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看中國

這樣看中國

  1. 10月14日

    【林廷輝時間】中菲關係解析

    主持人林廷輝邀請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所長孫國祥教授深入探討了當前複雜的中菲關係及其影響。 林廷輝表示,中菲關係的核心在於南海問題,菲律賓的策略並非尋求全面衝突,而是透過公布影像等方式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的脅迫行為,希望將中國拉回談判桌,還有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與杜特蒂家族的政治鬥爭,也讓外交政策充滿變數。面對於台海局勢,東南亞國家在台移工的撤僑問題,將是他們無法迴避的實際考量。 孫國祥指出,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近期在與即將離任的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黃溪連會面時,釋放了幾個重要訊息,包括重新定位南海問題、重申菲律賓的一個中國政策以及呼籲延續其父親時代建立的友好關係,加強人文與經貿合作。孫國祥分析,這可能是小馬可仕為了應對中國可能降級外交代表的壓力,以及在東協內部尋求平衡的策略。節目中還談到台灣的新南向政策2.0,孫國祥認為,政府應成立一個專責機構,以展現政策的長期性與穩定性,消除東南亞國家對台灣政策搖擺的疑慮,進一步整合資源。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林廷輝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2. 22 小時前

    【張正霖時間】動蕩的日本政局 高市早苗能坐上首任女首相?日中台關係的可能發展解析

    主持人張正霖訪問東海陸研中心洪浦釗副執行長和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所助理研究員鍾志東一同探討日本自民黨新任總裁高市早苗是否能坐上首任女首相?以及日中台的關係發展。 張正霖表示,日本自民黨選出首位女總裁高市早苗,有望成為日本首位女首相。高市早苗被視為前首相安倍晉三保守路線的延續,背後更有前首相麻生太郎的操盤支持。高市的上台,將對日本、中國、台灣及美國的關係產生深遠影響,尤其是她對台灣友好的立場與對中強硬的態度,已引發各界高度關注。 洪浦釗指出,高市的崛起代表「安倍路線」的再起,其三大支柱為:強化國防、深化美日同盟、以及推動印太戰略。這顯示日本的外交政策正從過去的被動平衡者,轉向主動積極的區域安全角色。未來台日關係有望從經濟層面擴展至更制度化的安全合作,而中國則對高市採取唱衰與貶低的策略應對。 鍾志東認為,日本的對外政策受三大結構性因素制約:台灣關鍵的地緣位置、日本社會對中國威脅的深刻認知,以及美日安保同盟的基石。在美國將中國視為主要競爭對手的大前提下,日本很難背離此框架。因此,無論最終由誰執政,日本對中強硬、對台友好的大方向都難以改變。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張正霖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3. 4 天前

    【林子立時間】中國的中東政策

    主持人林子立邀請政大外交系副教授崔進揆一同探討中國對於中東的政策。 崔進揆表示,中國與中東的關係可追溯至1950年代。初期是基於相似的政治理念。當時,許多剛擺脫殖民的阿拉伯國家與中國同樣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並共同反對西方霸權主義,這奠定了雙方合作的基礎。而現今中國在中東的策略,主要為確保龐大的能源供給,以及推動一帶一路倡議,而中東正是此倡議的關鍵樞紐。崔進揆指出,中國外交的巧妙之處在於其平衡策略。它在遜尼派與什葉派之間保持穩固的合作,不得罪任何一方,以維持其影響力。崔進揆還解釋,遜尼與什葉派的分歧源於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的繼承問題,什葉派重視血緣,而遜尼派則採公推,這樣的歷史分歧演變為現今複雜的政治情況。 而關於以阿衝突,中國是否有能力扮演和平角色?崔進揆分析,哈瑪斯於2023年的攻擊,中斷了由美國推動的《亞伯拉罕協議》,讓沙烏地阿拉伯等國承認以色列的腳步停滯。林子立補充說明,他認為哈瑪斯的攻擊是為破壞以阿和解的戰略行動,因為一旦和解成功,哈瑪斯將失去其存在的價值。 (請點選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林子立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4. 5 天前

    【蔡明芳時間】日本準首相的經濟挑戰及台灣恐陷入荷蘭病隱憂?

    主持人蔡明芳指出,有望成為日本第一位女首相的自民黨新任總裁高市早苗,被視為安倍經濟學的繼承者,市場預期她將延續大規模的貨幣寬鬆政策。然而,當前的時空背景已與安倍晉三時代截然不同,過去,日本對抗的是通貨緊縮,透過貶值日圓刺激出口是合理策略,但如今,全球面臨普遍的通貨膨脹,若日本再持續讓貨幣貶值,雖有利出口,卻會加劇進口商品的成本,嚴重衝擊國內民生,導致人民生活成本飆升,因此,過去的貶值救出口策略,在今日已不可行。 而關於台灣憑藉著高科技產業的強大實力,創造了鉅額貿易順差,也帶來了新台幣升值的壓力,對此,有部分學者提出「荷蘭病」的警訊,蔡明芳表示,「荷蘭病」源於發現天然資源的暴利,而台灣的半導體霸權是數十年來累積的真本事,兩者基礎完全不同。他認為,將台灣的成功視為一種「病」,並試圖透過貶值貨幣來保護較弱勢產業的想法,是本末倒置,真正的國家競爭力應建立在產品的獨特性與技術領先,而非依賴匯率。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蔡明芳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5. 10月6日

    【張正霖時間】川習會,會不會?牽動台美中三角習題&川普聯大演講的「世界觀」

    主持人張正霖邀訪東吳大學政治系陳方隅助理教授和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研究所王占璽副研究員一同探討川習會是否會在11月的APEC峰會期間舉行,以及美國近期傳出暫緩對台軍援的關聯,還有川普重返聯合國大會發表演說的世界觀與雙城論壇為何延後的分析。 陳方隅表示,外界不必對美國總統川普暫緩對台軍援過度憂慮,這更像是川普典型的談判手法,藉此向中方施壓或示好,但這筆軍援最終仍會執行,台灣的實質利益並未受損。陳方隅進一步表示,在美中互動中,真正感到壓力的是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由於川普的行事風格難以預測,習近平擔憂若主動提及台灣,會遭川普獅子大開口,提出中方無法承受的交換條件,因此北京當前的策略只能是拖字訣,小心翼翼地應對。 針對川普在聯合國大會的表現,王占璽指出,川普政府與聯合國關係不佳,其大幅退出國際組織的作法,反而為中國創造了填補權力真空、擴大國際影響力的機會。川普此次在聯合國的演說,與其說是對話,倒不如說是一場針對國內選民的政治表演。 至於台北、上海雙城論壇的延宕,王占璽認為,在台灣中央與地方政府都已放行的情況下,問題的核心顯然在於中國。他推斷,很可能是中方向台北市長蔣萬安提出了踰越城市交流範疇的政治性要求,例如針對台灣地位或特定節日進行表態,而這些要求與台灣主流民意相違背,導致蔣市府無法同意,最終造成論壇觸礁。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張正霖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評分與評論

4.8
(滿分 5 顆星)
6 則評分

簡介

這樣看中國

「Rti 中央廣播電臺」的更多內容

你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