捐赠、文献委托保管、数字化复制等征集方式。 广图计划将征集的影像资源和相关文献统入藏粤籍华侨华人历史影像记忆库,经过专业整理和充分发掘,基于非营利目的,广泛应用到专题展览、纪录片制作、学术研究、公开出版物等多个领域,以更好地服务社会。 广图期待全球粤籍华侨华人、侨团组织、研究机构以及社会各界踊跃参与征集活动,无论是家庭相册中的老照片,还是社团活动中的珍贵录像,抑或是祖辈留下的侨批家书,都将成为粤籍华侨华人历史的拼图,为岭南立传,为家国留声。 活动现场进行了首批粤侨影像及相关文献捐赠仪式。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林东慈善基金会等一批机构和个人向广图捐赠了影片、图书、书画作品等资料,广图向首批捐赠者颁发了馆藏证书。 项目第一批口述影像完成 自2024年开始,广图与广州市华侨历史学会合作开展“广州侨界记忆”口述历史项目,持续对粤籍华侨华人及侨务工作者开展口述历史采集。该项目是粤侨影像记忆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该项目已完成第一阶段五位标志性人物的影像拍摄与口述访谈,活动现场播放了项目第一期的成果展示片。 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副主任曾洁介绍,“广州侨界记忆”口述历史首批受访者是广州侨界标志性的人物,包括100岁的马来西亚归侨、抗战老兵钟炳聪,93岁的越南归侨、解放军老兵黄群,90岁的缅甸归侨吴光光,81岁印尼归侨刘惠妹,年近70的缅甸归侨陆桃香。项目对他们鲜活的个体记忆进行抢救性记录。 第一批口述影像成为了广图粤侨影像记忆库建设中最鲜活、最珍贵的“第一公里”,对于推动粤侨历史和侨务工作成果走向公众,加深公众对粤侨贡献的了解具有重要意义。 口述影像赋能华侨文化历史传播 在粤侨口述历史交流会上,广东华侨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华侨主题纪录片导演、传媒界代表以“口述影像赋能华侨文化历史传播”为核心主线,围绕粤籍华侨口述历史的价值、采集方法、粤侨家族记忆构建等主题进行主旨演讲,分享前沿研究成果与学术观点。 交流环节,与会嘉宾们为创新华侨影像记忆的传承和传播出谋划策,并围绕华侨文化如何为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文建设与国际交流注入独特力量进行了深入交流。 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张应龙认为,口述史在侨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通过亲历者的叙述,研究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感受到情感的感染,从而对研究有更深刻的影响。 “广州侨界记忆”口述历史采访人、广州市华侨历史学会会长林干用“与时间赛跑”来形容口述项目的紧迫,强调了通过口述访谈对个体记忆进行抢救性采集的重要性。 中国世界电影学会会长李倩在发言中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电影史,华侨题材始终是兼具史料价值与人文温度的重要分支,不同时期的作品不仅记录侨胞命运,更成为时代变迁的“影像注脚”。粤侨影像记忆记录的不仅是侨胞的个人命运,更是一个国家与世界对话的温暖历程。 中国华侨出版社综合编辑室主任、编审姜军强调,保护粤侨记忆具有深远意义,守护侨界记忆就是守护民族根魂。他期待通过各方努力,将个体故事汇入时代洪流,搭建连接海内外侨胞的情感与记忆桥梁。 广东广播电视台广东卫视频道副总监王世军结合刚刚上映的纪录片《烽火赤子心》创作历程,分析了华侨历史多元资料的视觉转化与当代价值,并提出如何利用影像留存和传播华侨文化的方法。 文 | 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陈阳 图 | 广州市华侨历史学会提供

    5 min
  8. HACE 1 DÍA

    集团总部变身“光音博物馆”,酒店住宿业玩出“故事感”

    在酒店集团总部大楼里办起一场融合声光体验的“博物馆展览”,并不常见。9月19日,锦江酒店在深圳总部推出“光之交响曲”主题开放日,首次邀请会员走进办公空间,一边回顾品牌九十年发展历程,一边体验脱口秀演出、数字互动和品牌快闪,试图以更轻松的方式与用户建立深度连接。 从历史沉浸展到脱口秀漫旅,这场名为“2025锦江行”的主场活动,与其同期在全国六地举办的加盟商会议形成呼应,共同传递出酒店行业当前发展的几个明确信号——体验经济正在重构服务边界,会员运营已成为核心竞争力。 从“酒店空间”到“文化体验场” 走进锦江总部,不同楼层被划分为多个主题体验区。从1935年的品牌起源墙,到新中国第一家国宾馆“锦江饭店”的历史再现,再到锦江之星开创经济型酒店先河、集团全球化布局等重要节点,品牌历史以“光音博物馆”的形式被重新组织,构建出一段可听、可看、可感知的立体旅程。 酒店业正在深度探索文旅融合,讲述自身的故事。记者观察发现,近年来,越来越多酒店不再局限于“住宿”功能,而是转向打造复合型体验空间,结合艺术展览、在地文化内容与科技互动,提升用户停留时间和情感共鸣。 现场还集中呈现了锦江旗下多个主力品牌,包括定位中高端的锦江都城、丽芮,焕新升级的7天智选,与希尔顿合作的欢朋,以及瞄准长短租市场的格诗庭、憬黎公寓等多元产品线。 面对银发群体旅游需求上升,锦江还发布了适老化服务标准并推进试点,与其关联公司锦江旅游联合推出银龄主题线路,体现出从“住”到“游”的产业链整合趋势。 从积分互通到“酒店+” 酒店业的本质是服务,但如何实现规模化而不失温情,是行业共同课题。 锦江于2024年明确将“服务好消费者”置于战略核心,推行“老友计划”,设立微笑日/清洁日/整理日等基础服务行动,试图从细节重构信任。而在数字体验区,AI语音系统、“无感服务”生态、移动化管理工具等“黑科技”则隐藏其后,承担起提升效率、解放人力的角色。 据介绍,其自研AI系统“JINTELL”已应用于全国约2000家酒店,可自主承接70%的客人来电,其中86%的需求在15分钟内响应完毕。 硬件与服务是基础,会员体系则是持续连接用户的关键。 此次活动中,锦江首次将会员请进总部,并借脱口秀演出、打卡集章、积分兑换等互动强化参与感。不少会员在现场分享称:“用积分换过演出票,很方便。” 目前,锦江荟积分已实现跨业态流通,可用于超600家海外酒店兑换,并持续推出F1观赛、电竞嘉年华、演唱会专属空间等跨界权益。这种“酒店+”模式不仅提升了用户黏性,也拓展了非房收入的可能性。 随着锦江在东南亚加速布局,会员体系也逐步实现跨境服务,从内地延伸至老挝、马来西亚等热门旅游目的地,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流动的会员网络”。 从“运营房间”到“运营关系” 当前,酒店不再只是睡眠场所,还是融合历史、文化、娱乐的内容场域;会员深度融合,积分互通、权益跨界、服务出海成为留住高价值用户的核心手段。 正如锦江酒店CEO王伟所说:“只有消费者满意、合作伙伴受益,才可能有长久的生意。”而当酒店集团将总部“打开”,将会员“请进来”,或许正意味着:行业正在从“运营房间”转向“运营关系”,而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文 | 记者 刘星彤 图 | 受访者提供

    4 min

Acerca de

从文化现场,听见诗与远方

Más de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