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花地·文化

【视频】粤韵情动宜宾:粤剧《红头巾》竞演文华奖引满堂喝彩|艺起岭南

“捱呀捱,命生好丑唔怕捱……”当曾小敏饰演的卢带好唱出这句饱含沧桑的唱词,剧场内陷入寂静,随后响起的掌声穿透了戏里戏外的时空壁垒。10月10日至11日,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参评剧目——粤剧《红头巾》在四川宜宾酒都剧场感人上演。

图:粤剧《红头巾》剧照

粤剧《红头巾》由广东粤剧院精心打造。这部国内首部华人女性群体劳工史舞台作品,将20世纪30年代广东佛山三水女性远渡南洋、肩挑新加坡城市筋骨的真实历史搬上舞台——从亚洲第一高楼保险大厦到前高等法院,那些红头巾掠过的砖石,都藏着她们“担得一家好团圆”的执念。

剧中“捱”字背后的坚韧品格,既是三水女儿的生命底色,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曾小敏作为三水籍演员,将记忆深处太祖母的“红头巾”故事融入表演,这种血脉相连的情感让角色有了生命温度:“这不是演绎,是对先辈的致敬,更是对文化的传承。”

作为岭南文化的载体,《红头巾》的粤剧底色鲜明。纯正的粤语唱腔裹挟着三江汇流的温润,芦苞胥江祖庙、镬耳屋等三水元素通过写意舞美铺展舞台,让川渝观众虽隔千里,仍能嗅到岭南侨乡的烟火气。曾小敏的唱腔低回婉转如泣如诉,麦玉清饰演的惠姐泼辣中藏着柔情,文汝清在“水客”一角的演绎中,将传统“唱念做打”的功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传统根基上的创新更让观众耳目一新。“船底舱”的群体舞蹈以现代舞语汇演绎颠簸航程,“建筑工地”的劳作场景融入节律鲜明的肢体表达,尾声处报童的摇滚说唱串联起1945年至1953年的历史节点,传统粤味与现代艺术碰撞出奇妙火花。

从30余次易稿到3.0版的诗意升级,从舞台作品到影视IP开发,《红头巾》的常演常新,印证了传统艺术活化的可能。

在宜宾酒都,两场演出座无虚席。演出还通过文艺中国、文旅中国等多家权威平台同步直播,全网近70万人次“云”享盛宴。一位祖籍广东的宜宾老人感慨道:“听到乡音就倍感亲切,这戏唱到了我们心里。”而新加坡留学生吴瑞凡的感受更具代表性:“在异国他乡的舞台上,终于懂了唐人街建筑里藏着的华人风骨。”

文|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林楷虹

图|薛才焕 黄宇

视频|黄宇 洪子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