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几何?」

AI是左脑的极致,而设计是右脑的涌现。重聚品牌设计师彭林(下)

本期播客延续上期对话,深入探讨设计师如何通过“构想”与“逻辑”结合的方式完成创造性工作,如何看待AI技术对设计行业的影响,以及设计师如何通过线下实践与社会设计找到新的价值空间。彭林分享了从“工程师思维”到“人文思维”的转变历程,并提出了设计师在AI时代应强化的核心能力。

🔑 关键讨论点:

  1. 设计中的“构想”与“逻辑”
    构想
    (Abduction):一种直觉性、涌现式的思考方式,是创造力的核心来源(如乔布斯、牛顿)。
    逻辑(归纳/演绎):基于数据与经验的推演方式,适合验证与迭代。
    设计师应兼具“构想力”与“逻辑力”,形成“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工作方法。
  2. 设计师的独特能力
    读图能力
    :对图像、视觉语言的敏感度与解读能力。
    文化建构力:将社会趋势、文化情绪转化为品牌表达的能力。
    身体感知力:对美学、情绪、身体记忆的共鸣能力。
  3. AI时代的设计师定位
    AI擅长左脑工作(效率、复制、数据处理),但缺乏右脑的创造力、文化敏感与人性连接。
    设计师应强化“人文设计”能力,做AI无法替代的情感化、文化化、系统化设计。
    AI生成内容(如视频、文案)虽效率高,但缺乏“背后的解释系统”,难以建构真正有生命力的品牌。
  4. 线下实践与社会设计
    彭林正在尝试通过展览、摄影、社区活动等方式,探索线下人与人连接的价值。
    推荐阅读《社区设计》(山崎亮),强调“连接人与人”比“设计空间”更重要。
    设计师可通过社会实验、内容输出、方法论总结等方式构建个人影响力。
  5. 设计公司的未来形态
    设计公司应成为“媒体公司+设计公司”,通过内容输出构建行业影响力。
    内容创作需兼具“手工感”与“系统性”,避免被AI生成的“工业化内容”淹没。
    线下活动、社群运营、社会设计是设计师突围的新路径。

💡 金句摘录:

  • “构想是设计中最原初的生成力量。”
  • “AI是左脑的极致,设计是右脑的涌现。”
  • “设计师应做AI无法替代的人文设计。”
  • “线下连接的价值,远高于线上刷屏的流量。”
  • “设计公司应该是媒体公司+设计公司。”

📚 提及案例与概念:

  • 人物/品牌:乔布斯、牛顿、鸟屋书店、何同学、刘润、吴晓波
  • 概念:构想(Abduction)、身体感知、读图能力、AI暴政、社区设计
  • 书籍:《社区设计》(山崎亮)、《智人之上》(赫拉利)

听友群+V: JXLJXL36

嘉宾们也都在群里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