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票EX-LIBRIS

NSBetter

“这本沉甸甸的书就像是压舱物,把我送到时间的底部。”——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1. AUG 30

    P31.《玉米人》:玛雅文明的瑰丽传说,魔幻现实的开山之作

    有“魔幻现实开山之作”称号的作品太多,但哪怕是只看这些作品,玉米人也是佼佼者。整本书由神话和寓言作为基底,力拔山兮却悲壮殒命的酋长伊龙、浴火寻找化为天灯的儿子的马丘洪、以及纳华尔神话体系下的萤火法师、黄毛兔子、野狼和七戒梅花鹿,玛雅文化的土地气息,和古印第安语的平行主义融合,把独立章节又互相勾连成为整体。虽然还是难以比拟全景小说《百年孤独》那样的和谐与平衡,逻辑和时间线也并不像欧化小说那样严丝合缝,但那种野性和诗意,历史与传统的厚重依然无比动人。刘、笋二位老师的译本也流畅优美,实属难得。不管是“魔幻现实”还是“超现实”,《玉米人》都是绕不开的佳作。 时间轴: 0'24 前言 5'11 危地马拉与玛雅文明 11'07 阿斯图里亚斯其人 13'38 青年时期 16'18 流亡欧洲时期 22'59 玉米人故事梗概:加斯巴尔·伊龙 29'27 马丘洪 34'03 七戒梅花鹿 39'18 查洛·戈多伊 44'07 玛丽娅·特贡 50'20 邮差-野狼 57'18 《玉米人》的写作手法与争议 本期图书: 《玉米人》 🇬🇹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刘习良、笋季英(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参考文献: 《我们的作家:拉美文坛十圣》——🇨🇱路易斯·哈斯 《不止魔幻:拉美文学第一课》——🇨🇳侯健 《现代拉丁美洲文学》——🇺🇸罗伯托·冈萨雷斯·埃切维里亚 📢本节目已开通豆瓣页面,欢迎标记、订阅 🎤也欢迎在网易云、苹果播客、bilibili、Substack订阅本频道(节目内容一致)

    1h 2m
  2. AUG 16

    P30.《见树又见林》:做一颗“固执的盎司”,有权决定天平的方向

    本书作为一部清晰易读的社会学入门科普,最大的亮点就是阐明了人与社会互相形塑的关系。我们日常生活就像冰山在水面之上的部分,形塑我们自身的想法与行为的“系统”或“背景”则隐匿在水面之下。我们与社会的关系又像一张巨大的网,我们是组成网络的一个节点,看似动弹不得、无可奈何,最终无可避免地陷入政治性抑郁,但社会学思维告诉我们,不要忽略每个人身上不大不小的主体性,虽然无法一夜之间产生颠覆性的效果,却足够对形塑我们的系统产生改变。父权制和资本主义背景并非不可撼动的天道,它们狡黠地提供“最小阻力路径”,好像一切本该如此,诱导我们继续加固这样的系统,但我们需要意识到,每个人都有拒绝这些微小路径的能力和自由,这或许就是社会意义上“自由意志”的体现。 时间轴: 00:31 艾伦·约翰逊其人 04:20 何为“实践派社会学”? 06:30 个人主义视角是一把双刃剑 12:18 “严肃文学”往往可以揭露结构性困境 14:30 人和社会交互的具体方式 18:35 最小阻力路径 21:56 “政治性抑郁”或类似的无力感从何而来? 23:54 用最小阻力路径解释社会问题:选举、贫困和性别 本期图书:《见树又见林》 🇺🇸艾伦·约翰逊/左安浦(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明室Lucida 2024 附:前言中的一首小诗 《固执的盎司》 博纳罗·W·奥福斯特里特 你说我的微小努力 毫无是处;它们永远不会 真正影响天平的摆动。 正义自有尺度。 但我从未有此奢望。 我不过有着不容辩驳的偏执, 始终相信我有权决定天平的哪边 应该承受我那固执的盎司。 📢本节目已开通豆瓣页面,欢迎标记、订阅 🎤也欢迎在网易云、苹果播客、bilibili、Substack订阅本频道(节目内容一致)

    32 min
  3. P29.《树》:“能与树木交流的人,都有各自的温柔”

    JUL 19

    P29.《树》:“能与树木交流的人,都有各自的温柔”

    幸田文对树的感情之深令人惊讶,能从树木的繁盛美好中窥见自己的孤独和渺小,能在“死去”的树木中看见更加有尊严的永恒生命。《完美的日子》中主人公会以梦到树影作为一天的结尾,会以拍摄枝叶间的阳光作为工作间隙的消遣,会在周末的闲暇里洗出漂亮的树的照片。这本书与他的心绪和过往十分契合。“能与树木交流的人,都有各自的温柔”。——《树》 树木是神话中的象征,族群里的图腾。它们出现在人们每天经过的街角,也出现在国徽或者国旗之上。它们既可以脆弱到躲不过一场疫病,也可以顽强到经历千年的风霜。它们无比慷慨,可以通过呼吸吐纳滋养其他生命,也可以化作充满“灵性”的器具,抚慰人们的生活。在人类的渺小尺度上,树木可能是最接近永恒的生命。“它还会继续活到未来,而那时我们所有的抱负都会被彻底遗忘。”——《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 相比林木线里的古树,我们的寿命过于短暂,目光过于短浅,竟以为碳氢化合物的文化就是理所当然的永恒,把毁灭和破坏当成一种可悲的功绩。科学和资本主义为人类的贪婪找到了一个名为“可持续”的保护伞,人类在尚且对这个极度复杂的生物环境网络如何运作接近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抛弃了敬畏之心。——《极北森林》 这三本书的内容风格差异较大,有随笔散文、有自然科普、有生态游记,但却有着一明一暗两条共有的线索。明线是树,暗线则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有亲身体验的具体的经验,又有关于宏大议题的思考。今天的节目将不同角度出发,带你去体会和了解这种既常见到容易被我们忽视,又重要到不可或缺的植物,究竟意味着什么。从具体到宏观,尽可能去了解树的本身,以及我们与树的关系,我们与自然的关系。 03:12 扁柏树 05:36 木材中的生命 08:05 屋久杉 09:25 三春泷樱 10:11 白杨树 11:03 紫藤 14:40 《完美的日子》 16:44 《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 21:32 《极北森林》的分布和路线 26:32 林木线上的萨米人 29:27 用关乎生死的林木擦屁股 32:23 阿拉斯加的科尤康人 本期图书: 《树》🇯🇵幸田文/史诗(译)海峡文艺出版社/未读 2025 《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菲奥娜·斯塔福德/王晨(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未读 2019 《极北森林》🇬🇧本·罗伦斯/王晨(译)海峡书局/未读 2024 📢本节目已开通豆瓣页面,欢迎标记、订阅 🎤也欢迎在网易云、苹果播客、bilibili、Substack订阅本频道(节目内容一致)

    35 min
  4. P28.《绿房子》:皮乌拉的雨林和风沙,略萨的“结构现实主义”迷宫

    JUN 25

    P28.《绿房子》:皮乌拉的雨林和风沙,略萨的“结构现实主义”迷宫

    2021年,我第一遍读这本书时,纯粹是走马观花地玩票,连门槛都没踏进去。而如今在了解了“连通器”和“隐藏材料”的技巧后再回到这本书里,才深刻意识到略萨的鬼斧神工。如此繁复的五条故事线,只用了四章十几小节,足见功力之深。虽然时间线细碎,但不同小节之间的勾连之处其实十分明显。在这部作品中,结构安排是使叙事和悬念成立的最关键因素,也是引导读者主动参与,最终赋予其说服力的方式,这可能就是“结构现实主义”和炫技的最大区别。 时间轴: 01:40 开头提醒 03:05 《绿房子》的赞誉,成就,所获奖项等 06:45 略萨和皮乌拉的三段渊源 15:52 略萨的写作风格 19:01 如果《绿房子》是你第一次读略萨的作品,应该注意些什么? 23:02 剧透预警!《绿房子》故事剧情的正序时间线梳理 27:20 绿房子线结束,伏屋出场 31:14 胡姆酋长的故事 35:37 被带回镇子的鲍妮法西娅,以及伏屋的悲剧 46:28 利图马的往事 53:02 经典问题:略萨如此写作,是否有炫技之嫌? 56:09 略萨的写作工具:连通器、隐藏材料、中国套盒 59:55 通过伏屋的第二个片段,介绍“连通器”的作用(建议对比原文收听,否则不好理解,可以选择跳过) 01:12:51 以《碟中谍8》为例,讲解“连通器”和普通多线叙事的区别 01:15:27 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悲情的恶棍:伏屋 01:20:46 胡姆酋长:被残暴掠夺的原住民 01:23:39 鲍妮法西娅:被人为制造的孤儿 01:26:53 老琴师安塞尔莫:皮乌拉的传奇 01:29:13 略显暗淡的配角们 01:30:40 结语 本期图书:《绿房子》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孙家孟(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 ps:本期节目参考书目 《我们的作家:拉美文坛十圣》——🇨🇱路易斯·哈斯 《给青年小说家的信》——🇵🇪巴尔加斯·略萨 正序时间线文字版 📢本节目已开通豆瓣页面,欢迎标记、订阅 🎤也欢迎在网易云、苹果播客、bilibili、Substack订阅本频道(节目内容一致)

    1h 32m
  5. P27.《短暂的生命》:永远消沉的奥内蒂,绝望与其他魔鬼

    JUN 10

    P27.《短暂的生命》:永远消沉的奥内蒂,绝望与其他魔鬼

    奥内蒂是路易斯·哈斯笔下的拉美十圣之一,作为一个“木法多”(永远消沉的人),他的作品风格阴郁,充满绝望的细节,令人一不小心就会深陷消极情绪里。 这部作品并不好读,虽然故事的主线还是明晰的,主角布劳森的现实生活有一个勉强算做坚实的基础。但布劳森不停创造出的一个个幻想世界则令人难以进入。隔壁的盖卡是现实和幻想的模糊地带,那里有着无比抽象的“它们”,和一个十分具体又邪恶的虚构分身阿尔塞。纯粹的虚构世界便是圣玛利亚,迪亚斯·格雷在这个世界里被不断重写,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为现实。 无数个支线的幻想世界,都是布劳森们逃避真实命运的洞穴,只不过这些幻想都没有真正的,能够让命运被改写的出口。从现实滑入幻想,幻想逐渐成真,这可能是本书最容易被抓住的一条线索了。 时间轴: 00:24 参考书目说明 02:34 奥内蒂生平简介 08:09 奥内蒂,既像个异类,又有拉美的印记 10:51 如果以略萨为坐标来认识奥内蒂 14:05 故事梗概和细节评述 20:22 防止混乱,总结一遍结构 22:13 关于书中人称的使用 38:06 奥内蒂的观感:追求理解或许注定失望 40:16关于“绝望”的论述,或许是角色性格的线索 45:04 布劳森空虚、幻灭的精神世界 本期图书:《短暂的生命》 🇺🇾胡安·卡洛斯·奥内蒂/侯健(译) 作家出版社 2024 ps:本期节目参考书目 《我们的作家:拉美文坛十圣》——🇨🇱路易斯·哈斯 《不止魔幻:拉美文学第一课》——🇨🇳侯健 《给青年小说家的信》——🇵🇪巴尔加斯·略萨 📢本节目已开通豆瓣页面,欢迎标记、订阅 🎤也欢迎在网易云、苹果播客、bilibili、Substack订阅本频道(节目内容一致)

    48 min
  6. P26.《书怎么读都有趣》:阅读这件“正事”,阅读这件“小事”

    MAY 17

    P26.《书怎么读都有趣》:阅读这件“正事”,阅读这件“小事”

    这期录制时有些感冒,请大家多多包涵~ 这本薄薄的小书,是一本读书人的嘴替合集,几乎全部都是能让读书人会心一笑的隐秘又真实的小心思。 对待书的方式,阅读中的习惯,阅读的目的,丈量阅读的方式,甚至是“读书”这个词原本的定义,都在日复一日的习惯中变成了被我们忽略的“天经地义”。把这些内容再翻出来咂摸一下,才发现原来依然回甘悠长。 当然,也有一些内容并不赞同,甚至体验截然相反,但作者是个资深爱书人却是毫无疑问的。 后记中“读书”这个词的含义令人印象深刻:“不同于研究调查和考试学习,暂时离开现实,让精神遨游于未知世界,为了确立坚定的人生观而不受时间约束地阅读书籍。”多么朴素又真实。 时间轴: 02:35 有关阅读方法 07:39 一本书的前言和后记 11:17 如何对待一本实体书 18:18 不同的阅读场所,不同的阅读体验 22:51 中心思想?有这个必要吗 25:25 阅读能给我们留下什么 29:31 关于重读这件事 34:48 阅读是否可以被量化 40:02 书是不是一定要读? 42:17 原初的问题:“读书”的定义是什么? 本期图书:《书怎么读都有趣》 🇯🇵青山南/马文赫(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未读 2025 📢本节目已开通豆瓣页面,欢迎标记、订阅 🎤也欢迎在网易云、苹果播客、bilibili、Substack订阅本频道(节目内容一致) ps.最近越用越喜欢的圆点贴。

    46 min

About

“这本沉甸甸的书就像是压舱物,把我送到时间的底部。”——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