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即將到尾聲,回望今年的節目內容,我們不看熱鬧,直看門道:企業把錢花在哪,哪裡就有生產力。2025年,創意型AI工具(文字、圖像、影音)高速成長,但「高流量≠高付費」。會被採購的,多半能接上流程、資料庫與安全權限,真正把專案推得動、把產出交得出。
AI落地路徑改寫了:不是老闆拍板、而是同仁先用、部門見效,最後公司團購。從文書處理到剪輯、配音工具,先解決個人任務,才放大為組織能力。你我手邊的微改造,正是企業級升級的起點。而工具門檻下降,創作不再是1%的特權。護城河開始轉向「品味、觀點、審美與敘事力」。同一首素材,因為你的取景與剪接,就能長出完全不同的靈魂 —— 技術是底,想法決勝。
工作方式正位移:從「我親自做」到「我會拆解、給背景、驗成果、提洞察」。最值錢的是任務定義與品質控管,而非單一執行。會問對問題、餵對脈絡,就能把AI變成可靠拍檔。會議摘要、銷售助理、客服協作等場景百花齊放,不再是「贏者通吃」。技術門檻降低,專業門檻長存——越懂產業語境、客戶痛點與合規細節,越能在垂直縫隙打穿一條增長曲線。
AI能生成答案,唯有人能給意義;AI能整理數據,唯有人能承擔抉擇。我們從親子與AI素養出發,走到生產力工具,再抵達智慧製造、智慧醫療、車用創新與XR/智能眼鏡的落地案例——由「知AI」到「用AI」;由個人到組織,最後是產業的系統化升級。未來,讓我們繼續一起「秒懂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