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Never give up Bookstore

您好, 歡迎來到《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本Podcast內容由企鵝不捨小書房團隊提供,音頻由NotebookLM生成 預計正式開始更新後 每週一到五為《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日更專欄 每週六為《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周更專欄 寫寫故事, 說說啟發, 從歷史與文學中學習, 在未來與新知中成長 希望您會喜歡, 也謝謝您陪伴我們一同成長 ------ 《啟發日記》發想緣由|寫給未來,也寫給此刻的我們 在這個資訊充沛而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我們選擇每天慢一點,靜一點,真一點。 《啟發日記》不是什麼宏大計劃的產物,它只是我們每天對生活多看一眼、對某個瞬間多想一下,然後儘量誠實記錄下來的心情與觀點。 我們談的,可能是一個故事、一段對話、一則書中的想法,甚至只是一個日常物件的靈光瞬間。 這些文字未必對所有人都有用。它們不是什麼人生指南,也沒有標準答案。但它們來自我們每天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也來自我們願意與世界建立關係的嘗試。 我們相信,一切平凡的事物都有它的偉大之處,觀察本身就是一種體驗;而書寫,是讓內在更清楚、讓日子不白過的一種方式。 我們不完美,也沒有期待留下什麼成功秘訣。 我們只希望,若干年後,當孩子們有一天偶然翻到這些日記,可以知道— 哇! 原來爸爸媽媽當年是這樣看世界的, 原來他們曾經這樣學習、這樣懷疑、這樣相信, 原來他們不是在教我們怎麼活,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一點一點活出他們相信的模樣。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是我們想嘗試紀錄生活的努力,寫給家人,寫給自己,寫給朋友,也寫給未來的我們。 ------- 《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是一個書信式專欄。 用歷史與文學的眼睛,看見今天的人生選擇。 您遇過的人生難題,他們也曾經歷過。 我們每週寫一封信,從現代人的日常困境出發,翻閱歷史與文學中那些曾掙扎過的角色,看看他們在當時是怎麼選擇、怎麼思考的。 我們不提供標準答案,但希望能陪您一起,在迷惘的時候找到一點抓手、一點力量。 也歡迎您來信,說出您的問題。 讓我們一起在舊時光裡尋找新的方向。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19H AGO

    啟發日記D28 『特權』

    親愛的,你好嗎?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特權」。 靈感來自某天在一座機械式停車場的觀察。 這個停車場的制度分成三種使用者: 第一種是擁有車位的屋主,第二種是長期租用車位的住戶,第三種則是臨停的短暫訪客。 排隊規則也依此而設:無論後方排了多少車,只要擁有車位的人出現,就能直接優先入場,哪怕臨停的車已等待多時。 本來只是個制度設計的現象, 但那天我聽見一位應是車位擁有者的車主,對著管理員大聲咆哮: 「你不知道這裡的規矩嗎?怎麼還讓我等了那麼多台車!」 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 這不只是排隊順序的問題——而是「特權」這兩個字,正在眼前上演。 這件事也帶來給我們了兩個啟發。 — 第一層啟發:我們討厭的,不一定是特權,而是我們沒有特權時的無力感 在社會、工作、網路世界中, 我們常聽見:「不公平!」、「也太特權了吧!」 但仔細想想,有時候我們反感的, 其實是自己處在隊伍後方時的那份被排擠感。 試問: 如果今天我們是那位擁有車位的人, 我們真的會默默在隊伍後方等待嗎? 還是會理直氣壯地說:「這是我的權利!」 這不是責備,而是一次自我提醒—— 當我們站在有利的位置時,是否還記得曾在後排等待的那份不安與無奈? — 第二層啟發:真正高貴的特權,是你有權利而選擇不使用 擁有優勢、地位、資源,不應該自動等於「我就該最大聲、最先走、最多拿」。 我一直很喜歡一句話: 「風度,是你有權利發脾氣時,選擇不發。」 也聯想到張曉風曾寫道: 「所謂教養,是在你能選擇任性時選擇體諒,在你能不讓步時選擇退後。」 還有 Norman Rosenthal 在《The Gift of Adversity》中提到的一句話: 「特權本身不是錯,但沒有謙遜與對他人的覺察,特權就會變成傲慢。」 這些話讓我明白,真正值得尊敬的特權, 不是你用來爭先恐後、鞏固階級, 而是你選擇在有權利的時候為別人多留一點空間, 為制度多一點彈性,為社會多一份溫度。 — 親愛的你呢? 你是否曾經意識到自己也擁有某種「特權」? 也許是知識上的優勢、社會地位、語言能力、經濟資源, 或是更細微的人際關係中的主動權。 而當你擁有它時,你是如何使用它的?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 祝願你今天不只是被理解,也成為那個願意理解他人的人。 ——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6 min
  2. 1D AGO

    啟發日記D27 『衣架』

    親愛的,你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衣架」。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 洗好衣服準備晾曬,找不到衣架時覺得好煩;但當衣服都晾好,衣架一排排掛在那裡的樣子,又會讓人感到莫名的安心。 大部分時候找不到衣架,不是因為真的沒有,而是它們不是掛著衣服,就是散落在某個被遺忘的角落裡。這是種很奇妙的感覺——有些東西我們平常並不會注意到它的存在,但在某些時刻,卻突然發現:正是它們,支撐著我們部分的生活秩序與安定感。 — 第一層啟發:看似微不足道的存在,其實是生活的基石 我們每天都在用衣架,卻幾乎從不去想它。它不聲不響地站在角落,撐起襯衫的肩線,也撐住了某種日常的體面。 它就像生活中那些默默付出的角色——家人、朋友、同事,甚至某些制度與慣例。它們不會閃耀,但卻讓整個世界運作得穩穩妥妥。 正如芥川龍之介曾經表達過的: 「日常的瑣事,才是生活真正的重量。」 你以為它們可有可無,實際上正是它們,撐起了我們所謂的「平穩日常」。 這讓我們更想在生活裡多一點感激: 對於那些默默在背後讓我們安心的人與事,不妨多給一點注意與珍惜。 — 第二層啟發:保留空間,才有可能迎接新的自己 這個想法,是在我整理衣櫃時浮現的。 有時候明明衣櫃空間不小,卻怎麼樣都找不到地方掛衣服。為什麼?因為每個衣架都掛滿了衣服,而其中不少,早就不穿了。 這讓我突然意識到: 如果衣架永遠滿滿的,就沒有空間迎接新的衣服。 這不只是關於衣櫃,更像是生活的縮影。 當我們的時間排滿了應酬與任務,心裡塞滿了過往的包袱與執著, 那麼,新的想法、新的關係、新的自己,就難以進來。 在《斷捨離》這本書中,山下英子說過一句話: 「當你放下不再需要的物品,你才有機會看見新的自己。」 所以我開始練習:留一兩個空衣架給未來。 不是因為現在不夠用,而是想刻意保留一點空間, 給生活的驚喜、給自己轉彎的機會,甚至給不一樣的可能性一個位置。 — 親愛的你呢? 你最近是否也正在練習,為生活留下一點點空間? 你是否也曾發現,那些微小不起眼的東西,其實一直默默支持著你?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 祝願你有個溫柔而有彈性的今天! ——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7 min
  3. 3D AGO

    人生千百問 您會怎麼答?W6 『 做什麼事都覺得別人比你好,無法自信』

    📮 來信主題:做什麼事都覺得別人比你好,無法自信。 📨 讀者來信 小書房您好: 不知道為什麼,我總覺得自己哪裡都不夠好。 無論是工作表現、人際關係、能力、甚至外表,只要看見別人比我好,我就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太平庸了。 我知道這樣不好,也不是沒人鼓勵我,但我總覺得那些「自信」就像別人天生會的語言,我學不會。 我不想一直這樣,可是我不知道該怎麼讓自己走出來。 ——一位困在比較裡的我 🐧 小書房回信 親愛的你: 你好。謝謝你這麼誠實地寫下這些心情。 你知道嗎?願意說出「我沒有自信」這件事,本身就很勇敢了。 很多人看起來很自信,其實心裡也一樣在比較;而有些真正穩定的人,反而是那些早就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人。 今天,我想和你分享三個人的故事。他們有的看起來天賦異稟,有的天生條件不好,有的其實跟你我一樣,也會懷疑、害怕、否定自己。 他們沒有人靠「比贏別人」找到自信——但他們都用自己的方式,和那個常常覺得「不夠好」的自己,慢慢和解了。 1️⃣ 第一位,是韓非子。 他是戰國時期的法家思想家,出身貴族,有學問、有志向,但口吃嚴重,說話時常被人取笑,辯論也比不上同門同學——比如子孫眾多、口才流利的李斯。 他一度深感自卑,覺得自己什麼都比不上別人。但他後來發現:我也許不適合站在台上辯論,但我可以寫。 他寫出邏輯嚴密的法家著作,用文字建構制度,用系統思維取代口才比拼。他不是贏過李斯,而是開創了自己的路。 他教我們: 「你不是不夠好,只是還沒找到屬於你的戰場。」 他讓我們明白:有些自信,是從「不比」開始的。 2️⃣ 第二位,是吳清源。 他是現代最傳奇的圍棋棋士之一。小時候體弱多病,總覺得無法跟上別人。在學業與體能上,他常被視為「跟不上世界的人」。 但他在圍棋裡找到了安放自己的節奏。他不是為了贏別人下棋,而是為了追求「棋的極致美感」而下。 「一局棋的價值,不在輸贏,而在是否每一步都對得起自己。」 他幾乎一生都在下棋,有時勝、有時敗,但他從不把自信建立在「超越他人」,而是「忠於自己心中的棋」。 他教我們:有些自信,不需要聲音,只需要安靜地走在自己的路上。 3️⃣ 第三位,是費雯麗。 她是經典電影《亂世佳人》的女主角,也被譽為二十世紀最耀眼的女演員之一。但她這輩子,其實飽受躁鬱症與情緒失控之苦。 她曾傳達過這樣的概念:「我不是最完美的演員,我總是懷疑自己會不會崩潰。但我愛舞台,即使顫抖,我也站在聚光燈下。」 她的自信不是來自穩定,也不是勝利,而是——我願意,就算有缺口,也要站上來表演我這個版本的自己。 「我脆弱,但我不隱藏。」 她教我們:有些自信,是從誠實與脆弱開始的。 親愛的你, 如果你現在覺得自己不夠好,我想告訴你—— 你不需要更像別人,才值得被肯定。 自信不是一種姿態,而是一種「你願意為自己多做一點什麼」的選擇。 你可能不會一夜之間變得堅強,但你可以每天多靠近一點點自己。 就像韓非子寫下一個字、吳清源下一手棋、費雯麗走上舞台那樣。 願你知道:不必最亮,也能發光。 企鵝不捨小書房 敬上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8 min
  4. 4D AGO

    啟發日記D26 『以為』

    親愛的,你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以為」。 這是一個來自吳念真導演所分享的故事, 關於一段在計程車上重逢的往事。 男主角年輕時,曾經和一位女友一起創業、築夢, 以為那會是彼此一生的方向。 直到有一天,他因為一場出差,背叛了她—— 為了現實,為了快速成功,為了一些說不出口的算計, 他選擇了另一條路,也走進了不同的人生。 多年後,事業失敗的他回到台北,成了一名計程車司機。 某天在機場,他接到了一位女乘客—— 是當年的她,穿著俐落,語氣平靜,忙著接聽電話。 他慌忙把自己放在儀表板上的名牌藏起來, 以為這樣,她就不會認出他。 一路上,她一通接一通地打電話: 給遠在國外的女兒,提醒別忘了上芭蕾課; 給兒子,叮囑記得吃維他命、去游泳; 打給公司,安排遠端的工作事項; 最後打給兩人共同認識的舊同事,說母親即將開刀,希望大家能見一面。 他低著頭,以為自己躲過了尷尬, 她似乎從頭到尾,都沒認出他來——他這樣以為著。 直到她下車,放下車窗,轉身對他說: 「我已經告訴你我十幾年來的人生變化了,難道你連一句 Hello 都不想說嗎?」 那一刻,他才明白, 她從一上車就認出他了。 那一連串電話,不是隨口交代, 而是靜靜地,在向他訴說這些年她的人生。 她以為,他會懂; 他以為,她沒認出來。 兩個人都以為了對方的以為, 但事實上,如果不是女方最後的那驚天一問, 可能到最後他們都不知道對方其實不知道自己的以為。 — 這個故事帶給我們兩個啟發: 第一層啟發是: 有時候,我們以為對方知道,卻其實對方不知道; 有時候,我們以為對方不知道,其實對方早已知道。 而這一切誤解的根源,就是: 我們沒有說出口,也沒有真正確認。 在真正重要的事上,請不要用「以為」代替「確認」。 愛要說出口,歉意要說出口,感謝要說出口。 因為如果不說,對方可能一輩子都不知道你的心意。 第二層啟發是: 如果我們因為自己沒有確認,而結果不如預期, 那麼請學著不要對對方生氣。 對方不是你心裡的編劇, 沒有義務演出你心中的期待。 一場遺憾,不該由另一個人獨自承擔, 而是提醒自己,下次要勇敢地表達清楚。 — 故事中的那位前女友, 其實展現了極大的勇氣與智慧—— 她沒有質問,沒有責備, 只是平靜地、淡淡地, 讓那個曾經的他,得以用最不尷尬的方式, 試著聽見自己錯過了什麼。 可惜的是,我們不知道那位男主角最後有沒有說出一句話。 也許對方要的,不是道歉,不是回憶, 只是——一句簡單的、誠懇的問候。 也許,只要一句「謝謝你」, 這個故事的味道,就不會這麼哀傷了。 — 你呢? 如果那一天,坐在駕駛座上的人是你, 在那個窗戶緩緩搖下來的瞬間, 你會怎麼做呢? 會微笑著說一句「謝謝你」? 還是選擇沉默? 又或者,會鼓起勇氣,說出那些藏在心底多年未說出口的話?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 祝願你有個誠實而溫暖的一天 ——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6 min
  5. 5D AGO

    啟發日記D25 『孩子』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孩子」。 最近讀到一段話,深深觸動了我: 「孩子,不是在你出生之後很久才出生的人。 孩子,是在你死後還要活很久的人。 你的任務,最重要的不是把自己的經驗教給她, 而是讓她在沒有你陪伴的時候,適應那個陌生的世界。」 這段話不是溫柔的安慰,而是一種極其清醒的提醒。 我們以為孩子是「從我們而來」,卻往往忽略了—— 孩子其實是「要走得比我們更遠的人」。 — 第一層啟發:我們教的不該只是知識,而是能在陌生中活下去的能力。 我們都想把自己學到的經驗交給孩子,告訴他們什麼是對的、怎麼做比較好、人生應該怎麼走。 但真實的世界是,他們會面對許多我們沒經歷過的難題—— 未來的科技更進步,資訊更混亂,價值觀更多元,壓力更內化。 我們教他們怎麼過「我們的時代」,卻未必能幫他們在「他們的時代」裡活得好。 所以,我們更該教他們的是—— 怎麼學習、怎麼辨識、怎麼適應、怎麼堅強。 正如教育哲學家保羅・弗雷雷(Paulo Freire)所說: 「教育的本質,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 我們不能為他們點亮未來的每條路,但可以教他們如何提著燈前行。 — 第二層啟發:孩子的未來,不只是他們的事,而是我們此刻的選擇。 如果孩子將在我們離開後還要繼續活很久,那麼我們今天對世界的選擇,就會成為他們明天的起點。 我們今天如何使用資源、選擇的價值、面對的態度,將在無形中構築他們的生存環境與心靈風景。 美國原住民文化裡有一句古老的話: 「我們不繼承土地自祖先,我們只是向子孫借來。」 同樣的,或許我們也不是「擁有」孩子的現在,而是在為他們的未來鋪路。 當我們不再只是將孩子視為需要呵護的存在,而是願意為他們打造一個更強韌的世界—— 那才是真正的「為人父母」。 — 你呢?你心中的「孩子」,是誰? 是你真正的孩子?學生?晚輩?還是那個仍在學習的自己? 我們有沒有在為他們,留下一個值得走遠路的起點?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 祝願你今天的每個選擇,都成為未來值得感謝的禮物。 ——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6 min
  6. 6D AGO

    啟發日記D24 『要求』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要求」。 有一個故事,據說發生在印度聖雄甘地身上—— 一位母親帶著孩子跋涉三天,請求甘地勸孩子少吃糖。 甘地卻說:「請一個月後再來。」 一個月後,母子再訪,甘地才對孩子說:「你不要再吃太多糖了。」 母親疑惑:「這句話上個月就能說,為什麼要等一個月?」 甘地微笑回答:「因為那時候,我自己也還在吃太多糖。」 這個看似簡單的故事,卻道出了我們對「要求」的兩層啟發: 第一層啟發:我們要求別人的事,自己是否也能做到? 在許多角色中,我們常常站在「要求者」的位置: 父母要求孩子、主管要求員工、朋友彼此提醒、情人互相期待。 但你是否也曾發現,語言的要求若沒有行動的支持,往往只是嘮叨; 反而那些默默做到的人,一句話就能讓人信服,甚至無聲勝有聲。 甘地不只是言語上的道德權威,而是選擇先自律,才開口說出那句勸戒。 這樣的做法,也許不夠即時、不夠方便,卻蘊含了深厚的誠意與尊重。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 「 孩子不會長成你想要的樣子,他們只會長成你的樣子。」 如果我們希望他人改變,也許可以先問問自己—— 我自己,是不是已經做到了? 第二層啟發:我們是否習慣嚴以律人,寬以待己?未來,能否反過來——寬以待人,嚴以律己? 很多時候,我們對別人是高標準,對自己卻是寬容的。 希望別人準時、體貼、成熟、負責;但自己卻在煩躁與壓力中,把藉口留給自己。 這種「嚴以律人,寬以待己」的現象,幾乎是人性的一部分。 古人早就提醒過我們。《孟子.離婁章句上》說: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意即人最大的毛病,是太容易以說教他人為樂,卻少有自我約束。 《老子》也說: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真正的強者不是能改變別人的人,而是能約束並超越自己的那一位。 當我們提出一個要求時,能不能也用同樣的標準來檢視自己? 不是為了苛責,而是一種「對稱的溫柔」。 當我們願意對自己誠實,也對他人保有理解, 我們的「要求」就不會變成命令,而是一份共感、鼓勵與承諾。 親愛的你呢? 你最近有沒有對誰提出什麼要求? 那個要求,是否也對應著你自己的選擇與努力?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 祝願你今天的要求中,藏著理解,也有勇氣。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6 min
  7. JUL 21

    啟發日記D23 『餛飩』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餛飩」。 這次來自於一個小朋友的眼睛, 這位有趣的孩子跟小書房提出來了一個問題: 『為什麼同樣的食物,有的叫雲吞,有的叫餛飩,有的叫扁食? 但是感覺雖然是不同名詞,大家都可以了解啊?』 這一瞬間,我忽然覺得語言真是奇妙。 同樣是一顆包著餡的麵食,有這麼多種叫法,卻又彼此都懂。 你不會懷疑那是不是餛飩,也不會覺得哪個名字才是「正確答案」—— 我們好像很自然地,聽懂了彼此的世界。 這個簡單的生活日常後面, 請容我們與您分享兩個不同面向的啟發。 — 第一層啟發是:名字的不同,是文化的痕跡,也是生活的厚度。 在台灣,我們說「扁食」;北方人說「餛飩」;粵語地區說「雲吞」;四川人則說「抄手」——每一個名字的背後,藏著一段地方飲食記憶、語音文化、甚至家庭故事。 這讓我想起台灣路邊的「關東煮」,每個人對這鍋湯的記憶都不同:有的是冬天放學後的溫暖、有的是便利商店前的微光。而「小黃」這個詞,台灣人立刻就知道是計程車,但到了海外,可能變成了『Uber』『打的』等詞彙, 面對不同文化的朋友,我們可能還是需要花幾句話解釋。 語言從來不只是工具,它更像是一張地圖—— 每一個不同的詞彙,都是一段生活的路線,也是一段集體記憶的線索。 — 第二層啟發是:理解不是詞彙統一,而是願意靠近彼此的世界。 我們之所以能理解「扁食=餛飩=雲吞」,不是因為有一本標準答案,而是因為我們都曾在生活裡與它們相遇、分享、連結。 當有人說:「我家都叫它抄手」,我們不會急著糾正,而是笑著點頭:「喔~我懂,那種皮薄湯鮮的東西對吧?」這樣的對話,不是知識的判準,而是情感的橋梁。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溫柔,不是強調一致,而是理解不一樣也沒關係。」 ——《小事物的力量》 安迪・安德魯斯 也許我們可以從這些名字學會一件事—— 如果你願意停下來、聽懂對方的說法,那個名字就不只是名字,而是一個你選擇理解的起點。 — 你呢? 你小時候吃的是餛飩、雲吞,還是扁食? 你還記得第一次發現它們其實是一樣的東西,是什麼時候嗎? 期待聽聽你的故事。 祝願你今天的每一個對話裡,都藏著一份彼此靠近的溫柔。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7 min
  8. JUL 20

    啟發日記D22 『資訊濃度』

    親愛的,你好嗎? 今天我們的啟發從一個需要動點腦的題目開始: 假設你面前有十疊一元的硬幣,每疊各有十枚,共一百枚。但其中有一疊的十枚硬幣是假幣,唯一差別是每枚多了 0.1 公克的重量。 肉眼看不出,手也感覺不出,只有精密的電子秤能測量出來。 那麼——最少秤幾次可以找出哪一疊是假幣? 企鵝爸爸曾問過很多朋友,有人說十次,有人說五次,但最厲害的答案是:一次。 解法是這樣的:你依序將十疊編號為 1 至 10,然後從第一疊取出 1 枚、第二疊取出 2 枚……第十疊取出 10 枚,一共拿了 55 枚硬幣。 如果總重量比標準的 55 公克多出 0.3 公克,那麼第三疊就是假的——因為 0.1 公克 × 3 枚 = 0.3。 這樣的設計,只需要「一次」測量,就能從十個可能性中精準指出答案。 這個故事,就是「資訊濃度」最直白的例子。 這個故事也帶來給我們了兩個啟發。 — 第一層啟發:資訊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香濃」越有力 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你用一個設計過的動作,就同時編碼了「位置」與「重量」的資訊,一次解開全部不確定性。 這正是資訊理論之父克勞德・香農在《通訊的數學理論》中所說的核心觀點: 「訊息的本質,在於消除不確定性。」 我們每天讀很多、看很多、聽很多,但真正讓人眼睛一亮、釐清方向的內容,也許只佔其中的一兩句。 就像一次秤重,勝過十次猜測;一次對話,勝過百則推播;一句提醒,勝過千頁說明。 我們想起《少,但是更好》(Essentialism)一書中所說的: 「清晰的本質,勝過雜亂的豐富。」 資訊真正有價值的時候,往往是它足夠濃、足夠準確,能幫我們一下子看清楚。 — 第二層啟發:資訊不是傳出去就結束,而是看對方「收進了什麼」 有時候我們自以為講得很清楚,但對方接收到的,可能完全不是我們想傳達的重點。 你也許講了很多道理,但對方接收到的,是「你在責怪他」; 你也許用了很多證據,但對方只記得你講話太強勢; 你試圖聚焦重點,但對方卻卡在你沒說清楚的細節。 這時候,問題不一定出在講得夠不夠多,而是: 你設計的訊號,有沒有讓對方減少困惑? 你選擇的方式,有沒有幫助對方看見「你真正想說的核心」? 正如《讓人聽懂你在說什麼》(Made to Stick)一書所提醒的: 「一個好想法,如果沒被聽見,就等於不存在。」 — 親愛的你呢? 你最近接收到的訊息,是讓你更清楚了,還是更混亂了? 而你說出的話,是幫助別人理解,還是讓對方困惑? 溝通的本質,也許不是說服,而是理解。 一行禪師曾說過的那句話: 「真正的溝通,是讓對方能夠感受到自己被理解。」 祝願你有個思路清晰、訊號明亮的一天! ——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8 min

About

您好, 歡迎來到《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本Podcast內容由企鵝不捨小書房團隊提供,音頻由NotebookLM生成 預計正式開始更新後 每週一到五為《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日更專欄 每週六為《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周更專欄 寫寫故事, 說說啟發, 從歷史與文學中學習, 在未來與新知中成長 希望您會喜歡, 也謝謝您陪伴我們一同成長 ------ 《啟發日記》發想緣由|寫給未來,也寫給此刻的我們 在這個資訊充沛而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我們選擇每天慢一點,靜一點,真一點。 《啟發日記》不是什麼宏大計劃的產物,它只是我們每天對生活多看一眼、對某個瞬間多想一下,然後儘量誠實記錄下來的心情與觀點。 我們談的,可能是一個故事、一段對話、一則書中的想法,甚至只是一個日常物件的靈光瞬間。 這些文字未必對所有人都有用。它們不是什麼人生指南,也沒有標準答案。但它們來自我們每天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也來自我們願意與世界建立關係的嘗試。 我們相信,一切平凡的事物都有它的偉大之處,觀察本身就是一種體驗;而書寫,是讓內在更清楚、讓日子不白過的一種方式。 我們不完美,也沒有期待留下什麼成功秘訣。 我們只希望,若干年後,當孩子們有一天偶然翻到這些日記,可以知道— 哇! 原來爸爸媽媽當年是這樣看世界的, 原來他們曾經這樣學習、這樣懷疑、這樣相信, 原來他們不是在教我們怎麼活,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一點一點活出他們相信的模樣。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是我們想嘗試紀錄生活的努力,寫給家人,寫給自己,寫給朋友,也寫給未來的我們。 ------- 《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是一個書信式專欄。 用歷史與文學的眼睛,看見今天的人生選擇。 您遇過的人生難題,他們也曾經歷過。 我們每週寫一封信,從現代人的日常困境出發,翻閱歷史與文學中那些曾掙扎過的角色,看看他們在當時是怎麼選擇、怎麼思考的。 我們不提供標準答案,但希望能陪您一起,在迷惘的時候找到一點抓手、一點力量。 也歡迎您來信,說出您的問題。 讓我們一起在舊時光裡尋找新的方向。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