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
黎紫书,马来西亚华人作家,已出版长篇小说《流俗地》《告别的年代》短篇小说集《野菩萨》《山瘟》《天国之门》微型小说集《余生》以及散文集《暂停键》等著作十余部
【本期内容】
《宝珀有时》番外篇,对话马来西亚华人作家黎紫书,她以 “黎紫书” 之名从马华文学圈突围,从报社记者到 35 岁辞职的全职写作者,从马来西亚的种族文化夹缝到美国的异乡生活,用文字构建了独特的文学世界。
她打破 “马华文学小众” 的桎梏,成为首个获台湾文学奖的本土马华作家,以《流俗地》勾勒马华社群的 “蓝图”,用《暂停键》记录最私密的自我,如今仍以 “异乡人” 为主题延续对身份的追问。
对谈中,她坦诚笔名源自中学课堂的涂鸦,直言 “写作是生命的另一个维度”—— 让平凡的 “林宝玲” 成为更广阔的 “黎紫书”;她解析马华生活的隐性冲突,也分享异乡人的归心;她不刻意 “开路”,却在不自觉中成为马华文学的桥梁,让更多马华作品走进大陆读者视野。
从文学奖的清醒认知到对父母的复杂情感,她用文字成全自我,也为马华文学开出了一条路。
【收听提示】
从 “林宝玲” 到 “黎紫书”
02:39 中学怕同学知道写作,课堂练签名好看的繁体字,拼出 “黎紫书”,后因获花踪文学奖 “来不及换”
马华文化与写作:夹缝中的族群表达
05:48 马华种族冲突:穆斯林厌狗、华人爱狗,开斋节 “同事吃饭” 争论,“马来人有宪法特权,华人是二等公民”,日常多在华人社区,遇不公才觉得格格不入
09:33 早期 “愤愤不平”,通过写作表达种族困扰
12:49 计划写 “异乡人” 短篇集,含自己的美国经历、马来西亚的外国配偶故事,“异乡人是广泛概念”
写作改变人生:从 “副业” 到 “全职” 的决心
15:34 当记者时的 “秘密写作”:每天下班留办公室写几段,作家是副业,靠稿费活不了,但为维持‘黎紫书’的身份必须写
16:49 辞掉了稳定的工作、离婚,牺牲‘林宝玲’的生活,就想成全‘黎紫书’—— 这个世界更广大、更有可能性
写作与文学观:从 “研究获奖” 到建立自我标准
17:54 散文比长篇更 “露自我”
21:19 文学奖与审美:早期像应对考试,研究获奖技巧,后来得奖却无阅读快感,不再参赛后 “建立自己的好文学标准”
26:57 仅写长篇时自律,平时 “会发呆一整天无罪恶感”,不强迫自己写作
宝珀文学奖评审:反对青年作家 “同质性写作”
34:55 每代人都有相似背景,但写作要追求独特性 —— 不能因时代同质就放弃进取,直言 “青年作家选难走的路,就该靠独特视角被看见,而非跟别人写一样的东西”
44:53 《流俗地》影视化:基本不参与,信任年轻导演,导演计划马来西亚取景,保留 “印度人拉祖” 等元素
50 + 的心态:接纳不圆满,与自己和解
50:00 平静的来源:不是因《流俗地》的成功,是年纪大了懂得了“有些答案不重要,不影响生命”,童年 “家里常被追债、迁移,长期不安,现在的平静是梦寐以求的,是内心的接纳,不是外在环境给的”
与父亲的和解:医院的沉默与梦中的原谅
52:39 父亲昏倒送医,陪诊时面对面将近1个小时,一辈子对话不超 50 句,绞尽脑汁想说话却一句想不出,后来写《疾》记录 “错过上帝给的弥补机会”
56:19 父亲去世前一周,梦见他 “拿着我的书跟人说‘女儿厉害,忙得没回来看我,但我原谅她’”,醒来大哭,几天后接到父亲去世消息,“后来懂他说出了我想说的‘原谅’”
对母亲的情感:屏蔽与默默守护
01:02:14 不愿让母亲看自己的作品,怕她看了大哭,勾起伤心记忆,只愿她感受当下的平静满足
01:03:00 带母亲去新加坡领奖:“最后一次带她出国,不是想让她看我风光,是知道她老了难再旅游,借领奖找个理由陪她
开路的人:不自觉的马华文学桥梁
01:04:37 开路时刻:①首个本土马华获台湾文学奖,②首个马华全职作家,③《流俗地》带动马华作品进大陆,早期为成就自己,后来愿像落叶滋养新叶
【欢迎互动】
BLANCPAIN宝珀小红书
BLANCPAIN宝珀微博
BLANCPAIN宝珀公众号
看理想小红书
看理想微博
【关于宝珀Blancpain】
宝珀Blancpain诞生于1735年,只做机械表,从不生产第二等级的腕表。以“创新即传统” 为DNA,每一枚宝珀都珍藏隽永。
【关于宝珀Ladybird贝蒂女士系列】
宝珀Ladybird贝蒂女士系列,专为女性创作的高级女士机械腕表,彰显“独立、浪漫、智慧与高贵“的女性精神与闪耀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