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轩的Howto人生学

刘轩的Howto人生学

心理学者刘轩的播客。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很多事学校教不了。 但这里有Power up秘笈: 100种活出人生意义的可能性, 好好生活的必备心理技能, 都在《刘轩的How to人生学》。

  1. 27 AUG

    在跌跌撞撞的教养路上,她学会了放手——用力奔跑的妈妈 ft. 雨路

    雨路是一位跑过无数场马拉松与铁人三项的母亲,两个孩子也同样优秀、独立、有想法——女儿是顶尖的低音管演奏家,儿子则是数理资优生。 但身为母亲的她,却曾在陪伴青春期孩子的过程中,深深陷入自责与无力感。 女儿在拿下重要音乐赛事冠军后,却被诊断为重度忧郁症;儿子也在青春期频频爆发情绪,对抗、疏离、拒绝沟通。 雨路一度用错误的方式面对孩子的脆弱,说出那些至今想起仍让她心痛的话。 但也正是这些错误,成为她重新理解「妈妈」这个角色的起点。 在这集节目中,我们邀请雨路分享她的故事——从过度努力与控制,到学会诚实面对自己的错、学会放手,也学会好好照顾自己。 这是一段母亲的转变之路,一场与孩子并肩穿越情绪黑暗森林的旅程;更是一个女人,如何在一次次的痛与拉扯中,慢慢把自己重新生回来的故事。 重点段落 (02:44)与女儿一次严重冲突而跑出家门,开始找回爱跑步的自己 (05:44)在放任与放手之间挣扎 (07:03)原生创伤,悄悄藏在教养里 (11:15)孩子卓越背后,也藏着敏感与脆弱 (15:59)对忧郁症的不了解,让她说出最伤孩子的话 (19:35)写作带来母女之间的和解与体谅 (20:56)学会与忧郁共处,是走向梦想的一部分 (26:33)放手,让孩子做自己 (27:57)别让「母职面具」遮住了真正的你

    34 min
  2. 11 AUG

    在喜马拉雅上的相遇:光师父、高山杜鹃、九色鸟,与自己

    我们总以为旅行,是为了看见世界,辽阔的山、陌生的城市、还有那些只能亲身体会的气味与光线。 但有时候,最让人难忘的,不只是眼前的壮丽,而是路上遇见的某个人、某句话,它们像山上的空气一样,悄悄地改变了你。 今天来到How to人生学的王文静老师,是《商业周刊》的前总编辑与前执行长,也是品味私塾的创办人。她走访过七十多个国家,专访过无数国际领袖。 就在去年,她走上喜马拉雅山,在那里,她遇见了一位与众不同的出家人——光师父。 他的生命曾经漂泊、破碎,却选择用柔软的方式站起来。 他们聊身世,也聊修行;聊放下,也聊「还没放下」。 除了与光师父的相遇,王文静也在那片高海拔的空气里,看见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生命: 一整片像神木般的高山杜鹃、一只罕见的九色鸟,那些画面象是在提醒她,有些美好,不必急着抵达,也不必急着说出口。 只要静静地看、静静地在,就足够了。 如果你也正在找回那个比较靠近自己的状态,希望这一集Podcast,能陪你走上一小段 (02:49) 踏上喜马拉雅:在焦虑中遇见转折之旅(03:48) 光师父的身世:格格不入、不被承认的童年(06:59) 从UCSD医学预科生,到出家的年轻僧人(12:04) 放下不是一瞬间,而是一辈子的修行(13:39) 光师父如何定义「柔软」?(15:12) 王文静回想过去的高压生活(16:31) 在圣母峰前的早餐、黄花杜鹃与九色鸟的启示(20:02) 「真正美的东西,不会要求你注意它」(24:03) 柔软,是一辈子的功课

    22 min
  3. 6 AUG

    爸爸的模样,没有标准答案 ft. 《胶囊时光》导演 沈可尚

    几年前,我受沈可尚导演邀请,带着千千和川川参与纪录片影集《胶囊时光》第一季的拍摄。 那一集,是一趟只有我们三个人的露营行程。帐篷搭得歪、饭煮得烂,还遇上一场突如其来的雨。 我原以为这样的「灾难行程」拍出来会一团乱,没想到,当我坐下来看剪好的影像,却被某个画面打中了。 那是我没察觉的瞬间。没有完美的教养示范,也没有动人的大道理,只是陪着孩子手忙脚乱,一起在生活里摸索。 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 爸爸,不是一个「优良示范」,而是一个正在学习怎么当爸爸的人。 也许这就是沈可尚的魔法。他总是静静地观察,用敏锐的眼睛和镜头等待。然后,某个情绪、某个对话,就这么自然地发生了。 在这一集的How to人生学,我邀请沈可尚导演一起来聊聊《胶囊时光》的幕后故事,也聊聊我们,作为父亲的心路历程。 没有模板,也没有标准答案,每一位爸爸,其实都还在学习怎么当爸爸。 有时候,最重要的,不是做对什么。而是,就在那里,用最自然的样子,陪孩子过一天的时光。 欢迎收听,给每一位当爸爸的你,也给还在试着理解父亲的你。 (02:14) 一天的时光,拍下父亲没说出的情感(03:11) 缺席20年背后,藏着难以启齿的理由(08:08) 爸爸最像「爸爸」的一刻(12:09) 父爱的多种面貌(22:45) 「慈父」的两难:在自由与忧虑之间反覆练习(34:46) 「自然就好」的为父哲学(38:43) 我爱他的同时,也想着超越他(42:57) 《胶囊时光》的启发:父亲不必完美,只要在场

    44 min
  4. 6 AUG

    走了一圈世界,才懂自由从心开始 ft. 谜卡 Mika

    荷兰人有个词,叫做 Gezellig。很难精确翻译成中文,它指的是一种温暖、自在、有人情味的氛围。一种即使什么都不做,也能感到被爱与被接住的空气。 在这集《How to 人生学》,我邀请到旅居荷兰的作家、讲师、人生教练——谜卡 Mika on the road。 我们聊到了自由与回家之间看似矛盾却又相辅相成的关系,以及当她成为母亲之后,如何重新定义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那些我们常常以为要用力去追求、去证明的东西,到了某个阶段突然发现,也许幸福不是往外冲,而是能安心坐下来,看着孩子慢慢跑远,心里却不再慌张。 Mika从18岁时开始到世界各地旅行,曾经觉得自由是随波逐流、是说走就走。但后来,她在荷兰停下脚步,建立了家,当了妈妈。在不确定里种下根,在日常里持续书写,并创立了人生教练学院 Rise Up,开始用自己的经历和智慧,陪伴更多人找到属于他们的人生方向。 在这过程里,Mika发现,自由其实来自「信任」——信任自己内在的力量,也信任那些围绕在身边的人。 原来,自由不是逃离,而是在爱里找到安全感。 或许我们一生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Gezellig」,不需要外界认可,不需要证明,只是坐在房里,看着孩子、伴侣,或一杯刚泡好的热茶,心里安定又柔软。 欢迎收听,希望你也能在 Mika 的故事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不被定义,却真实存在的爱与自由。

    29 min
  5. 20 JUL

    你很好,不是因为成绩,而是因为你是你——谈青少年的自我价值感 ft. 千千

    在本集节目中,我邀请了15岁的女儿千千,一起讨论青春期中一个关键但常被忽略的主题:自我价值感(self-worth)。 千千目前就读美国高中,两年前从台湾搬到纽约,正在经历一段文化转换与自我探索的历程。距离上次我们在【解锁青春情绪】第一季中导读《Untangled 少女心事译码》已近一年,这次她不再只是回应我的提问,而是以更成熟的语气,主动分享自己在学校的观察与内心的体会——包括如何在竞争压力中看待自己,什么样的老师与朋友能帮助一个青少年稳定自我,以及社群媒体在塑造青少年认同感上所扮演的角色。 节目中,我们也一同厘清心理学上常被混淆的三个概念:「自信」(self-confidence)、「自尊」(self-esteem)与「自我价值感」(self-worth)。它们看似相近,却来自不同心理层次。千千提到,虽然自己能在课业上展现自信,但真正让她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是朋友对她的形容:「你就像一个小太阳,总是愿意倾听。」这些真诚的反馈,也让她逐渐相信:价值感不只能靠表现累积,更来自那些被理解、被接纳的时刻,让人能说出:「我就是我,而且我喜欢这样的自己。」 最后,也邀请各位留言分享:什么事会让你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 同时我们也鼓励家长:今晚回到家,不妨问问孩子:「你觉得你自己最棒的是什么?」然后,好好地听他说。 重点段落 (02:22) 从台湾到美国,每个青少年都在经历的「比较」焦虑 (07:57) 「supportive」的定义和重要性 (08:39) 什么是自我价值感(self-worth)?与自信(self-confidence)和自尊(self-esteem)的差别是什么? (13:51) 形成自我价值感的三大面向 (22:39) 社群媒体对青少年自我价值感的影响——千千的观察与反思 (29:57) 找回自我价值感的两种方式 (35:27) 给青少年与家长的具体建议与日常练习

    45 min
  6. 10 JUL

    音乐不只是技巧,而是生命的共鸣 ft. TMAF 执行长 陈则言

    很多人小时候学音乐,是因为升学加分、爸妈期望、或一句「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但如果只是练指法、背乐谱、怕弹错,我们真的学到了「音乐」吗?在这一集的How to人生学,我邀请到知名的中提琴演奏家和教育者,同时也是 TMAF 台北大师星秀音乐节的执行长:陈则言 Brian Chen,一起谈谈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的音乐人,也谈他如何打造一个打破师生距离、结合教学与表演的TMAF,让世界各地的年轻音乐家与国际大师齐聚台湾,可以比邻而坐、共同交流探索。这集献给每一位曾学过音乐、或正陪伴孩子学音乐的你。也许,我们都该问问自己:「我有把人生,放进那一个音符里吗?」重点段落(01:40) 一连串的意外,造就了陈则言的中提琴之路?(05:15) 从技巧到表达:成为音乐家不能少的那一块是什么?(07:46) 因害怕而练习 vs. 在玩乐中成长(14:20) 两位改变陈则言一生的老师:林安成与Michael Tree(16:30) 刘轩与启蒙老师Leonard Eisner第一次上课的回忆(21:11) 什么是TMAF?一场打破师生距离、共同生活的音乐革命(29:54) 人生进来了,音乐才完整节目中提到的作曲家与乐曲(15:04) 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19:22) 李斯特Franz Liszt(27:31) 柴可夫斯基 第6号交响曲(悲怆)Symphony No. 6 (Tchaikovsky)(30:16) 贝多芬 第5号交响曲(命运号交响曲)Symphony No. 5 (Beethoven)(30:40) 巴哈 哥特堡变奏曲 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by Dmitry Sitkovetsky(31:15) 萧邦 练习曲作品10第3号(离别曲)Étude Op. 10, No. 3 (Chopin)

    32 min

About

心理学者刘轩的播客。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很多事学校教不了。 但这里有Power up秘笈: 100种活出人生意义的可能性, 好好生活的必备心理技能, 都在《刘轩的How to人生学》。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