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啟發日記D24 『要求』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要求」。
有一個故事,據說發生在印度聖雄甘地身上——
一位母親帶著孩子跋涉三天,請求甘地勸孩子少吃糖。
甘地卻說:「請一個月後再來。」
一個月後,母子再訪,甘地才對孩子說:「你不要再吃太多糖了。」
母親疑惑:「這句話上個月就能說,為什麼要等一個月?」
甘地微笑回答:「因為那時候,我自己也還在吃太多糖。」
這個看似簡單的故事,卻道出了我們對「要求」的兩層啟發:
第一層啟發:我們要求別人的事,自己是否也能做到?
在許多角色中,我們常常站在「要求者」的位置:
父母要求孩子、主管要求員工、朋友彼此提醒、情人互相期待。
但你是否也曾發現,語言的要求若沒有行動的支持,往往只是嘮叨;
反而那些默默做到的人,一句話就能讓人信服,甚至無聲勝有聲。
甘地不只是言語上的道德權威,而是選擇先自律,才開口說出那句勸戒。
這樣的做法,也許不夠即時、不夠方便,卻蘊含了深厚的誠意與尊重。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
「 孩子不會長成你想要的樣子,他們只會長成你的樣子。」
如果我們希望他人改變,也許可以先問問自己——
我自己,是不是已經做到了?
第二層啟發:我們是否習慣嚴以律人,寬以待己?未來,能否反過來——寬以待人,嚴以律己?
很多時候,我們對別人是高標準,對自己卻是寬容的。
希望別人準時、體貼、成熟、負責;但自己卻在煩躁與壓力中,把藉口留給自己。
這種「嚴以律人,寬以待己」的現象,幾乎是人性的一部分。
古人早就提醒過我們。《孟子.離婁章句上》說: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意即人最大的毛病,是太容易以說教他人為樂,卻少有自我約束。
《老子》也說: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真正的強者不是能改變別人的人,而是能約束並超越自己的那一位。
當我們提出一個要求時,能不能也用同樣的標準來檢視自己?
不是為了苛責,而是一種「對稱的溫柔」。
當我們願意對自己誠實,也對他人保有理解,
我們的「要求」就不會變成命令,而是一份共感、鼓勵與承諾。
親愛的你呢?
你最近有沒有對誰提出什麼要求?
那個要求,是否也對應著你自己的選擇與努力?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
祝願你今天的要求中,藏著理解,也有勇氣。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