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資產」。
在這本《持續買進》中,作者尼克.馬朱利(Nick Maggiulli)提到一個財務轉捩點:當我們開始用「錢賺錢」取代「人賺錢」,才真正踏上財務自由的路。
年輕時我們靠的是體力、知識、人脈打拼,每一塊收入都是用時間換來的。
但理想的財務未來,應該是讓我們辛苦賺來的錢,也成為我們的夥伴,幫我們創造源源不絕的現金流。
這並不神秘,其實是一場「因為我們都會變老」的資源轉換。。
第一層啟發|你的薪水在哪裡消失了?
書中列出五種常見的「收入流向」:
- 消費(支出):轉換為滿足當下的生活,短暫快樂,沒有留存價值。
- 儲蓄(銀行):安全但不增值,對抗不了通膨。
- 投資(資產):可能增值,也有風險,但長期來看是財務自由的關鍵。
- 借貸(債務):如果收入用來還債,實際是過去的支出在吃未來的錢。
- 重投自己(教育、技能、人脈):雖不是立即可見的資產,卻能提升未來的收入能力。
當你賺到 100 元,它會自動往某些管道流去。你選擇的「分配比例」,也許就決定了你未來的財務風景。
第二層啟發|賺得多,不如轉得好
我們常見一些人年收入百萬,但存款近零;也有人月薪四萬,卻能累積不少資產。
差別可能在於——是否把收入變成會工作的資產。
作者強調,不只是投資股票或不動產,而是養成「資產導向」的思維:
- 買一個會替你賺錢的生意,而不是只買一支好看的名牌手錶。
- 購買一項可以轉租的設備,而不是一件只放在櫃子裡的收藏品。
- 投資於自己創業的機會,而不是只消費別人的創意。
這是一種「所有權思維」——不只是消費,更是擁有。
這些概念讓人想起股神巴菲特,他只買打折的二手車,對他來說車子只是代步工具,寧可把錢省下來做投資,用複利效果來把錢放大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書中,作者也留下這句提醒:
“You work for your money. Then your money works for you.”
與其羨慕別人的被動收入,不如重新設計自己的金流分配方式。
讓收入不只是用來活下去,而是有機會為了創造資產,讓你活得更自由。
你呢?你的收入目前大多流向哪裡?
你是否有在思考,如何讓錢替你工作?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祝你今天也有充實的一天!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Updated Daily
- PublishedOctober 28, 2025 at 10:00 PM UTC
- Length22 min
- Season1
- Episode111
- RatingCle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