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安,2025
「 2025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 :《20/25看見關渡,自然作為一個解方》」
在台北,有一片土地,它曾經是水稻的故鄉,也曾一度被海水吞噬。但如今,這裡卻成了候鳥的家、城市的後花園,以及,藝術與自然對話的現場。
這片土地,就是關渡自然公園。2025年,「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邁入第20屆,今年以「看見關渡,自然作為一個解方」為主題,試圖在極端氣候、城市壓力與人心浮動之間,找回人與自然共生的可能。
從風災開始的歷史轉向
關渡自然公園的故事,從一場颱風開始。1963年的葛樂禮颱風,讓當時仍是北台灣重要水稻產地的關渡平原,因海水倒灌而鹽化,不再適合耕作。幾經轉變後,這裡成為城市罕見的濕地生態系統,孕育了無數候鳥、魚蝦、與水生植物,也成為城市與自然的邊界地帶。
朱雅芬,台北市野鳥學會、關渡自然公園專案經理說得很直接:「這不是人的地盤,我們是來做客的。這裡,是鳥的家。」
她回憶當年為了守護這片土地,台北市野鳥學會歷時20年爭取,最終由台北市政府斥資150億購地保留濕地,並委託管理至今已25年。
藝術進場,成為自然的說話者
但關渡不只是一塊被保護的土地。從2006年起,它也成為一個舞台,讓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透過創作,與自然對話。
策展人廖柏森自2022年起接下關渡藝術季策展任務,持續將主題從「療癒」推進至「解方」,走出疫情的陰霾,也讓藝術不只是美學,更是環境倡議。
「藝術是中介,自然是原型,而體驗是關鍵。」他這麼說。
今年藝術季邀請來自美國、歐洲與亞洲的藝術家回到關渡創作,其中許多人早年曾在此駐村,如今重返,帶來不同的視角與回應。他們不只是展覽者,更是觀察者與參與者。例如,美國藝術家 Puck 再次運用自然素材建構幾何空間,以精密數學與靈性結構打造毛草屋,讓人們走進、坐下、感受風與光的變化。
策展主題:自然,作為城市的解方
2025年主題「自然作為解方」,呼應國際倡議 NBS(Nature-Based Solution,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意圖用自然來面對人類共同的三大困境:城市壓力、氣候災難、與情緒困擾。
策展人提及:「過去我們築堤防抗洪,未來我們可以種紅樹林;過去我們依賴冷氣降溫,未來也許是一片綠蔭。」
自然,不只是我們的背景,而是我們的未來。
今年主視覺由黃一峯設計,將候鳥「高蹺鴴」融入設計之中。這種原本屬於冬候鳥的物種,近年來已在關渡成功繁殖,成為留鳥,象徵著自然復育的成果,也象徵人與自然彼此接納的可能。
教育扎根:從國際藝術到在地共創
這場藝術季不只是國際藝術家的伸展台,更是公民參與的教育平台。
策展團隊與北藝大教授與關渡國中合作,由藝術家帶領學生實作,創作屬於在地的公共藝術。參與式創作,讓孩子不只是觀眾,也是創作者、策展人、土地的敘事者。
「我們要的是生命經驗的記憶。孩子們未來做決定時,會記得他在這裡曾經與自然有過連結。」朱雅芬說。
藝術的可能,不止在作品裡
廖柏森提到2022年曾邀請心理師夫妻組合,設計一處可坐可躺的裝置,讓人與自然一同呼吸、沉澱思緒,這正是藝術的另一種功能「情緒的解方」。
藝術,不只是雕塑或裝置,而是深層的療癒、城市的呼吸、一個人與自然重新牽手的契機。
來到關渡,你不是觀眾,而是參與者
2025年9月14日,「關渡自然藝術季」將以七件地景藝術揭幕。這是藝術展,也是思考行動與環境倫理的公共對話。
觀眾可以掃描智慧導覽系統、參與工作坊、與藝術家對話,甚至只是靜靜坐在自然之中,望著水鳥與蘆葦搖曳。
你會發現,這不只是參觀,更是選擇讓自然成為我們的老師、朋友、和解方。
💖 2025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 :《20/25看見關渡,自然作為一個解方》」
展期:2025年9月14日起
地點:關渡自然公園
策展人:廖柏森
官方網站:關渡自然藝術季
→ 節目完整訪談請收聽 Podcast
《山水之間唯有人》《轉角幸福科技島》
→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
《轉角幸福科技島》
#朱雅芬
#台北市野鳥學會
#關渡自然公園管理處專案經理
#廖柏森 (Bo-Sen Liao)
#2025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 策展人
#陳志霖 老師
#明志科技大學
#行動導向辦公室
#明志科技大學教育部USR計畫
#侯信恩 Simon
#主持人
#楊心怡
#製作人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山水之間唯有人
#關渡自然藝術季 #自然作為解方 #NBS #地景藝術 #高蹺鴴 #藝術教育 #台北市野鳥學會 #關渡自然公園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정보
- 프로그램
- 주기매월 업데이트
- 발행일2025년 8월 25일 오전 4:00 UTC
- 길이44분
- 시즌12
- 에피소드842
- 등급전체 연령 사용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