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裡有軌

【禪,不纏|EP218】禪宗故事/雪峰義存.洞山德山作飯頭


法脈傳承:
菩提達摩─慧可禪師─僧璨禪師─雙峯道信─東山弘忍─六祖惠能—青原行思—石頭希遷—天皇道悟—龍潭崇信—德山宣鑒—雪峰義存


上一集,在節目中跟大家介紹了雪峰義存禪師的生平故事,從禪師精彩的一生,教導了禪門眾多弟子,在他的法脈傳承下,也開展出唐末五代一花開五葉之中的兩片葉子,雲門宗和法眼宗。

在上一集的節目中,也提到了雪峰義存禪師曾經拜訪過許多禪師,像是他在洞山良价禪師的門下,擔任過飯頭的工作,飯頭就是古代叢林負責煮飯的出家眾。

其實,雪峰義存不只在洞山當過飯頭,他到了德山也做過飯頭。那麼,他在洞山和德山做飯頭的時候,發生了什麼有趣的故事呢……


※ 主持人:常正法師、演行法師

※ 小劇場演員表:呂宗穎(飾洞山良价)、黃興育(飾雪峰義存)、DORE(飾巖頭全豁)、王軍智(飾德山宣鑒)

※ 節目內容:
● 第一個故事裡,洞山只是問「大眾喫個什麼」,為何雪峰義存就倒到整盆米?為何洞山會說他「據于因緣。合在德山」?
● 在第二個故事中,洞山良价禪師不斷地問雪峰義存「猶是這邊事。那邊事作麼生」,這裡的「這邊事」、「那邊事」是什麼意思?
● 第四個故事,雪峰義存說「某甲無口」,為何洞山良价要他「還我眼來」?
● 雪峰義存在洞山當飯頭,每次都被洞山良价禪師問得不說話,是他不知如何回答,還是他有其他的寓意?
● 最後一個故事,巖頭全豁說「大小德山不會末後句在」,他的用意是什麼?
● 巖頭全豁說德山宣鑒禪師「雖然。也祇得三年活」,是他真的有神通,可以預卜生死,還是另有其意?


※ 語錄出處:《雪峰真覺禪師語錄》

師在洞山作飯頭。淘米次。山問。淘沙去米。淘米去沙。師曰。沙米一時去。山曰。大眾喫個什麼。師遂覆却米盆。山曰。據于因緣。合在德山。

洞山一日問師。作甚麼來。師曰。斫槽來。山曰。幾斧斫成。師曰。一斧斫成。山曰。猶是這邊事。那邊事作麼生。師曰。直得無下手處。山曰。猶是這邊事。那邊事作麼生。師休去。

師蒸飯次。洞山問。今日蒸多少。師云。二石。山云。莫不足麼。師云。於中有不喫者。山云。忽然總喫。又作麼生。師無對。
洞山見師來。云。入門來須得有語。不得道蚤箇了。師云。某甲無口。山云。無口即且從。還我眼來。師便休。

師辭洞山。山曰。子甚處去。師曰。歸嶺中去。山曰。當時從甚麼路出。師曰。從飛猿嶺出。山曰。今回向甚麼路去。師曰。從飛猿嶺去。山曰。有一人不從飛猿嶺去。子還識麼。師曰。不識。山曰。為甚麼不識。師曰。佗無面目。山曰。子既不識。爭知無面目。師無對(師參投子機緣具如投子錄中)。

師年四十二。在德山作飯頭。一日。飯遲。德山自擎盋下法堂。師曬飯巾次。見云。這老漢。鐘未鳴。鼓未響。拓盋向甚麼處去。德山便歸方丈。師舉似巖頭。頭云。大小德山不會末後句在。山聞舉。令侍者喚巖頭至方丈。問。儞不肯老漢那。巖頭密啟其意。山乃休。來日陞堂。果與尋常不同。巖頭到僧堂前。拊掌大笑云。且喜得堂頭老漢會末後句。佗日天下人不奈伊何。雖然。也祇得三年活。


※《禪,不纏》單元從第68集節目開始播出「禪宗故事系列」,帶大家穿越時空,走入禪宗的歷史,認識歷代的祖師,聽聽他們的故事,學習他們的智慧……


聽《禪,不纏》單元所有節目 https://reurl.cc/Y8LRDX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https://www.ddm.org.tw/
法鼓山禪修資訊 https://chan.ddm.org.tw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