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者來信
小書房您好:
最近我被加進了一個群組,是某個以前認識但其實沒很熟的圈子。裡面大家很熱絡,但我總覺得格格不入。
本來想靜靜待著,但每天訊息跳不停、也常被點名回應,讓我壓力越來越大。
我有點想退出,可是又怕會讓人覺得沒禮貌、太明顯、好像在拒絕整個關係。
可是留著又好累,感覺像在被一點一點磨掉自己。
所以我請問:如果你也不想在群組裡,但又不想得罪人,你會怎麼做?
——還豬格格
💌 小書房回信
親愛的格格您好:
你不是不合群,你也許只是開始意識到——
不是每個關係都要靠參與維持,也不是每個群體都要你留下。
群組,是現代社交裡最安靜又最吵鬧的地方。
看似自由進出,實則暗藏壓力。退出像是一個按鈕,卻牽動了人際網絡的敏感神經。
這週,我想從三位人物的故事,來談談他們是怎麼面對「被加入、不想參與」這樣的情境。
🧠 一、荀子:重視秩序與原則,果斷退出不合群體
荀子是儒家大師中最強調「人性需教化」的一位。他一生講求秩序、理性與界線感。
想像他被拉進一個熱血青年討論群,裡面天天激進言論、熱議理想主義,他大概三天就會皺眉離開。
他會說:「群體若失其道,則人當自離。」
對荀子來說,與其為了人情勉強融入,不如果斷退出,保全節操與精神秩序。
他退出不是冷漠,而是清楚知道:「不適合的環境,會扭曲判斷,腐蝕本心。」
🪧 如果這個問題問他,他也許會這樣回:
「感謝邀請,但我可能不太適合這樣的話題/氛圍,先行退出,祝大家愉快。」
🥃 二、海明威:沉默觀察、不爭辯也不解釋,靜默斷連
海明威筆下的角色,常常不說、不問、不吵。他自己也喜歡遠離吵雜,親近海與孤獨。
如果他被加進一個「作家創作交流群」,但裡面全是炫耀、拉踩、比較稿費,他大概一句話也不會講。
他不會回應,不會離場,只是慢慢不讀不看,讓對方自己忘記他的存在。
對他來說:「不是所有退出都需要說再見。」
他選擇讓自己靜靜隱形,直到自然淡出。
不是沒有情感,而是更珍惜安靜裡的誠實。
🪧 他什麼都不說,只是漸漸把通知關掉、靜音,默默讓自己從群組裡「消聲」。
🍵 三、小津安二郎:以留白美學慢慢退場,維持禮貌也守住界線
小津的電影從不大吵大鬧,而是以慢節奏、空鏡頭、間接對話呈現情感。
如果他被加入一個「親戚家庭活動群」,裡面充滿轉發、八卦、群策群力的安排,他不會立刻離開,也不會裝熟參與。
他會慢慢淡出,偶爾回個簡單的表情,之後再說:「最近工作忙,暫時退一下,有需要再聯絡。」
他讓人知道你不是討厭,只是「此刻的我,不太適合這裡」。
🪧 他會這樣說:
「最近有點忙,手機通知太多,先暫時退出一下,有事再單獨聯絡我喔~」
這種留白式退出,不讓人尷尬,也不讓自己困住。
親愛的 格格:
不是你玻璃心,也不是你太敏感。
只是你已經意識到——社交,不該是負債。
每個人的容忍度不同,有人習慣群聊,有人需要靜處;
有時候,不想被打擾,是一種成熟的自我保護。
你可以選擇像荀子那樣果斷,像海明威那樣安靜,或像小津那樣溫柔退場。
沒有哪個比較高尚,只有哪個比較適合你。
「你有選擇退出的權利,也有選擇不說明的自由。」
誠實面對自己的界線,也許是社交中最美的一種成熟。
💬 那你呢?你會怎麼答?
你曾經也被加進不想參與的群組嗎?
你怎麼處理?退出了嗎?還是還留著、靜音、裝沒看到?
或許,你也正在群裡掙扎中。
歡迎你留言分享你的選擇。
說不定,群組外的世界,才是真正的你自己。
祝福你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資訊
- 節目
- 頻率每日更新
- 發佈時間2025年10月24日 下午10:00 [UTC]
- 長度16 分鐘
- 季數1
- 集數108
- 年齡分級兒少適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