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注日期为11月9号和10号的法国« 世界报 »头版关注正在巴西贝伦举行的第30届联合国气候大会(COP30)。头版大标题直言:特朗普如何破坏所有气候努力。在同一主题下,该报也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扮演的角色进行剖析,指出,与美国置身事外态度截然不同的是,中国积极参与谈判,但北京始终没有忽视自身的经济利益。美国放弃所有气候政策,为中国在气候问题上的话语权创造了广阔的空间。法国哲学家巴蒂斯特·莫里佐和法学家洛朗·内雷在该报论坛版呼吁,既要捍卫人类自由、平等和尊严,也要捍卫地球的”宜居性“!
内页文章关注:美国总统没有参加11月6日至7日在巴西贝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前夕的国家元首峰会;美国决心捍卫其工业利益,因此将避免在11月10日至21日举行的此次峰会上扮演任何重要角色;美国不仅对环境辩论置身事外,还试图破坏其他国家的气候努力,甚至威胁要对其实施制裁;以及除了将这场气候危机是一场“绿色骗局”特朗普本人之外,即使在民主党内部,气候问题也逐渐被边缘化等多个角度进行报道和分析。
广阔空间
对于中国,世界报驻北京记者的报道指出,尽管气候峰会的讨论在巴西举行,但实际上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中国。过去二十年来,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占目前全球排放量的近三分之一。与此同时,中国也是迄今为止在可再生能源设施建设和转型技术研发方面投资最多的国家。美国放弃任何气候政策,为中国在气候问题上的话语权创造了广阔的空间。作为全球最大的污染国,中国遵守气候谈判规则,但设定的减排目标较为保守。因为北京认为,其积极发展低碳技术的政策正在尽自己的一份力,而低碳技术正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之一。
作为贝伦气候大会的重要嘉宾,巴西总统卢拉并非乘坐普通车辆抵达大会现场。他选择了一辆中国制造的比亚迪汽车。登上这辆车,意味着卢拉将其视为气候问题上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鉴于巴西与中国的关系日益密切,中国似乎已做好利用美国政府代表缺席贝伦会议的准备。然而,习近平和国务院总理李强均未出席。北京仅派出了国务院副总理丁学祥。
文章指出,如果不是中方日益质疑谈判的实际意义及其取得的具体成果,这些考量或许仅仅是程序性的。中国标榜自身为多边主义的捍卫者,积极参与其中,坚持富裕的西方国家应承担的历史责任,并声称支持新兴经济体。
机遇与利益
记者回忆道,2015年《巴黎协定》签署时,气候外交和权力斗争导致各方竞相降低标准,北京和华盛顿均密切关注着对方动向。但这些会议实际带来的资金投入令人失望,更重要的是,北京认为推动气候变化发展的动力已不再来自这些会议。因为与此同时,中国正在迅速发展可再生能源及其相关技术。这些包括电动汽车、电池、太阳能电池板产业已成为中国维持就业和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取代了包括房地产在内的其他一些举步维艰的行业。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24年,中国将生产1240万辆电动汽车,占全球总量的70%,主要供应国内市场。此外,中国境内还拥有全球一半的太阳能电池板安装量。 绿色和平组织驻北京专家姚喆解释说:“中国仍然支持气候合作,但从根本上讲,它现在的动机更多地来自于清洁能源发展带来的机遇。它从中看到了自身的利益。”
亚洲协会气候与中国分析中心主任李硕也认为:“中国认为像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这样的平台已经有些过时了。它谈论的是多边主义,北京也始终会在大会上拥有发言权,但最终,在它看来,巴西道路上行驶的电动汽车,尤其是这些电动汽车是其自主研发的,才是更重要的因素。”
“老大哥“的角色
与此同时,中国正努力扮演“老大哥”的角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尽管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小国可能会反驳说,就其目前的排放量以及对煤炭发电的依赖程度而言,中国才是造成气候问题的主要力量。因此,今年5月,中国在沿海城市厦门与太平洋岛国举办了一次论坛。会上,外交部长王毅承诺为这些国家提供100个“小而美”项目的资金,以增强它们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但中国的实力,尤其是其工业实力,正在引发日益加剧的紧张局势,这已成为气候谈判中的一个新议题。欧洲人对中国在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取得的优势感到不满,而这些优势既得益于补贴,也取决北京的决心。欧洲担心,加速转型意味着需要购买更多中国商品,从而牺牲更多本国的落后产业和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中国认为大力支持这些关键领域是正确的,并认为自己是唯一一个正在探索转型经济模式并努力使其畅通无阻的国家。
不愿束缚自己的手脚
这场日益加剧的冲突削弱了中国做出更大承诺的动力,而现在的中国公众普遍认为,中国通过广泛推广电动汽车和安装大量太阳能电池板,已经履行了其应尽的责任。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正接近峰值,但很难说这一峰值是否会一直居高不下,或者如果北京采取更多措施,最终能否大幅降低排放量。基于此,中国感到其在国际上的义务有所减少,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在9月份提出的十年气候承诺(到2035年减排7%至10%)在很大程度上令人失望,其中传递出一个信息:中国不愿束缚自己的手脚,尤其是在其他国家没有采取更多行动的情况下。本周一周一,也就是COP30开幕前三天,一家中国国有能源巨头宣布宁波一座燃煤电厂(北仑电厂)的新机组投产,该电厂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火力发电厂。
捍卫地球”宜居性“!
针对全球气候危机,世界报论坛版文章指出“几个世纪以来,我们捍卫了自由、平等和尊严,但却没有捍卫我们星球的宜居性。” 文章作者,哲学家巴蒂斯特·莫里佐和法学家洛朗·内雷认为,地球正在过热,人类面临危险,但旨在保护环境的法律体系,尽管拥有近500项国际条约、宪法、法典、法律、宪章等等,却似乎无力维护地球生命的基本条件。为什么?一些原因众所周知:缺乏政治魄力、经济制约、针对环境保护法的有组织攻击等等,但这并不能解释所有问题。那么,究竟是什么核心问题导致现行法律体系无法应对我们这个世纪的生存挑战:气候和生态危机?
文章指出,正如美国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1929-2021)在2009年于剑桥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所说:“人类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拥有旧石器时代的情感、中世纪的制度,以及神一般的技术。”我们的法律体系就像一座大教堂,它的设计图纸绘制于人类尚未拥有足以破坏地球宜居性的资源掠夺手段,也无法想象未来无限的经济竟能做到这一点的时代。这种盲点造成了一个根本性的结构缺陷:在法律体系中,保护生命条件的重要性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几个世纪以来,自由、平等和尊严被奉为圭臬——唯独宜居性被忽略。
作者最后呼吁,巴西将COP30称为“真理大会”。对科学而言,这一真理有一个名称:“宜居性”。让我们确保宜居性原则成为21世纪法律中如同尊严之于20世纪法律一样不可或缺的指导原则!
Informationen
- Sendung
- Kanal
- HäufigkeitTäglich
- Veröffentlicht9. November 2025 um 12:10 UTC
- Länge6 Min.
- BewertungUnbedenkli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