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知识|入门到精通

小生聊投资

股票知识传播者

  1. 8H AGO

    217.技术篇:ARBR指标的使用技巧!

    【文稿:】 ARBR指标中的两条线具有相似的含义,在实战的时候我认为参考其中一条即可,具体参考哪一条可以按照个人喜好决定。不过从市场反馈来看,多数人喜欢参考AR这条线,具体原因我也不清楚,可能是因为AR排在前面的原因吧... 以AR线条为例,线条的波动范围非常宽泛,我们可以拿100为准,线条在100附近波动,表明股价处在横盘震荡的走势。由于100这个数字过于具体,我们可以取上下20作为波动区间,也就是80-120之间。当AR处在80-120之间波动,说明股价处在横盘震荡的走势,没有明显的上涨或下跌趋势发生,这时候比较适合持仓不动。 有了中性的区间之后,超出区间的波动都视为单边走势,比如AR线超出120并一路上涨,此时的股价也处在单边上涨行情,在这个过程中短线客应该多做交易,因为此时买入后获胜的概率比较高。不过有一个道理千万不能忘:那就是物极必反!当AR线持续上涨、涨到180以上的时候你要时刻小心股价高位回落的可能。好与坏、盛与衰都是周而复始的过程,当繁荣达到一定程度,也意味着下一个周期即将到来,那就是衰退。 当AR线跌到80以下并一路下跌,说明股价也处在弱势的阶段,此时叫做单边下跌行情,这个阶段不适合做交易,空仓的人不要轻易进场,持仓的人应该找机会减仓降低仓位。但如果这种走势一直持续并跌到50以下,此时你又该考虑物极必反的道理。AR线持续走弱,直到跌破50的时候你反倒应该转为乐观,应为衰退达到一定程度,也意味着下一个周期即将到来、那就是繁荣。 最后做个总结:AR在80-120之间波动,适合持仓不动,你只需要拿着令你感到舒适的仓位即可,没必要过多的进行买卖,此时的股价也处在横盘的状态,不会有明显的涨跌趋势,过多的买卖反倒会弄巧成拙。120-180这个区间为强势阶段,AR处在这个区间时你可以积极看多做多、也就是多做买卖,在这个阶段交易也会提高你获胜的概率,因为此时的股价处在强势阶段,趋势会帮助你提高获胜的可能。 不过当AR超过180的时候你要小心物极必反的现象,强势不可能永远持续,总有一天会由盛转衰。当强势持续到180以上的时候,你就不能像之前那么乐观,相反你要随时警惕股价高位回落的可能。 然后再来说说下一个区间,也就是80-50之间,AR线在这个区间内运行说明股价处在弱势阶段,这个时候交易会大大降低获胜概率、最好的做法是空仓,除非AR能持续下跌、跌到50以下的时你可以搏一把超跌反弹,因为50以下的弱势过于极端,反弹的行情随时可能出现。 综上所述:能提高你胜率的区间只有两个,一个是120-180之间,另一个是50以下。而降低胜率的区间也有两个,一个是80-50之间,另一个是180以上。 (节目已在江苏版权局登记,翻版必究!)

    4 min
  2. 3D AGO

    216.技术篇:ARBR指标的金叉、死叉

    【文稿:】 ARBR指标有两条线,这两条线的周期一模一样,算法也非常类似,所以本质上参考哪条线都一样,但每当指标中有两条线的时候,都会有金叉、死叉的用法存在,于是有人可能会好奇:ARBR指标也同样如此吗? (ARBR指标)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不过我不建议你用该指标去参考金叉、死叉。金叉、死叉是根据两条线的交叉来判断走势的拐点,同时用来判断买卖点,但这需要两条线的计算周期要尽量分隔的大一些,这样短周期的线条交叉长周期线条时、才会有拐点的含义,比如macd就是这样的设计。 (MACD指标) Macd中一条线是短周期的线条、也代表短线的走势,而另一条是长周期线条、代表长线走势,所以当周期差距较大的两条线发生交叉的时候往往代表股价走势发生了拐点,此时的拐点也可以用来指导买卖,但是想像一下:如果两条线代表的周期一模一样,那它们还会有交叉出现吗?当然不会!它们的波动会表现的一模一样,而AR和BR就是这样的关系。 上期我们讲过ARBR指标的算法,两条线计算的周期都是26天,说明二者代表的周期都是一样的。因为周期一样、导致两条线的走势也几乎一致、很少出现明显的交叉,所以用金叉、死叉不太适用于ARBR指标。不过细心的你一定也发现了:虽然两条线的走势高度一致、很少出现交叉,不过偶尔也的确能看到交叉的现象,这又怎么解释呢? AR和BR线的计算周期都是一样的,但算法公式有着细微的不同,这一点回想一下上期的内容就明白了。也就是这一点点的不同,让BR线条的走势稍微敏感了一些,也就是波动幅度稍微大了一点,所以两条线实际上也会出现交叉的情况,但这种微弱的差距根本不值得重视,更不值得以此来判断金叉、死叉。两条线90%的时间波动频率都是一致的,根本看不到两条线大幅分离的情况,这就足以证明了一切。 有些文章会教你ARBR指标可以参考金叉、死叉,这一点我也不否认,但我想告诉你的是:对失去作用的工具不要纠结于工具本身的定义,比如锤子是用来钉钉子的工具,这是人们对它的定义,但没有了手柄的锤子本质上跟砖头没有区别、甚至还不如砖头,这时候你就不能纠结于工具本身的定义,认为锤子还会比砖头好用,而是应该扔掉锤子选择更趁手的砖头砸向钉子。 所以今天的内容不是教大家利用指标,而是教大家如何做选择!所有人都在教你如何利用指标、如何使用这些工具,而我想教你工具只是工具、能帮助你达到目的东西都可以叫工具。固有思维将会阻碍你成长的步伐,任何时候你都要学会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指标我教了很多,而且每项指标的算法公式也都教过,教这些就是为了打开你的思维,让你认清指标背后的工作原理,懂得这些你才有活学活用的能力,而不是只记住锤子就是锤子、砖头就是砖头,从来没想过二者的功能可以互换。 (节目已在江苏版权局登记,翻版必究!)

    4 min
  3. 6D AGO

    215.技术篇:什么是ARBR指标?

    【文稿:】 今天要学的指标叫做ARBR指标,这是一个指标、但该指标其实是一个合成体,也就是用两个指标合并成了一个指标,所以该指标也由两条线组成,一条线叫做AR,另一条线叫做BR。老规矩,指标的长相可以查看文稿中的图片。 有一点需要说明一下;有些软件叫做ARBR指标,而有些软件也叫做BRAR指标,只是顺序不同,但都是同一个指标。废话不多说,我们直接进入正题,来看看指标背后的算法公式,知道了算法才能充分理解指标想表达的含义。 两条线都有各自的算法,而且算法默认的周期是26天,我们先来看看AR线条是如何计算的。 AR=26天内(当日最高价-当日收盘价)之和÷26天内(当日收盘价-当日最低价)之和 接下来我用大白话解释一遍:用股价当天的最高价-当天的收盘价,得出的数值仅代表这一天,于是你用同样的方式计算前一天,然后再计算前三天,前四天等等..直到把最近26天每天的数值都算出来,然后将这26天的数值全部相加就得出了公式的左半部分,也就是26天内(当日最高价-当日收盘价)之和。 至于公式的右半部分我猜你应能做到举一反三。26天内(当日收盘价-当日最低价)之和,对比我刚才的解释进行理解即可,我就不浪费时间了,因为接下来还要讲BR线条的计算公式,不过有了对AR的理解、BR理解起来也会容易很多。 BR=26天内(当日最高价-前一日收盘价)之和÷26天内(前一日收盘价-当日最低价)之和。 如何理解可以参照我上文的解释,BR和AR的不同只有一点;那就是收盘价!AR的算法中用的是当天的收盘价,而BR的算法中换成了前一日的收盘价。 再通俗点讲:AR表达的是当日最高价、最低价与当日收盘价之间的关系,而BR表达的是当日最高价、最低价与前一日收盘价之间的关系。那么公式都看明白了,但公式想表达的意思估计很多人还不太懂。公式中26天只是计算的一个周期,它的意义并不大,我们可以将其去掉以便你更好的理解指标的原理。 去掉“26天”这个周期后算法就变得很简单了:AR=(当日最高价-当日收盘价)÷(当日收盘价-当日最低价)。用(当日最高价-当日收盘价),这是想表达股价上涨时推力的大小。(当日收盘价-当日最低价),这是想表达股价下跌时重力的大小。最后用上涨时产生的推力÷下跌时产生的重力,二者相比较,你就能得出买卖双方谁的力量更强。 如果股价上涨时的推力更强、强于下跌时产生的重力,那么AR这条线就会出现上涨,反之则会下跌。这是对AR线条的理解方式,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理解?至于BR线条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理解,很多人因为26天的周期影响了对指标的理解,我们可以暂时去掉这个条件,剩下的公式我相信所有人都能理解。 BR=(当日最高价-前一日收盘价)÷(前一日收盘价-当日最低价),它比较的同样是股价上涨时的推力和股价下跌时的重力,因为它和AR的算法几乎一样,只不过收盘价由当日的收盘价换成了前一日的收盘价,这说明AR更多是反映股价实时的强弱表现,因为它的公式中只用到了当天的数据。而BR有了跟前一天的比较,这意味着它是跨交易日之间的对比,你学会了吗? (节目已在江苏版权局登记,翻版必究!)

    5 min
  4. OCT 27

    214.技术篇:成交量比率(VR)指标的运用

    【文稿:】 讲指标的运用之前,我先解答一下部分网友的疑问。VR指标的算法非常简单,它的计算周期默认为24天,我们假设某只股票在24天内,上涨的天数是20天,下跌的天数是4天,然后将20天股价上涨时产生的成交量相加,再将4天股价下跌时产生的成交量相加,最后将二者相除,得出的答案就是VR指标的数值。 这些内容上期有过详细的讲解,计算的过程很多人都表示理解,但对最终的答案有人提出一个疑惑:用刚才的算法能求出VR指标的数值,我们假设这个数值是200,这意味VR指标当天的数值为200,“但如果我想知道第二天的VR指标、又该如何计算呢?难道还得再等下一个24天,我才能求出第二天的VR指标吗?” 因为计算VR指标时、需要用股票最近24天的成交量数据,于是很多人就有了一个误解:认为用24天才能求出一天的VR指标,于是想知道次日的VR指标就得再等24天才行,但事实显然不是这样...你如果能听明白我接下来举得例子,你就能明白VR指标是如何计算每一天的数据。 假如今天是24号,今天的VR指标很容易计算,你只需要用到1号-24号的成交量,再套用到上文的公式中就能得出24号的VR指标。问题来了:第二天、也就是25号的VR指标又是怎么算出来的呢?答案很简单,你只需要用到2号-25号的成交量数据即可,然后再套用公式得出25号的VR指标。26号的VR指标也是同理,最近的24天那就是3号-26号,知道这些天的数据你就能知道26号的VR指标。 此时你连贯的计算出了24,25,26号的VR指标,以此类推、每天的VR指标都可以被计算出来。希望今天的内容能为你解开心中的疑惑,因为不单单是VR指标、其他指标也是按照同样的方式计算的,这样才能保证指标每天都有数据更新,也能让投资者及时的看到每日的数据反馈。 在这里我想考考大家:如果某只股票刚刚上市不久,上市的时间还不到24天,那么这只股的VR指标如何计算呢?答案是无法计算,只有等上市时间超过24天后第一批数据才会产生,基于这批数据、今后每天的VR指标才能被计算出来。 最后我们来讲讲VR指标具体的运用。VR指标分为四个区域,分别是低价区,安全区,高价区,警戒区。安全区为70-40之间,VR指标在这个区间时可以适当考虑买入。安全区为150-80之间,VR指标在这个区间时走势相对安全,没有明确的买卖信号,你可以选择持仓不动。高价区为450-160之间,VR指标来到这个区间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减仓,可以多减也可以少减,具体看个人对走势的判断。警戒区为450以上,VR指标超过450以上需要提高警惕,尽量以减仓卖出为主。 (节目已在江苏版权局登记,翻版必究!)

    4 min
  5. OCT 24

    213.技术篇:什么是成交量比率(VR)指标?

    【文稿:】 今天要学的技术指标叫做VR指标,中文名字叫做“成交量比率”,从名字你也能猜到指标背后的算法,也就是用成交量计算一个比率。VR指标跟其他指标有一点不同之处,多数指标的算法普遍来自股价的变化,也就是股价的变化决定了指标的走势。 而VR指标的算法全部来自成交量,它反映的也是成交量对股价的影响。VR指标有两条线组成,具体长相可以查看文稿中的图片。图中有黑线和黄线,黑线其实才是VR指标,另一条黄线则是黑线的平均值,或者说是VR指标的均线也可以。 你们在图中看到的VR指标有两条线,而有些软件可能只有一条线,对此你不用慌张。如果你的软件只显示一条线,说明代表平均值的均线没有显示,而显示的那一条一定是VR指标线。说实话,黄线的意义不大,你只要明白VR线的原理即可。想知道原理就得知道背后的算法,而VR指标的算法非常简单。 (N日内股价上涨时的成交量总和)÷(N日内股价下跌时的成交量总和)=VR指标 有些地方给你的答案可能太一样,他们的答案是更严谨的说法,但是你很可能会听不懂,所以你只需要记住我的答案即可。股价无论是涨是跌,每天都会有成交量产生,我们先把股价上涨时产生的成交量加在一起,然后再将股价下跌时产生的成交量也加在一起,最后用前者÷后者=VR指标的数值。 当然,这里还需要加上时间条件,这个时间一般是24天,24也是VR指标默认的计算周期(可主动更改周期)。如果刚才的举例你没有听懂,接下来的内容一定要认真听讲:假设某只股在过去的24天内,上涨的天数有20天,下跌的天数有4天。我们先将20天内产生的所有成交量相加得出一个总数,然后再将4天内产生的所有成交量相加得再出一个总数,最后用前面的总数÷后面的总数=VR指标的数值。 其实指标的算法非常好理解,就是用成交量÷成交量,前面的成交量都来自股价上涨的阶段,后面的成交量都来自股价下跌的阶段,二者相除就能得出一个比率关系,而这个比率就是VR指标的数值,然后把这些数值连接成线,就是我们看到的VR指标的走势。 VR指标的算法基于一个道理,也就是“量价理论”,该指标认为股价上涨一定会伴随成交量的放大,而股价下跌一定伴随成交量的缩小,因此VR指标的走势跟股价的节奏几乎一致,也就是股价上涨它也上涨,股价下跌它也下跌。这种量价理论多数情况下是对的,股价上涨时的确会伴随放量,而股价下跌通常会伴随缩量。 但股市中从来没有绝对的答案,偶尔也会出现股价上涨缩量、股价下跌放量的情况,而这种情况下VR指标的参考意义就会发生变化,而这也是该指标的缺陷所在。所有指标都存在缺陷,因为指标的设计都是基于绝对的假设,而股市中根本就没有绝对的事情,这一点需要你辩证的去看。 (节目已在江苏版权局登记,翻版必究!)

    4 min
  6. OCT 21

    212.技术篇:ASI指标的认识与使用!

    【文稿:】 今天要讲的指标叫做ASI指标,指标的长相可以查看文稿中的图片。我们之前还学过一个叫做RSI的指标,二者的名称非常相似,大家不要记混了。RSI指标有三条线,而今天要讲的ASI指标只有两条线。 别看只有两条线,但其背后的算法却非常复杂,有多复杂呢?建议大家直接看下面的文稿。 公式: A=∣当天最高价-前一天收盘价∣ B=∣当天最低价-前一天收盘价∣ C=∣当天最高价-前一天最低价∣ D=∣前一天收盘价-前一天开盘价∣ 比较A、B、C三数值:若A最大,R=A+1/2B+1/4D;若B最大,R=B+1/2A十1/4D;若C最大,R=C+1/4D E=当天收盘价-前一天收盘价 F=当天收盘价-当天开盘价 G=前一天收盘价-前一天开盘价 X=E+1/2F+G K=A、B之间的最大值 L=3;SI=50*X/R*K/L;ASI=累计每日之SI值 算法很复杂,却完全可以理解,但我唯一不满的是很多算法并没有一个完美的解释。我查阅了很多的资料,但有些细节始终没有找到答案。搜索:“ASI指标的计算公式”能查出一大堆内容,有趣的是这些内容全都一样,甚至一字不差... 而在我真正想搞懂的方向上却没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互联网时代下获取信息变得非常廉价,但也正因为太廉价,多数的内容都是同质化的,很多内容都是相互复制、相互抄袭,而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却始终查询不到,所以请原谅我...我真的用心查阅了大量资料,但始终没找到让我信服的解释。 对于ASI指标的算法可以看文稿,它的算法有一个特点:其他指标都是固定的公式,也就是将股价的变化套用到公式中、就可以得出对应的指标。而ASI的算法却复杂了许多,它涉及多个公式,而中途用哪一个公式取决于前一个数值的变化。比如:它需要先求出A、B、C、D、E、F、G...等等数值,而这些数值一部分来自股价的变化,股价怎么变、这些数值就会怎么变。而另一部分来自对前面数值的变化,也就是将前面得出数值的带入到下一个公式中进而产生新的数值。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吗?公式中你能看到字母“R”的算法,而R的算法一共有三个,具体用哪一个算法取决于A、B、C数值的大小。A、B、C谁的数值数值最大,就用对应的算法求出“R”的数值。 今天没法讲出我对指标的个人理解,因为公式中很多细节没有对应的解释,而这些细节我也没找到对应的资料。比如公式中的“L=3”,结论很简单、但我没看到对于结论的任何解释。再比如,我知道ASI的结果是怎么来的,但ASI指标中有两条线,而公式最终指向的结果只有一个,那么另外一条线的算法又是什么?对此,我没找到任何资料解释这些... 所以今天的内容我无法表达自己的对指标的理解...我可以凭空设计出新的指标,但不可以篡改前辈们留下的答案,等我查到对应资料的时候、再给大家详细讲讲我对该指标的理解。至于该指标如何运用?有一个小技巧可以分享给大家。 指标有两条线,其中的黄线、也就是ASI那条线是主要的参考对象,根据我对其他指标的了解,另一条黑线也就是ASIT线条、它应该是黄线的平均值。所以跟多数指标一样,黄线和黑线也存在金叉和死叉的关系。另外、黄线在黑线上方运行、代表股价处在强势阶段,黄线在黑线下方运行,代表股价处在弱势阶段。 当然,你也可以配合着k线图去做参考,比如股价上涨突破了前期的高点,而对应的ASI黄线却没能突破前期高点,此时的股价很可能是假突破,后期股价可能会出现下跌。具体案例可以查看文稿中的图1,先看图片上方的k线图:股价上涨超过了前期高点,而对应时段的ASI却是背离的状态,ASI黄线并没有同步创出新高,这时候股价可能是个假突破,后期有下跌风险。 反向理解也是同理:股价下跌跌破前期低点,而对应的ASI黄线却没有创出新低,此时股价的破位可能是假动作,后期有触底反弹的可能,对应的案例可以查看文稿中的图2。 (节目已在江苏版权局登记,翻版必究!)

    5 min
  7. OCT 18

    211.技术篇:乖离率指标(BIAS)的运用技巧

    【文稿:】 乖离率算的是股价与某条均价线的分离程度,分离程度越大、乖离率就越大,但很多人表示不理解这段话,对此我用两张图片给大家说明一下。先看文稿中的第一张图;股价短期内出现大幅上涨,k线跑到了均价线的上方,这时候乖离率一定是正数,而且随着k线和均线向上分离的距离越大,乖离率的数值也会越大。 然后再看第二张图:股价短期内出现大跌,k线跑到了均价线的下方,所以乖离率一定是负数,因为股价大跌,所以k线和均线向下分离的距离变大,这时候乖离率的数值也会越来越小。 图中的均价线是6日均价线,这是我默认的,因为乖离率指标中也是以6日乖离率为主。乖离率的数值过大或过小,都会引发股价朝反方向运行,如图1图2所示的那样。也就是乖离率过大,表明股价短期上涨过高、后期有回落的风险,这也是上期说到的“盛极而衰”。那么当乖离数值过小、表明股价短期内下跌过大,后期有反弹的可能,也就是“否极泰来”的原理。 不过话说回来,乖离率多大多小才能有以上这些判断呢?“答案”是±7,这个答案并非什么标准答案,而是采用了多数人的观点,也就是以乖离率±7为准,大于7说明股价短期上涨过多,有“盛极而衰”的风险。而当乖离率小于-7的时候,说明股价短期下跌过大,有“否极泰来”的可能性,也就是股价可能会触底反弹。 刚才说的乖离率都是以6日乖离率为准,因为它最能代表股价的短期走势,接下来我举的例子也是以6日乖离率为准,也就是乖离率指标中的BIAS1那条线。当你看到某天乖离率大于7的时候,比如说7.6,那么股价短期有冲高回落的可能。相反,如果你看到某天的乖离率小于-7,比如说-7.6,那么股价短期就有触底反弹的概率。 在这里大家一定不要记混淆,记住不是以7为界、而是以+7或者-7为界...我发现现实中有些人是以7为界,这导致乖离率大于7他们就认为股价会跌,小于7就认为股价会反弹...这很明显是记错了答案。上期我们详细讲过乖离率的公式,公式就说明了乖离率背后的原理。乖离率为正数说明股价是强势的,当乖离率持续变大、说明股价是持续的上涨。而当乖离率大于7的时候,说明股价强势过头,此时会有冲高回落的风险。 相反,乖离率为负数说明股价是弱势的,当乖离率持续变小、说明股价是持续下跌的状态,对应的乖离率变化可能是-3,-4,-6,而当乖离率小于-7的时候,说明股价短期跌幅过大,后期走势可能会出现触底反弹。另外再强调一下:以上说的乖离率都是以6日乖离率为准,至于其他乖离率也有同样的判断标准,只不过具体的数值不太一样,我没讲是因为用途不大,人们还是更习惯去看6日乖离率。 另外,对于乖离率方面还有很多实用的分析方法,关于这些我们拿到今后的技术分析篇再讲,希望大家能坚持到最后。 (节目已在江苏版权局登记,翻版必究!)

    4 min
  8. OCT 15

    210.技术篇:什么是乖离率(BIAS)指标?

    【文稿:】 乖离率也叫做BIAS指标,中文名字更好记一些,那我们就用乖离率称呼它。指标的长相可以看文稿中的图片,简单的数据相信大家都会看,我就不浪费时间了。乖离率算的是一个“比率”,既然是比率、得出的结果肯定是一个数值,然后把这些数值用线条连接起来,就变成了图片中的那副模样。 乖离率指标有三条线,每条线的算法都一样,了解一个就能知道另一个。先来讲讲乖离率到底是什么?乖离率是指股价与某条均价线的分离程度,二者距离越远、乖离率就越大,距离越近、乖离率就越小。这句话很好理解,如果你听懂了这句话,接下来讲计算的时候就能迅速理解。 说道股价与均价线的分离程度,首先得明白二者是从哪个方向分离的?答案是向上或向下分离,因为股价不是涨就是跌,所以分离的方向也只有这两种。我们以5日均价线为例:如果股价短期内不断上涨,那么k线就会跑到5日均线的上方且距离不断向上拉大。反之、如果股价短期内不断下跌,k线就会跑到5日均线的下方且距离不断向下拉大。 股价连续上涨代表强势,连续下跌代表弱势,不过老话说得好“物极必反”。强势过头就容易下跌,弱势过头也容易出现反弹。这个道理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只不过中间的拐点谁也不知道如何参考,于是就有了乖离率这项指标。 以强势为例:股价短期内不断上涨,k线就会跑到5日均线的上方且距离不断拉大,能代表距离的数据就是乖离率,当距离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容易出现盛极而衰的现象,飙升的股价很可能会出现回落。下跌的例子我就不单独讲了,道理都是一样的,大家自行脑补就好。 听完这些例子再看看乖离率指标:该指标有三条线,三条线分别是6日乖离率,12日乖离率,和24日乖离率。指标左上角有对应的名字,分别为BIAS1,BIAS2,BIAS3。为了方便讲解,我们就以BIAS1也就是6日乖离率为例:它是指股价与6日均价线的分离程度,上文我用了5日均价线进行了举例,这回你只需要换成6日均价线即可,意思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区别。 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讲6日乖离率的计算公式:6日乖离率=(收盘价-6日均价)÷6日均价x100。公式很简单,收盘价就是指股票某一天收盘时的价格,6日均价是指当天6日均价线对应的价格。知道了这两个数据就能求出6日乖离率。公式中先用收盘价-6日均价,这就是在计算股价与6日均价线的距离。 然后将得出的“距离”和6日均价线相除,就得出了一个比率,这个比率就叫做乖离率,准确的说是6日乖离率。用这种方法求出每一天的乖离率,然后将数值用线条连接起来,就是我们看到的乖离率指标。 其他的乖离率也是同样的算法,只是用到的均价线周期不一样,比如12日乖离率,它算的是股价与12日均价线的分离程度。乖离率的数值有正有负,正数说明股价在均线上方,负数说明股价在均线的下方。乖离率为正数时,数值大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引发股价下跌、也就是“盛极而衰”。当乖离率为负数时,数值小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引发上涨,也就是“否极泰来”。具体如何判断这些数值我们下期继续讲解。 (节目已在江苏版权局登记,翻版必究!)

    5 min

Ratings & Reviews

4.2
out of 5
5 Ratings

About

股票知识传播者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