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者來信
小書房您好:
我現在的工作環境,正在經歷一場「靜悄悄的離職潮」。
曾經一起加班、一起喊口號、一起打拼的同事,這一年幾乎都走了。
有人去念書、有人轉職、有人出國,有人不說就離開了。
我不是討厭這裡,也不是特別想走。只是現在整個氣氛變了,
我開始懷疑:
留下來的我,到底還有沒有優勢?
會不會只是因為不敢動、不敢變、不敢走?
所以想問問:
當你發現自己是「留下來的人」時,該怎麼判斷自己還是不是在對的位置?
——劉小備
💌 回信
親愛的 劉小備:
我們想你問的不是「要不要離職」,而是比那更深一層的問題:
「當大家都走了,我留下來,會變強?還是變弱?」
這不是情緒,而是一種判斷力。
你不想盲從,也不想被留在原地。
這週,我們也幫你找了三個樣本,透過三位歷史人物的選擇,陪你一起思考:
當團隊崩解、局勢不明時,怎麼判斷自己的位置,還值不值得堅守?
🧠 一、張松:你在原地被埋沒,在別人那裡可能是關鍵人物
張松原是益州劉璋手下的幕僚,聰明卻得不到重用。
他清楚知道:留在原體系,只會被同儕排擠、被上司壓制。
當其他人開始離開,他沒有急著走,而是靜靜觀察哪裡需要他。
他發現劉備勢頭正在起、缺謀士、缺路線、缺引路人。於是,他寫信主動獻策,引來劉備入川,成為改變局勢的鑰匙人物。
📝 他沒有死守舊船,也不是衝動跳船,而是判斷清楚自己在哪裡更有發揮空間。
💡 如果你在原本的環境中無法施展,那離開未必是放棄,也許是重啟。
⚠️ 二、魏延:留下之後升職,但格局不合反成孤立者
魏延原是邊將,隨著劉備入蜀、同儕凋零,他快速晉升,成為蜀漢的主力將領。
表面看來,他是「留下來就能被看見」的代表。
但實際上,他與諸葛亮的戰略思想南轅北轍,屢屢發生分歧,最後在諸葛亮死後被誅殺。
他不是能力不夠,而是格局不合、信任不夠、風格不對。
📝 留下來之後升職的人,不一定就是被真正信任的人。
一旦你只是「空缺的替補者」,不是被看見,而是被暫借。
💡 如果留下只是填補別人的空位,而非建立屬於你的舞台,風險反而更高。
🌱 三、蘇東坡:留下來,但轉換方向,默默耕耘自己的路
在王安石變法的風頭上,蘇軾一度與好友政見不合,被打入冷宮。
身邊一個個朋友被貶,他也面臨孤立與困境。
但他選擇不激烈對抗,也不倉促離開,而是轉向地方政務、詩文創作。
他不再寄望朝堂,而是回到自己,經營內在的光。
多年後,政治起伏再起,他的詩、文、人格成了整個時代的文化象徵。
📝 他選擇留下,但不是死守原地,而是轉彎再出發。
💡 有時留下,不是因為留戀,而是因為你還沒走到自己的終點。
親愛的 劉小備:
有時候,留下比離開更需要勇氣。
但更重要的,是在留下之後,你能不能看見自己的價值還在不在。
你可以問問自己:
- 我留下,是為了什麼?只是害怕改變?還是還有未竟之事?
- 這個團隊變了,我的角色是更清晰了?還是更模糊了?
- 如果我現在離開,有沒有更適合我的地方在等我?
- 如果我留下,有沒有機會換一種方式,走出新的路?
留下,不代表沉沒。
離開,也不等於逃跑。
重點從來不是選擇哪一條路,而是
你在這條路上,是不是因為這次的選擇讓未來的選擇有機會變多。
未來的結果可能不全然掌握在你手裡,但是此刻的內心答案可能只有您自己知道。
💬 你會怎麼答?
如果你正站在變動的團隊裡,眼看同事一個個離開——
你會留下嗎?還是跟上?
你如何判斷自己的位置與未來?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故事,也許正有人正在經歷和你一樣的選擇。
祝福你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資訊
- 節目
- 頻率每日更新
- 發佈時間2025年10月17日 下午10:00 [UTC]
- 長度16 分鐘
- 季數1
- 集數102
- 年齡分級兒少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