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文基地台

臺灣文學基地

「臺文基地台」是由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基地(臺文基)所經營的Podcast節目。與你分享關於寫作者和閱讀的新鮮事,將時下創作與閱讀的訊息發送給大家。 本月大村民|分享作家駐村的生活、計畫、創作及關注的議題。從駐村體驗聊到生命經驗,從創作歷程談到生活瑣事,讓讀者更貼近作家日常,也讓文學成為你我的日常。 隱藏版包廂|在臺文基地台裡的小包廂,作家與主持人聊些隱藏版話題! 已讀總是要回|主持人與受邀作家交換書籍閱讀,用「已讀」回應「交換」,在討論閱讀心得、分享觀點中,一起深入作品。 「臺文基地台」每週五更新,為你帶來精彩、有趣的創作故事!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20/01/2023

    S2EP12 - 【隱藏版包廂】臺灣可以貢獻世界文學什麼角色?Ft. 林巾力館長

    臺文基地台的聽眾有福了!這一集我們迎來了開播以來「最重量級」的來賓,AKA國立臺灣文學館的新任館長──林巾力館長。巾力館長對臺灣文學有什麼樣的見解,對博物館又有什麼樣的想像?而作為創館以來首位女性館長,巾力館長期待自己成為什麼樣的館長、為國立臺灣文學館帶來什麼呢? 這一集的【隱藏版包廂】,讓我們同為「師大臺文人」的值日生──鄭清鴻主編──的腳步,走進這一間線上小包廂,與巾力館長從相識談到論文、從文化認同聊到國際接軌、從文學轉譯談到作家駐村,推心置腹的「館長老實講」,還不快點聽起來嗎!? 在主持人清鴻看來,總是活力充沛的巾力館長談到這些年所接觸的各種挑戰,其實源自於「臺灣文學可以為臺灣做什麼?」、「臺灣文學這個學科,可以為臺灣社會做些什麼?」的焦慮,因而國立臺灣文學館──具有研究、典藏、推廣、公共等複合任務的博物館──就成為了解決焦慮、實現理想、探索未知的重要所在,而許多的「怎麼辦?」,也在臺灣文學與社會的互動之間,找到答案。 好奇巾力館長擘劃的藍圖嗎?臺灣文學如何擔負起「外交」的責任,向國際訴說臺灣的故事呢?而博物館又該怎麼落實循環經濟與永續發展?一起進入這間【隱藏版包廂】,聽聽館長怎麼說!

    43 min
  2. 06/01/2023

    S2EP10 - 【本月大村民】在寫作中體現個人、社會和生態的關係Ft. 王學慧

    這集蒞臨臺文基地台的是來自美國的作家王學慧(Laura Wang),她在2022年歲末住進臺文基繆思苑擔任駐村作家,帶著個人對「跨文化」、「跨語言」經驗的體悟,Laura將透過她在臺北學習插花的經驗,與讀者一起探索文字理解與五感體驗之間的變化。 已在臺灣居住超過1年的Laura,目前正國際學校裡擔任化學老師,不過在教學之外,她也累積許多詩、散文、短篇及長篇小說創作,儘管華語讀者可能對「Laura Wang」或是「王學慧」不是那麼熟悉,但事實上,因家學淵源,Laura具備扎實的中文表達能力,創作則以英語為主,包括短篇小說「Teenage Demons」(《Lady Churchill’s Rosebud Wristlet》,2022)、「Fusion」(《Grist》,2019)等作品發表於文學報刊上,曾獲《Pigeon Pages》雜誌2021年短篇小說首獎的「This Delicate Stage(這個細緻的階段)」則透過富有詩意的魔幻場景,來與讀者探悉環境議題,令人印象深刻。 為什麼1988年出生於美國的Laura會長時間學習中文呢?而她又為什麼會來到臺灣、來到臺文基擔任駐村作家呢?跟著臺文基地台的特約值日生──葉佳怡──的腳步,讓我們一起從Laura的生命經驗中尋找蛛絲馬跡,認識她的創作風格與文學觀點,也透過這段跨文化、跨語言的創作歷程,看見創作者與世界、與土地之間的互動關係,聊聊移民經驗、文學創作與五感體驗吧!

    40 min
  3. 30/12/2022

    S2EP09 - 【本月大村民】「回家的聲音聽起來像什麼」Ft. 蘇美玉

    左手創作影像作品,右手創作繪本,多才多藝的創作者蘇美玉,在歲末帶著全新的繪本創作故事來到臺文基駐村,透過十分詩意的命名──「住在月亮裡的魚」──這部作品處理的是世代、家鄉,以及母子之間的對話。 其實美玉過往的幾部作品,包含在短片《回家作業》(2013)裡描繪關於知識、願望和親子之間的溫馨故事、紀錄片《魚路》(2020)則談到返鄉、養殖業與家庭的議題、繪本《起風的日子》則涉及了雲林口湖鄉成龍村的歷史記憶與經驗。透過不同媒介形式、從不同的方向出發,美玉與讀者一起探索了「回家經驗」。不過,從影視作品到繪本創作,美玉如何看待不同的創作經驗呢?而這段創作歷程又是如何回應美玉所關注的議題? 什麼樣的機緣,讓美玉開始跟著田桑卿老師學臺灣漢文?獨立創作繪本時,又遇到了什麼困難呢?而繪本創作計畫「住在月亮裡的魚」,一方面介紹了臺灣早年戰爭時期的常民生活與文化外,繪本左翻與右翻時,也開展出不同的故事軸線,不僅只是增添閱讀趣味,也在長輩的生命形象、家族成員與命名等議題中加深了閱讀層次,讓不同年齡、不同生命經驗的讀者,都能在繪本產生連結與迴響。 從《彙音寶鑑》、防空洞到都市空間的反思,美玉都在想些什麼?「住在月亮裡的魚」的發想緣起,與創作過程中的奇妙經驗,一起來聽聽這一集的【本月大村民】,和美玉一起聊聊這些與「家」有關的經驗吧!

    39 min
  4. 23/12/2022

    S2EP08 - 【本月大村民】黑黑的房子裡有什麼聲音Ft.鄭琬融

    近年來十分受矚目的詩人鄭琬融,來到臺文基駐村了!!包含獲得了楊牧詩獎肯定的詩集《我與我的幽靈共處一室》(2021),近年屢獲文學獎、創作補助的琬融,帶著她的「骷髏狀的人馬」組詩寫作計畫,在臺文基繆思苑裡,思考黑暗、女性與居住(或是處境)問題。 在臺文基地台中,琬融與聽眾分享了「骷髏狀的人馬」的構想,原來,作為下一本詩集《黑夜的繭》(暫訂題名)中的第三輯(第一、二輯則分別是「暗光鳥」、「乾癟哺乳」),因此,「骷髏狀的人馬」將會在「自然/城鄉的邊界」、「女性身體」之後,談到在都市裡佝僂、掙扎生存的人們。 與琬融來到臺北這個城市生活的經驗結合,在《黑暗的繭》中,詩人也嘗試從在臺北對氣候的適應、對居住空間的適應以及所見所聞等,去思考「黑暗」在深不見底的、避諱的、曖昧朦朧的抽象概念之外,是不是還有另一種「認識黑暗」的方向。例如「黑暗觀光」的概念,其實突顯了凝視黑暗的另一種方式。 而回顧琬融在臺北的租屋經驗,與在臺文基繆思苑的生活體驗,也形成了極端的對比,在這樣強烈的身體與空間感受之下,「骷髏狀的人馬」將呈現出什麼樣的都市掙扎光景呢?從《我與我的幽靈共處一室》到《黑暗的繭》之間,琬融的思想軌跡又是如何鋪衍的呢?一起聽聽這一集的【本月大村民】,從自然書寫、黑暗觀光到電影《柏格曼的島》,詩人都在想些什麼?就讓我們跟著琬融一起用「五感」來「敘事」吧!

    43 min
  5. 16/12/2022

    S2EP07 - 【本月大村民】「兩腿之間有些騷動」Ft.許恩恩

    本期第一位入住臺文基繆思苑的駐村作家許恩恩,帶著她的「等待月經」寫作計畫,來到臺文基地台,和大家分享這28天在繆思苑等待月經的生活體驗和寫作心得。受社會學科的學術訓練,也曾在議員、行政院唐鳳政務委員辦公室服務,長年發表報導及評論為主的恩恩,自稱是文學路上的菜鳥,然而近年來她的創作已獲許多肯定,包括短篇小說〈洗腳〉(收錄於《異質邊界:110年高雄青年文學獎得獎作品集》)等作品,均展現出作家對身體、對社會、對議題等敏銳的感知。 自稱「寫月經寫出新高度」的恩恩說明,「月經」這個「符號」在文學作品或是社會經驗的描述時,通常是作為「配角」一般的存在,然而,從少女時期的「初經」來潮,到中年以後的「更年期」來到,在這之間「月經」其實佔用女性身體感受的時間非常長,而儘管「月經」另有「生理期」的別稱,但事實上,女性在這段過程中的每一天,都是「生理」時期。 用這樣深刻的出發點,恩恩以生理週期設定了28日的駐村體驗,期待透過對身體經驗的記述、對文學及影視作品的爬梳、及與歷史建築空間的對話等方式,描繪女體生理週期的五感與城市、制度、時間、文化與社會結構互動的觀察紀錄。 另一方面,駐村期間恩恩安排了四次主題各異的工作坊,包含影視作品、故事工作坊、座談經痛與寫作等等,每週一篇的散文寫作、每週一次的工作坊活動,這樣的安排和生理期的身體感是否相銜接呢?而這四次的工作坊,是否有生理男性參與?他們又對恩恩的28天駐村體驗產生了什麼影響呢?

    40 min
  6. 09/09/2022

    S2EP06 - 【本月大村民】日常是否就是一種運動 Ft.梁莉姿

    創作力非常旺盛,寫詩、寫散文,也寫小說的梁莉姿,來臺灣文學基地駐村啦!! 最新出版的小說集《日常運動》還在如火如荼的宣傳中,梁莉姿這次帶著極短篇小說「運動與日常的距離」創作計畫進駐繆思苑,這兩部小說作品,雖然從題目上可以看出延伸和呼應,但是短篇與極短篇、從「運動」到「距離」的量測,以及故事背景從香港帶到臺北等等,帶領讀者看見莉姿在「日常」與「運動」之間的辯證。 從2019年開始長達3年漫長的寫作,期間不斷的動搖與自我懷疑,到作品通過出版社問世後,將近3個月的時間在一場接著一場的讀者分享活動、訪談中渡過,這也是身為一個寫作者的「日常運動」。莉姿是如何在「日常」當中解釋、去回應這場「運動」呢?這個過程會不會讓她產生了新的矛盾與拉扯?而在面對訪談、面對讀者時,作家也曾因重覆回應同樣的問題而感到辛苦嗎?她都是怎麼看待自己身為作家的這些「日常運動」的呢? 去年才來到臺灣求學的莉姿,在臺灣是不是也觀察到一個類似「後運動」的寫作社群漸漸在臺灣成形?她如何理解在臺的香港創作者,在寫作、在其他面向上的對話關係呢?莉姿其實也時常對自己提問,嘗試去區分出是「想寫」還是「必須要寫」的責任感。她談到,許多在臺的香港創作者,嘗試著透過書寫去回應香港發生的事情,其中可能有些人是為了自由的寫作而離開香港,但是當思考觸及作品的讀者,甚至是要用什麼語言去思考寫作本身時,就會產生一個有趣的悖論──這樣的寫作還是自由的嗎? 莉姿在寫作時都在想些什麼?而「運動」與「日常」之間的距離又該用什麼方式去體認呢?讓我們跟著莉姿的腳步,一起踏進「運動」,看見那些幽微的、唐突的、關於身體的、關於記憶的「日常」吧!

    41 min

Ratings & Reviews

4.7
out of 5
19 Ratings

About

「臺文基地台」是由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基地(臺文基)所經營的Podcast節目。與你分享關於寫作者和閱讀的新鮮事,將時下創作與閱讀的訊息發送給大家。 本月大村民|分享作家駐村的生活、計畫、創作及關注的議題。從駐村體驗聊到生命經驗,從創作歷程談到生活瑣事,讓讀者更貼近作家日常,也讓文學成為你我的日常。 隱藏版包廂|在臺文基地台裡的小包廂,作家與主持人聊些隱藏版話題! 已讀總是要回|主持人與受邀作家交換書籍閱讀,用「已讀」回應「交換」,在討論閱讀心得、分享觀點中,一起深入作品。 「臺文基地台」每週五更新,為你帶來精彩、有趣的創作故事!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