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公社

周可:华南理工大学教师,曾兼任《新周刊》杂志执行总编。 孙珉: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美学和艺术学理论学者。

  1. 2 DAYS AGO

    2025 EP.112 巴黎最好逛的,为什么确定一定以及肯定是墓地?

    【聊天的人】 周可,B站UP主“可可周老师”,播客 “美学公社” 主播 赵渌汀,B站UP主“巴黎姆学研究院”,播客“巴黎啥都研究院”主播 【时间轴】 00:40 和我互关的UP主来了 02:08 北方口音从何而来? 07:20 假装在巴黎,骗一个算一个 09:30 国外旅行,首选法国 10:54 法国墓地有多好玩?两名“墓地资深玩友”为你解答 11:26 先贤祠,法兰西文化的精神图腾和庙堂 16:02 法国经典鄙视链:去卢浮宫的,比去奥赛的人low? 17:30 卢梭和雨果,学文学的人都想去看看他们的墓 19:21 我去先贤祠看左拉 20:49 卢梭和左拉的墓一样,都是从外地迁至先贤祠 22:17 能否进驻先贤祠,是衡量法国名人地位的重要标准 22:57 先贤祠里的“随迁户”:“法兰西女侠”西蒙娜·韦依和她的丈夫安托万·韦依 24:54 因为巴黎公社墙,拉雪兹神父墓地在中国爆火 28:01 法国超现实主义+情色文学教父阿波利奈尔,安眠于拉雪兹墓地 30:23 拉雪兹墓地“资深墓友”:闭上眼,我能找到通往墓碑之路 31:36 墓碑之吻:王尔德和波伏娃碑前的口红印,到底都是谁印上去的? 33:14 王尔德的离经叛道,本质上是“观念性出格” 36:01 40岁前不听肖邦证明你很无趣,40岁后听肖邦证明你是卢瑟 37:22 肖邦墓前,有人拿自己弹好的曲子放给肖邦听 38:08 吉姆·莫里森的墓前,90%是美国年轻人 40:33 巴黎两大黄金时期:一战前的“美好时代”、二战后的“光辉三十年” 42:09 巴黎的本质不是浪漫,巴黎本质是精英 43:35 奥斯曼铸造现代巴黎——一个让小偷不好躲藏的国际首都 47:17 和波澜壮阔的城市发展相比,墓地为巴黎永远画上句号 48:44 苏珊·桑塔格之墓:21世纪“头号精法分子”,安眠于黑色大理石下 51:01 读书在和死人打交道,去墓地是和活的精神制造连接 52:54 逛墓地极其费腿,建议做好攻略再出发 53:23 萨特和雷蒙·阿隆:生前亦敌亦友,死后一南一北 58:02 80年代的中国,喜欢萨特就是“政治正确” 01:00:19 当小众爱好变成大众偶像,热情就不在了 01:03:26 波伏娃在中国的爆火,有点像80年代的萨特 01:03:53 在法国,有10000+女性比波伏娃更先锋 01:06:05 法国妇女解放运动是百花齐放,而不只是波伏娃“一枝独秀” 01:07:35 波伏娃,300多次国际旅行的“大航海家” 01:08:58 波伏娃为我做好“广岛攻略” 01:12:27 从蒙马特到蒙帕纳斯:巴黎知识分子百年迁徙简史 欢迎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 ​扫码进群可参与交流互动 ​

    1h 13m
  2. 1 SEPT

    2025 EP. 111 超现实先驱的家园——尼德兰艺术漫谈(上)

    【本期福利!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并后台留言 “微信群”,即可进群参与交流,关注公众号并后台留言:“荷兰人”,即可获取完整版音乐专辑~~~】 在北方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地区的艺术家们用他们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造就了欧洲风俗画的风潮。与意大利的崇高与超越感不同,以维登为代表的肖像画作品赋予人物一种令人触手可及的生命感,无论是庄重的宗教主题,还是道德寓意的呈现,都充满了戏剧性与张力,让观者仿佛进入了画中的世界,扬·凡·艾克的《根特祭坛画》和《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更是在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梅姆林、博斯等人的祭坛画则成为尼德兰绘画的又一经典代表,突破传统宗教画的悲悯情感,以世俗现实主义的笔触将天与地、神与人、现实与幻想融为一体,就像低地国家似乎无缝连接的天空与大地。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风情孕育了这一群超现实主义的先驱。 今天,我们将与两位老师一同穿越这片艺术的沃土,探索尼德兰画家如何在空间与时间之间展现别具一格的奇异景象,共赏这片土地独有的艺术语言。 封面:扬·凡·艾克《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片头:1-02 Wagner_ Der Fliegende Holländer – Overture 片尾:1-02 Wagner_ Der Fliegende Holländer – Overture 欢迎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 扫码进群可参与交流互动 ​

    32 min
  3. 31 JUL

    2025 EP. 109 新旧交叠下的世界——英国艺术漫谈(中)

    【本期赠书福利!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并后台留言“抽奖”,即可参与肯尼斯·克拉克的《风景入画》书籍抽奖!关注公众号并后台留言 “微信群”,即可进群参与交流,关注公众号并后台留言:“阿尔比恩”,即可获取完整版音乐专辑~~~】 工业革命的轰鸣声拉开了英国新时代的帷幕,蒸汽机带着城市吞噬过去的田野,西方文明在剧烈的震荡中重塑。而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中,英国艺术悄然发出自己的回应。透纳以奔涌的光线和锐利的笔触,将艺术推向现代的边缘;而另一端,拉斐尔前派的米莱斯等人,则回身望向过去,描绘出人与自然之间新的张力,从古希腊与古罗马的神话与诗歌中汲取灵感,试图用过去的智慧回应当下的困惑。 在他们的画布上,时间被折叠,死亡与再生、理性与感性交织成象征与真实共在的艺术图景。有人向前行,也有人执意回望,从历史深处挖掘文明的原型,正是这种对“未来”与“过去”的双重凝视,构成了19世纪英国艺术巨变中独特的锐利与清澈。 今天,我们将跟随两位老师的讲述,走进这段时代裂缝中的艺术时光,感受英国如何在新旧交汇之际用画笔捕捉文明的回音。 封面:約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战舰号》 片头:01 Fantazy 片尾:02 I. Aire 欢迎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 扫码进群可参与交流互动

    30 min
  4. 15 JUL

    2025 EP. 108 日不落的率真与优雅——英国艺术漫谈(上)

    【本期福利!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并后台留言 “微信群”,即可进群参与交流,关注公众号并后台留言:“行星组曲”,即可获取完整版音乐专辑~~~】 在欧洲大陆的艺术风暴已然席卷之时,英国以一种“晚到”的姿态缓缓登场,带着启蒙主义在沉静之中酝酿出别样的锋芒。从雷诺兹庄重典雅的皇家学院派肖像,到霍加斯针砭时弊的社会风俗画,人物神态间那股捕捉人性深处的灵动,让走进英国皇家肖像馆的观者一眼难忘。转入庚斯博罗笔下的《蓝衣少年》,自然主义的笔触中透出轻盈、温和与含蓄的风雅,一种近乎英式幽默的从容洒落纸上。而到了19世纪,透纳等则将画布推向了人与自然对话的边界——在他笔下,风暴、海浪、天光混融成诗,构建出英国那引人晕眩、令人沉醉的风景画世界。 英国艺术,像极了那些举止从容的英伦绅士,在率真与克制中呈现出无穷无尽的优雅,也在温和的表象之下暗藏力量。今天,我们将跟随两位老师的脚步,一起走进这片既沉稳又柔和的日不落帝国,在肖像与风景之间,聆听英国绘画低语般的光芒。 封面:威廉·霍加斯《时髦的婚姻》 片头:01 Holst_ The Planets, Op. 32, H 125 - Mars, The Bringer Of War 片尾:01 Holst_ The Planets, Op. 32, H 125 - Mars, The Bringer Of War 欢迎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  扫码进群可参与交流互动

    28 min
  5. 14 MAY

    2025 EP. 106 阳光下的欧洲船锚——西班牙艺术漫谈(上)

    【本期赠书福利!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并后台留言“抽奖”,即可参与毛姆的《西班牙主题变奏》书籍抽奖!关注公众号并后台留言“微信群”,即可进群参与交流,关注公众号并后台留言:“西班牙花园之夜”,即可获取完整版音乐专辑~~~】 在欧洲的西南尽头,西班牙像一只探向大西洋的船首,将大陆文明的种子播向辽阔的大西洋和世界。地理的边缘感,并未让它沉寂,大航海时代的风帆扬起,开启了属于西班牙的黄金百年,也将这片土地上的艺术与文学推向鼎盛。 走进马德里的普拉多美术馆,委拉斯盖兹、戈雅与格列柯的画作静静陈列其中,从文艺复兴的余晖到百花齐放的繁盛图景,观者宛如步入一部光与影交织的史诗,在浓烈的光影与超越画框的空间构图中,感受那宗教与文明的融合交汇。西班牙,就像是被阳光亲吻过的边界,既遥远,又辽阔,在陆海文明的交汇处焕发出持久而复杂的艺术光辉。 今天,我们将跟随两位老师的脚步,走进普拉多美术馆的恢弘殿堂,穿行于令人晕眩的阳光之中,一起探寻这个地处边缘却始终面向世界的国度,如何以自身独有的方式,书写一段属于大西洋时代的文化篇章。 封面:diego rodriguez de silva velazquez《宫娥》 片头:01 Falla_ Nights In The Garden Of Spain - En El Generalife 片尾:03 Falla_ Nights In The Garden Of Spain - En Los Jardines De La Sierra De Córdoba 欢迎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 扫码进群可参与交流互动

    34 min

Ratings & Reviews

5
out of 5
2 Ratings

About

周可:华南理工大学教师,曾兼任《新周刊》杂志执行总编。 孙珉: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美学和艺术学理论学者。

More From 荔枝播客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