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爱 心理咨询师读绘本专栏

吾 · 爱 Be&in

吾 · 爱(公众号:吾爱 BE IN)团队由几位心理辅导和咨询行业的从业者组成,我们围绕人的内在精神成长主题,选取国内外优秀绘本或书籍,以自由联想的方式畅所欲言。 联系邮箱:64199260@qq.com 微信公众号:吾爱 BE IN 小红书账号:吾爱 Be&In 播客收听平台:【国内】苹果播客,小宇宙,喜马拉雅

  1. 9月28日

    No.6:“妈妈,我们很像,但我们不一样!”——和心理咨询师一起看综艺

    在这一期播客节目中,吾爱的伙伴们从节目组安排的《人生剧本》环节谈起,每一对母女,每一位女性,都有一段独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人生故事!在这些故事中,妈妈们曾经也只是女儿,她们曾经鲜活、勇敢、独立而坚韧,在时代的洪流中,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在这些由女性自己书写的人生故事中,我们也会看到时代的动荡,社会家庭的影响,以及在选择成为母亲时她们各自的权衡和得失。当孩子们有机会阅读父母的故事,或许我们会多一层对父母的理解,多一些对时代的重新审视,多一份对自己的接纳。 母女关系是复杂的,对于最初给予我们安全感、爱意和呵护的那个人,当我们成熟到需要独立和离开的时候,我们能否放心母亲?能否拥有母亲的祝福?能否在受伤、疲惫和孤独的时候,还能够有一个避风港?如果母亲不能让我们放心的离开,我们该如何选择呢?带着母亲一起乘风,还是切断那根风筝线?这些问题永远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正如每一对母女、母子关系,都有一份特别的深情和挣扎值得我们看见。 欢迎跟我们分享你的故事,我们愿意成为你人生剧本的观众,为你喝彩! 音频导航: 04:16:是女儿是妈妈作为一期综艺节目,选择了很多非常有心理学味道的亲子活动,对观众也会产生很大的情感冲击,非常值得讨论。 08:32:程潇母女的连结方式:陈潇妈妈的奋斗与牺牲,以及对女儿的愧疚连接着她们 17:05:黄圣依的“大女主”人设,妈妈邓传理的理性和独立,女儿和妈妈如出一辙,但母女之间那份爱意的流动和表达,似乎是她们二人的障碍 21:22:灰姑娘的回应:黄圣依对青春期的细节记忆似乎印证着某种强调规则和标准的家庭氛围 25:39:在强调规则的家庭中成长,青春期的叛逆也许会推迟,但一定不会消失 29:57:黄圣依与扬子的婚姻:或许也是一种离开家庭,表达叛逆,寻找安全感的选择 42:42:真实与幻想的边界:为什么邓奶奶一直那么理性,如何理解需要用理性头脑保护自己的人,她们真的没有柔软的部分吗? 47:02:强者的情感困境:独立与依赖的冲突 漫谈伙伴: 艾依   小王子    她她tata      我们均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如有心理咨询方面的问题和需要,请联系小编获取资源

    51 分鐘
  2. No.5: 妈妈与女儿:究竟是谁在渴望爱的回应?

    9月17日

    No.5: 妈妈与女儿:究竟是谁在渴望爱的回应?

    在这一期播客中,吾爱的朋友们讨论了综艺节目《是女儿是妈妈2》第5集中所展现的母女关系,探讨了情感的给与与接收之间的错位。由李嘉格与母亲的互动、黄圣依与妈妈的情感冲突等情节引发了对母女关系的思考。有的母亲渴望从女儿那里获得爱,有的妈妈希望给予孩子尽可能多的爱,有的母亲能给出的非常有限、克制,相对应的,女儿们对于妈妈们给予的爱也表现出不一样的回应。陈梦让人吃惊的把妈妈给的爱(12瓶水)全部背在身上,而且享受这个过程。黄圣依的妈妈只给了4瓶代表爱的水,黄圣依似乎非常轻松,但也觉得好像少了一些什么,比如无条件的接纳。程潇和李嘉格对于妈妈给予的爱都采取了精简的态度,他们妈妈们有很多爱的付出和渴望,但女儿们却难以承受那么沉重的爱的负担。节目中展现的亲密关系不仅折射出母女间的复杂情感,也启发了对家庭关系的深入反思。从出生时母亲的乳汁象征的爱,到长大成人后那些代表爱的行为,从原初哺乳的关系模式,到女儿和妈妈之间关于给予和接受的争执,这一次讨论让我们看到,在人一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很多关系模式是相似且相关联的,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它们,理解它们,就有机会接纳它们,让他们在我们的生命中重新绽放。 音频导航: 09:14:李嘉格对父母关系的洒脱态度,让人看到了她身上不一样的地方 13:59:如何理解程潇对父亲的渴望和母亲坚定的拒绝 18:37:黄圣依与母亲之间错位的关系 23:15:爱的契合:母亲与婴儿之间的特殊关系解析 27:59:邓奶奶的骄傲与遗憾:母亲的关心方式 32:40:爱的负担:节目中用水来象征爱的沉重,或许未必如此 37:21:给予爱的自由与要求独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永恒“斗争” 42:00:妈妈为何看不见我:黄圣依在节目中的隐藏身份引发思考 46:37:逆境中的自我发现,邓妈妈的坚持也需要理解 51:21:黄圣依与妈妈之间:连接与缺失的情感线索究竟是什么? 共读伙伴: 艾依   小王子   她她tata

    56 分鐘
  3. 想要宠物的孩子,有爱的能力也有爱的需要——心理咨询师读绘本《一只不开心的猫》

    9月13日

    想要宠物的孩子,有爱的能力也有爱的需要——心理咨询师读绘本《一只不开心的猫》

    “我能不能养一只猫?” “爸爸妈妈,我想要一只小狗” “能不能让我拥有一只仓鼠” “我真的想要一只宠物!”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到孩子们表达过类似的渴望,或许已经成人的我们,不论是在童年时期还是成人后,都曾经或者正在拥有一只宠物。我们在宠物身上究竟获得了怎样的满足呢?尤其是从儿童的视角来看,一个可能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小朋友,他们为何会想要拥有另一个小生命呢? 本期吾爱共读选择了知名绘本作家苏菲.布莱科尔最新的绘本作品《一只不开心的猫》,一起尝试走进孩子与宠物之间的情感关系。书中的小男孩渴望养猫,他计算着日子,想了整整四百多天,当他不断软磨硬泡和家人申请的时候,却面临来自父母、姐姐的种种限制和要求。小男孩没有放弃,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家人终于松口,领养了一只猫回家。但这只名叫“天骄”的小猫回到家后一直不愉快,总留给家人一个抗拒的背影。虽然故事在介绍小男孩领养猫咪回家的过程,但我们似乎从中体会到小男孩的心情和感受。作为家中第二个孩子,他似乎总要满足其他人各种各样的要求。对于他来说,如何在既有的稳固的三口之家中生存下来,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是他的“出厂设定”,也是他情绪的基调。正如这只在收容所被收养的小猫,它能否融入一个新的家庭,这个家庭对它有非常多的要求,需要它干净、听话、亲近人、不捣乱,只有这样才能被爱吗?或许这也是猫咪呈现出抗拒、恐惧、消极一面的深层原因吧,它对世界似乎失去了信任。 当小男孩想尽一切办法都无法打动小猫,妈妈甚至叫来收容所的工作人员考虑把小猫带走的时候,小男孩孤注一掷,笃定的用他本来最不擅长的方式——阅读,打动了“天骄”。我们都很好奇,为什么阅读能打动小猫?我想也许没有准确的答案,正如人跟人之间的连接非常奇妙,往往难以用言语来表达。或许是男孩坚定的爱吸引了小猫,或许是男孩磕磕绊绊但温柔的声音打动了小猫,或许是小猫更加害怕回到冰冷的收容所,它在寻找一个等待它能够给它爱的臂弯,而在那一刻紧张又深情的小男孩,让小猫重新体会到了信任。 如果你的孩子渴望一只宠物的陪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请满足他们,他们会在宠物身上学习到呵护、理解和爱的能力。如果实在无法实现,那也请你温柔的回应你的孩子,虽然无法让他们拥有宠物,但孩子心底里那些热烈的情感需要,请你真诚的满足吧。爱的给予,永远不嫌多,那一定不是冰冷的物质满足,而是两颗心的连接。 音频导航: 04:11:一只不开心的猫和一个“孤独”的小男孩 07:18:“天骄”为什么对于小男孩来说那么不一样,小男孩在小猫身上投射了自己哪些情感? 14:41:作为弟弟,他的生存环境是怎样的? 18:19:对于一只不开心的猫,小男孩做出来非常大的努力 25:39:兄妹之间的竞争与权利:探讨多子家庭中的问题 33:04:小男孩的阅读难题,为何能被小猫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往往存在心理层面的障碍 36:44:宠物的神秘力量:孩子和宠物无需通过语言便能沟通情感,而成人往往过于依赖言语和理性,忘记了本能 40:25:孩子们的幸福生活:与流浪猫共同成长,拥有了爱的能力 共读伙伴: 小王子  她她tata

    44 分鐘
  4. 9月8日

    No.4:妈妈,你能够送给我最好的礼物,就是尽可能过好自己的人生!

    “妈妈,你能够送给我最好的礼物,就是尽可能过好自己的人生。” 在日本作者斋藤环(著名临床心理医生、文化评论家)的新书《母女关系的精神分析》中,他认为父权制允许儿子通过对抗父亲来确立主体性,却要求女儿以继承母职完成社会化。这种性别化的成长路径,使母女冲突成为制度性矛盾的个体化体现。母女之间的纠葛,往往源于“身为母亲该怎么做”和“身为女儿该怎么做”之间的张力与矛盾。 经过前几期的吾爱漫谈,我们细致的讨论和分析了《是女儿是妈妈2》中四对母女的关系模式,在节目组设计的不同游戏和活动中,妈妈和女儿们展现出完全不同的亲密关系状态。在精神分析语境中,一个人早期和母亲的关系将成为他/她未来亲密关系甚至人际关系的模版,深远的影响着一个人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在本期播客中,我们从节目组安排的交换母女谈起,讨论了李嘉格与妈妈霞姐之间让众多观众看了难以忍受的窒息关系。霞姐身上似乎有嘉格无法唤醒的“爱”,那份爱是真正看见他人的爱,是爱你所是的爱,是可以听见孩子内心最真挚声音的爱。或许霞姐有自己的局限,而嘉格有她需要和解的枷锁。 在黄圣依和妈妈邓奶奶身上,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关系的可能性。邓奶奶超强的理智化思维、崇尚科学知识、对事物永远充满好奇的求知欲和高要求,曾经也给年幼时期的黄圣依造成过伤害。但邓奶奶不断完善自我,充实自己,努力活出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事风格,潜移默化的也培养了黄圣依优秀、全面的素质。邓奶奶没有将自己所缺失的放在孩子身上去弥补,而是坚定的选择将自己的人生先过的精彩,现在看来,或许也是让孩子得以充分独立,能够相信自己的力量勇敢闯荡的底气。 还有程潇、陈梦和她们各自妈妈的故事,也在播客中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碰撞。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母女关系的模式,以及精神分析视角下母女关系形成的过程、自我探索的方法等,欢迎继续收听和关注我们这个系列的播客节目。心理咨询师的视角或许会为你带上一副与众不同的透视镜,我们一起看节目,也换个角度看自己! 音频导航: 02:05:母女关系: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 04:08:李佳格与妈妈之间的复杂关系或许也是自恋之爱如何能发展为客体之爱的生动示例 12:24:爱的定义与爱的方式:探索嘉格妈妈行为背后的意义 16:26:爱的误会与付出:母女关系中的困境与挣扎 20:40:父母的爱与社会观念:你想象不到,孩子背负的罪疚感有多重 28:58:邓奶奶对程潇的好奇心,也让我看到不同年代女性的婚恋观和价值观 33:06:冠军家庭的“秘诀”:陈梦的成功与父母的养育方式有关联 41:23:健康家庭中的和谐关系意味着不论是爸爸、妈妈还是孩子都能够在自己应该在的位置上舒适的生活,而不需要被迫为任何人补位或者成为替代品 45:30:父母人格层面的不成熟,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怎样的伤害? 共读伙伴: 艾依   小王子   她她tata   均为心理咨询师 如有心理咨询方面的疑问和需要,请联系小编咨询详细信息。

    50 分鐘
  5. 2025年了,洋娃娃还是女孩的专属吗?——心理咨询师读绘本《威廉的洋娃娃》

    9月4日

    2025年了,洋娃娃还是女孩的专属吗?——心理咨询师读绘本《威廉的洋娃娃》

    20世纪70年代,美国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逐渐走向高潮,而这也正是《威廉的洋娃娃》这本绘本出版的时间。在那个性别刻板印象极其顽固的时期,洋娃娃是男孩们不被允许拥有的东西。当威廉想要一个洋娃娃,想要保护它、呵护它、照顾它的时候,他得到的是爸爸一次一次的无视和同龄人的嘲笑。 爸爸为什么看不到威廉的需要?为什么在威廉反复诉说想要一个洋娃娃的时候,爸爸给他的永远不是威廉想要的。这其中除了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和社会习得的性别偏见以外,或许还有非常深刻的心理因素在发生作用。爸爸自己也被某些边界和框架所束缚着,我们不能否认他在努力的做一个好爸爸,但他的情感无法和威廉的渴望建立连接。 幸好威廉有爱他的奶奶,当听到威廉想要一个洋娃娃的愿望时,奶奶没有先入为主的评判,没有“男孩女孩”的固定搭配。奶奶对威廉的爱没有附加的社会价值和标准,奶奶看到了威廉想要情感满足的需要,也充满智慧的教会了威廉和爸爸,如何表达温情,接纳内在的情感,不是将自我固化在社会标准化的外壳中,而是在真实、亲切的关系中,活出真正的自己。 在本期播客中,我们还讨论了男孩在成长过程中如何被引导和塑造,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待往往渗透于生活的细微之处。这样一本经典的绘本作品,在它出版了50多年后的今天,再次阅读,仍然会激发我们很多的感慨和反思。当我们的孩子生长在更加推崇个性化、更尊重孩子自由发展的时代,曾经那些文化中的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偏见减少了吗?我们的孩子们,可以自由的玩玩具了吗?男孩们有洋娃娃了嘛?欢迎收听本期播客的伙伴们加入我们的讨论,说说你们身边的故事! 音频导航: 02:07:关于性别意识的思考和讨论:重新阅读经典绘本 04:26:想要洋娃娃的威廉、永远不满足他的爸爸与智慧的奶奶 08:56:男孩女孩的成长轨迹与家庭文化的影响 13:25:男孩儿的养育难题:传统观念与现代养育方式的冲突 17:53:威廉的温柔与缺失:探索情感缺失与性别认同的复杂心理 22:17:性别刻板印象的起源与社会分工:男性特征所产生的的困惑与挑战 31:23: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身体接触及情感连接需要 35:54:如何搭建父亲与孩子的情感链接 40:24:男性情感寻求与父子关系的挑战:男性养育风格的影响 44:51:男孩儿们的玩具:鼓励表达攻击性?还是允许多样化发展? 共读伙伴: 艾依   小王子   她她tata   均为心理咨询师 如有心理咨询方面的疑问和需要,请联系小编咨询详细信息。

    54 分鐘
  6. 离家,逃家?能分得开,才能回得来!——心理咨询师解读绘本《逃家小兔》

    9月1日

    离家,逃家?能分得开,才能回得来!——心理咨询师解读绘本《逃家小兔》

    如果你已经养育了下一代,当孩子以各种方式想要远离你的时候,你会有怎样的感受?担忧?欣慰?恐惧?解脱?紧张到坐立难安,抑或是开心的鼓励? 如果你还没有生育,你是否曾经有过离家出走的经历?或者在童年时期幻想过长大成人后远离家乡,独自一人在外闯荡,把父母的唠叨、家庭的管束和曾经的牵绊都抛到脑后? 成长注定伴随着一次次的分离,从降生时和母亲温暖的子宫分离开始,人的一生都在学习如何面对分离,如何维持距离舒适的关系,既不会被爱吞没,又不会因距离而孤独。 在经典绘本《逃家小兔》中,小兔子和兔妈妈的一段段对话不断的讨论着分离和重聚的议题,兔妈妈从刚开始的不舍得、不放手,慢慢过渡到淡定的寻找和陪伴,再经历复杂的心理变化后转化为一种更加稳定的存在:如果你变成飞鸟,那我将变为一个棵,等着你回家。从允许分离,到逐步放手,最终化为提供滋养和方向的基地,树是鸟儿的家,爱是心灵的港湾。 当孩子说我要“离家出走”的时候,他们到底想表达什么?在本期播客中我们讨论了当儿童处于分离个体化阶段时内心发展的需要。当人类幼崽们能够奔跑,有能力探索和思考更广阔的外部世界时,他们将自然而然的发展出更加独立的自我意识,这时作为成长环境的父母,该提供怎样的帮助,助力一只只想要逃家的小兔们勇敢迈步,同时又认识回家的路呢? 欢迎收听本期播客,在我们的讨论中也许有你意想不到的答案和收获! 音频导航: 02:06:通过绘本阅读,探讨亲子关系与人成长中的那些里程碑 04:36:以精读绘本的方式,重新解读经典故事《逃家小兔》 09:15:小兔子的幻想之旅:七十二变的离家冒险 13:51:绘本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逃家与独立的中英语境差异讨论 18:28:详细分析绘本绘画中的隐喻 23:07:小鱼和捕鱼的人,石头和爬山的人,逃不出的手掌心 27:44:母子对话中的隐藏游戏:小兔子的挑战与妈妈的回应 32:23:生命的轮回:从兔子到小鸟,妈妈的永恒陪伴与爱 37:00:在电影《wit》中,一段关于绘本的感人至深对话 41:38:风中飘荡的帆船和妈妈的隐形力量 46:14:当画面收回在一副超现实主义的画作中,疯狂的想象最终会回归温暖的现实生活 50:54:最后一副画中的兔子窝好似子宫,在自给自足的包裹中,陪伴每一位听故事的孩子和家庭 共读伙伴: 小王子  她她tata   小满

    56 分鐘
  7. 8月28日

    No.3: “妈妈,我想知道你心里真实的想法”——和心理咨询师一起看综艺

    大家好,又是一期吾爱漫谈,在这一期的播客中,我们继续聊综艺节目《是女儿是妈妈2》中四对很有代表性的母女关系。这次我们一起看了第三集,四对母女在云南芒市旅行,并且拍摄了写真。旅行期间妈妈们需要完成一个任务,向女儿说出十二字箴言“我爱你、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这对于任何一个父母来说都是一项“不小的挑战”。有一位妈妈完美的完成了任务,让我们都很惊叹! 前两期的漫谈中我们谈过黄圣依和妈妈邓群理,也讨论了李嘉格和妈妈霞姐,今天这一期我们从陈潇和她的母亲梁爱群的互动展开,在纪录片中陈潇和妈妈的关系总让人琢磨不透,两人虽然关系紧密,但总有一种心理上的距离感,这种感受究竟从何而来一直让我们很困惑。直到这一期节目中陈潇妹妹的出现,打破了母女二人疏离的气氛。妹妹为妈妈和姐姐带来了欢乐和亲昵,而我们也联想到某一类型的母女关系模式:在这样的关系中母亲的牺牲成为了孩子内疚的来源,母亲实际上无法放手的姿态往往令孩子难以真正成长和分离,在责任和自由之间挣扎。 为何母亲的爱有时会成为孩子的负担?如何才能打破这层情感的隔阂?除了陈潇和妈妈的故事,我们在其他几对母女身上又观察到哪些有趣的模式?格格和霞姐还是火药味十足吗?邓奶奶又贡献了哪些“导师”级的经典语录呢?欢迎收听吾爱本系列的播客节目,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加入我们的讨论! 音频导航: 02:04:母女之间的对话:情感的强弱变化与家庭关系结构 04:05:妹妹的到来改变了家庭氛围 08:06:一直为女儿着想的妈妈,为何让女儿无法难以靠近? 12:10:爱的牺牲与孩子的内疚 20:16:爱的限制与自我封闭:格格与妈妈的情感困境 24:20:自恋的父母和渴望被看到的孩子 28:26:李嘉格沙哑嗓音的联想,那些无法发掘的心理因素 36:34:相互成就与理解,黄圣依和陈梦母女身上那些健康和积极的关系特质 40:37:父母的独立,让孩子有了探索世界、成就自己的底气 44:39:婚姻关系中女性经济的不平等,最终会传导到孩子的成长中 共读伙伴: 艾依   小王子   她她tata

    49 分鐘
  8. 8月24日

    那些通过躯体才能表达的痛和难以被理解的行为背后,孩子们到底在经历些什么?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由心理问题就医途径聊起,谈到了很多儿童表现出的各种各样的躯体化症状及其心理成因,也聊到了不同学科和专家对于儿童期抽动症的研究和观点。 纪录片《闪闪的儿科医生》第三季第5集是我们本期播客讨论的主要内容,片子前半部分集中呈现了2个青少年的案例。青春期的孩子们在情绪情感方面往往会表现出敏感、冲动,时而自我中心,时而又脆弱无助的状态,让成人琢磨不定,又爱又恨。片子里的2位少年因各自不同的原因服用了过量的药物或化学物质,在医院的急诊科,我们看到了他们主动求助和求生的渴望,但我们也能真切的看到他们仍深陷痛苦的漩涡,那些来自成人世界的控制、焦虑、不理解甚至是攻击和伤害,也在深深的刺痛他们还未成熟的心智。 在纪录片中医生们对“非轻生性自伤”进行了科普:是指个体出现不被社会认可,无明显自杀意图,在意识层面故意伤害自己的身体,且不会造成致命危险的一系列的反复、故意、直接、多样的行为表现。过量服药和服用非食用的化学试剂都是一种非轻生性自伤的行为,在片子里我们看到了孩子们被救治的过程,而在播客中,吾爱的伙伴们则尝试站在这两位少年的视角,思考和理解他们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内心痛苦。究竟是家庭的因素?学业的压力?还是生长发育的困扰?让那么多风华正茂的少年们,选择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才能获得平静和喘息。 希望我们本期的讨论能够带给听众不同的视角,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不仅仅是需要解决和搞定的“错误”,孩子们想要通过这些问题行为向我们诉说什么,他们的主观世界到底在经历怎样与众不同的风暴,或许也是我们真正该思考的! 音频导航: 00:04:24:儿童心理问题就医的路径,中医科和心理科的联合问诊 00:08:50:药物过量和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00:13:16:反复服用化学试剂的男孩:奇怪行为引发的疑问与担忧 00:22:10: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 00:26:34:孩子的生命力与父母的忽视:探讨精神上的死亡与痛苦 00:31:02:孩子的需求与家长的反应:父母能否真正看到孩子 00:35:25:过量服药、躯体化症状,孩子们到底怎么了? 00:39:54:服药与割伤:孩子表达痛苦的不同方式及其心理内涵 00:48:45:精神疾病给孩子带来的痛苦与挑战:家长和医生的视角 共读伙伴: 艾依   小王子   她她tata

    54 分鐘

簡介

吾 · 爱(公众号:吾爱 BE IN)团队由几位心理辅导和咨询行业的从业者组成,我们围绕人的内在精神成长主题,选取国内外优秀绘本或书籍,以自由联想的方式畅所欲言。 联系邮箱:64199260@qq.com 微信公众号:吾爱 BE IN 小红书账号:吾爱 Be&In 播客收听平台:【国内】苹果播客,小宇宙,喜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