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Never give up Bookstore

您好, 歡迎來到《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本Podcast內容由企鵝不捨小書房團隊提供,音頻由NotebookLM生成 預計正式開始更新後 每週一到五為《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日更專欄 每週六為《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周更專欄 寫寫故事, 說說啟發, 從歷史與文學中學習, 在未來與新知中成長 希望您會喜歡, 也謝謝您陪伴我們一同成長 ------ 《啟發日記》發想緣由|寫給未來,也寫給此刻的我們 在這個資訊充沛而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我們選擇每天慢一點,靜一點,真一點。 《啟發日記》不是什麼宏大計劃的產物,它只是我們每天對生活多看一眼、對某個瞬間多想一下,然後儘量誠實記錄下來的心情與觀點。 我們談的,可能是一個故事、一段對話、一則書中的想法,甚至只是一個日常物件的靈光瞬間。 這些文字未必對所有人都有用。它們不是什麼人生指南,也沒有標準答案。但它們來自我們每天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也來自我們願意與世界建立關係的嘗試。 我們相信,一切平凡的事物都有它的偉大之處,觀察本身就是一種體驗;而書寫,是讓內在更清楚、讓日子不白過的一種方式。 我們不完美,也沒有期待留下什麼成功秘訣。 我們只希望,若干年後,當孩子們有一天偶然翻到這些日記,可以知道— 哇! 原來爸爸媽媽當年是這樣看世界的, 原來他們曾經這樣學習、這樣懷疑、這樣相信, 原來他們不是在教我們怎麼活,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一點一點活出他們相信的模樣。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是我們想嘗試紀錄生活的努力,寫給家人,寫給自己,寫給朋友,也寫給未來的我們。 ------- 《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是一個書信式專欄。 用歷史與文學的眼睛,看見今天的人生選擇。 您遇過的人生難題,他們也曾經歷過。 我們每週寫一封信,從現代人的日常困境出發,翻閱歷史與文學中那些曾掙扎過的角色,看看他們在當時是怎麼選擇、怎麼思考的。 我們不提供標準答案,但希望能陪您一起,在迷惘的時候找到一點抓手、一點力量。 也歡迎您來信,說出您的問題。 讓我們一起在舊時光裡尋找新的方向。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1H AGO

    啟發日記D94 『持續買進--資產』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資產」。 在這本《持續買進》中,作者尼克.馬朱利(Nick Maggiulli)提到一個財務轉捩點:當我們開始用「錢賺錢」取代「人賺錢」,才真正踏上財務自由的路。 年輕時我們靠的是體力、知識、人脈打拼,每一塊收入都是用時間換來的。 但理想的財務未來,應該是讓我們辛苦賺來的錢,也成為我們的夥伴,幫我們創造源源不絕的現金流。 這並不神秘,其實是一場「因為我們都會變老」的資源轉換。。 第一層啟發|你的薪水在哪裡消失了? 書中列出五種常見的「收入流向」: 消費(支出):轉換為滿足當下的生活,短暫快樂,沒有留存價值。 儲蓄(銀行):安全但不增值,對抗不了通膨。 投資(資產):可能增值,也有風險,但長期來看是財務自由的關鍵。 借貸(債務):如果收入用來還債,實際是過去的支出在吃未來的錢。 重投自己(教育、技能、人脈):雖不是立即可見的資產,卻能提升未來的收入能力。 當你賺到 100 元,它會自動往某些管道流去。你選擇的「分配比例」,也許就決定了你未來的財務風景。 第二層啟發|賺得多,不如轉得好 我們常見一些人年收入百萬,但存款近零;也有人月薪四萬,卻能累積不少資產。 差別可能在於——是否把收入變成會工作的資產。 作者強調,不只是投資股票或不動產,而是養成「資產導向」的思維: 買一個會替你賺錢的生意,而不是只買一支好看的名牌手錶。 購買一項可以轉租的設備,而不是一件只放在櫃子裡的收藏品。 投資於自己創業的機會,而不是只消費別人的創意。 這是一種「所有權思維」——不只是消費,更是擁有。 這些概念讓人想起股神巴菲特,他只買打折的二手車,對他來說車子只是代步工具,寧可把錢省下來做投資,用複利效果來把錢放大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書中,作者也留下這句提醒: “You work for your money. Then your money works for you.” 與其羨慕別人的被動收入,不如重新設計自己的金流分配方式。 讓收入不只是用來活下去,而是有機會為了創造資產,讓你活得更自由。 你呢?你的收入目前大多流向哪裡? 你是否有在思考,如何讓錢替你工作?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祝你今天也有充實的一天!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2 min
  2. 1D AGO

    啟發日記D93 『持續買進--本金』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本金。 前陣子在整理家裡的時後,發現了一個存錢筒。 那是我女兒用來存零用錢的罐子,裡面還有幾枚硬幣,清脆作響。我一時心血來潮,把它搖一搖,拿去倒出來數,總共是 $108 元。 雖然不多,但這些錢帶我回到了一個重要的概念:所有的複利魔法,都必須有「本金」才能開始。 在我們的理財教育中,「投資」往往是最吸引人的關鍵詞——股票、基金、ETF、AI選股、財富自由……每一個詞都充滿了想像力與快速致富的誘惑。 但《持續買進》作者尼克.馬朱利(Nick Maggiulli)提醒我們:「在你有足夠本金之前,儲蓄的效益比投資來得更大。」 這樣的觀念也帶來給我們兩個不同層面的啟發。 💡第一層啟發|儲蓄,是投資之前的行動順序 假設你只有兩萬元資金,就算年報酬率是 10%,一年也只是賺兩千元。但如果你每個月能多存五千元,一年就能增加六萬元。對資產成長的影響,根本是數十倍等級的差距。 這也正是為什麼作者說,在資產規模還小的階段,與其鑽研投資技巧,不如養成穩定儲蓄的能力。 投資靠的是本金去滾動報酬,而儲蓄靠的是行為模式的積累。當你連「每月存三千」都做不到,卻想靠「年化 15% 的投資績效」來冒著風險致富,其實邏輯上就是有點本末倒置了。 💡第二層啟發|收入、行為與槓桿的排序 當我們把財務自由看作一場旅程,就會發現這條路其實有一個內在順序: 收入 → 儲蓄 → 資本 → 投資 → 資產成長 這也意味著,不同階段的人,有不同該專注的焦點。 對一個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來說,與其投資報酬率是 5% 還是 7%,更關鍵的反而是「怎麼讓月收入從三萬變成四萬」,或是「怎麼改變消費行為,讓每月多存下兩千」。 而這正是儲蓄的另一個價值:它讓你看見自己的行為槓桿,而不只是數學報酬率。 當你越來越清楚自己的花費節奏、風險承受度與儲蓄能力時,你的投資也才更有底氣與自由。 也許你透過投資自己的能力上升,薪水增加而能存下來的數目,遠遠的超過以小本金進行投資帶來的收益。 關於這些啟發,有一句簡單的話可能適合用在這邊: 投資是乘法,儲蓄是加法裡的第一步。 你得先有數字,才能開始運算。 你呢? 你曾在哪個時刻,體會到「本金」的重要性? 或是,你也曾焦慮於還沒開始投資,就怕錯過機會? 期待聽聽你的故事。祝你有個穩穩的、積累的一天!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0 min
  3. 2D AGO

    啟發日記D92 『持續買進--比較』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比較」。 本周五天我們將圍繞著一本《持續買進》,聊聊這本書帶來給我們的五個啟發面向. 今天我們從一個問題出發. 請問有多少的錢會讓您覺得財務自由? 在《持續買進》這本書裡,作者Nick Maggiulli(尼克.馬朱利)提到一個經典調查: 「你認為要年收入多少才算有錢?」 年收入 3 萬美元的人說是 5 萬,5 萬的人說是 10 萬,10 萬的人說是 20 萬……無論在哪個階段,人們幾乎都覺得「再多一點點就好了」 “you always think you need a bit more.”。 人們想要的也許不是資訊,而是尋求某種心理上的比較: 我是不是還站在這個世界的上層? 那一刻,他突然明白一個道理: 「在金錢的世界裡,你永遠都可以找到比你更富有的人。」 「如果你只往上比較,那你永遠不會感到富有。」 這讓我們想到另一位作家摩根.豪澤爾在《致富心態》裡分享的經典故事: 一位剛買遊艇的富人,邀請朋友準備出航時欣喜萬分。直到他看到隔壁泊了一艘更大的遊艇。原本的喜悅瞬間消失無蹤。他沒有變窮,船也沒有縮小,但他的快樂卻被比較偷走了。 這些故事都提醒我們:我們的需要可能來自於比較,我們真的有想過自己的需要嗎? 第一層啟發:我們不自覺地用「比較」來確認自己的位置 但如果比較的方向只朝向「更好、更大、更多」,那就像無止盡的階梯,爬得越高,只會更累。即使你今天已經比昨天富有,只要一比較,就會覺得不夠。 與其讓「比較」決定你的情緒,不如反問自己: 「我現在的生活,已經比從前的自己更好了嗎?」 「我做的選擇,是我想走的路嗎?」 我每天花的時間, 有讓我短短的這一生更有意義嗎? 第二層啟發:比較的轉向——從競爭,到回望,再到理解「自由」 比較不是不能有,但我們也許都要試著問自己比較的盡頭是什麼? 如果你追求的是財富自由,那就該問問自己: 我真正想要的是「財富」?還是「自由」? 許多人誤以為有一個數字就能代表自由。但現實中,自由不只是銀行帳戶的餘額,而是你能否選擇你想過的生活方式。 當我們盲目向上比較時,其實也在默默放棄自由—— 放棄了滿足於當下,放棄了自己定義人生價值的能力。 與其追求「沒有止境的財富數字」,不如練習「定義自己的足夠」。 比較讓我們迷失方向,但理解自己想要的自由,會讓我們重新找回人生的舵。 親愛的,我們都希望過上更好的生活,但或許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錢,而是更清楚知道「什麼是我們在意的」。 會不會有一個可能,不是有錢就自由,而是知道什麼叫足夠,才是自由的開始。 你呢?你追求的自由,是什麼樣的模樣? 在比較之中,你有沒有學會轉身,把目光從別人身上,拉回自己心中那個更深的渴望? 期待你的分享,祝你有個自在的一天。 期待聽聽你的故事。祝願你有個美好的一天!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9 min
  4. 4D AGO

    人生千百問W19 『被加入不想參加的社交群組,該怎麼退出?』

    📩 讀者來信 小書房您好: 最近我被加進了一個群組,是某個以前認識但其實沒很熟的圈子。裡面大家很熱絡,但我總覺得格格不入。 本來想靜靜待著,但每天訊息跳不停、也常被點名回應,讓我壓力越來越大。 我有點想退出,可是又怕會讓人覺得沒禮貌、太明顯、好像在拒絕整個關係。 可是留著又好累,感覺像在被一點一點磨掉自己。 所以我請問:如果你也不想在群組裡,但又不想得罪人,你會怎麼做? ——還豬格格 💌 小書房回信 親愛的格格您好: 你不是不合群,你也許只是開始意識到—— 不是每個關係都要靠參與維持,也不是每個群體都要你留下。 群組,是現代社交裡最安靜又最吵鬧的地方。 看似自由進出,實則暗藏壓力。退出像是一個按鈕,卻牽動了人際網絡的敏感神經。 這週,我想從三位人物的故事,來談談他們是怎麼面對「被加入、不想參與」這樣的情境。 🧠 一、荀子:重視秩序與原則,果斷退出不合群體 荀子是儒家大師中最強調「人性需教化」的一位。他一生講求秩序、理性與界線感。 想像他被拉進一個熱血青年討論群,裡面天天激進言論、熱議理想主義,他大概三天就會皺眉離開。 他會說:「群體若失其道,則人當自離。」 對荀子來說,與其為了人情勉強融入,不如果斷退出,保全節操與精神秩序。 他退出不是冷漠,而是清楚知道:「不適合的環境,會扭曲判斷,腐蝕本心。」 🪧 如果這個問題問他,他也許會這樣回: 「感謝邀請,但我可能不太適合這樣的話題/氛圍,先行退出,祝大家愉快。」 🥃 二、海明威:沉默觀察、不爭辯也不解釋,靜默斷連 海明威筆下的角色,常常不說、不問、不吵。他自己也喜歡遠離吵雜,親近海與孤獨。 如果他被加進一個「作家創作交流群」,但裡面全是炫耀、拉踩、比較稿費,他大概一句話也不會講。 他不會回應,不會離場,只是慢慢不讀不看,讓對方自己忘記他的存在。 對他來說:「不是所有退出都需要說再見。」 他選擇讓自己靜靜隱形,直到自然淡出。 不是沒有情感,而是更珍惜安靜裡的誠實。 🪧 他什麼都不說,只是漸漸把通知關掉、靜音,默默讓自己從群組裡「消聲」。 🍵 三、小津安二郎:以留白美學慢慢退場,維持禮貌也守住界線 小津的電影從不大吵大鬧,而是以慢節奏、空鏡頭、間接對話呈現情感。 如果他被加入一個「親戚家庭活動群」,裡面充滿轉發、八卦、群策群力的安排,他不會立刻離開,也不會裝熟參與。 他會慢慢淡出,偶爾回個簡單的表情,之後再說:「最近工作忙,暫時退一下,有需要再聯絡。」 他讓人知道你不是討厭,只是「此刻的我,不太適合這裡」。 🪧 他會這樣說: 「最近有點忙,手機通知太多,先暫時退出一下,有事再單獨聯絡我喔~」 這種留白式退出,不讓人尷尬,也不讓自己困住。 親愛的 格格: 不是你玻璃心,也不是你太敏感。 只是你已經意識到——社交,不該是負債。 每個人的容忍度不同,有人習慣群聊,有人需要靜處; 有時候,不想被打擾,是一種成熟的自我保護。 你可以選擇像荀子那樣果斷,像海明威那樣安靜,或像小津那樣溫柔退場。 沒有哪個比較高尚,只有哪個比較適合你。 「你有選擇退出的權利,也有選擇不說明的自由。」 誠實面對自己的界線,也許是社交中最美的一種成熟。 💬 那你呢?你會怎麼答? 你曾經也被加進不想參與的群組嗎? 你怎麼處理?退出了嗎?還是還留著、靜音、裝沒看到? 或許,你也正在群裡掙扎中。 歡迎你留言分享你的選擇。 說不定,群組外的世界,才是真正的你自己。 祝福你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6 min
  5. 5D AGO

    啟發日記D91 『感恩』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感恩」。 最近聽到一個很有意義的故事,我們就從這邊分享起。 2015 年,美國杜克大學的籃球教練在全國錦標賽之前,做了一件讓人印象深刻的事。 他請所有球員,拿起一顆籃球,在上面寫下那些「曾幫助過自己的人」的名字。 那不只是父母或老師,也有人寫下朋友、學長、甚至是陪他在體育館練球到深夜的清潔工。 從那天起,球員們不論走到哪裡,都必須帶著那顆球。有人放在宿舍床頭,也有人抱著它入睡。 每當球隊贏下一場比賽,那些名字被寫在球上的人,就會收到一張來自球隊的親筆便條: “謝謝,我們走過的每一步都有您的陪伴。” 幾年後,這位教練帶領球隊奪得了 1200 多場勝利、五次全國冠軍。 他說:「感恩不是禮貌,而是一種能量。」 第一層啟發|感恩,讓人更強大 在競技場上,很多人以為「勝利」來自技巧與紀律, 但心理學研究指出,「感恩」其實是提升效能的關鍵變項之一。 積極心理學的學者海亞特(Michael Hyatt)曾在書中提出過一個概念: 當人懷著感恩心情去行動時,會同時提升專注、耐心與抗壓力。 因為感恩能讓人意識到自己「不是孤軍奮戰」,而是被支持著。 這樣的心理狀態會悄悄改變行為。 一個心懷感恩的人,更願意承擔責任、更容易看到他人貢獻。 也因此,感恩不僅僅是「柔軟」的德行,它其實是一種極具韌性的力量。 第二層啟發|從「感謝」到「感覺被連結」 海亞特也建議我們,把感恩變成一種日常訓練。 他提出兩個簡單卻深刻的練習: 感恩冥想 —— 在起床與睡前五分鐘,想一想自己「已經擁有的」。 不是思考下一步該做什麼,而是靜靜回顧「今天有誰在我的生命裡」。 那可能是一個微笑、一杯咖啡、一句問候。 感恩日記 —— 每天寫下三件讓你覺得慶幸的事。 不論大事小事,都在告訴自己:世界並不虧待你。 這些練習的目的,不只是讓我們「心情變好」, 而是建立起一種心理上的連結感—— 你會更能看到別人的好,也更容易相信未來仍值得期待。 回頭看那位籃球教練的故事, 他其實不是在訓練球員的技術,而是在訓練他們的心的方向。 當人知道「自己不是為自己一人而戰」, 那份信念會變成永不熄滅的動力。 感恩,並不是被動地說「謝謝」, 而可能是一種主動的選擇——選擇記得那些讓我們有機會變得更好的人。 在這個節奏越來越快的時代, 也許我們都需要一顆「寫滿名字的球」, 提醒自己,無論成功或挫折,我們都不是孤單的存在。 親愛的朋友們,企鵝不捨小書房雖然有臉盲,但我們都會很努力的記得大家, 非常感謝一路給予我們支持和鼓勵的您們。 你呢? 如果讓你也拿起一顆球,會寫下誰的名字呢? 願你我都有充滿感恩的一天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7 min
  6. 6D AGO

    啟發日記D90 『明星』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明星」**。 2025 年 MLB 真實的季後賽裡,大谷翔平再次打破了所有想像。 投手大谷6局10K退場 打者翔平轟出3支全壘打,根本比打電動還要更超乎我們的想像。 人們驚嘆於他的天賦,也不禁產生一個老問題: 如果一支職業球隊裡全是像他這樣的明星所組成,勝率會不會更高? 或是在怎麼樣的遊戲規則下,組成明星隊老闆會覺得更爽? 這個問題,棒球與籃球可能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第一層啟發|「出局數」與「時間」:明星能否疊加的關鍵 棒球與籃球最大的差別,在於遊戲規則的時間軸不同。 棒球不是以時間為單位,而是以「三出局」作為進攻的結束。 這意味著,只要你不被三振出局、只要有人上壘,進攻就能延續。 所以,一個打擊率高、上壘率高的明星,不但不會「搶走別人的機會」, 反而能延長攻勢,讓下一個明星也上場發揮。 也因此,在棒球中,全明星打線理論上是可行的: 九個打者輪流上場,誰都不浪費機會,攻勢能一波接一波。 這是「出局數遊戲」的奇妙之處—— 越強的人,會讓別人有更多表現的時間。 而籃球不同。 籃球是一個被時間切割的比賽, 每場只有 48 分鐘,每個進攻只有 24 秒。 球權有限、出手機會有限,就算球星再多,也不可能同時出手。 因此,當太多明星同時上場,就會比較容易出現所謂的「球權衝突」—— 每個人都需要球在手才能發揮,卻沒有人願意退讓。 所以在籃球中,我們似乎比較容易看到明星組隊但並沒有帶來預期的勝利, 除非他們當中有人願意放下光芒,重新排列彼此的節奏。 第二層啟發|「化學效應」與「結構效應」 可能正是因為遊戲規則設計的不同, 感覺起來,籃球遊戲中化學效應的影響更大, 球員之間的默契、空間感與節奏分配, 會比單純的能力更重要。 有時候,三個超級球星反而不如一個組織型控衛+兩個穩定射手。 因為籃球是高互動的系統, 每一個擋拆、傳球、協防都需要即時反應。 明星之間若無法融合,整個系統反而崩潰。 棒球則更像是一場「分段接力」。 每個打者獨立發揮,投手輪流上場, 彼此之間不需高同步協作, 靠的是結構穩定與數據策略。 因此,只要資源分配得宜、上壘率夠高, 「平均實力強」往往比「個別爆發強」更穩定。 有人說, 籃球是「群星共舞」的藝術,棒球則比較像「孤星接力」的工藝。 前者講求節奏與信任,後者講求統計與結構。 而我們的人生,其實也在這兩種節奏間擺盪: 有時我們需要「群星的合作」,靠默契完成任務; 有時我們必須「單打獨鬥」,靠穩定與耐心延續局面。 那麼你呢? 在你現在面對的工作與生活中, 你更像是在打「籃球」——需要協作與即時互動? 還是打「棒球」——需要一棒接一棒的讓統計概率最有機會出現? 期待聽聽你的想法。 祝你在每個上場的時刻,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遊戲規則。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6 min
  7. OCT 21

    啟發日記D89 『創造性破壞』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創造性破壞。 這個詞最早是由奧地利經濟學家 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 提出的,他說: 經濟的本質,不是穩定的重複,而是新事物取代舊事物的 不斷破壞與創造 而今年 2025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之一,法國學者 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 與美國經濟學家 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則用嚴謹的數學模型,讓這個看似激進的想法,有了理性可驗的基礎。 他們發現,創新與競爭之間,不是越激烈越好,而是呈現倒U型關係: 競爭太弱 → 企業缺乏動力 競爭太強 → 落後者乾脆放棄 競爭適中 → 領先者與追趕者都有創新的意願 而在這個動態之中,新技術、新產業的誕生,勢必要淘汰舊的體系。 這就是所謂的「創造性破壞」。 像是智慧型手機的出現,摧毀了 NOKIA、摩托羅拉等巨頭,卻也催生了整個 App 經濟、行動支付、短影音產業; 電商讓街邊實體店凋零,卻也開創了直播帶貨、倉儲物流、快遞業的爆發性成長。 這一層啟發,是社會發展的痛與成長,常常是一體兩面。 那麼第二層啟發,就來談談我們個人。 這些年來,我們每個人都可能經歷過「創造性破壞」的餘波: 某天你原本熟悉的技能突然不再值錢; 某個職業一夜之間被機器人取代; 某種生活方式,被時代快速捨棄。 我們很容易想:怎麼會變得這麼快?該怎麼辦? 阿吉翁與豪伊特提醒我們,重要的不是阻止變化,而是準備好在變化中轉身。 一個健康的社會,不是禁止創新來保護落後,而是: 鼓勵新技術出現; 同時提供轉型的機會; 幫助受影響者重新定位自我。 這樣的想法,也能應用在我們每個人身上: 我們是不是在日常中保有學習的動能? 是否願意結束某段過時的模式,嘗試新的方向? 當身邊環境正在變化,我們是否做好準備去創造新的自己? 有時候,放手原本的枝葉,才能長出更新的綠意。 你呢?對於「創造性破壞」有什麼不同的啟發或體會呢?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祝願你有個美好的一天!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4 min
  8. OCT 20

    啟發日記D88 『知識』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知識。 2025 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三位研究「創新與經濟成長」的學者,其中,美國西北大學的 Joel Mokyr 榮獲一半獎金,以表彰其「闡明科技進步帶動長期成長的條件」;另一半則由法國經濟學家 Philippe Aghion 與加拿大學者 Peter Howitt 共同分享,兩人以「創造性破壞理論(creative destruction)」解釋創新如何驅動經濟持續發展。因為內容很多,我們分成兩篇日記來跟您分享三位學者帶來給我們的啟發。 先來看看美國西北大學的歷史學者 喬爾·莫基爾(Joel Mokyr),他提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觀點: 真正推動工業革命與技術持續進步的,不只是「知識」本身,而是 兩種知識的結合 一種叫做命題性知識,解釋「為什麼有效」;另一種叫做技術性知識,說明「怎麼做才有效」。 前者像是物理定律、化學原理;後者則是車床怎麼調、機器怎麼修。 莫基爾指出:這兩種知識,只有真正對話,社會才會出現有意義的創新與累積。 這讓我們想起一個經典比喻: 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而工程師據此設計出吊橋、發電機與衛星軌道。 原理與應用,在這兩百年間,終於開始並肩同行,也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現代化。 然而,有用的知識不會自己發酵,它需要土壤。 莫基爾描述了 18 世紀的「文人共和國」,一個由科學家、哲學家與工匠組成的交流社群,跨越國界與階級,透過信件、學會與期刊自由流通思想。他們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名譽、榮耀與好奇心。 這一層啟發,是關於知識的對話與傳播,如何為創新鋪路。 第二層啟發,則回到我們自身——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大量的命題性知識(理論、方法、原則),也有越來越多的技術性知識(操作、技巧、經驗)。 但我們是否曾思考:我學的,能夠做什麼?我做的,又能連回什麼原理? 比方說,學了行銷工具,卻不實際了解消費者心理學的脈絡;研究了 AI 演算法,卻忘了它背後牽涉的是倫理與價值觀;或是學了很多理論,可是都停留在嘴上,並沒有實際運行或和其他人互動看看 。 這些脫節,都可能讓我們可能雖然擁有了工具,卻失去了創新的火花。 從莫基爾的研究,我們可以問問自己: 今天,我是否讓知識與實踐發生了連結? 我是否在生活或職場中,創造了一點點能夠累積的創新? 我身處的社群,是不是也像一個「文人共和國」,鼓勵知識分享而非隱藏? 從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來看,或許更明確地向我們表示知識從來不孤獨,只要我們願意讓它走出書本、融入人群。 你呢?對於「有用的知識」有什麼不同的啟發或體會呢?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祝願你有個美好的一天!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0 min

About

您好, 歡迎來到《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本Podcast內容由企鵝不捨小書房團隊提供,音頻由NotebookLM生成 預計正式開始更新後 每週一到五為《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日更專欄 每週六為《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周更專欄 寫寫故事, 說說啟發, 從歷史與文學中學習, 在未來與新知中成長 希望您會喜歡, 也謝謝您陪伴我們一同成長 ------ 《啟發日記》發想緣由|寫給未來,也寫給此刻的我們 在這個資訊充沛而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我們選擇每天慢一點,靜一點,真一點。 《啟發日記》不是什麼宏大計劃的產物,它只是我們每天對生活多看一眼、對某個瞬間多想一下,然後儘量誠實記錄下來的心情與觀點。 我們談的,可能是一個故事、一段對話、一則書中的想法,甚至只是一個日常物件的靈光瞬間。 這些文字未必對所有人都有用。它們不是什麼人生指南,也沒有標準答案。但它們來自我們每天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也來自我們願意與世界建立關係的嘗試。 我們相信,一切平凡的事物都有它的偉大之處,觀察本身就是一種體驗;而書寫,是讓內在更清楚、讓日子不白過的一種方式。 我們不完美,也沒有期待留下什麼成功秘訣。 我們只希望,若干年後,當孩子們有一天偶然翻到這些日記,可以知道— 哇! 原來爸爸媽媽當年是這樣看世界的, 原來他們曾經這樣學習、這樣懷疑、這樣相信, 原來他們不是在教我們怎麼活,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一點一點活出他們相信的模樣。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是我們想嘗試紀錄生活的努力,寫給家人,寫給自己,寫給朋友,也寫給未來的我們。 ------- 《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是一個書信式專欄。 用歷史與文學的眼睛,看見今天的人生選擇。 您遇過的人生難題,他們也曾經歷過。 我們每週寫一封信,從現代人的日常困境出發,翻閱歷史與文學中那些曾掙扎過的角色,看看他們在當時是怎麼選擇、怎麼思考的。 我們不提供標準答案,但希望能陪您一起,在迷惘的時候找到一點抓手、一點力量。 也歡迎您來信,說出您的問題。 讓我們一起在舊時光裡尋找新的方向。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