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岛青年Radio

“搞毛艺术?能活下去就已经很艺术了”-EP16

向社区艺术践行者「热水间」主理人SWUNG.提问

你有没有觉得,我们的城市越来越新,咖啡馆越来越多,但能安心聊会儿天、看看东西的地方,反而越来越少了?

本期节目,潜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社区艺术。

·你家楼下那家苦苦挣扎的独立咖啡馆、小书店,它为啥就是火不起来?

·为什么你觉得线下没劲,宁愿刷手机也不想和邻居说句话?

·00后为什么宁可“躺平”也不愿为爱发电?90后管理者又为何在新时代职场里寸步难行?

这场对话,极其坦诚,有点扎心。

我们撕开了“文艺”的表面,直面最尖锐的问题:艺术真的是社区的必需品吗? 如果一个行业连“什么样才算好”的标准都尚未建立时,一群理想主义者又该如何生存?

没有标准答案,只有真实的困惑、犀利的洞察和略带苦涩的幽默。如果你关心城市如何变得更有温度,如果你也在寻找事业与理想的结合点,那就一起听听那些想为你所在社区“做点什么”的人,他们的挣扎与坚持。

-----------------------------

欢迎亲爱的岛民们关注小红书:@亚洲青年力/@资金有限美学

主播/ 王倩@资金有限美学 / SWUNG.@热水间 / 宁玥 / 大卫David Z.

内容编辑/David Z. 监制/David Z.

BGM:

黑豹乐队 -《Don't Break My Heart》

社区艺术的“身份困惑”:到底什么才算社区艺术?是开在社区里就行,还是必须与居民发生实质关系?

“行业未建立”的人才困境:缺乏既懂艺术又懂社区的“跨界人才”。

社区艺术的“可持续”难题:理想模式是基金会或物业买单,但现实是靠自己卖咖啡/精酿造血,陷入商业与初心的矛盾。

结构性失业的个体困惑:画廊裁员、行业变迁,优秀个体为何被淘汰?很多人归咎于自身,而非背后的结构性原因。

互联网如何“绑架”注意力:短视频让人无法忍受深度无聊,剥夺了结构性思考能力,导致社会陷入浮躁和焦虑。

传统与创新的永恒对立:老派画廊主鄙视新媒体的“花里胡哨”,如同当年传统媒体鄙视自媒体,创新总在批评中缓慢生长。

艺术是社区的“必需品”吗?:社区需要裁缝铺、肠粉店,那需要艺术吗?社区艺术空间能否成为像“城市祠堂”一样的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