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花地·文化

从文化现场,听见诗与远方

  1. 2 HR AGO

    从金马影后到琉璃艺术家,杨惠姗琉璃马雕塑作品特展亮相上海

    9月25日,“信念决定不凡——从一念,跃腾千里”杨惠姗琉璃马雕塑作品特展在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揭幕。 展览集中呈现20余件以马为主题的琉璃作品,其中,12件新作全球首度亮相。展览以多元姿态、鲜明色彩的“骏马”,呈现琉璃工房40年来在琉璃艺术创作与脱蜡铸造工艺上的积累。展览免费对公众开放参观,展期至12月中旬。 步入展厅内部,《卓越》《炽热》《信念》《飞扬》四件中大型作品格外引人注目,杨惠姗解释,这四件作品创作灵感源于天地间的“风、火、山、气”四种元素,展现马的不同能量与气韵。 “《卓越》这匹马远远看去非常写实,全身紧绷往前冲,速度快到让鬃毛整片往后飘扬。近看会发现更特别的细节——它飞扬的鬃毛里,隐藏着8匹小马。它们或昂首、或飞奔,像是力量的延续。这匹马以一己之力,带领群马一起奔驰向前。” 《炽热》展现了8匹神态各异的马,有的领军冲锋,有的作为中坚力量,稳步推进,有的在后方守护压阵,各司其职,表达团结一致、燃烧不息的集体信念。杨惠姗说,《炽热》的创作经历无数次失败,“8匹马,32条腿,每条腿只有小拇指的一半大。一旦有一条腿在烧制过程中损坏,整件作品就废了。” 《信念》所呈现的这匹马倾斜接近40度,整体打造了骏马奔跃在蓝绿山峦的场景。这件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于马匹的颜色,从马头到尾巴是浓紫到淡紫、淡紫到透明的“渐变色”,这意味着烧制过程中需要极其精准地“控温”。杨惠姗介绍,《信念》烧制过程需要12次以上的控温观察,否则就会“串色”。 杨惠姗曾两度获得金马奖最佳女主角。1987年,她决定息影,投身琉璃艺术,创建琉璃工房。在她眼中,琉璃工房就像一部电影,传承民族文化是这部电影的主线。尽管离开了电影行业,但杨惠姗认为表演经验对这些年从事琉璃雕塑提供很多帮助,“表演和雕塑,其实是同一件事。” 杨惠姗以作品《飞扬》为例,这匹马的原型,来自汉代一个模糊的壁刻,只能看到优雅的线条,但当这匹马成为立体的雕塑后,杨惠姗为其赋予了更丰富的表情,“这匹马的姿态、它抬起的腿膝,体现的是类似芭蕾舞者的美感。我要做的,就是在雕塑过程中扮演这匹马、成为这匹马,捕捉它的肢体动作所呈现的情感与美感。” 《飞扬》是对汉代天马意象的当代诠释,也是对“扶摇直上九万里”的精神致敬。 杨惠姗说,琉璃在脆弱与坚韧之间、凝固与流动之间,诞生了一种新的存在。这种矛盾的特质,恰如她对马的印象——优雅与狂野并存,温柔与力量共生。 杨惠姗表示:“1987年至今,琉璃工房总共创作了59匹马。‘信念决定不凡——从一念,跃腾千里’系列作品延续了琉璃工房的创作传统与坚持。这些马不只是雕塑,它们更像是我们一路走来的写照。” 文、图|记者 何晶

    3 min
  2. 2 HR AGO

    从“达达”到中国当代,最具颠覆性艺术流派“激浪派”首次登陆中国

    9月25日,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特展“偶然!激浪派!”在上海启幕。 作为国内首个全面、系统性梳理激浪派的大型展览,“偶然!激浪派!” 通过蓬皮杜中心200余件馆藏真迹,从精神源流、发展脉络与创作核心等,完整追溯了这一20世纪极具先锋性和颠覆性的艺术流派,并延展至今日全球范围内对艺术边界等议题的思考。 打破边界的 “艺术革命” 激浪派诞生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初的欧美,是艺术史上最具先锋性与反叛精神的流派之一。 它继承一战时期达达主义“反理性”的精神内核,以更彻底的姿态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精英与大众的边界——艺术不必是昂贵的画布与雕塑,日常的盒子、衣架、游戏,甚至沉默与呼吸,都能成为艺术的载体。 激浪派群体的诸多成员亦非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而来自化学、经济学、音乐、设计、人类学等领域。这些跨学科、跨领域的创作者打破了艺术创作的“专业壁垒”,试图对艺术与生活、艺术与观众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义,以多元背景的个体实验为激浪派注入集体性、世界性与参与性的基因。 云集重磅艺术家与标志性作品 “偶然!激浪派!”由法国蓬皮杜中心策展人费雷德里克·保罗策展。 观众可以在展览中看到“观念艺术之父”马塞尔·杜尚、 激浪派创始人乔治·麦素纳斯、“社会雕塑家”约瑟夫·博伊斯、“女性主义艺术先行者”小野洋子、现代摄影先驱曼·雷、“简约音乐代表”拉蒙特·扬、“事件艺术代表”乔治·布莱希特等达达主义与激浪派重要人物的重要代表作,以及多件致敬“前卫音乐革命家”约翰·凯奇的作品,展览中也不乏如“空间主义创始人”卢齐欧·丰塔纳等与激浪派产生精神共鸣的先锋艺术家的作品。 展览通过11个章节,以“谱系”“他们如何相遇?”“究竟何时发生?” 作为前三个篇章,溯源早期先锋运动的思想根基,并以“事件乐谱”与文献档案还原激浪派全球传播的时空网络。 后半部分则通过“平凡生活”“盒中之盒” “国际象棋与其他游戏”“无限时空”“保持沉默”“演绎,展示”“破译”深入激浪派的内核,并以“进入出口”章节收尾,在结束的同时开启观众永续的思维剧场。 探索中西方文化交流互鉴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特别纳入了“厦门达达发起人”黄永砯,以及中国当代重要的观念艺术家耿建翌、尹秀珍、施勇等人的多件代表作,共同探讨“激浪”精神在中国当代发展脉络中引发的共鸣及所留痕迹。 中国艺术家的加入不仅丰富了激浪派的叙事维度,更展现了中国当代艺术在全球先锋派谱系中的独特位置。 西岸美术馆作为国内首个系统开展国际合作的美术馆机构,在与法国蓬皮杜中心开启新一轮五年合作以来,持续填补本土“现当代艺术史”的选题空白,并力图摸索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在地性建设的新模式。 激浪派特展作为这一思路的进一步深化与实践,在引进国际前沿内容、深耕西方现当代艺术史的基础上,深度融入中国视角和本土艺术内容,让项目在本土生发真正的文化意义和真实的价值。 “偶然!激浪派!”将从2025年9月26日展至2026年2月22日。 文|记者 何晶 图|主办方提供

    4 min
  3. 4 HR AGO

    非遗+旅游,广东这五个案例在全国脱颖而出!

    日前,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等单位主办的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在贵州省丹寨县举办,开幕式上发布了《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蓝皮书2025》入选优秀案例,案例涵盖非遗旅游景区、非遗旅游街区、非遗旅游村寨、非遗主题民宿四大类型,全国共有48个优秀案例入选。 其中广东5个入选,分别是:梅州客天下景区、广州非遗街区、 肇庆紫荆西堤文创街区、江门新会茶坑村、肇庆纸言纸语古法造纸非遗主题民宿。 梅州客天下景区 梅州客天下景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一直致力于以“非遗+”模式促进景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通过举办非遗节庆活动、打造文化实景演出、建设非遗特色街区等措施,将客家山歌、大埔鲤鱼灯、酿酒、炒绿等40多项客家非遗融入休闲游玩中,不仅提升了景区产品竞争力和游客体验感,更有效推动了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发展,实现了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的双向赋能。 广州非遗街区 广州非遗街区是广州市首条非遗街区,采用“多方合作共建”模式,在全市范围挑选具备创新意识和市场运营能力的非遗企业,建立集制作、展示、销售、体验、交流、研究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非遗大师工作室。 广州非遗街区现有13家非遗工作室入驻,包括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广彩瓷烧制技艺、广绣、象牙雕刻,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广州珐琅制作技艺、广州饼印制作技艺等86个非遗项目,97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遗进街区”有效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助力非遗集聚发展,让非遗从“静态保护”转向“活态传承”,走向市场。 肇庆紫荆西堤文创街区 紫荆西堤文创街区坐落于广东省肇庆市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星湖风景名胜区。该街区前身为传统商业步行街,2022年启动升级改造,2023年以“非遗+文旅”全新业态亮相,通过系统性整合端砚制作技艺、肇庆裹蒸制作技艺、古法造纸等近20项非遗资源,构建起“展示—体验—消费—传播”的完整生态链,以非遗引流助力文旅融合发展。 截至目前,街区累计接待游客950万人次,拉动消费近亿元,先后获评“广东文旅消费新业态热门场景”等多项省级荣誉。 江门新会茶坑村旅游村寨 江门市新会区茶坑村始建于明朝永乐三年,历史悠久,背靠凤山,田野、鱼塘环绕,大榕树、石板巷、青砖屋错落有致,延续岭南广府“梳式”布局传统风貌。这里是梁启超的故乡,也是国家级非遗“新会陈皮炮制技艺”的核心传承区,陈皮醇香与人文精魂在此交融。 茶坑村以“陈香飘茶坑·一心启超情”为主题,深度挖掘陈皮非遗与启超文化两大核心资源,创新性地打造“非遗+名人文化+旅游”融合模式,成为文旅助力乡村振兴的标杆样本。 肇庆纸言纸语古法造纸非遗主题民宿 纸言纸语·古法造纸非遗主题民宿位于“中国古法造纸活化石”——肇庆四会市贞山街道邓村。民宿以“古法造纸”为主题,践行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核心理念,将纸元素文化基因融入民宿空间设计的每一处细节,将千年古法造纸技艺植入建筑肌理与旅居日常: 外墙培育竹子立体景墙展示造纸原料;天花以染纸工艺裱制手工纸幔;墙面糊饰手工书画纸,并染以优雅传统色,呼应房间名称;纸装饰门牌标识、纸床旗等纸韵入骨,言说东方生活哲学。 文|记者 周欣怡 通讯员 粤文旅宣 图|主办方供图

    4 min
  4. 4 HR AGO

    长图 | 一图读懂“广东文学发布”!广东集中发布15项文学规划与成果

    2025年9月25日下午,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重要活动——“广东文学发布”在广东文学馆举行。 本次活动通过集中发布新一轮广东文学创作与人才培养的重要规划、项目与成果,进一步凝聚文学力量,强化省市联动与社会合作,全面激发全省文学创新创造活力,为推动广东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广东文学发布”共呈现15项内容,系统展现了广东省作协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的全面布局: 近年来,在广东省作协的团结引领下,全省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潜心创作,成果丰硕,斩获了多项国家级文学荣誉。 为持续推出精品力作,“2025年广东重大题材文学创作专项及青年优秀作家文学创作工程”经过严格评审,从236部申报作品中最终遴选出16位作家的作品入选,体现了对重点创作与青年人才的双重扶持。 广东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拓展文学交流的广度与深度。“全球作家写广东计划”将于2026年起实施,每年邀请数十位国际优秀作家来粤进行为期两个月的驻地创作,通过他们的视角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广东故事。 为优化文学组织架构,省作协对专业委员会进行了系统性调整,共设置13个委员会,新设立了科幻文学委员会、生态文学委员会和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 广东文学积极拥抱新媒体时代。在省作协支持下,广东省网络视听新媒体协会与广东省网络作家协会正携手头部作者,共同发起筹建“粤港澳大湾区微短剧创作者联盟”,探索文学IP转化新路径。 同时,江门市正式启动网络文学与微短剧产业平台建设,旨在打造集创作、制作、发行于一体的产业生态圈。 此外,由《花城》杂志社主办的全国文学报刊联盟会员大会暨“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奖”颁奖活动将于2025年12月在广州举行。 本次发布凸显了全省各地市文学事业的蓬勃生机。深圳、梅州、中山、江门、湛江、肇庆、揭阳、惠州、云浮等地推出各具特色的文学项目。 此次集中发布,全面展示了广东文学界守正创新、锐意进取的生动局面。一系列涵盖创作、人才、交流、产业与地域文化的规划与项目,共同勾勒出广东文学立足湾区、面向未来的宏伟蓝图,标志着广东正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在中国文学版图上书写新的篇章。 ↓↓请查收!一图读懂“广东文学发布”↓↓ 文 | 熊安娜 图 | 胡斌斌 统筹 | 朱绍杰

    3 min
  5. 8 HR AGO

    独家视频 | 当《推拿》遇上《盲校》:茅奖作家毕飞宇温馨对话“90后”盲人作家吴可彦

    五天前,坐在漳州图书馆里为盲人群体播放《推拿》有声书的吴可彦,怎么也没想到,能在几天后“见”到心底里的偶像——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小说《推拿》作者毕飞宇。 2020年,盲人写作者吴可彦结合自己在盲校读书的亲身经历,写下长篇小说《盲校》,发表在《作品》杂志上。2023年,《盲校》发表了单行本,并在当年获得了第三届福建省中长篇小说奖。 “从2008年毕老师的《推拿》出版到现在,我反复读过四遍,它是我写作的标杆、鞭策。”吴可彦说。 而对于毕飞宇来说,《推拿》是影响其一生的作品,曾在2011年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面对眼前腼腆的“90后”男孩,毕飞宇想起了曾经和盲人推拿师“嘎讪胡”的日子。 9月24日,大湾区文学高质量发展分论坛间隙,当《推拿》与《盲校》相遇,这两位同样曾深入到黑暗世界,将黑暗、同时还有明亮和人性带给读者的作家之间,展开了一场温馨的文学对话。 “上帝关上了一扇门,会打开一扇窗” “我们录了半年《盲校》的有声书,上周刚完成。我经常跟身边的盲人朋友们说,想了解什么是小说的语言,就去读《推拿》。”谈话一开始,吴可彦略显紧张,放在大腿上的双手紧攥。 直到讲起对《推拿》的喜爱,他整个人才松弛下来,“比如说沙复明,他说痛和疼,还有撕。他胃痛时说,最高的疼痛就是那种‘撕’的感觉。盲人按摩师是靠两只手来生存的,但是他说居然有两只手在他的肚子里面撕,这东西太重了。” 毕飞宇欣慰一笑,他注视着眼前的男孩。“你之前在哪所盲校读书?”“平时怎么写作?”“下一本书准备些什么?”过去多以被提问者身份出现在镜头前的毕飞宇,变成了提问者。 “我一般用电脑、读屏软件写作。用键盘敲字时,读屏软件会告诉我敲的是什么。”吴可彦回答,现代科技清除了他的大部分写作障碍,遇上强烈的写作冲动时,他一天可以写两到三千字。 谈话过程中,毕飞宇注意到吴可彦的双手。他伸手轻握住吴可彦的右手,在关节处揉按了几下。 “你已经很久没做推拿了,这是一只没有变形的、稚嫩的手。”毕飞宇说,在他所认识的盲人推拿师里,由于每天不停地发力,只有极少数人的两手骨头不变形。 对此,吴可彦表示,他确实已有近十年没做推拿工作了。为了文学,他离开了按摩床,那双曾为患者缓解病痛的双手,早已有了新使命——书写属于他自己的生命。 如今,他已经出版了10部作品,发表了200多万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如果我成不了作家,那肯定不是因为眼睛,只会因为不够坚持。”他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 “上帝关上了一扇门,会打开一扇窗。或许生活给你们带来了麻烦和障碍,但它也让你们的内心更强大。”在毕飞宇看来,盲人身上有许多与生俱来的特点,比如他身边的盲人都拥有超群的记忆力。与“普通人”相比,他们需要、且能够更用心地感受世界。 “有文学,因为有文学” 两人从日常创作聊到盲人群体惊人的记忆天赋,继而探讨精神力量如何重塑人的世界。 “盲人对时间是特别敏感的,《推拿》中的人物小马,体现出盲人特有的思维模式。”小说里有一段关于时间的叙述,在吴可彦的理解中,因为盲人的“空间”概念消失了,看不见空间,所以时间格外地重要。 吴可彦回忆,他在13岁患上视网膜疾病,24岁左右完全陷入黑暗,是文学让他寻找到光。“博尔赫斯说过一句话,他说,‘在我一生中遇到的所有事情里,失明是最无关紧要的一件事。’我觉得这句话太酷了。”吴可彦说,失明对于博尔赫斯而言,对于他以及所有盲人而言,实际上都是很关紧要的,但博尔赫斯的精神给他了力量,他也应该这么想。 这也让毕飞宇想起了自己的父亲,2008年5月12日,对他个人而言发生了两件事,一是汶川大地震,第二是他父亲的失明。“那是我写完《推拿》后的第三天,70多岁的父亲洗脸的时候把腰一弯,两只眼睛就模糊了。他看不见了,只剩下一些光感。” 毕飞宇认为,后天失明者需要重建早先建立起的一套完整机制,会给人的内心造成伤害。“我相信你也经历了这个过程,但我感觉到你的内心是健康的、强大的,这很好。”他看向吴可彦。 “有文学,因为有文学。”吴可彦边点头边说。短短两句,流淌着对文学纯粹而炽热的热爱。 对话最后,毕飞宇为吴可彦送上两个祝福:“我要祝你幸福,同时盼望你正在创作的科幻小说早获成功。” 文|记者 梁善茵 视频|记者 方可茵 梁善茵 熊安娜 麦宇恒 监制:陈桥生 策划:邓琼 统筹:朱绍杰 宋金峪

    5 min
  6. 8 HR AGO

    【视频】邵一飞:词语与思想的技术性探险 | 大湾区文学周·素人写作

    9月24日,在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上,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作品》杂志70周年论坛举行。邵一飞作为新大众文艺写作者代表之一,在论坛上发表感想。 邵一飞在《作品》2024年第7期发表中篇小说《警察人类学叙事》。2025年《作品》“超新星大爆炸”栏目一次推出其三部作品《嘿嘿》《嘿嘿嘿》《嘿》。 以下是邵一飞的一些心得—— 我的写作,主要是以发达前沿城市和现代经济社会为背景来展开的,试图反映其中的某些人性情状,非虚构之中融合隐喻。 在我看来,隐喻才是小说最顶层的美学,也是最根本的哲学姿态。 小说是一种词语与思想的技术性探险,因为我们永远是在意义与本质的徒劳旅途之中,而这个旅途实际上又是没有任何目的地的。 我们所认为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最大最深刻的隐喻。 【编者按】 一年来,“新大众文艺”实践在南粤大地遍地开花。越来越多普通人的创作汇入文学之林,他们书写城市生存的真实经验,记录平凡生活中闪烁的诗意与热忱。 由广东省作家协会与羊城晚报报业集团联合出品的《“素”的,他们在用生活写诗》系列视频,描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六位“素人”的写作与生活。 该系列视频在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上发布,经“羊城派”陆续推出。 出品人:任天阳 总策划:林海利、胡泉 总制片:陈桥生、林洁 策划:邓琼、董柳、吴小攀 统筹:朱绍杰 编导:梁善茵、方浩 文本:梁善茵 本集拍摄:刘畅 剪辑:方浩、叶秋艳 包装:梁岚 宣发:何文涛、熊安娜、李娇娇、周欣怡 承制:羊城晚报 花地有声工作室

    2 min
  7. 9 HR AGO

    【视频】唐诗:我写作,是一种肌肉记忆| 大湾区文学周·素人写作

    9月24日,在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上,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作品》杂志70周年论坛举行。唐诗作为新大众文艺写作者代表之一,在论坛上发表感想。 唐诗打工期间在博客上写下系列“单亲妈妈育儿笔记”,经《作品》杂志选发后,众多文学期刊相继发表,结集为《清秋笔记》,出版后获深圳十大佳著奖。现为中国作协会员,已出版3部短篇小说集,2部长篇小说,1部长篇纪实散文,获深圳第十一届青年文学奖。 以下是唐诗的一些心得—— 就我个人的写作经历来说,我的创作都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更像是一种本能,是人的肌肉记忆,就是有“感情”而发,因“疼痛”而发的东西。 在广东,我辗转多个城市,唯一坚持下来的就是阅读与写作。我想,这与我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关系: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这都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是孤独的,我很享受这份孤独。 诚然,我这样的个体写作还有很多,千千万万的个体背后就是一个时代的映照。 【编者按】 一年来,“新大众文艺”实践在南粤大地遍地开花。越来越多普通人的创作汇入文学之林,他们书写城市生存的真实经验,记录平凡生活中闪烁的诗意与热忱。 由广东省作家协会与羊城晚报报业集团联合出品的《“素”的,他们在用生活写诗》系列视频,描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六位“素人”的写作与生活。 该系列视频在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上发布,经“羊城派”陆续推出。 出品人:任天阳 总策划:林海利、胡泉 总制片:陈桥生、林洁 策划:邓琼、董柳、吴小攀 统筹:朱绍杰 编导:梁善茵、方浩 文本:梁善茵 本集拍摄:唐德荣、秦梓茁、廖晓彤、梁晨烨 剪辑:方浩、麦宇恒 包装:梁岚 宣发:何文涛、熊安娜、李娇娇、周欣怡、詹雯莉、王雪儿 承制:羊城晚报 花地有声工作室

    2 min

About

从文化现场,听见诗与远方

More From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