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流之下

damm

主要播客关注后结构主义、后人类主义,以及不同文明中的哲学思想。你可能会遇到福柯、德里达,也可能邂逅庄子、孔子,偶尔还有点柏拉图、海德格尔,甚至科幻、赛博格和AI乱入。他们不一定认识,但在这里会一起开思想个茶话会。

Episodes

  1. JUL 24

    认知破壁:为何高价值信息与我们擦肩而过?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从未如此轻易地接触到海量资讯。然而,一个残酷的现实是:真正具有高价值的信息,似乎总是与大多数人绝缘。它们并非被刻意隐藏,而是被一道无形的墙所阻隔。这堵墙,就是“认知”。高价值信息的流动,本质上是一场残酷的认知匹配,它最终只流向那些准备好与之共振的大脑。 信息的“电路”:为何价值越高,传递越难? 想象一下,一个极其复杂的电路图被放在一个从未接触过电学的人面前。图纸上的每一个符号、每一条线路都公开透明,但对他而言,这无异于天书。高价值信息也是如此。它深刻、复杂,往往揭示事物底层逻辑,挑战我们既有的观念。 它的传递并非简单的“告知”,而是一次深度的“解码”。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作为基础,没有深度思考的习惯作为工具,我们的大脑就如同缺少了相应的“电路”,无法让信息顺利通过、处理和整合。价值越高的信息,越考验一个人的理解框架。当对方的“电路”不通时,再宝贵的洞见也会在传递过程中失真、被误解,最终消散于无形。 舒适区的“围墙”:我们为何下意识排斥深度信息? 人性天然趋利避害,在信息接收上也不例外。我们的大多数人,天生偏爱那些轻松、愉悦、能够印证我们既有偏见的信息。刷短视频、看娱乐八卦、阅读情绪化的文章,这些都能在短时间内带来满足感,维护我们内心的秩序与安宁。 与之相对,那些需要费力思考,甚至带来“认知动荡”的高价值信息,则显得格格不入。当一个观点挑战我们深信不疑的看法时,心理防御机制会立刻启动。我们会本能地感到不适、抗拒,甚至愤怒。这种排斥,并非理性的判断,而是一种下意识的自我保护。我们不是“不想”收,而是“不敢”或“不愿”走出那个温暖而安全的认知舒适区,去面对一个可能更真实但更复杂的世界。 残酷的匹配:信息流动的真相 正因如此,高价值信息的流动呈现出一种“定向”的、甚至可以说是“残酷”的规律。它会自动筛选接收者,优先流向那些已经为此做好了准备的头脑。 这些人拥有开放的心态、扎实的知识体系和强大的逻辑思辨能力。当高价值信息来临时,他们能够迅速识别其价值,理解其深刻内涵,并与之产生强烈的思想共振。信息在他们那里,不仅被接收,更被激活、被运用,从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这是一个正向循环:更高的认知吸引更高价值的信息,而更高价值的信息又进一步提升其认知水平。 唯一的破局之路:拥抱复杂,持续精进 那么,对于渴望成长、不甘平庸的普通人而言,该如何打破这堵无形的墙,接入高价值信息的洪流?答案简单而又艰难:持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这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场刻意的、持之以恒的自我修炼。它要求我们: 进行深度思考: 对待任何信息,都不要满足于浅层的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探究其背后的逻辑、假设和意图,从点状的知识构建出体系化的认知网络。拥抱复杂性: 世界本就不是非黑即白。要主动去接触和理解那些与自己观点相悖的、更多元的、更复杂的思想。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勇于修正自己的错误,在思想的碰撞中拓宽认知的边界。主动走出舒适区: 刻意减少对“信息甜食”的依赖,强迫自己去阅读那些“烧脑”的书籍,学习那些有难度的课程,思考那些抽象的、根本性的问题。这个过程无疑是痛苦的,但每一次成功的“认知突围”,都是一次宝贵的成长。最终,我们必须明白,成长本身就是一场“反人性”的旅程。等待信息被动“流过来”是一种奢望。我们唯一能做的,是主动向信息的源头走去,通过打磨自己的认知,拆掉思维里的墙,铺设好接收信息的电路,最终成为那个能与高价值信息同频共振的人。

    7 min

About

主要播客关注后结构主义、后人类主义,以及不同文明中的哲学思想。你可能会遇到福柯、德里达,也可能邂逅庄子、孔子,偶尔还有点柏拉图、海德格尔,甚至科幻、赛博格和AI乱入。他们不一定认识,但在这里会一起开思想个茶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