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本金。 
前陣子在整理家裡的時後,發現了一個存錢筒。 
那是我女兒用來存零用錢的罐子,裡面還有幾枚硬幣,清脆作響。我一時心血來潮,把它搖一搖,拿去倒出來數,總共是 $108 元。 
雖然不多,但這些錢帶我回到了一個重要的概念:所有的複利魔法,都必須有「本金」才能開始。 
在我們的理財教育中,「投資」往往是最吸引人的關鍵詞——股票、基金、ETF、AI選股、財富自由……每一個詞都充滿了想像力與快速致富的誘惑。 
但《持續買進》作者尼克.馬朱利(Nick Maggiulli)提醒我們:「在你有足夠本金之前,儲蓄的效益比投資來得更大。」 
這樣的觀念也帶來給我們兩個不同層面的啟發。 
💡第一層啟發|儲蓄,是投資之前的行動順序 
假設你只有兩萬元資金,就算年報酬率是 10%,一年也只是賺兩千元。但如果你每個月能多存五千元,一年就能增加六萬元。對資產成長的影響,根本是數十倍等級的差距。 
這也正是為什麼作者說,在資產規模還小的階段,與其鑽研投資技巧,不如養成穩定儲蓄的能力。 
投資靠的是本金去滾動報酬,而儲蓄靠的是行為模式的積累。當你連「每月存三千」都做不到,卻想靠「年化 15% 的投資績效」來冒著風險致富,其實邏輯上就是有點本末倒置了。 
💡第二層啟發|收入、行為與槓桿的排序 
當我們把財務自由看作一場旅程,就會發現這條路其實有一個內在順序: 
收入 → 儲蓄 → 資本 → 投資 → 資產成長 
這也意味著,不同階段的人,有不同該專注的焦點。 
對一個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來說,與其投資報酬率是 5% 還是 7%,更關鍵的反而是「怎麼讓月收入從三萬變成四萬」,或是「怎麼改變消費行為,讓每月多存下兩千」。 
而這正是儲蓄的另一個價值:它讓你看見自己的行為槓桿,而不只是數學報酬率。 
當你越來越清楚自己的花費節奏、風險承受度與儲蓄能力時,你的投資也才更有底氣與自由。 
也許你透過投資自己的能力上升,薪水增加而能存下來的數目,遠遠的超過以小本金進行投資帶來的收益。 
關於這些啟發,有一句簡單的話可能適合用在這邊: 
投資是乘法,儲蓄是加法裡的第一步。 
你得先有數字,才能開始運算。 
你呢? 
你曾在哪個時刻,體會到「本金」的重要性? 
或是,你也曾焦慮於還沒開始投資,就怕錯過機會? 
期待聽聽你的故事。祝你有個穩穩的、積累的一天!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信息
- 节目
- 频率一日一更
-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7日 UTC 22:00
- 长度20 分钟
- 季1
- 单集110
- 分级儿童适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