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怎麼想?

今天的台灣已經成為世界的焦點,無論是政治發展、地緣衝突、貿易戰,台灣下一步的選擇是什麼,世界都在關注。然而,台灣人怎麼看待自己的歷史、認同,與內部多元的組成,尤其是在中國的壓力下該如何選擇自己的未來? 節目主持人王家軒將邀請不同背景的台灣人來與您一起探討「台灣怎麼想?」。 2024年起,「台灣怎麼想?」節目每週五晚間9點30分到10點,在中央廣播電臺中短波頻道、官網同步播出。 您也可以在以下podcast平台搜尋、下載「台灣怎麼想?」: Spotify https://reurl.cc/j3GQL1 SoundOn https://reurl.cc/Xqj0qE Apple Podcasts https://reurl.cc/L4ApE7 歡迎與我們分享你收聽節目後的感受,來信請寄: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1. 1 DAY AGO

    【台灣怎麼想】大罷免後民進黨該如何重建人民的信心?

    主持人王家軒邀訪經濟民主連合智庫召集人賴中強律師,深入探討大罷免後台灣未來的執政者應關注的政策方向。 賴中強表示,普發一萬元的政策在罷免案中確實產生了影響。在選情接近時,只要有10%的選民因此改變投票意向,就足以翻轉結果。這突顯了民生經濟對政治的直接衝擊,因此,台灣若要對抗中國滲透,就必須強化內部的社會韌性。 賴中強並提出四項核心倡議,分別是救助型基礎年金、強化薪資協商、落實就業保險全面納保與窮人銀行。窮人銀行的概念是在提供合法的融資管道,防止軍人或弱勢族群因陷入地下錢莊的債務陷阱,而被中國吸收為共諜。而救助型基礎年金則是希望效法全民健保精神,建立一套保障制度,確保所有長者退休後至少能領取基本生活所需,不足的部分由政府補足,藉此凝聚社會團結。 至於中產階級薪資停滯的問題,賴中強認為,應該強化薪資協商,立法要求雇主每年必須與員工或勞資會議討論薪資調整。即便最後不加薪,也必須啟動協商程序,目標是改變職場文化,讓薪資協商成為常態,保障中產階級的經濟權益。 而關於本土小黨的部分,王家軒表示,許多人擔心小黨會分走民進黨的選票,導致親中政黨得利。賴中強則分析,本土小黨的目標不應是從民進黨搶票,而是要去爭取對民進黨執政不滿、但又不願支持國民黨或民眾黨的選民。這些小黨能扮演疏洪道的角色,承接對執政的監督與不滿,並形成良性制衡,這對台灣的民主體制反而更為健康。 本集節目重點: ◎強化內部韌性抵抗中國滲透 ◎打造全民老年經濟安全網 ◎推動薪資協商制度 ◎支持本土小黨扮演監督及吸納不滿的角色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台灣怎麼想?」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potify、SoundOn、Apple Podcasts

  2. 19 SEPT

    【台灣怎麼想】如何解讀大罷免的失敗?

    主持人王家軒邀訪經濟民主連合智庫召集人賴中強律師,深入探討這次「大罷免」運動的成敗與意義。 賴中強表示,評斷罷免運動的成敗,不應只看當下是否成功拉下立委。他以過去的割闌尾運動為例,當時雖然未能成功罷免任何一位立委,但被點名的六位國民黨立委,在後續的選舉中僅不分區黃昭順留立院。這證明罷免過程已成功動搖了選區的選民結構。 王家軒接著提問,為何一些傳統被視為深藍的眷村,或高所得、被認為傾向中立的地區,反而對罷免的態度出現了複雜的分歧?賴中強分析,這顯示了選民結構並非鐵板一塊。在藍營支持者中,重視政策論述的知識藍或經濟藍,當他們不認同立委在立法院的行為時,確實會選擇支持罷免,但許多民眾即使不滿在野黨,卻也對執政黨的施政有所疑慮,並且認為國會其實是需要有足夠的制衡力量,因此不願透過罷免來擴大執政黨的權力。 對於外界認為罷免失利代表抗中保台失效的說法,賴中強指出,即使是國民黨與民眾黨的支持者中,仍有相當高比例的人支持強化國防、維護主權。這次結果與其說是抗中保台的失敗,不如說是提醒了所有政黨,政治不只有單一議題,民生經濟、政治制衡等都是民眾關心的面向,不能僅靠單一訴求來贏得所有選民的支持。 本集節目重點: ◎罷免的影響是長期的非短期的 ◎罷免失利不等於支持藍營 ◎抗中保台不是萬靈丹 ◎藍營並非鐵板一塊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台灣怎麼想?」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potify、SoundOn、Apple Podcasts

  3. 12 SEPT

    【台灣怎麼想】台灣能源轉型挑戰

    主持人王家軒邀訪天下雜誌主編劉光瑩一同探討針對台灣能源轉型的困境與未來。 王家軒表示,政府為扶植本土產業鏈,提出風電國產化的目標,希望本土供應鏈能佔七成。然而,此舉卻導致成本高昂,不僅讓台積電等用電大戶卻步,甚至造成部分廠商撤出台灣,可謂好意造成反效果。 劉光瑩認為,台灣希望十年內超英趕美,達成歐洲耗費多年才建立的再生能源產業鏈,這種作法無異於揠苗助長。她解釋,再生能源初期成本高是必然的,德國便將成本反映在電價上,讓全民共同承擔轉型代價。然而,台灣的政治環境使電價凍漲,導致台電成為賠錢的米店,自行吸收高昂的綠電收購成本,而當政府試圖將成本轉嫁給企業時,過高的價格又讓市場難以承受。 關於核電議題,劉光瑩分析,核電在台灣已是信仰問題。她指出,若核二、核三廠延役,可穩定提供全國約6%的用電量,對於應付傍晚太陽能發電量下降後的用電高峰至關重要。她分析,在地熱、氫能等替代方案仍是緩不濟急的情況下,核電延役是最不差的選項,因為台灣需要所有可能的能源選項,一個都不能少。 本集節目重點: ◎風電國產化的困難 ◎再生能源的成本問題 ◎核電延役行不行? ◎替代能源OK嗎?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台灣怎麼想?」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potify、SoundOn、Apple Podcasts

  4. 5 SEPT

    【台灣怎麼想】探討光電被汙名化的根源

    主持人王家軒邀訪天下雜誌主編劉光瑩一同探討台灣光電產業發展引發的諸多爭議。 王家軒首先點出,台灣的能源轉型,特別是光電議題,已成為充滿政治爭議的焦點。近日丹娜斯颱風吹毀大量光電板,怵目驚心的畫面讓民眾質疑其結構安全與廢棄後是否具有毒性。更核心的問題在於,光電產業似乎存在不公平的現象,導致傳統農漁民生存空間受擠壓,都加深了外界對光電汙名化的印象。 劉光瑩表示,首先,遭颱風損毀的光電板泡在水中並不會釋放毒素,其材料經過固化處理,需在極端條件下才會分解。結構脆弱的問題,則反映了成本與效益的權衡,若要求所有案場都抵禦最強颱風,成本將高到不切實際。 而針對更複雜的制度問題,劉光瑩認為,漁電共生是政府為了解決土地稀缺而推出的政策,卻衍生出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許多業者選擇可覆蓋八成面積的室內型,表面上養殖高經濟價值的龍膽石斑或蝦類,實則重心全在賣電,真正的養殖效益微乎其微,導致原本養殖虱目魚的漁民被迫離開,間接造成魚價上漲,這些行為多半是在鑽制度的漏洞。 劉光瑩總結,這些現象的根源在於政府有達成再生能源佔比的急迫壓力,但在土地、饋線等稀缺資源的分配制度不夠透明的情況下,就給了地方勢力、人脈深厚者上下其手的空間,這不僅是台灣的問題,也是許多國家在能源轉型初期會面臨的挑戰。 本集節目重點: ◎颱風引發的疑慮 ◎漁電共生的原意 ◎農漁爭電的現象 ◎資源稀缺導致的問題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台灣怎麼想?」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potify、SoundOn、Apple Podcasts

  5. 29 AUG

    【台灣怎麼想】全國無形文化資產第一號 基隆中元祭

    主持人王家軒邀訪小島旦工作室總指揮謝淑靖和小島旦工作室策略長潘政傑,一同深入探討台灣第一號無形文化資產—基隆中元祭的獨特之處,以及背後深厚的歷史與人情。 謝淑靖表示,基隆中元祭的核心精神在於族群和解,起源於早期的漳泉械鬥,後來演變為以姓氏輪值主普,用賽陣頭取代打破頭。她指出,祭典長達一個月,直到農曆八月一日才關龕門,這多出來的一天是為了體恤忙於殺豬、無法普度的屠宰商家們,展現了深厚的人情味。祭典中更有人性化的「囝仔普」,準備玩具、嬰兒食品悼念早夭的孩童,體現了對所有逝者的同理心。 潘政傑指出,基隆作為歷史上重要的軍港、商港與漁港,是各國人士進入台灣的門戶。因此,中元祭不僅祭拜漢人祖先,也包容了荷蘭人、西班牙人、法國人等不同族群的亡魂,甚至在法國公墓會看到紅酒、長棍麵包等祭品,彰顯多元與包容的特質。他認為基隆是個傷痕特別多的地方,這份歷史傷痛轉化為強大的同理心,造就了現今的基隆中元祭。 節目中還回顧了1993年的祈雨傳奇。當時基隆面臨90多天的嚴重乾旱,地方政府邀請雷成壇道長主持祈雨科儀,當時的市長林水木不僅親自參與,更率領市府一級主管披麻帶孝,象徵與百姓共苦,向天祈求的極大誠意。他們當時承受著外界與同行的巨大壓力,但卻謙卑地表示,祈雨成功並非一人之功,而是所有宗教團體與全體市民共同祝念的結果。 本集節目重點: ◎基隆中元祭背後所代表的族群和解意義 ◎為何基隆中元祭時間比較長? ◎儀式中的深厚人情味 ◎1993年的祈雨傳奇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台灣怎麼想?」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potify、SoundOn、Apple Podcasts

  6. 22 AUG

    【台灣怎麼想】大溪人的第二個過年-關公生日

    謝淑靖表示,「大溪大禧」是近年由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推廣的活動名稱,它其實原本是關聖帝君誕辰時的一個繞境活動,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而這個「大溪大禧」是這近10年來的一個從城鎮衍生出來的祭典活動,所以它跟原本所謂的迎鬧熱儀式是有一些些差別的。謝淑靖說明,迎鬧熱的主要目標是為關聖帝君慶生,所以它的主要目標是對神,那「大溪大禧」它的主要目標其實比較是木藝生態博物館的教育推廣活動,所以它其實主要客群是對人。 節目中談到,大溪人之所以特別敬奉關公,跟大溪之前為河港城市的商業歷史有關,當地人崇尚關公做為武財神所代表的因義取利,因誠取勝的精神,並分享了點石成金的故事,原來最早由一群礦工在向關公祈求後挖到金礦,為表感謝而成立社團,進而啟發了木藝、商業等各行各業組織自己的社頭,共同為關公慶生。 潘政傑指出,大溪的社頭文化是由百工百業依照職業別,自發組成的民間組織,打破了階級藩籬,人人皆有角色。在慶典前,各社頭會在街區進行夜練,這是全體動員、不分老少的練習,整個大溪宛如一個無形的文化博物館。還有,社頭間並不排他,成員們會互相支援,展現了緊密的社群凝聚力。而今年的活動更以「保存與傳承、地方社群共學與共創、向下紮根並對外擴大關係人口」為主軸,希望吸引更多人認識並參與這項文化。 本集節目重點: ◎大溪大禧活動與迎鬧熱的不同 ◎大溪人為何崇敬關公? ◎社頭是一種什麼樣的文化? ◎希望達到什麼樣的傳承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台灣怎麼想?」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potify、SoundOn、Apple Podcasts

  7. 15 AUG

    【台灣怎麼想】大罷免的反省思考(下)

    王家軒首先提出,為何在立委任期僅一年多時就發動罷免,而非等到四年後選舉?再來,大罷免中的無差別攻擊被部分民眾視為過激,質疑是否讓社會更加對立?但王家軒認為,這場衝突是台灣民主走向成熟的試煉,迫使社會學習包容多元聲音。即便過程充滿矛盾,最終的投票結果也反映了選民的獨立思考。 強強滾的志工卡謬認為,發動罷免的核心原因是立法院的議決精神蕩然無存,法案未經充分討論便強行通過,這是一種緊急狀態,公民不得不採取行動。而針對精準罷免的質疑,她強調這是一場由下而上的公民運動,而非由單一組織策劃,因此誰該被罷、誰不該被罷的精準策略是個假議題。她認為台灣已進入後罷免時代,這次經歷即使失敗,也是對民主韌性的考驗。 剷除黑芯的志工駱駝則表示,罷免的正當性來自立法過程的程序瑕疵,他擔憂,運動失敗可能導致政治論述走向更簡化、粗暴的梗圖文化。但他從運動中看見的是,街頭上不同立場的人願意對話,甚至出現台灣獨立旗與中華民國國旗共同飄揚的場景,顯示了在保護民主生活方式上,大家可以找到共同點,這種力量令人感動。 本集節目重點: ◎發起大罷免的理由 ◎策略上的爭議 ◎運動後的反思 ◎得到什麼價值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台灣怎麼想?」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potify、SoundOn、Apple Podcasts

  8. 8 AUG

    【台灣怎麼想】大罷免的反省思考(上)

    主持人王家軒表示,726大罷免行動是全國矚目的焦點,他邀請了兩位第一線的罷免志工,大安區的卡謬與松信區的駱駝,深入探討他們為何願意投入時間、金錢,甚至犧牲工作與家庭生活,來推動這場艱辛的運動。 來自大安強強滾的志工卡謬認為,這次運動的核心之一是女性的焦慮。她們站出來不僅是為了守護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契機,更是為了捍衛社會的基本價值。當她們看到立法者的行為已動搖是非對錯的根本,會深感不知道怎麼教小孩,這份對下一代的責任感成為她們投入的強大動力。對於外界質疑志工收錢,卡謬認為這是錯誤的理解。她解釋,大罷免運動仰賴許多志工的無償付出,甚至自掏腰包貼錢。她認為罷免未成功的主因是訊息溝通上的困難,他們並非輸在論述。 剷除黑心志工駱駝的動機則是為了守護台灣自在的生活環境。他表示,看到香港與新疆的處境,讓他深怕失去這一切,他認為罷免源起於愛,因為你愛現在的生活,才會恐懼失去它。而他的家人,包括太太與兒女都非常支持,甚至一同參與。他還分享,街頭上最常遇到的質疑就是拿了多少錢?,甚至有人說,你承認有拿錢,我就投給你。駱駝強調,為了保護志工與避免衝突升級,他們的策略是盡量保持冷靜,不與挑釁者長時間辯論。他認為,雖然這次輸了,但經驗與力量必須延續到下一場戰役,將罷免的精神繼續傳承下去。 本集節目重點: ◎志工們不是為了政治,是為了下一代 ◎這是一場自掏腰包的熱情活動 ◎碰上挑釁,冷靜應對 ◎輸了卻沒放棄,繼續挑戰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台灣怎麼想?」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potify、SoundOn、Apple Podcasts

Ratings & Reviews

5
out of 5
8 Ratings

About

今天的台灣已經成為世界的焦點,無論是政治發展、地緣衝突、貿易戰,台灣下一步的選擇是什麼,世界都在關注。然而,台灣人怎麼看待自己的歷史、認同,與內部多元的組成,尤其是在中國的壓力下該如何選擇自己的未來? 節目主持人王家軒將邀請不同背景的台灣人來與您一起探討「台灣怎麼想?」。 2024年起,「台灣怎麼想?」節目每週五晚間9點30分到10點,在中央廣播電臺中短波頻道、官網同步播出。 您也可以在以下podcast平台搜尋、下載「台灣怎麼想?」: Spotify https://reurl.cc/j3GQL1 SoundOn https://reurl.cc/Xqj0qE Apple Podcasts https://reurl.cc/L4ApE7 歡迎與我們分享你收聽節目後的感受,來信請寄: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More From Rti 中央廣播電臺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