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报纸摘要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法国每份报纸,独立有别,各家报纸,各家评说。“法国报纸摘要”首选对中国事务的评论与分析,以飨听众。

  1. 8 HR AGO

    十字架报:习近平集聚“混乱轴心”出席历史性阅兵

    今天是9月3日星期三,吸引全球目光的中国大阅兵在北京举行,相关消息继续受到法国媒体热议。另外,法国各报开篇新闻各有侧重,前总统萨科齐在一次独家采访中针对法国迫在眉睫的政治危机发表看法认为:解散议会似势在必行;巴黎检察院要求将2021年10月在敦刻尔克被捕的13名涉嫌参与巴西贩毒团伙,向欧洲运送大批毒品的菲律宾水手交由巡回法庭审判,这将是一场非同寻常的国际调查;一场备受期待的庭审今天在意大利展开,主要对象是曾在2022年9月涉嫌炸毁波罗的海海地(链接德国与俄罗斯)北溪天然气管线的主要嫌犯,这名49岁的乌克兰人于8月中旬抵达意大利,在今天庭讯后可能被引渡到德国;经过马拉松式谈判以及长时间的悬念之后,欧盟委员会周三最终将公布与南方市场达成的备受争议的贸易协议。 中国今天以盛大的阅兵式为本轮充满魅力的外交攻势画上句号。多份日报继续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报道和分析。 习近平集聚“混乱轴心”出席历史性阅兵 首先,《十字架报》以“习近平集聚‘混乱轴心’出席历史性阅兵”为题,发文指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阅兵,展示中国军事实力,强调“反西方联盟”的凝聚力。邀请包括普京、金正恩、伊朗总统和缅甸军政府领导人在内的二十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中国(将)在阅兵中展示新式导弹、战机和无人机,表明其军事实力持续快速增长。 这场阅兵不仅纪念二战胜利80周年,更是一次面向西方的力量展示,凸显中国既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已成为一支决心与美国抗衡的领先军事力量。北京同时打算通过此次活动表明:中国与被外界称为“混乱轴心”的俄罗斯、朝鲜、伊朗、缅甸等国结盟,共同形成一个反西方阵营。 报道引述专家观点指出:在乌克兰战争的背景下,中俄关系的缓和并非仅仅是一场“权宜之计的联姻”,这种关系将会持续下去。 关于朝鲜及其领导人金正恩,该报认为:北京并未对平壤与莫斯科的和解感到不满。中国仍然是朝鲜不可或缺的主要经济支柱。 在远东地区因台湾、南海、日本有争议的钓鱼岛以及朝鲜半岛等问题而紧张的背景下,中国也希望向韩国、日本和美国发出明确信号,一旦发生军事冲突,中国有实力回应挑战。 “峰会在中国:欧洲在哪里? 《十字架报》还以“峰会在中国:欧洲在哪里?”的提问方式发表社评,对欧洲在俄乌、伊核以及巴以冲突中声音微弱且分裂提出批评。社评指出:中国正通过上合峰会和天安门阅兵,展现自身领导“全球南方”对抗西方的雄心,并与俄、伊、朝等国结盟,强化对美国的战略对抗。在这场带有冷战色彩的对抗中,世界两大经济强国-中国与美国正在直接交锋,而欧洲则显得暗淡无光,尽管欧洲竭力想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社论最后呼吁欧洲万万不得错过9月中旬联合国峰会的良机,应重新发声,尤其是通过具体举措(如承认巴勒斯坦国)来提升其外交影响力。 金正恩在北京与习近平和普京一起发起反西方的抗衡活动 朝鲜领导人金正恩乘坐被称为“移动堡垒”的装甲列车,于周二在中国大阅兵活动开始前夕抵达北京。《回声报》指出:这是金正恩首次参加大型多边峰会,他与习近平、普京及其他反西方国家领导人一道,出席北京天安门阅兵。这些国家领导人带着自己独特的策略,登上了由中国精心搭建的舞台,意在展示一个对抗西方主导秩序的“反西方轴心”。他们在共同反对美国和欧洲制裁的立场上表现出团结,强调推动“多极化世界”,并通过军事、经济与技术合作互相支撑。 报道同时指出,尽管习近平主持了这场史无前例的活动,但专家们并不期待北京的领导人会做出任何具体承诺。各国领导人主要是为了向公众展示他们在世界事务中的重要性,而没有能力真正实现世界格局的重大转变。 中俄两国决定展开全方位合作 《回声报》还刊出另外两篇报道,分别强调中俄两国出于地缘政治的考量,宣布重启早已搁置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以及两国首脑在北京会晤并签署了约20项双边协议,以深化两国在涵盖能源、科技、核能、航天、农业和旅游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

    6 min
  2. 1 DAY AGO

    习近平集结反美阵线,成功展示强国地位

    全球“南方国家”领导人齐聚北京出席上合组织峰会以及随后举行的阅兵式,凸显了中国日益增长的大国地位以及外交影响力。普京的现身以及印度总理莫迪因特朗普的高额关税被迫与中国靠拢,更显现了各方在“削弱西方,构建替代性国际秩序”目标上的一致。“南方国家”正在崛起,西方影响力日益削弱。9月2日出版的法国各大全国性日报继续聚焦中国凝聚中俄印等国的反西方阵营,对抗美国霸权、推动多极化秩序的努力。 面对唐纳德·特朗普,习近平在中国团结反美阵线 《费加罗报》在头条新闻位置刊出“面对特朗普,习近平在中国团结反美阵线”的报道标题,同时配以习近平、普京和莫迪三人面带笑容热烈交谈的画面,揭示中国国家主席借上合峰会之机,集结反西方领导人,推动“南方国家”阵营对抗美欧霸权。 该报指出:世界历史正日益在西方之外书写,其中一些篇章如今已超出欧洲人的掌控。上合组织峰会周日在天津举行,并将于周三在北京以盛大阅兵式落下帷幕。在乌克兰战争、加沙冲突、特朗普贸易战的背景下,在北京的领导下,反西方阵营的领导人圈子不断扩大。 “抗议轴心”的所有重要人物都出席了习近平的上合组织峰会和阅兵式。其中包括特邀嘉宾普京、莫迪、金正恩、伊朗总统佩热奇基扬、缅甸军政府首脑、白俄罗斯独裁者卢卡申科以及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亲临现场,旨在给这次峰会带去国际祝福。 与会者展现了他们的凝聚力:习近平、普京和莫迪三人相视而笑了几分钟,中俄领导人展现了他们之间自乌克兰战争爆发以来日益密切的关系。此次峰会取得了成功,阅兵式更将锦上添花。习近平确认:他已成为“全球南方”无可争议的领导者。普京再次表明:他并不像欧洲宣称的那样孤立。金正恩也将享受他一直以来都十分珍视的尊荣。 报道强调,西方阵营的分裂和矛盾对独裁者集团来说可谓天赐良机,他们填补了美国和欧洲的空白、沉默、犹豫和方向的转变。欧盟在从乌克兰战争到对华政策及其武力使用等所有问题上的分歧,使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被削弱。 特朗普的反复无常,为美国的主要对手中国提供了优势,而长期以来,中国最大的目标一直是印度。但是跨大西洋社群内部的分歧,以及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与价值观和政治愿景迥异的欧洲国家之间的矛盾,为中国及其盟友提供了新的筹码。 习近平在阅兵式前发起外交攻势 《解放报》聚焦习近平借上合峰会之机,重塑国际影响力,并拉近中印关系,大力展现外交魅力。 报道指出:上合组织峰会是习近平向世界各国展示中国外交影响力的良机。令他有机会向各国,特别是南方国家,重申对抗美国霸权、推动多极化秩序的立场。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强势,习近平政权正试图以数量取胜。中国国家主席也力求务实,宣布提供经济援助,合作项目和多边平台以拉近与成员国的关系。 新德里和北京在共同的制约因素-美国的贸易压力下出现缓和迹象。两国关系缓和在官方峰会照片上看起来确实很美好,但这并不能掩盖这两个大国之间的所有争端。印度在经济和战略上依赖中国,处于被动,且边境争端、巴基斯坦问题等矛盾依旧存在。此次外交攻势虽然强化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存在感,但难掩中印关系的脆弱与竞争本质。 边界争端、威慑能力……印度与中国关系解冻的极限 《费加罗报》在另外一篇报道中揭示了中印虽然缓解了两国关系,但根本障碍依旧存在,焦点仍然是边界争端。 报道强调:中国拒绝回到2020年冲突前的现状,更为糟糕的是,中国军队已阻止印度士兵在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多个地区巡逻;印度则加速发展远程导弹等战略威慑力量。就在莫迪与习近平会晤前11天,印度试射了一枚射程超过5000公里的弹道导弹,能够打击中国境内任何地点。另一方面,中国与印度宿敌巴基斯坦的联盟在过去十年中不断加强,加剧印度的安全担忧。 印度在与中国缓和关系背后的诸多放弃 《回声报》则指出:印度总理莫迪到访天津出席上合组织峰会,标志着印度与其在该地区最大的竞争对手-中国开启了历史性的友好关系。实际上,印度在国际上日益孤立,周边国家已纷纷倒向北京,加之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和美国施加的贸易压力,才被迫向中国示好。这种“和解”并非出于平等合作,而更多体现了印度的妥协与退让。因为除了边界和安全议题,从经济层面看,印度在关键领域都受制于中国:无论是机床、电脑、集成电路、还是化肥、稀土以及对其工业至关重要的半成品,都需要从中国进口。如果中国在某一天决定限制某些电子产品的出口,将意味着印度只能手机行业的终结。电动汽车电池也是如此。印度深深意识到处于中国的控制之下,其工业主权受到威胁。 此外,《解放报》和《回声报》还分别报道了俄罗斯总统普京借上合峰会与中国支持重返国际舞台,高调宣示与西方对抗的多极化立场,以及中俄两国在上合峰会共同倡导替代性国际秩序,对抗美国,并在象征意义上展示了中俄及印度等国的靠拢。 习近平与普京会晤,威风凛凛 《解放报》指出:普京借出席上合组织峰会以及即将在北京举行的阅兵式,成功打破自入侵乌克兰以来的外交孤立,在受到北京的高规格接待以及印土等国的支持下,重新亮相国际舞台。普京与习近平共同强调:反对美国主导的西方霸权,倡导多极化秩序,并将俄乌战争的责任归咎于西方,指责西方是幕后黑手。同时以美俄在阿拉斯加峰会上达成的共识来展示自信。 习近平和普京捍卫他们所主导的国际秩序 《回声报》报道指出:在天津举行的上合组织峰会上,习近平和普京共同强调要构建一个不同于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以对抗美国的保护主义与霸权。习近平强调中国在上合组织中的领导地位,提出通过经贸合作、科技和绿色能源来扩大影响,同时将该组织作为中国商品的新市场;普京则借机抨击西方秩序并重塑俄乌战争叙事。 此外,峰会拍摄了一张极具象征意义的全家福,中俄在舞台中央,印度在特朗普关税压力下与中俄的亲近表现,展现了欧亚大陆团结在习近平周围,但峰会并未取得实质性集体成果。

    6 min
  3. 2 DAYS AGO

    习近平为“全球南方”领导铺展红地毯

    今天是九月一日,法国夏季长假正式结束,不仅在校生积极返校,各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以及工厂企业也纷纷恢复工作常态,政界人士更是各个摩拳擦掌,准备迎接“后贝鲁”时代,已将目光瞄向马提尼翁宫甚至2027年的总统大选;另外,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天津为“全球南方”领导人铺展红地毯,中印两国公开展现和谐关系;这是今天出版的法国各大日报头版突出的两大国内和国际新闻焦点。 上合组织峰会周日在中国天津召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迎接普京、金正恩和众多“全球南方”领导人先后出席峰会以及随后举行的阅兵式,挑战华盛顿。法国各大日报纷纷载文,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报道和分析。 在中国,习近平和普京联手对抗特朗普 《费加罗报》在首页标出“习近平为西方对手铺展红地毯”的报道标题,并在内页的报道中,以“习近平和普京在中国联手对抗特朗普”为重点,强调中俄两国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以及二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展示“无上限伙伴关系”,此举被视为对华盛顿的直接回应,显示北京与莫斯科在面对特朗普的外交攻势上依然保持密切合作。 北京称本次上合组织峰会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峰会”。凸显了该组织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报道指出:这个以新兴国家为根基、带有威权主义色彩的“国际”组织,正打着多边主义的旗号,挑战西方民主国家,以便在华盛顿的猛烈攻势下,更好地抵御孤立的阴影。这一壮举展现了一种“另类全球化”,而北京正试图成为其中的枢纽。峰会以及随后举行的阅兵式将聚集30多国新兴国家与“南方国家”领导人,包括印度总理莫迪、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伊朗总统佩泽什基安、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等。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将为本次会议提供多边支持,预计缅甸军政府首脑敏昂莱也将出席。 尽管中国魅力攻势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与印度和朝鲜的关系均有所回暖。无论如何,中国正在通过多边外交来彰显自己在“全球南方”和多级世界的中心地位。 “特朗普将印度推向中国怀抱” 《回声报》在首页显要位置刊出“中印两国展示和谐”的醒目标题,同时配以习近平和莫迪握手拍照的大幅画面。该报指出:特朗普的高额关税政策迫使印度调整姿态,向中国靠拢。莫迪在七年后重返中国,与习近平会面。两国领导人强调“合作共赢,并推进在贸易、边境与安全等领域的沟通”。不过两国针对边境、水资源安全等议题依旧敏感。报道强调:本次上合组织峰会对习近平来说,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习近平渴望成为新世界秩序的关键人物,并力推新秩序对新兴国家更加有利。另外,与美国在该地区的历史盟友-印度实现关系正常化,也将带来真正的外交收益。 中国在天津展示外交影响力 《解放报》在网页新闻中标出的报道标题是“中国在天津展示外交影响力”。该报指出:天津上合组织峰会成为中国展示多边外交和大国地位的舞台。习近平与莫迪时隔多年再次会晤,被称为“龙与象的舞蹈”,象征着两国结束边境摩擦后关系缓解,并计划恢复直航。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反而推动上合组织国家团结。峰会强化了中国在经济、外交和军事层面的领导地位,也帮助普京在国际舞台上摆脱孤立。 中国峰会:习近平是反西方世界的捍卫者 《十字架报》则突出报道了习近平在峰会中努力展示其反西方世界捍卫者的形象。该报指出:中国力图展示自己为“全球南方”的领袖,倡导一种不同于西方的多边治理模式。习近平与普京的会晤凸显两国在上合组织中的核心地位。虽然组织内部存在分歧,令峰会成果受限,但中国希望通过峰会和阅兵塑造一个多级世界秩序,以挑战美国主导的西方秩序。

    5 min
  4. 3 DAYS AGO

    《观点》:中印关系回暖并不意味莫迪要与中国保持一致

    周末版法国《世界报》有三大凸出主题。一是暑期结束,法国政府在财政紧缩背景下的预算案可能导致贝鲁政府垮台并进一步削弱总统马克龙的政治信誉的情势;二是法国和德国在当前国际形势下,重建法德轴心的努力和潜在的危机;三是回顾一个月以来,美、欧、俄、乌四方围绕乌克兰危机波谲云诡的外交谈判。中印关系重新缓和、印度总理莫迪时隔六年再赴中国之际,我们也借今天的节目,向大家介绍最新一期法国《观点》周刊一篇关于中、美、印三方关系此消彼长的轨迹的分析。 《观点》周刊:中印关系回暖并不意味莫迪要与中国保持一致 中印两国近年持续紧张的关系其实自去年十月就开始出现缓和。但如今在美国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大棒之下,印度总理莫迪借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之际重返中国似乎就有了更多中印重修旧好、疏远美国的意涵。《观点》周刊这篇以“龙象共舞”为题的文章梳理中美印三方关系互动的轨迹指出,特朗普的关税大战其实加速了中印两国关系的回暖。七八两月,中国外长王毅和印度外长苏杰生两次会晤。中国电动车巨头比亚迪开始计划与印度合作,在印度本土生产蓄电池。中国还承诺放松对印度的稀土出口。但文章也注意到,关于王毅与苏杰生8月18日的会晤,中印两国的外交公报内容出现偏差。印方随即公开澄清,表示印度在涉及台湾的议题上立场从未改变。观察人士认为,双方各执一词的表述暴露出习近平与莫迪之间的不信任。文章指出,即使是中国分析人士也对两国近期的缓和迹象态度谨慎。文章写道,天津峰会虽然会有吸引眼球的合影照片,但不会有太多成果。尤其是印度此前拒绝签署上合组织防长会议联合声明,因为声明没有谴责导致印度与巴基斯坦发生最近二十年最严重军事冲突的恐怖主义袭击。此后,印度也没有附和上合组织谴责以军针对伊朗的军事行动。文章因此认为,中印关系缓和并不意味着莫迪要与超级大国中国保持一致。莫迪也没有计划出席中国的九三阅兵。文章指出,除了双方关系五年剑拔弩张之后,出席这样的阅兵活动不亚于是受辱之外,莫迪可能也希望避免和被看作是国际社会“弃儿”的朝鲜独裁者金正恩或缅甸军政权领导人敏昂莱同台。 《世界报》:法德轴心重新启动但面对挑战 在欧洲重新面对安全挑战的背景下,法德两国正试图重建作为欧洲建设发动机的法德轴心。法德两国近日在法国城市土伦举行的部长联席会议指出,法国总统马克龙终于在德国新总理默茨身上找到了一个有共同语言的德国对话人,两人都决心改革,也都在欧洲议题上有行动决心。但《世界报》为此发表的社论文章指出,只有美好愿望是不够的,双方在如何向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问题上立场有别,法德共同开发新型战斗机系统计划当前也困难重重。而此时法国总统在国内的政治地位可能会因贝鲁政府当前的困境而再次受到动摇,上任不久的德国总理此时民意支持度低迷,国内失业率达到最近十年来最高,政府内部也意见难以统一。社论文章指出,法德轴心发动机也许重新启动,但发动机运作不仅需要决心,还需要稳定。而如今法国政府难以提供这样的保证。 默克尔时期难民政策十年评估:成绩不差 2025年也是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开放接纳叙利亚难民措施十周年。周末版《世界报》发表长篇文章梳理这项措施的得失,引用德国专注移民问题的经济学者指出,近期学界公开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德国其实是2015年欧洲移民潮中,移民融入最好的国家。当年进入德国的难民的就业水平与德国本国人的就业水平几乎相当。即使不掌握所有其它国家的相关数据,但进入德国的难民的就业水平是欧洲国家中最高之一。《世界报》文章指出,相关的研究成果呈现出与政治辩论中不一样的情景。根据这篇报道,最近十年间,大约有两百万到三百万难民进入德国。其中有一百多万在2015年至2016年间到来。2022年以后则有超过一百万乌克兰难民抵达。2015年抵达的难民中,有64%的18岁到64岁年龄段的人都有一份工作,而德国本地人口的就业率也不过是70%。文章写道,这些难民从事的工作往往低于他们的职业能力,但他们帮助德国缓解了劳动力匮乏带来的问题。不过,对难民-移民问题的认知不同始终是德国朝野分裂的因素之一。

    6 min
  5. 4 DAYS AGO

    上合组织峰会:中印关系解冻 中国加强与中亚国家合作

    各位听众,时值上海合作组织(上合组织)峰会举行的前夕,《回声报》聚焦此次峰会,发表了两篇文章,分别从中国和印度,以及中国和中亚地区国家的合作关系来分析此次峰会的地缘政治意义。 《回声报》驻印度新德里特约记者克莱芒·佩吕什发布深度解析文章,称印度总理莫迪想充分利用上合组织峰会的机会,重新修复与中国的关系,将中国发展成新的合作伙伴。 显然,对印度来说,今年的上合组织峰会具有特殊的地缘政治意义。因为印度与其曾经最亲密的贸易伙伴和盟友美国之间的关系正面临严重考验。美国对印度商品施加了高达50%的惩罚性关税,此举被莫迪视为“背叛”,因此他正积极寻找新的合作对象。 以前,莫迪对上合组织并不重视,甚至在去年还拒绝参加该组织的峰会,这也是他七年来首次访问中国。但现在,一切都再明明显不过,印度总理愿意放下身段,寻求解冻和北京的关系。《回声报》分析称,这样友好的外交信号并非突如其来的。事实上,中印关系早在上合组织峰会前就呈现出缓和的迹象。8月中旬,也就是特朗普公布对印关税几天后,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就访问了新德里。中印双方在会谈后宣布,将致力于解决边界争端,恢复两国之间的航班,重新开放对中国游客的签证,并重启跨境贸易。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中印关系的解冻可能会威胁西方国家原本的战略,即通过加强与印度的关系来压制中国在印太地区的扩张。但现在看来,印度可能不会按照西方所期待的那样对抗中国,莫迪此次访华标志着中印两国外交政策很有可能走向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而印度向中国靠拢,无外乎是经济利益驱使。由于特朗普的贸易战以及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中印俄这三个国家正寻求通过深化彼此的经济合作以摆脱对西方的依赖。尽管这存在一定风险,但印度仍希望吸引中国投资,以推动该国正在放缓的工业化进程。此外,如果能获得更好的对华市场准入条件,也有助于缩小印度对中国长期存在的巨大贸易逆差。而中国方面也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出口市场,以对冲美国关税的负面影响。所以说他们在经济上是彼此互相需要的关系。 《回声报》称中方对此次峰会寄予厚望。放眼望去,今年的上合组织,几乎已成为那些被特朗普打压国家的“朋友圈”。但《回声报》同时表示,印度是否愿意配合中国,让其发挥主导作用,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中印关系要实现真正突破依然困难重重。尽管双方释放了合作意愿,但边境争端仍未解决。此外,中国一直积极支持印度的宿敌——巴基斯坦,而巴基斯坦在今年5月使用了中国的先进武器对印度发动攻击。这些障碍,恐怕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克服的。 《回声报》的另一篇文章聚焦中国与中亚的关系,称中亚地区国家的领导人也将出席上合组织峰会,届时将与习近平和普京会面,充分反映了中国在中亚地区的野心。 《回声报》援引新华社的数据称,2024年,中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广义范围内)的贸易总额达到8900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近15%。而根据《环球时报》数据,2025年上半年该区域的贸易额增长了3%,其中7月份更是同比增长了8.5%,反映出在中美贸易谈判前景不明的情况下,该地区贸易表现活跃。 但《回声报》称,如果单看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中国与其贸易总额仍远低于东南亚国家。2024年中亚五国与中国的贸易额为940亿美元,仅为中国与东盟十国贸易额(9820亿美元)的十分之一。且中亚内部贸易结构也非常不均衡,光哈萨克斯坦一国就占据了其中近一半份额。但其实中国对中亚的兴趣不仅限于出口电动车、消费品,或是建设当地的体育场、公路和机场。中亚地区正越来越多地成为中国获取矿产和稀土资源的关键来源。这些资源对于电池制造至关重要,而中国又在电池产业上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所以,此次峰会对中国而言无疑是个难得的机遇。

    5 min
  6. 5 DAYS AGO

    中国展开“周边外交”以抗衡西方世界

    上合组织峰会本周末在天津举行,这是中国全年最盛大的一次外交活动,包括普京和莫迪在内的20多位国家元首将前往出席,北京打算利用本次峰会展示其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以抗衡西方;另外,在中美两国展开科技博弈的背景下,美国限制英伟达对华出口,致其在中国市场前景受阻;而中国则加紧扶持国内本土芯片,以摆脱对英伟达的依附。这是今天出刊的《回声报》刊载的三篇与中国话题相关的报道。今天各大日报头版关注的新闻焦点继续围绕法国即将面临的政治危机局势展开。 中国转向印度和俄罗斯以对抗特朗普 《回声报》在头条新闻的显要位置刊出“为了制衡特朗普,中国正在拉拢印度和俄罗斯“的报道标题,揭示中国利用周末将在天津举行的上合峰会对冲美欧压力。 《回声报》常驻上海记者在报道中指出:本周末,二十多位国家元首将齐聚天津,参加上合组织峰会,本次峰会规格空前,是中国全年最盛大的一次外交活动,其中包括普京和莫迪。上合组织是北京用来构建自身阵营的重要机制,用以对抗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以及欧盟。北京打算借此峰会巩固其阵营,但成员间的分歧依旧存在。 文章作者写道:上合组织覆盖区域占全球GDP的四分之一、人口的40%,具有一定的地区分量。然而,实际上,上合组织更多是中俄在中亚协调影响力、输出自身世界观的平台。虽然峰会每年轮流在成员国举行,但2025年的天津会议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政治和象征意义。在与美欧的科技与贸易冲突加剧之际,中国希望借机展示为“稳定且理性”的大国,倡导一种更有利于新兴国家的新秩序,以替代二战后由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峰会之后,中国还将在9月3日举行大阅兵,届时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将出席。 尽管中国力图营造团结气氛,但上合组织内部实际上矛盾重重,尤其是印度与巴基斯坦这对宿敌的存在。此外,上合组织既非军事同盟,也不是经贸共同体,缺乏统一目标。 报道引述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分析师Claus Soong的观点指出:“中俄之间是一种‘对齐而非同盟’的关系。两国都将中亚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但利益并不完全一致。中亚国家不得不在两者之间平衡;印度则被迫在中俄与西方之间周旋。事实上,虽然成员国都非西方国家,但分歧远大于共识。他们对多极世界秩序的呼吁,并未超越各自的地缘政治利益。” 6月中旬,印度就曾拒绝在上合组织的联合声明上签字,该声明原本计划谴责以色列对伊朗的袭击。在这种背景下,本次峰会预计不会有实质性突破。 那些可能因北京拒绝英伟达而受益的中国新星企业”的报道标题, 另外,《回声报》刊出一篇报道,披露北京面对美国限制英伟达向中国出口高端芯片的现实,正加紧扶持本土企业崛起,它们在资本市场和技术上快速进步,正逐步成为英伟达的潜在替代者。 报道指出:虽然英伟达凭借强劲的业绩和技术实力在全球AI芯片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美中两国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可能改变格局。北京正在加速扶持本土半导体和AI芯片“冠军企业”,以减少对英伟达的依赖。 北京似乎打算告别英伟达,转而扶持本土的科技冠军,孕育出“中国制造”的新一代处理器。一些中国企业已经在市场中脱颖而出,逐渐赢得本土科技巨头的青睐,如腾讯和阿里巴巴,它们正部署自家 AI 大模型-通义千问(Qwen)和混元??(Hunyuan)。 在北京的扶持下,本土企业受益匪浅。首先是AI芯片设计商寒武纪(Cambricon Technologies),该公司实现扭亏为盈,股价暴涨,显示投资者对替代英伟达的本土潜力极为看好。 另一家潜在受益企业是华为。作为长期以来美国政府的眼中钉,华为已在近年来崛起为高端电子元器件产业最具潜力的替代者之一,芯片设计快速进步,新建三座大厂,逐渐缩小与英伟达的差距。 中国芯片制造商-中芯国际(SMIC)也正准备在国内启动新的生产线,专门生产 7nm芯片,这是目前中国境内最先进的工艺。今年以来,其股价翻倍。 总之,报道认为:中美科技对抗正在重塑AI芯片格局,中国本土企业可能成为英伟达受限背景下的最大受益者。 陷入地缘政治纠葛的英伟达,在中国的AI芯片销售前景依然不明朗 《回声报》的另外一篇报道,聚焦英伟达对华AI芯片销售面临不确定前景。报道指出:英伟达在对华芯片销售上陷入美中地缘政治僵局,未来前景充满不确定性。该公司与特朗普政府关于将对华芯片销售收入的15%上缴给美国政府的协议尚未落地,导致该公司暂停在华出货,并损失数十亿美元。 在这场地缘政治僵局中,英伟达既要说服美国,也要说服中国,才能交付那些对训练顶级AI模型不可或缺的芯片。 虽然英伟达的全球销售依旧强劲,却明显增长放缓。另外,随着中国本土对手的快速崛起,英伟达在中国市场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5 min
  7. 6 DAYS AGO

    英法德打算恢复对伊制裁

    在解散议会失败一年后,法国总统马克龙再次面临重大政治危机。总理贝鲁将于9月8日迎来一场充满风险的信任投票。马克龙在内阁会议上表示大力支持总理之后,如今身处危机前线,正在准备应对此后的政府垮台局势。这是28日出版的法国各报突出关注的国内新闻焦点。国际新闻焦点内容分别有:英、法、德三国在与伊朗启动的新一轮核谈判中,准备重启联合国制裁;以色列军方加紧对加沙城周边的军事行动,内塔尼亚胡的极端政策受到谴责;距乌克兰前线咫尺之遥的顿巴斯地区的民众生活在炮火声的恐惧之中;特朗普对印度征收的惩罚性关税周三起生效,多种印度进口商品的关税提升至50%。 伊朗核问题:对德黑兰恢复制裁似乎不可避免 英、法、德三个欧洲国家准备对持续违反《伊核协议》(JCPOA)的伊朗重启联合国制裁。但伊朗在俄中两国的支持下立场强硬,导致核危机与地区紧张加剧。 《回声报》报道指出:有关伊朗核问题的新一轮谈判周二在日内瓦启动。本次谈判由此前被排除在美伊谈判之外的欧洲国家主导。作为2015年伊朗核协议的三个欧洲签署国,英、法、德三国与伊朗展开直接会谈。 在伊朗持续违反《伊核协议》(JCPOA) 并大幅提升铀浓缩水平的背景下,英、法、德三国准备启用“快速恢复机制”(snapback),重新对伊朗实施联合国制裁,包括武器禁运、核技术设备限制和金融制裁。但欧洲国家希望伊朗能在30天之内就其核计划作出承诺,并要求其恢复与美方及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 不过,伊朗因其背后有俄罗斯和中国的支持而态度强硬,使得妥协的可能性极低。 在与欧洲重启谈判之前,伊朗与其盟友进行了广泛磋商。周一,伊朗总统与普京通了电话,莫斯科坚决反对重启对伊朗的制裁;此前一天,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在与伊朗外长通电话时表示:中国将为推动伊朗核问题的外交政治解决发挥“建设性作用”。 报道指出:在所有导致美国与中国对立的问题中,北京尤其因其对德黑兰的支持而成为华盛顿的攻击目标。上周四,美国财政部宣布直接针对八艘违反国际制裁运输伊朗石油的中国船只实施制裁。中国是伊朗碳氢化合物的最大买家。 由于俄罗斯将于10月接任安理会轮值主席国,寻求解决方案的时间更加紧迫。伊朗外交部长曾多次表示,该国永远不会放弃铀浓缩能力,即使面临新的制裁。德黑兰也可能选择升级局势(如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而不是放弃其铀浓缩计划,从而加剧中东及国际局势的不稳定。 加沙战争:以色列从避难国沦为刽子手国 此外,加沙战争已持续691天。8月27日星期三,就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准备在白宫主持一场关于战后巴勒斯坦领土重建计划会议的前夕,以色列军方加强了在加沙城周边的军事行动,在以色列眼中,加沙城是巴勒斯坦伊斯兰运动哈马斯在被围困的加沙地带的最后一个主要据点。其军事行动的目的是查找并拆除地面上和地下的恐怖分子基础设施。 《十字架报》以“加沙战争:以色列从避难国沦为刽子手国”为题发表社评指出:以色列在加沙展开的军事行动,特别是内塔尼亚胡以“消灭哈马斯”为名的全面战争以及其大规模的驱逐计划,令当地局势持续恶化,种族清洗的阴影笼罩着这片饱受近两年战争蹂躏的土地。加沙平民面临饥荒与被迫迁徙的危机,这不仅背离了以色列作为犹太民族“避难国”的建国理想,还使其沦为“刽子手”。社评文章认为:阻止内塔尼亚胡政府的鲁莽行动和极端政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因为以色列的未来和长期安全无法通过持续的战争状态来维持,与巴勒斯坦人以及邻国达成谅解才是应该采取的策略。

    5 min
  8. 27 AUG

    中国正将电气化拓展至船舶等更多交通工具

    法国一场新的政治危机似在所难免,总理贝鲁宣布于9月8日就政府预算案发起信任投票,试图迫使各党派在这一紧缩方案上明确表态,政府面临倒台威胁,引发企业和市场担忧。这是今天出版的法国各大日报头版共同聚焦的话题。另外,《十字架报》和《回声报》分别载文,披露中国在大力发展煤电与可再生能源的同时,光伏产业因产能过剩和价格战陷入困境,正面临政府主导的整顿与整合;以及中国借助电池技术和清洁能源的优势,正在将电气化拓展至船舶等更多交通工具的消息。 中国光伏产业面临整顿与整合 《十字架报》刊出报道,揭示中国在大力发展煤电与可再生能源的同时,光伏产业因产能过剩和价格战陷入困境,正面临政府主导的整顿与整合。 该报指出: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占全球需求的一半。煤炭行业为北部省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提供了数百万就业岗位。 中国一方面在加快建设燃煤电厂,满足能源安全和经济就业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大力发展包括光伏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生产国。今年上半年,太阳能装机容量达到212吉瓦,创下新纪录,已超过美国太阳能园区的装机容量。 在中央政府的决策下,光伏产业发展令人瞩目。过去五年间,光伏组件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已达上万家。中国控制着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某些特定组件的市场份额甚至超过90%。 然而,光伏产业在高速扩张中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和恶性价格竞争,导致巨额亏损和大规模裁员。为此,中国政府开始作出反应,2024年起减少-并有可能完全取消-出口补贴。同时正在考虑效仿欧佩克,以成立一个财团的形式来控制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制造的基本材料)的生产。此外,当局还在考虑设立一个基金,用于收购并关闭利润最低的工厂。 行驶在长江上的中国游轮也走上电动化道路 另外,《回声报》特派中国宜昌记者发回一篇报道,介绍中国借助电池技术和清洁能源的优势,推动长江游轮电动化,既减少污染又孕育新的产业机遇。 该报记者在宜昌的长江边,登上了中国最大的电动游轮,以亲眼所见描述了中国拓展电气化至船舶等更多交通工具,见证了长江电动游轮不仅有助于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也体现了中国希望通过绿色转型打造新的产业竞争力和出口优势的战略意图。 该报记者在报道中写道:在酷热难耐的天气下,数千人聚集在宜昌港口,准备登船。宜昌坐落在长江边、是一座拥有400万人口的城市,离三峡大坝不远。 《长江三峡一号》游轮很快便悄然解缆,没有轰鸣引擎,也没有滚滚黑烟。这艘长达100米的游轮可容纳1300名乘客,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全电动游轮。自2022年投入运营以来,它每天都在长江这一黄金旅游河段航行。长江全长6300公里,是世界第三长河,自西向东横贯中国,每年吸引约180万游客。 游轮的核心位于船舱底部:由中国电池巨头宁德时代(CATL)提供的144块电池驱动着发动机。电池整齐地排列在机架上,四周覆盖特制绝缘层,万一发生事故,可确保电池在60分钟内不受损害。 报道指出:实际上,中国并不是唯一研究未来电动船的国家。电动船舶已成为全球趋势。乌拉圭目前运营着全球最大的电动船“China Zorrilla”,可搭载2100人;挪威的邮轮运营商Hurtigruten正在研发新一代电动船,计划2030年投入使用;法国的“巴黎游船公司”则计划将塞纳河上的五艘游船全面电气化。 但中国拥有独特的战略优势-宁德时代几乎占据全球40%的电池市场份额。这家刚刚完成年度最大首次公开募股(IPO)的中国巨头,还在宜昌开设了两家工厂。同时,宜昌紧邻三峡大坝,电力充足且价格低廉。 报道指出:发展电动游船显示出中国希望充分利用其电池技术优势,实现全方位交通工具的电气化-不仅限于汽车。在汽车领域,中国已经凭借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制造商比亚迪(BYD)占据主导地位。最终目标是打造能够出口的工业冠军。 近年来,主导造船业的中国国有企业逐渐取代了韩国、日本等长期在亚洲占优势的竞争对手。

    6 min

About

法国每份报纸,独立有别,各家报纸,各家评说。“法国报纸摘要”首选对中国事务的评论与分析,以飨听众。

More From RFI Chinese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