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史评话最新专辑

科学史评话最新专辑 平哥首个医学专栏上线啦,在喜马拉雅搜索“吴京平:通俗医学史”,抢先收听!

  1. 5天前

    探测器列传:50.火星的结构

    火星的半径差不多只有地球的一半,地球的地核半径为3480公里,火星的内核为1830公里,半径差不多也只有地球的一半。这个比例倒也差不多。这种球形的大行星,都经历过分异的过程。想当初,这个大球在形成的时候,都处于熔融状态,密度大的物质都往内核里沉淀,比较轻的物质飘在最上层,你别看地面上的石头好像是挺沉的,其实密度并不算大。大理石和花岗岩,密度和玻璃以及铝的密度差不多。平均也就在2.5~3.2克/立方厘米之间。地幔组成物质就比如橄榄石、石榴石等等,这些密度就比花岗岩大多了。石榴石的密度普遍在3.5~4.3之间。 地核的处于高温高压环境下,主要成分是铁镍这种金属,密度可以达到12克/立方厘米。火星的内核相比地球来讲就小多了,没有那么大,这就说明火星的内核一定含有比较轻的元素,比如说氢和氧。这些元素的存在,可以降低凝固点。 洞察号是固定不动的,是个非常好的无线电发射源。美国人在环绕火星的轨道上有好几个环绕器,都可以用天线精确测量这个无线电发射源的位置和角度。地球上的大天线,可以精确的观测这个无线电发射源。进而计算出火星自转的精确细节。 地球和火星这种大型天体,其实都并不是老老实实的自转,轴线始终会出现章动,也就是像搅屎棍一样搅合。地球是受到太阳和月亮的扰动,因此才会出现这种搅屎棍一样的章动。而且这种章动也受到地球内部地幔和地核的影响,毕竟这东西都是软的,你不能拿它们当做刚体去对待。你去转动一个煮熟的鸡蛋和转动一个生鸡蛋,效果明显不一样。这就是最简单的区分方式。 同样,我们也可以精确测量火星的自转情况,大致可以判断核心到底是不是液态,到底流动性如何。所以,科学家们推测,火星的核心可能是完全液态的。地球的核心比较大,相对来讲就复杂多了。地下是个高温高压的世界,高温倾向于让物质熔化,变成液体,高压又倾向于物质变成固体。到底哪种因素占主导,这还不一定呢。地核靠外的这一层是液态的,再往下又变成固态的了。火星核心相对简单一点,应该是全液态的。

    22 分钟
  2. 8月16日

    探测器列传:49.名副其实的洞察号

    凤凰号有的那些功能,洞察号基本上也有。但是洞察号多了两样东西,一样叫做“内部结构地震实验”,缩写叫“SEIS”,说白了就是个地震仪。另外一个叫“热流和物理特性包”,缩写HP³。这东西本质上就是个打洞的钻头,按照NASA的设计,这东西需要钻进地下5米深的地方,测量火星的热量散失情况。道理也很简单,既然火星在逐渐冷却,内部热量在不断的流失,内部肯定会比外部温度要高一点。要想探测这种热流散失,就必须往地下打洞。 所以啊,InSight这个词被我们翻译成“洞察号”还真是一语双关。可不就是打个洞察看一下嘛。总而言之,这两种仪器都是为了研究火星的内部结构而设计制作的。你要了解火星,不能只看脸,只拍照,你还得摸一摸温度,量一量心跳。 洞察号的探测器平台是美国人做的,但是这两样关键仪器是欧洲人多国合作的产物。地震仪是由法国航天局设计和生产,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瑞士联邦理工学院、马克斯·普朗克太阳系研究所、伦敦的帝国理工学院、高等航空与太空学院和喷气推进实验室参与研发的。说白了,这东西就是个加速度计,能够测量XYZ三轴加速度。火星上的轻微震动都能被它探测到。 过去,美国人在海盗2号着陆器上也带了地震仪,但是这种地震仪无法屏蔽探测器内部产生的各种干扰震动。这次洞察号就不一样了,人家这台地震仪是安装在洞察号的体外。洞察哈和凤凰号一样,不是都带着那种挖土的机械臂吗?头上装个挖斗,乍一看跟小号挖掘机似的?这回啊,这个铲子还能兼任吊车,可以把这个地震仪吊放到距离洞察号本体远一点的地方,用软线和本体连接……

    22 分钟
  3. 8月2日

    探测器列传:48.火星上的化学实验室

    火星实验室因为比较重,整个系统达到了3.4吨的重量。只能用更强大的宇宙神5号来发射。整个系统包括火星车,外壳+防热大底,巡航级、降落伞系统和太空吊车系统组成。除了太空吊车以外,其他的设备以前都使用过,无外乎这一次的尺寸大了点。唯独这个太空吊车是个新装置,甚至在地球上都没办法完全测试,到底灵不灵,只有天知道了。 好奇号火星车的外形大致是个方形,下边装着6个轮子,靠悬挂装置和车身连接。盒子的左前方装着一根机械臂,右前方装着桅杆,车身上装了若干分析仪器。因为不需要太阳能电池板,背部空间全空出来了,仪器的开口多数都在背上。车尾巴上翘着通信天线,可以和地球建立数据通信,如果看不到地球,则可以利用卫星中继,和地球保持联系。 桅杆上装着一个方盒子,可以实现转向和俯仰,就像脑袋一样。两只立体相机安装在下相当于巴颏的位置。你可能奇怪,为啥眼睛不长在脑门上呢?因为脑门的部位被占用了。脑门上安装了一台激光发射装置,以及光谱分析仪。好奇号可以利用激光来照射石头,把石头烧到冒烟为止,通过分析烟尘光谱,就可以知道岩石的成分。这种好处是可以远距离测量成分,火星车也不是哪里都能爬得上去,对于远方的岩石,只能采用这个办法分析成分。 桅杆中间装有大气传感器,可以用来测量大气的参数。机械臂有3个关节5个自由度,人的手臂有7个自由度,相对来讲,机械臂有5个自由度也就够用了。机械臂上装着显微镜,装着打洞取样的钻机,装着alpha粒子质谱仪。其他的仪器就都装在背上,除了降落摄像头装在肚子底下。上次凤凰号的降落摄像头就不顶用,好奇号自然是不会再犯这个错误了。 对了,为了校准机械臂上的摄像头,在机身上带了一个校准的图案色板。由几块色块和由大到小的一串字符组成。色块是校准颜色的,字符是校准分辨率的。再下边是一枚一美分的硬币,上边有林肯的头像,这枚硬币也有来历,这个版本是1909年发行的,100多年以来,一直都没变过。这个硬币也是用来校准摄像头的,但是选择用一枚一美分硬币,纯粹是JPL的科学家们的行为艺术。人家乐意……

    22 分钟
  4. 7月19日

    探测器列传:46.水的痕迹

    机遇号在登陆火星几个月之后就有了新发现。他们发现了一种非常小的球状颗粒大概只有3毫米那么大。这种球状颗粒富含铁元素,科学家们给他们起了个外号叫“蓝莓”。三氧化二铁是红色的,四氧化三铁就明显的发黑,微微有点偏蓝。这种微微偏蓝的岩石颗粒应该是含铁量不低。 我们在地球上也发现过大量的赤铁矿,赤铁矿有红色的也有黑色的。而且在地球上是广泛分布。要形成这种赤铁矿的分布,要么靠火山喷发,要么就靠水流的沉积作用。很多细菌能够在有水的条件下,把铁元素氧化成为三氧化二铁。一块铁扔到水里面逐渐生锈的过程,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其中铁细菌啦、氢细菌啦、硫酸盐还原细菌啦、硝酸盐还原菌啦……也起了不小的作用。还是那句话,地球上纯粹的无机化学反应其实真的不是很多,好多事都有生命参与。 就机遇号当时所处的那个地理位置来看,跟火山喷发好像关系不大,应该跟水是有关系的。如果这种想法是正确的,那么也就意味着远古火星曾经有过大量的水。这些水和地球上的江河湖海是非常相似的。只要有水,七拐八弯的还是可以和生命扯上关系,生命就是人类最关心的一档的事儿了。 到了2011年,机遇号又发现了新的证据。发现了一层很薄但是很亮的石膏矿脉。石膏矿的生成也是离不开水的。石膏可以从海水中沉积。590~530万年前,有个“墨西拿成盐期”,整个地中海都被晒干了,成了一个巨大的盆地。这个过程积累了非常厚的石膏层。后来直布罗陀海峡被打开,大量的海水又灌进了这个巨大的盆地,地中海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但是那一层厚厚的石膏就成了记录这个地质事件的证据。 同样石膏的形成跟热液喷口也是有关系的,绕来绕去又绕到这个方向。总而言之,勇气号与机遇号的最主要的发现,就是证明火星早年间也是有大量的液态水的,火星上也曾经是温暖湿润,大河奔流。火星早期也具备生命演化和生存的条件。但是至今为止,我们依然没有找到火星生命的直接证据。

    23 分钟
  5. 7月12日

    探测器列传:45.勇气号

    在准备好了之后,机遇号慢慢的溜达下来,开始在火星表面进行巡游探查。当时预定的目标是能在火星上溜达90天,就算完成任务。但是当时谁都没想到,这个家伙在火星上足足溜达了16年。 勇气号比机遇号晚了几天到火星。着陆的过程大同小异,它着陆的地方靠近古谢夫环形山,选择这个地方是有深刻用意的,因为这座环形山本质上是个大湖,明显有一条河流注入这个坑,虽然如今这里已经没有水了,但是当年大河冲刷的痕迹依然非常清晰,火星车的主要目标不就是找水嘛,来这里刚合适。 勇气号落地以后,就传回了第一张全景图。地面上的科学家们,就是利用这张全景图来选定下一个探测目标的。这张全景图上展示了周围的环境,到处都是零散的小石头。最近的山头距离火星车大概是27公里远。这个着陆地点被命名为“哥伦比亚纪念山”,就是用来纪念当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爆炸而牺牲的7名宇航员。 科学家们选来选去,选了附近的一个浅坑,距离火星车大概只有12米,这个坑有9米深。火星车在这个坑里执行了校准任务,利用相机测量了太阳高度角,调整了天线的指向。如果火星车当时和地球没有办法直接通信,地球降到了地平线以下,那么火星车就会依靠奥德赛轨道器来完成中继通信。如果这个时候地球处于地平线之上,那么火星车就可以直接和地球进行通信,你不要看天线面积小,发射功率还是蛮强的。

    21 分钟
  6. 7月5日

    探测器列传:44.倒霉的小猎犬

    当初欧洲和俄罗斯的关系不错,所以火星快车是用苏联的联盟号运载火箭发射的。2003年的6月2号,火星快车号探测器顺利的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升空,这个过程还是很顺利的。一般来讲,从地球飞到火星怎么也得半年以上,通常是7个月。在抵达之前的一个月,地面控制人员就已经开始准备分离小猎犬2号着陆器了。 12月19号,着陆器和火星快车号分离,火星快车号随即开始开发动机刹车减速,进入捕获轨道。小猎犬2号自己管自己,奔着落地火星的轨道一路走下去,它还需要独自走6天,才能正式进入着陆程序。 着陆地点就定在了火星上的伊希迪斯的大型沉积盆地。这个地方地形特别平坦,而且过去很可能有过水。说不定还能探查到生命的遗迹。按照设计,小猎犬2号的速度相当快。因为它是在火星快车刹车入轨之前就和探测器本体分离了。它在距离火星表面120公里的地方,速度依然达到1.9万公里/小时的速度,相当于步枪子弹速度的8倍。以这个速度冲进火星大气层,会和火星大气剧烈摩擦。小猎犬2号的温度会达到1400度。因为着陆器周围包着烧蚀材料用来散热。所以内部温度依然可以保持20度左右。在距离火星表面。8.6公里的时候探测器打开降落伞,这时候探测器的速度会下降为321公里每小时。这个速度依然相当快。 在距离火星表面1公里的高度上探测器,打开三个气囊,把自己吹成个圆球,在距离地面10米的时候,切断降落伞的绳子,气囊自由落地。然后这个气囊就会在火星表面蹦的好久,不知道蹦到哪里去。最后呢,它会刺破气囊放气,然后扁盒子自动摊开,在摊开的过程中,最终一定是脸朝上。 英国柴郡的乔德雷班克天文台大天线一直对准着火星方向,时时刻刻在监听着小猎犬2号有没有发回什么消息。但最终地面人员什么信号也没收到……

    25 分钟
4.6
共 5 分
251 个评分

关于

科学史评话最新专辑 平哥首个医学专栏上线啦,在喜马拉雅搜索“吴京平:通俗医学史”,抢先收听!

更多来自“ 喜马拉雅”的内容

你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