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巴黎举行追思会,悼念流亡多年的中国企业家与民运人士万润南。法广采访了三位与他交往多年的友人——欧洲之声社长廖天琦、中国民主运动海外联席会议秘书长黄慈萍,以及政治学者严家其,听他们谈万润南其人,以及海外中国民主运动的过去与未来。
万润南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知名人物,曾创办“四通公司”,后因1989年“六四事件”被迫流亡海外。在流亡岁月中,万润南持续关注中国的政治变革与民主进程,也成为海外民运的重要象征。
万润南在你们心中是什么样的人?
廖天琪回忆道:“他既是我们的同志,也是我们的朋友。我在1989年底第一次认识他,当时只觉得他是一个企业家,并没有特别亲切感。到了1990年9月民阵第二届大会,他当选会长,那时有很多人指责他,但他一点都没有反驳,安静地站在旁边面带微笑。他只关心中国民主的前途,从不说负面的话。从那次以后,我就觉得他是一个有担当、有勇气,非常睿智的人。”
谈及万润南的贡献,廖天琪进一步表示:“立功方面,他是八十年代第一位民营企业家,把IT事业引入中国社会,带动了一代人对科学与电子业的热爱。立言方面,他写了《万歌诗词》,126首旧体诗,哀而不伤,思念故国却心怀天下。他推动民主运动,也曾提出‘以商养运’的概念,用发展来支撑民主事业。”
黄慈萍补充道:“万润南先生与魏京生一起建了流亡者墓园,他认真书写了‘为了实现中国第五个现代化,血要热,头脑要冷,骨头要硬’,这是他一生的写照。他放弃了舒适生活,只为了最基本的人道和良心。他的精神不会死亡,名声、墓碑、名言都会流传下去。”
六四事件对民运的影响
严家其指出:“六四大屠杀是世界性的事件,它震动了全世界,也让我们意识到恢复六四真相的重要性。赵紫阳与戈巴乔夫的谈话显示,中国的老百姓和海外都不完全了解真相。万润南希望我在追思会上讲清楚,因为这是对历史的尊重。”
他进一步分析六四事件对中国政治的深远影响:“中国的首有为共和、为第二共和、第三共和、为共和主义奋斗的人,都值得赞扬。尽管1989年的学生运动未获成功,但它阻挡不了民主的无形力量。今天的会议,是中国发生大变革的信号。”
全球年轻一代发起民主运动
黄慈萍谈到:“民运不是低潮,我们坚持了几十年,现在六四活动有上百人参加。中国人心所向,上上下下都希望有公正、有尊严的生活。年轻人是很重要的主力军,但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年轻人,也需要老中青全社会参与的运动。每一次运动背后都有社会背景,大环境与小人物共同推动历史前进。”
她还以自身经验说明了参与海外民运的动力:“万润南放弃了一切舒适生活,只为了最基本的人道和良心。我现在有了民主和自由,我希望中国人都能享受到。这就是我们做这些事情的意义。”
海外民运的未来
廖天琪认为:“中国民主的过程是必然的,历史终将证明这一点。尽管偶然事件会出现,比如四通桥事件,但整个民运的方向是明确的,旗帜不倒,声音不断。我们在海外呼应国内,替在国内受迫害的人发声,这是民运的重要价值。”
黄慈萍也表示:“我们看到海外民运的努力已经结出果实,即使万润南去世,他的精神仍在推动着我们。民运虽然经历低潮,但火种一直存在,必将有一天引燃中国民主的希望。”
严家其总结:“尽管1989年的学生运动未完全胜利,但它像法国大革命一样,是推动历史向共和前进的无形力量。今天的会议,是中国民主变革的重要信号。”
永不灭的精神
在三位友人的回忆中,万润南既是一位企业家,也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他以理性和温和的方式追求政治理想,代表了一代知识分子对自由与责任的理解。
三人一致认为,尽管中国民主运动面临挑战,但只要仍有人记得那段历史、坚持发声,这一追求就不会消失。
信息
- 节目
 - 频道
 -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4日 UTC 12:06
 - 长度11 分钟
 - 分级儿童适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