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刊背后的故事

BrainPod

分享心理学相关领域顶刊背后的故事 https://naoguo.github.io/beyond-top-journals/​

单集

  1. 2024/07/18

    S1E9 林志成 | 大语言模型 101

    关键词:大语言模型 随着大语言模型(LLM)在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有效地与它们互动变得越来越重要。应该如何理解它的能力和局限性?怎样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人工智能工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心理学系的林志成特任研究员近期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发表了相关评论文章,详细讨论了与大语言模型交互时如何写出有效指令。本期节目,林志成博士介绍了他的这篇文章,以及发表背后的故事。 文章指路: How to write effective prompts for large language models: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2-024-01847-2 00:00:55 嘉宾介绍00:01:38 文章介绍00:03:07 如何发表Comment00:11:38 文章亮点00:17:13 如何看待学生使用AI00:29:06 如何用AI提升写作能力00:35:35 AI与教育00:53:33 研究兴趣01:04:31 重回学界01:11:47 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01:23:06 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如何助力AI01:40:15 好书推荐01:41:47 听众问答 图书推荐:被讨厌的勇气,岸见一郎: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150914/The War of Art, Steven Pressfield: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253794/The Creative Act, Rick Rubin: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295000/ 关于林志成博士 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心理学系特任研究员及博士生导师。于2007年在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获得本科学位,2012年在明尼苏达大学完成博士学位。曾在华盛顿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9年至2023年间,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担任PI和博导(助理教授和副研究员)。 研究主要聚焦于核心认知过程(特别是注意和意识)的运作机制,并探索这些机制在心理健康等领域的应用。在此过程中,研究科学研究本身(元科学/科学学),并积极引入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大型语言模型),开发新工具与方法(如PsyCalibrator),以优化相关政策、研究实践,并推动构建一个更开放、可重复、具有广泛推广性的研究生态系统。 林博自2024年起担任Psychological Science和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的副主编,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大中华地区学者。他曾是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的编委、Psychonomic Society的会士。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包括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Nature Human Behaviour、Psychological Bulletin等心理学顶级期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 本节目由 BrainPod脑锅工作室 与 华人计算精神病学联盟 联合出品。 邮件:naoguo@outlook.com 小红书:BrainPod脑锅

    1 小时 53 分钟
  2. 2024/07/03

    S1E8 于宏波|如何理解社会情感

    关键词:社会情感、理论框架 神经科学家也是心理学家的David Marr认为,视觉信息的加工,涉及三个不同的层次:计算(computation)、算法(algorithm)、实现(implementation)。 目前任教于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于宏波博士与其团队在过去十几年间专注社会情感的研究,他们认为David Marr的三层框架也适用于理解社会情感。以内疚感为例: 计算层面:内疚感在社会互动中扮演什么角色? 算法层面:内疚感的产生涉及哪些认知过程? 实现层面:相关认知过程在大脑中是如何实现的? 相关综述近期发表在Nature Reviews Psychology上。本期节目,于宏波博士介绍了他的这篇综述文章,以及发表背后的故事。 文章指路:A levels-of-analysis framework for studying social emotion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159-024-00285-1 00:00:59 嘉宾介绍 00:02:51 研究介绍 00:21:09 用计算机理论来理解社会情感 00:24:14 实验室氛围更重要,还是研究者自身努力更重要 00:30:18 导师、同门合作对投稿的影响 00:35:27 综述文章和实验文章在投稿上的区别 00:40:42 期刊选择 00:42:26 自荐审稿人 00:45:11 高产文章的秘诀 00:50:23 角色的转变 00:51:20 如何平衡自己的节奏 00:52:45 如何理解“顶刊” 00:55:16 听众问答 关于于宏波博士 2016年在北京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博士期间,他在周晓林教授的指导下研究社会情感(例如内疚、感激)的神经基础。获得博士学位后,于宏波博士取得英国科学院牛顿国际奖学金并加入了Molly Crockett教授的团队,先后在牛津大学和耶鲁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他的博士后研究主要集中在道德判断和决策的神经计算机制上。2019年,于宏波博士受聘于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在心理与脑科学系担任助理教授。 于宏波博士团队致力于通过多学科和跨文化视角了解社会情感与道德认知的神经基础及其个体差异,更多实验室信息搜索YESLAB(Yu Emotion Science Lab at UCSB, https://yeslab.psych.ucsb.edu/)。 本节目由 BrainPod脑锅工作室 与 华人计算精神病学联盟 联合出品。 邮件:naoguo@outlook.com 小红书:BrainPod脑锅

    1 小时 6 分钟

评分及评论

3.9
共 5 分
7 个评分

关于

分享心理学相关领域顶刊背后的故事 https://naoguo.github.io/beyond-top-journ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