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地區最常見的神明:土地公,福德正神,在客家地區稱為伯公。但是在東南亞華人社區,卻沒有聽說「土地公」或「伯公」,反而常見的是「大伯公」。在台灣,伯公是福德正神,也是土地公、土地神。但是大伯公是東南亞在地誕生的神格,因為「大伯公節」舉辦,東南亞各地的大伯公廟可能正經歷「標準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改變民眾對神格的認知,改變各地大伯公廟的位階,甚至是整個神格體系的改變。
節目日誌:
00'00"- 5'30" 華人地區最常見的神明土地公,福德正神,在客家地區稱為伯公,在台灣,可以說伯公就是土地公就是福德正神。客家人稱土地神為伯公,伯公祠稱為「伯公下」。土地公不論有何傳說,是典型的自然崇拜。
5'30"-11'50"因為掌管的土地不同,伯公的稱呼不同,如田尾伯公、甜頭伯公、庄頭伯公,還有「龍神伯公」是家中祭拜家屋的基地這塊地。
11'50"-17'10"因為農業社會土地帶來財富,所以土地神就轉變為具有財神的性質。但是在客家中,伯公轉為財神的現象似乎較為少見。
17'10"-20'50"福德祠廟宇發展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20'50"-29'10"在東南亞,一律稱做「大伯公」,並沒有「伯公」。稱做大伯公,也和廟的大小沒有關係。有關「大伯公」的說法很多,基本上都算是人格神。
29'10"-32'10"在東南亞,華人廟的前面不是后土,而是「拿督公」,而有許多大伯公廟,則是以大伯公為主神。
32'10"-36'50"拿督公在東南亞取代了后土的位置,成為東南亞華人的土地神,而大伯公不具有土地神的性質,大伯公是福德正神,但不是土地神,管土地的是拿督公。
36'50"-43'10"「大伯公節」的發展,2007年從東馬沙勞越的詩巫「永安亭」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世界大伯公節。大伯公節進行各地大伯公廟的聯誼,也進行研討會,大伯公的神格也逐漸在發生標準化過程。
43'10"-46'50"因為「大伯公節」舉辦,大伯公廟聲勢提昇,東南亞有些地方甚至蓋新的大伯公廟,和地方上原有的廟宇,尤其是關帝廟,產生微妙的關係。
46'50"-50'15"大伯公是東南亞在地誕生的神格,和我們熟知的伯公不同。因為「大伯公節」舉辦,東南亞各地的大伯公廟可能正經歷「標準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改變民眾對神格的認知,改變各地大伯公廟的位階,甚至是整個神格體系的改變。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資訊
- 節目
- 頻道
- 頻率每週更新
- 發佈時間2025年9月22日 上午11:15 [UTC]
- 季數1
- 集數90
- 年齡分級兒少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