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近人的各種各樣思慮,
都能放在神聖的渴望和祈禱中。"
您如何看待信仰生活中的「祈禱與服務」?
什麼時候我會做祈禱?
什麼時候因為服務與祈禱相連結,變成更有意義。
路加福音十六章記載耶穌用富人和拉匝祿的比喻,
講解今生和永生,這個比喻帶給你什麼啓發?
尤其是這句「你已享盡了你的福,
而拉匝祿同樣也受盡了苦。
現在,他在這裡受安慰,而你應受苦了。」(路 16:25)
第一批耶穌會士因著神聖的渴望回應教會的需要,
被教宗派遣分散至各地。
聖依納爵以這句智語鼓勵彼此要心神合一,
「我們那廣被四方服務人的心思意念,
全都凝聚於神聖的渴望和祈禱中。」
聖依納爵勸勉會士們學習在「行動中默觀」,
換句話說默觀是行動的動力,
在普世性的服務,行動是到邊緣去,就是為貧窮人服務。
當人有祈禱和渴望就能夠被派遣到遙遠的地方,
行動和默觀是一體的兩面。
德日進神父在內蒙古曠野做考古工作的時候,
好像是去到世界的邊緣,
這本小書《在世界祭台上的彌撒》,
他寫下這篇著名的禱詞:
「我,祢的司鐸,要把整個地球作為我的祭台,
在其上向祢獻上世界的勞動和苦難。」
亞魯伯神父因為內戰被逐出西班牙,
他在紐約時為中美州的移民服務,在東京時關照貧民,
任總會長時推動建立耶穌會難民服務機構,
服務因為天災人禍所造成的被遺棄者,
呼籲世界尊重這些人的尊嚴、關懷他們的福祉,
這些邊緣人是耶穌會士使徒服務工作中的優先對象。
他們兩位都是在神聖的渴望和祈禱中成為行動的默觀者,
換句話說你有怎樣的祈禱,就會帶出怎樣的行動;
你有怎樣的行動,同樣也會幫助你成為一位會默觀的祈禱者。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依納爵在此去世:現爲小教堂
註:廣告為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Updated Daily
- PublishedOctober 4, 2025 at 5:00 PM UTC
- Length4 min
- Season10
- Episode5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