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報導者 The Reporter

由台灣獨立媒體《報導者》所製播,帶你走進採訪現場、聽記者們發現的第一手故事。   除了有訪談、有現場,更製作新聞摘要單元「今天來敲婉」、國際新聞單元「儘管世界爛透了」、藝術文化單元「他們的魔幻時刻」,以各種聲音形式,陪伴你關心世界、走入在地、聽見多元社會脈動。歡迎緊追《報導者》臉書粉絲團、Instagram、電子報,許願節目來賓、參與提問,告訴我們你想聽什麼。   贊助力挺台灣第一個以非營利基金會成立的媒體,無廣告、無付費牆、獨立又開放的《報導者》:https://bit.ly/2Ptvj6F   寫小紙條給Podcast編輯台:podcast@twreporter.org   關於《報導者》: IG:https://www.instagram.com/twreporter_podcast/ 官網:https://www.twreporter.org/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wreporter Twitter:https://twitter.com/tw_reporter_org 訂閱電子報:https://pse.is/7mnmkd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Live Podcast 報導者 × 好哲凳|偏激時代來臨:是公共對話還是惡意開罵?

    10 HR AGO

    #Live Podcast 報導者 × 好哲凳|偏激時代來臨:是公共對話還是惡意開罵?

    隨著社群媒體蓬勃發展,我們愈來愈習慣在網路上發聲,然而,快速流動的資訊、匿名的情緒發言,再再都使溝通變得愈來愈不易,重大議題的討論好像變得非黑即白,你是否也困惑:為何一個複雜議題會被簡化到只剩極端立場? 這集,跟著三位與談人思考:如何理解和界定當前社會的「分化」與「極化」現象?面對網路的匿名性、碎片化及情緒化,能如何促進公平對話並應對惡意攻擊? 📌本集重點: 03:36 如何定義多元到分化到極化?網路社群、新聞媒體的碎片化如何影響我們? 12:47 台灣是否已經入一個兩極化的社會?從美國的投票行為改變看到什麼? 17:56 匿名文化助長網路上的惡意挑釁言論 20:52 哪些議題容易引起大眾的極化反應?兩廳院開放空間、資源,卻被指摧毀菁英文化? 28:51 為什麼有些人很排斥某些觀點?不安全感、被剝奪感,抗拒「認知失調」 31:40 兩廳院的秋天藝術節如何讓大眾從表演看見議題的不同立場? 38:14 獨立媒體該做好哪些事情?回應讀者來信問:你們的文章是AI寫的嗎? 41:29 偏激時代下,媒體與劇場還可以怎麼跟大眾溝通? 54:28 聽眾Q&A 與談人|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 與談人|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好哲凳》Podcast主持人劉文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陳星穎、林彥伶 照片來源|國家兩廳院提供、周嘉慧攝影 📍2025秋天藝術節 × 報導者十週年 聯名特別企劃:https://pr.ntch.art/aTMteB 📍2025 秋天藝術節系列演出:https://m.ntch.art/2025QA 📍《好哲凳|藝術思辨坐著聊》Podcast:http://bit.ly/4o4PlDb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h 8m
  2. 抵達馬太鞍堰塞湖後,他們看到了什麼?專訪到前線探勘的特遣隊,一起走一條復原與理解的路

    2 DAYS AGO

    抵達馬太鞍堰塞湖後,他們看到了什麼?專訪到前線探勘的特遣隊,一起走一條復原與理解的路

    「期待對於堰塞湖的想像,不會再只有大自然的無情力量,而是我們會開始認識家園……。」10月5日9點40分,萬榮特遣隊抵達馬太鞍堰塞湖;他們是第一支在堰塞湖形成後,由崩積河階進入湖區的隊伍。特遣隊一行六人,利用各式圖資、搭配史料,讓專家學者未來得以不受空中條件限制,進行後續監測研究與防災決策。 這集,專訪萬榮特遣隊隊伍統籌與總領隊張光承、隊員梁聖岳。對長年在山林行走、進行生態教育、議題倡議的他們而言,這趟路親眼目睹一條溫柔的溪流變化,如何超乎人類過去的想像!聆聽他們從入山前的準備開始,到選線、攀降、定位成功找出一條通往堰塞湖的歷程,以及探勘災變現場後的反思。 05:58 潰壩前,我們就在籌備堰塞湖湖區探勘行程 11:33 勿視我們為「英雄」!那是種構築於災難上的痛 14:48 沒路可達堰塞湖區,特遣隊如何尋找可行路徑? 19:19 展望點「望溪」,作為下切前往湖區的重要區位 27:37 進入堰塞湖區,特遣隊眼中的灰白、崩塌世界 35:06 特遣隊探勘帶回哪些成果?對未來研究的幫助? 44:50 完成任務下山途中, 特遣隊員內心想的事…… 來賓|萬榮特遣隊隊伍統籌與總領隊張光承、隊員梁聖岳 製作團隊|詹婉如、林彥伶 攝影|張光承 📍搭配閱讀: 【探勘災變現場,在自然與歷史交織的山林前線反思──馬太鞍堰塞湖特遣隊實錄】https://pse.is/89frlg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8 min
  3. 當APV成攀升最快的家暴類型:被孩子攻擊的父母為何會難以啟齒?孩子的行為何難以簡單劃分對錯?

    6 DAYS AGO

    當APV成攀升最快的家暴類型:被孩子攻擊的父母為何會難以啟齒?孩子的行為何難以簡單劃分對錯?

    「社工都警告我,你千萬不能打兒子。可是沒有人警告他,你千萬不能打爸爸欸。」 63歲的永昌是一名單親爸爸,兒子小飛從國小開始出現肢體暴力的傾向,後來3C成癮的問題又讓父子衝突不斷升級。而這樣高壓的家庭環境,永昌說他忍了三年。 根據衛福部的統計,「青少年對父母施暴」(簡稱APV)在2024年已達4,253件,於過去五年間攀升了8成。許多APV案的父母許多APV案的父母,即使忍耐許久也不願報案;有人擔心孩子留案底將影響前途、有人覺得撐過叛逆期就會自然好轉,但更多人擔心的是:是不是自己作為家長失職了?我的孩子打我,該不會都是家長的錯? 這一集,我們邀請台大社工系退休教授劉淑瓊和《報導者》記者曹馥年,深入探討一樁樁「孩子打大人」事件背後有哪些複雜的家庭議題?家長們又能如何走出來,借外力解開與孩子的心結? 02:52 為何「孩子打爸媽」的狀況,社工稱「小相對人」,但學者建議稱「APV(Adolescent-to-Parent Violence)」?有哪些說法是工作者們希望避免的? 07:55 永昌爸爸的案例:兒子對他拳腳相向其實有目的?一般家庭中的世代摩擦與APV案件該如何區分? 12:26 衛福部保護司發展過程裡的歷史關鍵:台南玉井案發生了什麼事? 17:57 為何過去5年的案件變多了?複雜的世代差距、兒少身心議題,大人應該如何面對? 29:00 APV 也是「性別暴力」:最常見的身影是單親母親?家長形容的「腳踩在蛋殼上」是一種什麼狀態? 33:41 遇到 APV 事件時,爸媽如何應對?報警、找社工、看醫生等等,真的有用嗎? 44:58 國內有哪些團體在提供解決方案?家長和孩子們可以做哪些練習,開始讓自己走向希望? 來賓|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退休教授劉淑瓊、《報導者》資深記者曹馥年 製作團隊|李雪莉、賴育辰、林彥伶 攝影|謝佩穎 📍搭配閱讀: 【我的孩子打我──為何兒少會成為家暴行為人,每年逾4千件通報?】https://pse.is/88z2u7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55 min
  4. 彰師大輔諮系4狼師曝光:「夢的解析」竟成侵犯學生前奏!是什麼讓學生只能私下流傳、畢業也不敢開口?

    15 OCT

    彰師大輔諮系4狼師曝光:「夢的解析」竟成侵犯學生前奏!是什麼讓學生只能私下流傳、畢業也不敢開口?

    2024年底至今,台灣心理諮商教育重鎮、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被陸續揭發4名男性教授涉嫌性騷擾、性侵學生,有教授儘管確認對畢業生性騷仍順利退休,引發外界嘩然。為何諮商界的重要學者侵犯學生數年、甚至學生之間流傳「狼師」提醒已久,卻從未留下任何性平通報紀錄? 心理師職業養成過程強調緊密的師徒關係,卻也形成權勢結構下「無法說」的文化。事發後,彰師大校友們透過架設支援網站「StandbyMe」,讓倖存者放心說出塵封已久的往事,同時看見心理學權威,如何利用專業誘騙學生卸下心防、以教學之名伸出狼爪。 這集訪問StandbyMe網站發起人之一的黃毓廷諮商心理師,說起在讀倖存者自述時的不捨,彷彿提早流完一整年的淚水;《報導者》記者王舜薇則談在這次性平事件中看見的結構困境與重要提醒。 02:52 校友架設網站,匯集支持力量與專業資源,讓倖存者安心述說 08:13 不敢說!被老師性騷擾後隱忍多年的輔諮系學生擔心什麼? 10:48 畢業多年的倖存者:我以為的謹守師生界線,原來是被迫忍讓放寬⋯⋯ 16:41 他在狼師解聘後才敢公開說:一邊害怕、一邊自我懷疑 21:38 報導後續追蹤:最新調查情況?性平規範不到的地方 27:38 信賴與關係緊密竟是兩面刃:以心理專業、假借課程操弄學生 33:58 #MeToo事件中的具名思考:「壓力需要轉向」 來賓|這會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所長黃毓廷、《報導者》記者王舜薇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攝影|黃政嘉 📍搭配閱讀: 【諮商界首起#MeToo運動:彰師大輔諮系師對生性騷案後,校友的反省與行動】https://pse.is/87rjt5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39 min
  5. 十週年特企|「被逼著前進」的10年:那些在危機中的成長、與捐款者同行的志業,以及《報導者》的下一步

    9 OCT

    十週年特企|「被逼著前進」的10年:那些在危機中的成長、與捐款者同行的志業,以及《報導者》的下一步

    「十年前,覺得能活3年就很厲害了;十年後,大家更認識報導者了,但新的挑戰接著來、並沒有比較輕鬆。」 2015 年,《報導者》成立,從一開始遭到很多拒訪,到現在有人說「因為是《報導者》才願意受訪」;定期定額贊助者也從上線第一個月只有4人,到現在收到每月8,000位支持者的信任。 這次10週年專訪特別企劃,邀請敏迪擔任客座主持人,問出平時我們也不敢聊的媒體業前路、代替讀者進行拷問、還有來自內部員工的心內話 : 《報導者》創辦人兼執行長榮幸與營運長雪莉,談起十年間的掙扎與成長。從內部團隊的相互扶持,到贊助者帶來的信念;從疫情時代開創 Podcast、推動兒少專屬《少年報導者》子品牌、嘗試影音,未來還將建立報導者學院,那些「與時俱進」的轉型,與「被逼著前進」的過程。 這一集,關於信任、現實與希望。關於在亂世裡,仍留下來耕耘、努力讓花繼續開的理由。 00:40 沒想到真的走到這一步 ── 贊助者從 4 位到 8,000 人,《報導者》的十年心境轉變 04:25 面臨威脅時怎麼辦?在壓力與挑戰中的應變 08:20 持續下去的理由 ── 團隊間的互相扶持與支持者的信任 14:37 你的留言真的有人在看:面對讀者質疑、贊助者離開的反思 20:29 Podcast、短影音、長影音:多元創新其實都是「被逼」的? 32:44 新計畫開展!報導者學院 41:08 敏迪提問:在生成式 AI 與假資訊雙重衝擊下,媒體還能怎麼做?給讀者的建議 45:25 讀者提問:《報導者》會不會倒?目前員工規模有多大?一天要出幾篇稿? 49:02 讀者提問:「新聞發布前的審核機制是什麼?」怎麼看待報導的中立、公平與客觀? 1:01:39 送給十年後的時光膠囊 1:04:47 內部員工「偷問時間」讓雪莉落淚?! 客座主持|《敏迪選讀》敏迪 來賓|《報導者》創辦人何榮幸、營運長李雪莉 製作團隊|《報導者》古芹、陳星穎、賴育辰、陳思樺 影音剪輯|悅樂御室影像 攝影|古芹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h 14m
  6. 國安案件真的愈來愈多嗎?辯護律師的現身說法:法治程序下起訴「共諜」其實超級難?與人權間的矛盾為何?

    7 OCT

    國安案件真的愈來愈多嗎?辯護律師的現身說法:法治程序下起訴「共諜」其實超級難?與人權間的矛盾為何?

    近年來,俗稱「共諜案」的國安相關案件頻傳,但是,從「起訴」到「判刑」,其實有一段非常遙遠的距離。由於「叛國」的意圖難以舉證,案件常牽涉到言論自由的灰色地帶,加上法律規範模糊,金流線索又可能經手區塊鏈技術或第三方國家,往往讓我國調查人員受阻,讓案情陷入泥沼。 面對手法日漸多元的間諜,我們可以如何修法?法規刻意保留的「模糊空間」是否能夠被重新審視?一般民眾又能如何保護自己? 這集,我們邀請專門辦理國安相關案件的辯護律師聶瑞毅,與《報導者》國防線記者許詩愷一起聊聊,台灣的司法體系究竟該如何在保障人權與守護國家之間取得平衡? 05:08 「共諜」變多是真相還是錯覺?幾年來有哪些明顯的趨勢變化? 15:26 到底怎樣才算「間諜行為」?法律具體怎麼說? 24:31 專家認為國安案件刑期太低?為什麼會這樣,有什麼解方? 34:11 法庭上有哪些攻防重點?修法是否該刻意維持「模糊空間」? 44:21 像我們一樣的普通百姓應該如何看待最近的國安事件? 來賓|《報導者》記者許詩愷、律師聶瑞毅 製作團隊|方德琳、賴育辰、林彥伶 設計|江世民、黃禹禛 📍搭配閱讀: 【潛台諜影:共諜國安戰的滲透手法、量刑爭議與司法調查困境】https://pse.is/87nws8 【誰是叛國者──共諜案是情報戰、更是社會信任消耗戰,台灣為何淪於被動?】https://pse.is/87nwvr 【侵占洗衣機刑責比洩密還重?退役情報人員眼中的國安案分析和困境】https://pse.is/87nx2e 【難抓、難判、難修法──當國安犯罪的灰色迷霧成為司法考題】https://pse.is/87nx6b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52 min
  7. 那片片雪花,是墜下的人⋯⋯「李老師不是你老師」揭官媒看不到的畫面:中國人是公民不是奴才

    2 OCT

    那片片雪花,是墜下的人⋯⋯「李老師不是你老師」揭官媒看不到的畫面:中國人是公民不是奴才

    「從疫情開始,我的人生就定格了。」 2021 年,29 歲的李穎在中國社群平台微博收到一位老奶奶的私訊,說她家旁邊有一個化工廠,汙染和噪音讓全村都難以忍受,卻四處求助無門,請求李穎在自己的帳號上發布這些資訊,讓更多人知道他們的苦衷。這是李穎收到的第一篇投稿。 後來,從鄭州富士康勞工維權抗議、「白紙運動」,大量影片與現場消息投稿,他的社群帳號「李老師不是你老師」成為中國強力封控下,當地人民的對外發聲管道,引來全球關注。現在每日瀏覽人數高達兩千多萬人,但也因此成為中共當局的眼中釘,「李老師」+「投稿」成為聊天群組消失的關鍵字,留在國內的父母被監控、人在國外的他也被迫不斷搬家。 今年2月,李穎受美國議員提名為諾貝爾和平獎的候選人,在白紙運動3週年的前夕,我們也想知道這些年來李老師從一人到團隊的心路歷程和工作轉變。 05:00 是什麼契機讓一位義大利的留學生變成中國異議的紀錄者? 12:45 疫情三年,中國民間的公民行動在全國四處蔓延,李老師從投稿中看見什麼趨勢? 19:15 李老師頻道的關鍵字:「雪花」代表了什麼?最感動和最衝擊的經驗是? 28:02 如何應對中國政權的跨境監控?就算住在義大利也要一直搬家、在中國的爸媽也遭警察騷擾? 41:05 抵抗共產黨極權的「反對派」,在中國民主化的道路上有什麼訴求?什麼是「網路行動主義」? 49:35 台灣人對中共的認識足夠嗎?對於我們在閱讀中國媒體時,李老師有什麼提醒? 56:41 如果有一天不再需要當「反賊」了,李老師最想選擇什麼樣的人生呢? 來賓|李老師不是你老師(李穎) 製作團隊|李雪莉、賴育辰、陳思樺 設計|黃世澤 📍延伸閱讀: 【白紙運動前傳及進行式:中國「反賊」海外開IG保存異議之聲,孤獨中辨認彼此】https://pse.is/87atf8 🎧重溫集數: 【白紙運動讓中國青年不再躺平?烏魯木齊大火點燃反封控抗議,聽見來自上海聽友的觀察與發聲】https://pse.is/87bj7t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h 2m
  8. 謝謝你,鏟子超人——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潰壩後,記者直奔現場,聽災民口述與地圖呈現的事實

    27 SEPT

    謝謝你,鏟子超人——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潰壩後,記者直奔現場,聽災民口述與地圖呈現的事實

    9月23日下午,花蓮馬太鞍溪上游的堰塞湖溢流潰壩,截至27日中午為止,至少奪走了16條人命,光復鄉大同村佛祖街淪為重災區。為何即使專家已事前預知、政府部門也召開多次會議,最終還是無法應對變化、避免人命損失? 在事發24小時內,《報導者》記者進入花蓮災區採訪,聽見災民說,他們收到撤離通知時間與方法原來各不相同?此外也看見現場相隔500公尺就有3個分屬中央、地方及民進黨的前進指揮所,中央與地方能否有效聯繫與調度?台北記者則透過地圖套疊,還原堰塞湖生成到致災的地景變化,呈現救災人力集結點與撤離收容所選址位於撤離範圍內的事實。 這集,為所有關心花蓮災區的人帶來第一手現場觀察,了解科學家口中難解的習題,除了思索如何確實防災、減災,節目最後是兩度前往當地當志工的朋友分享,以及給準備出發的鏟子超人們提醒與建議。 02:40 《報導者》記者在花蓮光復鄉災區看到的⋯⋯ 05:28 回到事發前,居民究竟何時得知需撤離? 13:38 地圖套疊後,記者發現撤離收容所在撤離範圍內 21:47 為何不事先減少水量?科學家們面臨的大自然考驗 28:45 相隔500公尺就有3個前進指揮所,救災資源如何統整? 30:55 溫暖的台灣!「鏟子超人」直接穿雨鞋坐火車赴災區 來賓|《報導者》副採訪主任嚴文廷、記者林雨佑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攝影|謝佩穎 📍延伸閱讀: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潰壩15死:從監測、防災宣導到撤離,如何記取教訓?】https://pse.is/86q3hh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36 min

About

由台灣獨立媒體《報導者》所製播,帶你走進採訪現場、聽記者們發現的第一手故事。   除了有訪談、有現場,更製作新聞摘要單元「今天來敲婉」、國際新聞單元「儘管世界爛透了」、藝術文化單元「他們的魔幻時刻」,以各種聲音形式,陪伴你關心世界、走入在地、聽見多元社會脈動。歡迎緊追《報導者》臉書粉絲團、Instagram、電子報,許願節目來賓、參與提問,告訴我們你想聽什麼。   贊助力挺台灣第一個以非營利基金會成立的媒體,無廣告、無付費牆、獨立又開放的《報導者》:https://bit.ly/2Ptvj6F   寫小紙條給Podcast編輯台:podcast@twreporter.org   關於《報導者》: IG:https://www.instagram.com/twreporter_podcast/ 官網:https://www.twreporter.org/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wreporter Twitter:https://twitter.com/tw_reporter_org 訂閱電子報:https://pse.is/7mnmkd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