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啤酒,是男人版的口红经济吗?来自小北读财报。
三季报已经披露完毕,从一级行业分类看,除了跟房地产有关的行业业绩不好,剩下的业绩负增长的基本都是消费类的。轻工制造,商贸零售,食品饮料,医药生物,这四个曾被打上刚需和抗周期标签的行业,今年前三季度收入净利润全部下滑。那么,历史上什么时候出现过这种消费类的公司业绩明显下滑的情况呢?
我提取了2001—2025年三季报的数据,发现这25年里只有今年三季报出现了食品饮料板块营收下降的情况。2014年前三季度食品饮料板块营收同比增长2.71%,这是2001—2023年的最低增速;然而,2024年前三季度,食品饮料板块营收增速降至2.11%,今年前三季度则直接负增长,增速为负2.14%。这是在去年低增速基础上的负增长。
今年食品饮料板块营收首次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白酒营收下降。整个食品饮料板块中,白酒一直以来都是贡献营收最多的细分行业,以2025年三季报为例,食品饮料板块总营收8326.90亿元,其中白酒贡献了3366.55亿元,占比40.43%。因此,即使白酒营收下降6.26%,减少了224.77亿元,也能使得食品饮料板块营收下降2.14%;分量越大,给整体带来的影响越大。
茅台今年的中报里提到:白酒行业正处于宏观经济周期与产业调整周期的双重叠加时期,未来发展虽面临不少挑战与压力,但有利因素强于不利因素,总体发展态势依然向好。
各种属性的叠加让白酒特别是高端白酒的需求弹性非常大,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时候,它们会获得市场给它们的高溢价,营收快速增长;当需求疲软的时候,它们因附带的各种属性受到的冲击也会最大。但是在白酒营收下降的同时,有一个酒的品类实现了增长,那就是啤酒。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规模以上啤酒产量在2020年达到低点3411万千升以后便开始回暖,这几年的啤酒产量都维持在3500—3600万千升之间。这让我想起去乐惠国际调研的时候公司领导的一些观点。
第一,啤酒在中国市场是刚需。啤酒跟白酒不一样,2024年规模以上企业白酒产量相比于2016年的峰值1300多万吨,已经下降60%多。白酒保质期长,不知道社会上有多少库存;但是啤酒保质期通常在6-12个月之间,比如青啤雪花大乌苏等普通啤酒,而精酿啤酒的保质期通常会更短。所以从产品保质期看,啤酒行业的周转周期更快,行业出清也会更快。
第二,啤酒还存在消费升级的空间。这就不得不说起啤酒是男人版的口红效应。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买房换车出国游这种大额支出实在不敢冲动支付,但是消费者依然具有犒劳自己提振情绪的基本需求,这个时候单价不高、但是情绪价值高的产品,就有了立足之地。
上千块钱一瓶的白酒舍不得喝,但是把5块钱一瓶的普通啤酒替换成15块钱一瓶的高端啤酒,还能付得起。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今年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和珠江啤酒都表示越是利润率高的高端啤酒,反倒卖得越好。从全行业看,虽然如前所述2018年起啤酒行业的产量就滑落到了4000万千升以下,但是如下图所示,2021年以后啤酒板块的营收比往年都要多。
这反映出啤酒行业产品结构在升级,消费者喝得量少了,但是喝得更贵更好了,量跌价升。除了解乏放松身心的作用,啤酒也有一定的社交属性,小酒馆里几个人凑一块喝精酿侃大山也是社交的一种方式。
中高端啤酒跟白酒相比算不上贵,满足了消费者在大额消费缩减的背景下寻找低价慰藉品的需求,花最少的钱,获得最大的情绪愉悦,何乐而不为呢?微醺的状态介于控制和失控之间,在微醺的状态下人更容易放下戒备心理,身体也会更放松,跟别人聊天也不会被理性拘束,这可能就是酒桌文化存在的底层逻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