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谈社|翻译艺术品

Vol.39 谶纬兴衰录II:《千里江山图》和宋徽宗的人神之路

在上期《谶纬兴衰录》的节目中,我们介绍了“谶”本指细小忽微的事件。过去,人们认为人的生老病死,朝代的兴亡更替这些大事发生之前,总是会有细微的征兆和端倪,于是对各种谐音,身边人的无心之言,对梦境、云朵的形状,虫子啃食树叶的图案等等的小事,不厌其烦地进行研究和解读,希望能够籍此预知未来。到了汉代,儒生更是把这种思维吸收进了自己的学术系统,对儒学进行了神秘化,进而形成了谶纬之学这套阐释天意的学问。在此后的1000年里,谶纬就在宫廷和民间广泛流行,成为了改朝换代和皇帝自我神化的依据;反叛者和民间起义的旗帜;也成了和尚、道士和各种奇人异士行走江湖的必备技能。

进入宋朝,中国迎来了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谶纬之学也就随之从官方的意识形态中被剔除。但是人们对未知命运的期待和惶恐并没有因此减弱,所以谶从来没有真正消亡,而是从台前转入了幕后,隐秘却又无孔不入地渗透进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之中。

宋代以来,留存在世上的绘画数量比之前大为丰富,所以本期节目我们就邀请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谈晟广老师,带我们一起把目光从谶纬和政治转向谶纬和艺术,探索《千里江山图》和《瑞鹤图》这两幅耳熟能详的名画之中隐秘的道教景观,并由此为我们揭示一段没有被文字记录,却在图像上得以留存的隐秘历史。 

内容包括:

03:26 作者之谜 :18岁的希孟真能画出千里江山图吗?

07:05 青绿的寓意:只此青绿、汉代壁画墓和仙道渊源

13:56 青绿都是道教画吗? “金碧” 的误解和”蓬莱飞雪”的破绽

17:57 仁宗朝内府收藏六幅秘图,揭示道教秘境

20:09 紫府、祭坛、靖室、仙鹤: 千里江山图中的道教景观

22:05 洞天福地学说: 桃花源、烂柯山和道教宇宙

32:08 千里江山图体现徽宗意志还是希孟的想法? 

37:32 吉人君子:道教谶语和笼罩徽宗赵佶的神话

42:02 画赐蔡京表彰谁的功劳?南岳真人的传说和徽宗的隐喻

46:30 文宣工程,配合打造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 

53:20 壬辰年瑞鹤翔集事件也是徽宗打造人神之路的一环

61:59 《瑞鹤图》是《千里江山图》前传

69:02 《千里江山图》是伪作吗?

《千里江山图》

创作于北宋的青绿山水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全卷高约50厘米,长度近12米,体量恢弘。《千里江山图》这一名称起于清朝,原名不得而知,蔡京的跋交代了北宋画院学生 “希孟” 在宋徽宗指导下创作本画的过程: 

“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谈老师认为,本画中隐藏有大量道教景观,当是徽宗本人而非希孟意志的体现。

上图为:《千里江山图》局部

李思训

李思训(653年-716年),字建睍,一作建景。陇西狄道人。唐朝宗室、官员、书画家,唐太祖李虎玄孙、华阳县公李孝斌之子。擅画华丽的山水树石,为中国山水画北宗之祖。

李唐皇族奉老子为祖先,李思训也崇尚道教。在他手中,具有道教寓意的青绿山水画完成了定型,成为绘画中的一种特定题材。 唐玄宗曾说过,“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尽其妙处。”今藏于国立故宫博物院的《江帆楼阁图》传为其作品。

上图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江帆楼阁图》

青绿与长生

青绿是石青和石绿的简称。石青是蓝铜矿,石绿是孔雀石,都是铜矿的伴生品。在新疆克孜尔石窟和敦煌石窟,也存在一些青绿来自产于阿富汗的青金石,由于含有金色的颗粒而被称作“金碧”“。

按照中国先秦的“五色”制度和节令概念,青对应了“东方”和“春天”。道教的基本理论是“春生秋杀”:春是生长季节,万木复苏;秋是肃杀的季节,万木开始凋零。而修道的目的就是求长生。因此青绿也成为了道教“春生“这一概念的色彩体现。在汉代壁画墓中,我们大量发现人们用青绿去表达仙境。由此可以推断,早期仙道思想就是中国青绿山水画的渊源。

谈老师认为,我们可以基本判断宋代以前的青绿画都和道教有关;元代以来,出现了一些不懂道教理论,错误使用青绿的画作;而进入明代,青绿山水画就逐渐成为了一种绘画门类,道教的意味就很淡薄了。

上图为: 西安交通大学西汉晚期壁画墓,墓顶天象图局部;洛阳烧沟61号西汉晚期壁画墓壁画局部;陕西郝滩东汉初壁画墓“西王母宴乐图”局部;内蒙古鄂尔多斯米兰壕东汉墓壁画“山林狩猎图”局部;(西魏)敦煌285窟南壁《五百强盗成佛姻缘》局部之射猎图像。

《江山秋色图》
基于青绿与长生的理论,谈老师认为,目前存世的宋代以前几乎所有青绿山水画,主题都跟“春”与“长生“有关。而类似“唐李思训京畿瑞雪图”、“唐杨昇蓬莱飞雪”等用青绿来表现冬天场景的画作,乃是元人或者是明人臆造的。

后人因为不知青绿理论,往往将青绿道教画误判为普通山水画。除《千里江山图》外,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江山秋色图》也是一例。《江山秋色图》传为宋赵伯驹所作,清内府编修《石渠宝笈》收入本画时,命名为《江山秋色图》。但图中出现的花树、竹笋,显然为春天的景观。

上图为:“江山秋色图”中的花树、竹林与竹笋

道教秘图

北宋仁宗朝(1023-1063),有一位名叫李思聪的道士,向宋仁宗进献了道教秘图。李思聪著有《洞渊集》,完善了“洞天说”,他的文集中收录了他于皇祐年间进献秘图的三篇记录,即:《进洞天海岳表》《乞进洞天海岳名山图状》和《中书剳子付昭信军》。根据这些文献记载,进献的六图为:《玉虚璇极图》,述虚无旋象之神化;《洞天五岳图》,赞五岳仙山之灵境;《蓬壶阆苑图》,颂蓬岛十洲之胜概;《大溟灵渎图》,序龙宫海渎之奥妙;《名山福地图》,吟紫府丹台之秘景;《金液还丹图》,集神仙之火候。

这就说明,仁宗朝以后,内府藏有“赞五岳仙山之灵境”的《洞天五岳图》和“颂蓬岛十洲之胜概”《蓬壶阆苑图》的道教秘图,可作为相关题材绘画的理论参考。而谈老师认为,这两者分别正是所谓《江山秋色图》和《千里江山图》中最可能表现的主题。

上图为:《金液还丹图》局部清代重彩摹本

《千里江山图》中的道教景观
谈老师认为《千里江山图》整体描绘的其实是道教仙境:蓬莱三岛十洲。理由有五点:
首先,对比萧道冉《海中三岛十洲之图》描绘的蓬莱仙境模型,我们可以发现道教传说中的“紫府”和“尘世福地”分别可以对应到《千里江山图》中的宫阙建筑群和普通建筑群。《千里江山图》中群山严格按照“山立宾主”的原则,主峰与群山构成了“君臣上下”关系。只有在最高峰下出现了规制最高的宫阙建筑群。谈老师认为这正是对仙人居所“紫府”的描绘。
其次,《千里江山图》中由水面分割的其他三个段落,类似于《海中三岛十洲之图》中的“芙蓉”、“瑶池”、“蓬莱”、“瀛洲”、“方丈”等诸岛,这些岛屿,是通过管道状的曲线勾连在一起的,这个管道,实际就是“洞”。

上图为:《海中三岛十洲之图》的蓬莱仙境模型和千里江山图对比。

第三,对于这些连接被水面分割的仙岛的秘密通道“洞”, 《千里江山图》中有多处表现。包括描绘了修行人在洞口结草庐的情景。事实上,洞口结庐修道是一个道教经典图式,自唐代以来就广为流行。

上图为: 《千里江山图》图卷中结草庐于洞口的画面对比唐仙山修道铜镜。

第四,在全图的次高峰正下方,出现了三层台式建筑,即是道教中常见的坛,具有 “醮天“、“迎仙”、“镇妖”、“祈雨”、“祈晴”等功能。坛旁还有两只仙鹤,是道教的重要祥瑞。坛的下方又一次出现了“洞”,以及暗喻生命的流动和运转的流水。这种 “坛-洞-流水“的图式,我们可以从经典道教故事《许太史真君图传》的插图中看到完全相同的结构。 

上图为: 《千里江山图》次高峰下的三层坛和仙鹤;《许太史真君图传》之“醮谢上帝”出现了同样的 ”坛-洞-流水”的结构

最后,《千里江山图》中还有大量的建筑院落,有些当是与“靖”有关。“靖”,通“静”,道教中的“靖室”,又称“静室”,是道教徒用以祀神、斋戒、反省的场所。

“洞天福地”理论

洞者通也。所谓“洞天”,乃是道教语汇,指地上的仙山,即神仙居住的名山胜地。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