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花地·文化

从文化现场,听见诗与远方

  1. 3 HR AGO

    【视频】吴可彦:用文学“改写”人生的剧本 | 大湾区文学周·素人写作

    9月24日,在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上,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作品》杂志70周年论坛举行。吴可彦作为新大众文艺写作者代表之一,在论坛上发表感想。 吴可彦的长篇小说《盲校》在《作品》2020年第10期发表,2021年该作获得第三届福建省长篇小说奖。吴可彦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以下是吴可彦的一些心得—— 我是一个盲人写作者,中国盲人协会牵头建立了一个文学社团,里面有将近三百个会员,我们有一个热闹的微信群,大家在里面发布作品,即时讨论,也有争论。 我们大多是盲人按摩师,工作时和客人闲聊,休息时写篇散文写首诗,每当有会员写出好作品,大家会由衷地祝贺,有时还能请到老师来线上授课。 我们的“新大众文艺”就这样有意无意地发展着,享受“偶得之”的快乐。 【编者按】 一年来,“新大众文艺”实践在南粤大地遍地开花。越来越多普通人的创作汇入文学之林,他们书写城市生存的真实经验,记录平凡生活中闪烁的诗意与热忱。 由广东省作家协会与羊城晚报报业集团联合出品的《“素”的,他们在用生活写诗》系列视频,描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六位“素人”的写作与生活。 该系列视频在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上发布,今起“羊城派”陆续推出。 出品人:任天阳 总策划:林海利、胡泉 总制片:陈桥生、林洁 总统筹:邓琼、董柳、吴小攀 统筹:朱绍杰 编导:梁善茵、方浩 文本:梁善茵 本集拍摄:钟振彬 剪辑:方浩、孙萌泽 包装:梁岚 宣发:何文涛、熊安娜、李娇娇、周欣怡、王雪儿、李雅慧 承制:羊城晚报 花地有声工作室

    2 min
  2. 3 HR AGO

    绘就乡村美育新画卷:第三届许钦松乡村美术教育奖颁奖典礼举行

    日前,以“那时乡愁”为主题的第三届许钦松乡村美术教育奖颁奖典礼及成果展在广东省文化馆举行。经过美育专家及美术教研员组成的评审团严格评选,最终从众多参赛作品中评出金奖10名、银奖20名、铜奖30名及优秀奖46名,共计106名乡村美术教师获得殊荣。 本次活动旨在表彰扎根乡村一线、致力于美术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推动乡村美育高质量发展。来自全省各地的美育专家、教研员代表以及获奖教师等300余人参加颁奖典礼。 扎根乡土:共助乡村教育 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原主席许钦松表示:“虽然目前乡村美育事业仍面临师资力量不足、设施条件落后、经费缺乏等挑战,但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特别是通过‘乡村美术教师培育计划'这样的公益项目,正在为乡村美育事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本届评奖在评选标准上实现重大创新,构建了四大核心评价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包括艺术核心素养与技能维度、学生多维获得感与情感共鸣维度、社区可持续性与文化活化维度、教学适切性与可行性维度,全面推动乡村美术教育的可持续与深层次发展。 这一创新评价体系突破了传统美育框架限制,更加注重乡村美术教育中本土艺术与非遗传承的教学实践质量,为乡村美术教育的特色化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获奖课例充分展示了乡村美育课程的多样性和本土性特色。乳源瑶族自治县金禧小学江玉老师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瑶山彩石》作为金奖课程之一,该课程以瑶山彩石为载体,巧妙利用农村乡土环境资源,开展特色项目学习,体现了乡村美术教育与本土文化的深度融合。 江玉作为获奖教师代表说道:“我将继续扎根瑶乡,汲取本土文化养分,设计出更多让孩子们喜爱、受益的美术课程,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在艺术的浸润中自信、快乐地成长。” 艺展交融:共襄美育盛举 典礼现场的艺术表演精彩纷呈。荔湾区全民艺术普及联盟西关街舞团带来的原创作品《广绣风华》,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与街舞艺术巧妙融合,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云浮市郁南县河口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们表演的国家级非遗《禾楼舞》,让现场观众感受到了乡村孩子对本土文化的深情演绎;华南农业大学星航合唱团的《如愿》合唱表演,用歌声传递了对乡村美育事业的美好期许。 第三届许钦松乡村美术教育优秀成果展亦在活动现场展厅举行。展览展出了获奖教师的精品教案以及学生优秀作品,涵盖了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艺术创作,既有质朴动人的乡土文化表达,也有充满童趣的奇思妙想,全方位展现了乡村美术教育的创新实践成果。 坚守初心:共赴美育新程 “作为一名曾经的乡村美术教师,我深知乡村美育事业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我上美术学院之前,我就是一名乡村教师,主课是语文,同时兼任音乐和美术教师。正是这段经历让我深切体会到乡村美术教育对社会支持的渴望。”许钦松回顾了设立这一奖项的初心,“乡村美育不仅能够满足农村学生对美的需求,更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文化活力。” 颁奖典礼现场举行了专家顾问团聘任仪式,来自高校和教研机构的13位专家学者获聘为“乡村美术教师培育计划”学术顾问,旨在联动高校、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为乡村美育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专业支撑。 颁奖典礼的尾声,第四届“许钦松乡村美术教育奖”正式启动。主办方表示,将继续携手省内各大文化艺术机构等多方力量,持续深化乡村美术教师培育计划,研发更多特色非遗课程,增强乡土文化自信,为更多乡村美术教师提供专业支持和发展平台。 据了解,广东省许钦松艺术基金会乡村美术教师培育计划自2018年启动以来,已在云浮郁南、河源紫金、揭阳惠来、清远清城、肇庆怀集、韶关乳源、广州从化、佛山高明、三水、汕尾陆丰、汕头澄海、茂名信宜、湛江徐闻、湛江遂溪等25个县区成功实施,为各地乡村美术教师提供专业培训,直接受益教师数千人,间接受益学生数万人。项目将继续向更多县区拓展,持续陪伴与支持乡村美术教师成长发展,为推动广东乡村美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文 | 记者 李娇娇 朱绍杰 图 | 主办方提供

    5 min
  3. 6 HR AGO

    粤派评论|祁海:广东电影如何凸显广东个性?

    文/祁海 广东出品的电影或可统称为“广东电影”,但并非广东电影就一定具有“广东个性”。 有不少“广东电影”,主人公是广东籍,全片在广东取景,但故事人物放在其它省也能演,换个外省标签就行。这些电影能说有“广东个性”吗?有些电影的故事和人物与广东无关,如《大浪淘沙》,但观众依然认为是有广东风格的作品。 电影能否体现地域个性,要看电影中人的个性,而并非看外包装,是看影片能否展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方人”,或是剧中人物,或是影片的创作人员。 “广东电影”中个性鲜明的广东人 广东人最鲜明的个性,是敢为人先、务实开放、乐观开朗、灵巧精细、善于变通。广东人平日低调,不喊豪言壮语,其实胆子特别大,敢闯敢试,屡创奇迹。 电影《照相师》描写上世纪70年代末如何遏止逃港潮,广东干部不赞成靠抓捕,认为让百姓富起来才能长治久安,在全国率先走改革开放之路,这样的胆识就有别于其它省的干部;纪实性电影《我,就是风!》描写粤西山区的独臂篮球少年阿城不是参加残运会,而是斗胆参加肢体健全人的专业篮球赛。他特别顽强,也很开放,终于用一只手打赢两只手,成为中国体育史上最成功的残疾运动员;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装备落后的粤军在上海对抗日本陆海空三军,坚守34天,日军撤换了三个司令官也拿不下上海,震撼中外。广东电影应该多拍这类凸显广东英雄个性的题材。 广东人是硬汉,但不是硬邦邦。电影《南哥》塑造了一位具有喜剧色彩的下乡扶贫干部郭建南,表现了广东人的乐观开朗,这就有别于其它扶贫题材影片。扶贫工作很艰苦,但南哥并不显得沉重,终日乐呵呵。扶贫工作队住的破烂房子漏雨,队员们都发愁,南哥却笑说:“水为财”;累了,他就吹一段快乐的口琴曲减压,他和聋哑农妇交谈又不懂哑语,要使劲比画,手舞足蹈,但还是挺开心。 有的广东影片,则表现广东人的善谋精细。经典反特片《跟踪追击》描写的广州公安人员李明刚并非威猛武将,挺斯文,但目光敏锐,善于细察,擅长推理,通过一辆玩具小汽车就可在茫茫人海中搜到潜入特务的踪迹;他打心理战,可迫使狡猾的特务头子也方寸大乱。该片没有打斗追车等惊险动作,但好看的斗智故事也很吸引观众。《我,就是风!》描写阿城学习别人的球技加以改进,练出“反身抽刀”“千钧一箭”等扬长避短的绝活,因而获胜。 创新是“广东电影”的品牌标志 广东电影人特有的创新风格,是广东电影的另一种品牌标志。优秀的广东电影人,独具广东创新精神,所摄制的影片总是充满锐气和灵气。 上世纪80年代初,当内地不少艺术家对个体经济这一新生事物还持观望态度时,触觉敏锐的珠影人率先拍出我国第一部赞颂城市个体劳动者的《雅马哈鱼档》,该片不仅题材新,艺术观念也很新,将本来容易互相排斥的纪实美学、影戏美学、影像美学同时引入一部影片之中各展其长。 比如,为了体现真实的生活质感,用个体户扮演个体户,拍街市大量采用偷拍手法;该片的创业故事很有戏,演员表演生动;该片讲究形式美,善于选取真实生活中具有造型美感的都市风光,既真实又漂亮。于是,三大美学流派形成合力,不是生硬捆绑的量变,而是有机化合的质变。1+1+1>3,在当时的国产片中属于首创。 儿童片《我,就是风!》讲述真实的先进人物故事,自创一种“少年励志+青春励志”的双线结构,以一名事业失败的大都市白领小姐的成人视角去讲述广东山区小男孩的故事,她不是解说员,自身也有完整的故事,思想性格有发展变化,这就打破了平铺直叙模式。 更大胆的是,该片在纪实性影片中首次引入夸张变形的动漫手法,加插“竹风铃大战风神”的动漫童话故事,竹精灵可与真人对话。该片编导研究了观众的接受心理,找到纪实电影可出现动漫镜头的合理依据。因此,该片上映之后,受到观众欢迎。 一些电影不讲广东故事,但充分显示了广东电影人的创新思维,这也是一种“广东个性”。 1963年,珠影拍摄描写大革命时代青年学生的电影《大浪淘沙》,要面对很难超越的标杆——北影名导演在此前四年根据热门小说拍摄的革命青年学生题材电影《青春之歌》。《大浪淘沙》无大IP和名导演,创作人员另辟蹊径:《青春之歌》着重刻画女青年林道静,以一名女性的视点展开剧情;《大浪淘沙》则是男性视点,描写四名追求新生活的北方男青年结拜兄弟,后来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这种人物关系在今天的影视作品很常见,但在六十多年前是首创,新鲜感特别强烈。 《青春之歌》没有写革命者的男女感情,《大浪淘沙》描写农家子弟靳恭绶与文雅女生谢辉由相知到相爱,生活气息和青春激情更浓烈。《青春之歌》全是文戏,《大浪淘沙》则是有文有武,引进动作片、枪战片手法。 当时的国产片,剧中人物活动范围一般不出省,《大浪淘沙》描写北方青年远赴南方,展现了济南、武汉、长沙和井冈山,在当时的国产片中跨省范围最大,视野比《青春之歌》更宏大壮阔。《大浪淘沙》上映后空前卖座,其可看性和民间知名度超越电影《青春之歌》。 广东出品的战争片《太阳升起的时刻》,也不是讲广东故事,写湖南的衡宝战役,摄制组是北方团队,但该片依然体现了“广式”风格。该片的策划团队是广东的,发挥了广东电影人在策划方面的创新优势。 于是,该片跳出全景式战争大片的老模式,可看性大大增强,一是借鉴《三国演义》等古典军事智谋小说的手法,加强故事性;二是运用青春片手法,刻画我军连队基层指战员的可爱形象;三是运用抒情片和蒙太奇手法,战争与和平反衬,充满诗情画意…… 探讨广东电影如何体现广东个性,对于增强粤产影片的竞争力,有启发借鉴意义。

    7 min
  4. 6 HR AGO

    【视频】法剧新晋顶流《莫里哀》十月登陆羊城 | 大湾区艺术节

    10月9日-12日,法剧新晋顶流——法语原版音乐剧《莫里哀》将登陆广州大剧院舞台,连演五场。 该演出入选2025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及湾区音乐汇重要展演剧目,成为中法文化交流在大湾区的重要文化盛事,为羊城观众带来一场跨越400年的艺术对话。 被誉为“法剧新晋里程碑”的《莫里哀》,以“法国戏剧第一人”莫里哀的传奇人生为创作蓝本,自2023年在巴黎首演以来,迅速风靡法国,掀起观剧热潮,创下160余场巡演一票难求打破票房纪录、观演人次超50万的纪录,并荣膺七项戏剧大奖。 此次中国首演,《莫里哀》将以理想主义典范的励志剧情、高燃炸裂的歌舞现场点燃广州观众的艺术激情。 聚焦“法剧第一人”的荣光与陨落 作为与莎士比亚并称“世界戏剧双峰”的法国喜剧之父、法兰西的文化符号、世界上被演出次数最多的法语第一剧作家,莫里哀塑造了今日的法语,让超过2500个词汇通过他的剧作作品融入现代法语体系。 音乐剧《莫里哀》将莫里哀跌宕起伏的一生,浓缩为150分钟的舞台盛宴。 作品以莫里哀的传奇人生为主线,勾勒出17世纪法国社会的众生相,塑造四组鲜明对照的群像:观念冲突的莫里哀父子、野心灼灼的女性角色、权力漩涡中的波旁王室以及不离不弃的剧团伙伴;同时,更巧妙嵌入包括《司卡班的诡计》《可笑的女才子》《太太学堂》《伪君子》《无病呻吟》在内的五部“戏中戏”,全方位展现莫里哀的戏剧魅力。 突破舞台与时空界限的革新之旅 音乐剧《莫里哀》的诞生,被视为法语音乐剧的一次革命。这部破界之作由法国“名曲制造机”德夫·阿提亚全力创作,他带领主创团队创新性地让作品打通古典主义和现代审美,实现了音乐、导演语汇的巨大突破。 莫里哀的创作带有强烈的批判色彩,文本具有韵律的音乐性。借助极具攻击性的当代说唱形式,音乐剧《莫里哀》将这种“冒犯性”具象化,使古典文本的批判精神与现代音乐的锐利气质共鸣。 在导演语汇上,主创认为“莫里哀的成就来源于人民”,所以积极打破“第四面墙”,让演员跃下舞台冲入观众席,令整个剧场化身为一场沉浸式派对,观众不再只是旁观者,更是剧作的共创者。 正因其独特的先锋性与突破性,这部音乐剧不仅收获市场认可,更获权威肯定:8大法国权威媒体给出至高评价。法国BFM电视台称赞其“华丽的舞台布景、200套戏服,以及如百老汇般叙事的演唱对白”。 主演见面会3大主演现场弹唱金曲 为让观众提前感受该剧的魅力,演出方特别于9月22日晚在广州高德置地冬广场,打造了一场沉浸式主演见面会。 三大剧中主演——饰演“莫里哀”的亚尼斯·理查德、饰演“孔蒂亲王”的阿比·贝纳多特、饰演“阿尔芒·贝雅尔”的阿莉娅,专程跨越千里赴约:前一日22时仍在上海舞台演出,次日一早就登机赶来广州。 见面会现场亮点纷呈,演员们原声献唱剧中五首金曲:亚尼斯与阿莉娅率先合唱《我们不屑一顾》,演绎莫里哀与阿尔芒德冲破世俗反对的爱情;随后,三位演员共同带来主题曲《我早已习惯做梦》,道尽莫里哀追逐戏剧理想的执着。 主演见面会还特意设置深度互动环节。三位核心主演分别从羊城初印象、角色内核解读、自我与角色的碰撞,到剧目细节偏爱,层层深入分享,让观众透过演员视角,读懂这部法剧新作的独特魅力。 文|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姚惠 图、视频|主办方提供

    4 min
  5. 16 HR AGO

    五位茅奖获得者“空降”广东文学馆?他们完成了一场关于新大众表达的“文学接力”

    南海之滨,文学潮涌。 9月23日,作为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的重磅活动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文学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广东文学馆举行。 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中国作协副主席、花城文学院联席院长麦家,广西作协主席、广西民族大学教授东西,上海市作协主席孙甘露等全国知名作家、专家,以及全国名社、名刊、名编代表,港澳和内蒙古、新疆作家,广东青年作家等300余人参与。 一众文学名家围绕“新时代文学的新大众表达”,探索在数字时代与社会转型背景下,文学如何突破传统传播边界,以更鲜活、包容、互动的形式融入大众生活。他们从文学本源出发,穿梭于时代浪潮、创作现场与阅读深处,构成了一场关于文学“变与不变”的深刻对话。 盛况空前,文学“顶流”齐聚广州 台风迫近,白鹅潭水在劲风中翻涌,而广东文学馆内,文学名家们凝神聚力,以思想为炬,完成了一场关于阅读、写作与新大众表达的“智慧接力”。 已至鲐背之年的王蒙目光清明,娓娓道来他与岭南文坛近半个世纪的情缘。1978年,他的短篇小说《最宝贵的》在《作品》杂志发表,自此与广东文学结下不解之缘。“近半个世纪以来,我跟广东、香港、澳门的学长、文友们交往,像我的恩师萧殷,还有欧阳山、陈残云、秦牧、黄秋耘、黄庆云、陈国凯、金庸等,我非常怀念他们。” “文学是心灵和思维的艺术”,王蒙以七十年创作积淀凝练出文学的真谛——既要扎根生活,又要超越现实。他说:“大众化也好,老大众化也好,新大众也好,文学总是要有生活性、心灵性,将生活心灵化,在生活的记忆和经验中创造出新的愿景、见解和希望。” 谈及创作的本质,麦家将作家比喻为“给心灵弹棉花的匠人”、海明威笔下攀登乞力马扎罗山的“豹子”,既要沉静打磨手艺,又要勇敢挑战精神极限。“我们是心灵的竞技运动员”,他这样定义写作者的使命——在日复一日“弹棉花”般的技艺锤炼中,“对人类心灵摸高、跳远、求快、承重。我们的存在,我们的阅读,我们的写作,意义极其深远。” 面对新大众时代的阅读变革,毕飞宇既看到手机阅读让“人人都变成阅读者”的这一“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又警惕阅读从攀登“书山”变为顺流而下的“温水”。他呼吁写作者必须进行有难度的阅读,“要刻苦地、用功地、费力地去读”,将阅读视为精神的“健身”,唯有如此才能让文学保持应有的重量与高度。 面对新时代文学表达的重重挑战,东西表示,尽管新大众与新媒体的合力下可能会催生融合多种媒介的“新文体”,但“写作的终极依靠还是大脑与人情”。他援引案例,警示AI写作的局限,强调直面现实仍是信息泛滥时代里获取灵感的根本。东西进一步提出,“鲜明地亮出观点”恰是新大众表达的特征,也是传统写作重获青睐的方法。在全球叙事同质化趋势下,他呼吁写作者既要敞开胸怀,又要保持特色,在差异中寻找文学的独特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论坛汇聚五位茅盾文学奖得主,堪称当代文坛的“顶流”阵容。王蒙、麦家、毕飞宇、东西分别作了主旨发言,阐释新时代文学的核心价值。孙甘露则作为当晚“鹅潭夜话”的重磅嘉宾之一,以一场岭南与江南的对话,为这场思想盛宴增添跨地域的文化回响。 向融而强,湾区造就大文学 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正以独特的文化气韵,书写着与世界级湾区相称的文学新篇。 “粤港澳大湾区就是文学创作的风水宝地、聚宝盆,创造资源源源不断,取之不竭”,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说,“自古以来粤港澳大湾区便是文化交融荟萃之地,理应成为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地标之一。” 岭南文脉,三地同源。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向欣呼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湾区气派的“粤港澳大湾区文派”,以“硬联通”筑牢文汇湾区的设施基础,以“软联通”厚植文学软实力,以“心联通”架设人文湾区的“连心桥”。 她表示,要让文学成为大湾区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以文学无限呈现新时代的气象万千,以笔墨有情书写大变革的波澜壮阔”。 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马文运表示,虽然地分南北,但海派文学与岭南文学都承载着开放包容的精神。他强调,江河奔涌终汇于海,文心璀璨交相辉映,两地可通过上海书展、国际文学周、大湾区文学周等重要平台深化合作。浙江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叶彤认为,岭南文化的开放包容与江南文化的灵秀隽永“构成互补的精彩”,倡议“以笔为犁,深耕合作沃土;以文为桥,共绘时代新篇”。 “向融而强,湾区造就大文学。”正如邱华栋所言,粤港澳大湾区文艺要树立“大文学观”,让文学回归人民,让写作成为更多人的精神家园。在这场文学与时代的双向奔赴中,粤港澳大湾区正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汇聚三地文脉,联通南北对话,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奏响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学强音。 从“我”的抒写到“我们”的共鸣 当天下午,在“新时代文学的新大众表达”主题研讨中,与会专家从不同维度勾勒出新大众文艺的当代图景与发展路径。 中国作协创作联络部原主任彭学明指出,文艺的本质从来属于大众。他认为,新大众表达之“新”,体现在文艺样式、传播平台、创作队伍与时代主题的全面拓展。面对表达渠道极大丰富的现状,他犀利地指出当前核心矛盾已从“能否表达”转向“表达何为”,呼吁创作者提升表达的质量与能量,让个人心声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文艺报社总编辑刘颋将新大众文艺放置于互联网语境下进行审视。她以丁玲延安时期的视角转变为鉴,提出当下写作者正经历从“代言”到“发言”的深刻转型——不再是为他者代言的宏大叙事,而是将“我”真诚融入的个体发言。她特别关注大湾区文学中的城市书写,认为其精髓在于处理好“新移民与原住民”、“小人物与大时代”的复杂关系,而真诚的视角与真实的融入,是打动新大众的关键。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则从出版视角聚焦“表达新大众”的迫切性。他观察到,“素人写作”日益焕发活力,那些扎根生活、情感真挚的普通人故事正赢得广泛共鸣。他同时强调“文本面前人人平等”的专业准则,既不因身份降低艺术尺度,也不因背景遮蔽文本光芒。 他呼吁作家们主动将新时代涌现的新职业、新群体纳入笔端,超越对传统题材的依赖,以经典性的书写为当代普通人立传,让文学真正成为记录时代面貌的鲜活史册。 文|记者 熊安娜 梁善茵 何文涛 李娇娇 朱绍杰 实习生 王申昊 王雪儿 图|周巍 张瑞柠 邓鼎园

    8 min
  6. 16 HR AGO

    共建湾区艺术赋能平台:2025“ARTGBA 湾区当代艺术季”启幕

    9月21日,2025“ARTGBA湾区当代艺术季”启动发布会在广州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广东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发展的重要项目,本次发布会以“深耕湾区·汇聚全球”为主题,标志着一个全新的当代艺术赋能平台的正式启航。 发布会上,ARTGBA首次对外发布“六大单元”规划,涵盖区域联动、学术对话、收藏行旅、空间合作、青年扶持与驻地实践等多方面,形成一个多维度的当代艺术实践网络,为湾区艺术生态的成长奠定框架。 共话湾区潜力 广东美术馆馆长、广东省美术馆协会会长王绍强指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区域,不仅经济活跃,文化社会活动频繁,还肩负着为中国乃至世界探索新发展范式的重要使命。 王绍强期待湾区当代艺术季能够通过有效整合粤港澳三地艺术资源,对社会作出更大贡献,激活大湾区的艺术生态,让艺术走进千家万户,更好地服务社会。 华艺国际代表滕昆表示,作为承办方,力图依托行业的资源优势,汇集京沪广深港多地资源,通过组织主题展览、系列拍、春秋大拍等模式,丰富湾区艺术风貌,推动艺术品流通及收藏交流,为湾区艺术生态赋能。 魔灯院创办人Tim认为,ARTGBA的创立不仅是一次当代艺术实践,更是激活大湾区城市文化活力的重要契机。 打造赋能型平台 “ARTGBA 湾区当代艺术季”致力于成为湾区当代艺术赋能平台,以服务为宗旨,着力内容整合、媒体宣发、公众引流与收藏培育等多维度,推动区域艺术生态的持续发展与国际对话。 2025年度,ARTGBA将携手湾区及多家艺术机构推出重点项目,12月中旬将呈现包括广东美术馆“广州三年展”、广州美术馆“全国画院展”和美术馆五周年特展以及省美术馆协会成员的同期展览、“艺特奖 E.A.T.Prize”项目、华艺国际秋拍及“魔灯当代”艺术博览会,还有湾区当代机构的同期展览与个案项目。 这一系列规划将串联湾区文化版图,形成全年覆盖的艺术网络,推动区域与世界艺术的长期联结与对话。 湾区当代艺术季由广东省美术馆协会作为指导支持,广州艺术品行业商会协办,ARTGBA执委会主办,华艺国际与魔灯院共同承办。 文 | 记者 李娇娇 朱绍杰 图 | 主办方提供

    3 min

About

从文化现场,听见诗与远方

More From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