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創造性破壞。
這個詞最早是由奧地利經濟學家 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 提出的,他說:
經濟的本質,不是穩定的重複,而是新事物取代舊事物的
不斷破壞與創造
而今年 2025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之一,法國學者 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 與美國經濟學家 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則用嚴謹的數學模型,讓這個看似激進的想法,有了理性可驗的基礎。
他們發現,創新與競爭之間,不是越激烈越好,而是呈現倒U型關係:
- 競爭太弱 → 企業缺乏動力
- 競爭太強 → 落後者乾脆放棄
- 競爭適中 → 領先者與追趕者都有創新的意願
而在這個動態之中,新技術、新產業的誕生,勢必要淘汰舊的體系。
這就是所謂的「創造性破壞」。
像是智慧型手機的出現,摧毀了 NOKIA、摩托羅拉等巨頭,卻也催生了整個 App 經濟、行動支付、短影音產業;
電商讓街邊實體店凋零,卻也開創了直播帶貨、倉儲物流、快遞業的爆發性成長。
這一層啟發,是社會發展的痛與成長,常常是一體兩面。
那麼第二層啟發,就來談談我們個人。
這些年來,我們每個人都可能經歷過「創造性破壞」的餘波:
- 某天你原本熟悉的技能突然不再值錢;
- 某個職業一夜之間被機器人取代;
- 某種生活方式,被時代快速捨棄。
我們很容易想:怎麼會變得這麼快?該怎麼辦?
阿吉翁與豪伊特提醒我們,重要的不是阻止變化,而是準備好在變化中轉身。
一個健康的社會,不是禁止創新來保護落後,而是:
- 鼓勵新技術出現;
- 同時提供轉型的機會;
- 幫助受影響者重新定位自我。
這樣的想法,也能應用在我們每個人身上:
- 我們是不是在日常中保有學習的動能?
- 是否願意結束某段過時的模式,嘗試新的方向?
- 當身邊環境正在變化,我們是否做好準備去創造新的自己?
有時候,放手原本的枝葉,才能長出更新的綠意。
你呢?對於「創造性破壞」有什麼不同的啟發或體會呢?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祝願你有個美好的一天!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信息
- 节目
- 频率一日一更
-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 UTC 22:00
- 长度14 分钟
- 季1
- 单集105
- 分级儿童适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