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異想世界

張瑞芬

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說:「我們應該每天聽一首歌,讀一首好詩,看一幅好畫。如果可能的話,再說幾句合理的話」。這是一個愛書人的說書頻道,適合繁忙生活中想靜下心的你。一個快退休的老夫子,逛書店,寫書評,研究現代文學,與你分享生活中的文學、電影、音樂、時事與心靈成長。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1D AGO

    EP200-跟任何人一秒變熟

    「溝通不是語言學,而是心理學」。―Dr. HIRO(日本知名洗腦系YouTuber) 開學季,本該上路的校園手機管制暫緩實施,大專校院跨校人工智慧學程修課人數不如預期,教育部又有新花招,「高中生進階課程5年計畫」請建中與北一女等5校共134位資優學生到台大修課,將來考上台大可抵學分。我左思右想,不明白高中生在課餘「提前感受台大優質的學校氛圍」的必要性何在?教育不是搶快就好,學生的身心素質才是續航力關鍵,放著目前教師的教學困境與行政過勞不管,也不重視學生的體育、藝文與閱讀,少子化大浪即將襲來,我們的教育將走向何方 ? 去書店看書,意外讀到一本日本直銷達人Dr. HIRO《跟任何人1秒變熟的本事:解除心防,拉近距離,贏得你想要的影響力!》,做買賣到談戀愛都適用。這不只是話術,更是一種跨越心牆,贏得信任的智慧。書中指出,你「說什麼」遠不如你「如何說」和「你是誰」來得重要,當警戒心消除,人會進入無條件信任狀態。這位日本最強人心解鎖大師,如何讓陌生人1秒卸下戒備: ★「溝通不是語言學,而是心理學」。話術往往不能改善交流。第一印象極為重要。 ★「麥拉賓法則」:視覺55%-聽覺38%-語言7%=整體印象。行為>外表>語言。 ★「光環效應」:外表給人印象好,連帶容易被信任。「達克效應」:能力低者易高估自己,低估主管。不要卑躬屈膝。對上坦率,對下有禮。 ★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人比正經八百的知識眼鏡仔受歡迎,生物本能,提升存活率。 ★「安外誤」法則:安全感、外表、誤會。點同樣餐點,先發表疑慮,能贏得信任。 ★先被誤會(懷疑)再受信任,必從未被懷疑更好。 ★把對方的心裡話當自己的話說。絕不否定對方,並善用「啟動效應」,鼓勵想像。 ★第一次稱呼直稱名字或綽號,第二次見面要比第一次更親暱熱絡,並記得上一次談話相處的細節。聊天要快接快投,坦率,不假思索。能瞎說閒聊才能深度交流。 ★裝熟才能變熟,善用自我揭露的互惠原則。不知說什麼時可故意搞錯,打破僵局。 示弱,讓對方笑出來,謂之捧笑。好施小惠,送不太貴又用得完的伴手禮。 ★去人多吵雜處,並肩坐或坐在對方斜旁側,善用肢體輕微碰觸。泡澡吃飯三溫暖,迅速拉近距離。吃完飯再送禮,懸念兼驚喜。 ★交換資訊不等於心的距離拉近,要先突破心防再交換有用資訊。 ★運用導遊都知道的「叢林巡航理論」,提升同理心、期待值與新鮮感。 9.3軍人節,來聽1970年《老鷹之歌》(El Condor Pasa,又譯雄鷹飛逝)。這原是南美洲安第斯山區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民謠,由 Simon & Garfunkel(賽門與葛芬柯)改編並收入《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後一炮而紅,雄鷹象徵陣亡士兵死後靈魂,也反映秘魯民眾受殖民壓迫嚮往自由的心情:「I’d rather be a sparrow than a snail 我寧可是只麻雀,也不願做一只蝸牛/Yes I would, if I could, I surely woul 沒錯,如果可以,我會這樣選擇/I’d rather be a hammer than a nail 我寧可是支鐵錘,也不願是一根鐵釘/Yes I would, if I only could, I surely would 沒錯,如果真的可以,我會這樣選擇/Away, I’d rather sail away 我願航行到遠方/Like a swan that’s here and gone 像來了又去的天鵝/ A man gets tied up to the ground 一個人如果被束縛在地上/ He gives the world its saddest sound他會向世界發出最悲傷的聲音 /Its saddest sound 最悲傷的聲音」。 歡迎關注我的節目,在Apple podcast、Spotify、Sound On和YT都可收聽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h 18m
  2. AUG 27

    EP199-烤布蕾與健康十講

    「鹹食養人,甜食悅人。」–法國甜點名廚Pierre Hermé 早秋時節,「團結十講」成了夢幻泡影,剛脫離醫師魔掌的我來續個「健康十講」。近日右耳神經發炎有浸水感兼嗡嗡聲,奔波檢查找不到病因,靠調整作息加強運動不藥而癒後終於把藥袋和各種檢測單丟到垃圾桶。經此過程,感受很深。從醫院脫逃後回想實習醫師說的「年齡到了沒辦法」、「這是不可逆的」,很想告訴他,或許醫師應該弄清楚的是如何讓人健康,而非僅想著對付疾病。 有沒有人想過,這種全民皆長壽的時代,提倡運動風氣,從小紮根,或可同時解救不孕症、少子化、缺工、癌症、長照,包括健保破產與獄所爆滿。16億拿來買球具、建運動場、補助「體育明星下鄉」,增加教師薪水。健保局、體育署和教育部聯席會議,補助每位中小學老師寒暑假去體大進修,自選一種球類或田徑運動檢測(考上教練証加薪)。中小學每周五為體育日,不排任何學科或考試,全校(包括校長)穿運動服,上午由體育明星與校隊友誼賽,中午共同用餐,下午來賓與師生座談會,之後班級導師帶隊打球,在場邊休息時開班會決議班上事務並輔導學生。健保局可委託軍營或有公信力的健身中心,依年齡區分,每年做兩次跑步檢測(例如20-40歲1000公尺10分鐘內跑完,40-60歲15分鐘,60-80歲20分鐘,殘障人士可選游泳),兩次都達標者次年健保半價。 這秋日冥想,絕非空穴來風。打好運動根基,終身有運動習慣(順便提振運動產業),慢性病減少,壽且健,是投報率最高的社會資產。打球的人重合作與榮譽感,習慣挫敗,健康的人學習力強,心態樂觀,決策正確,情感正向,像升學競賽,補習地獄和〈校園濫訴多,教團籲增冤獄賠償〉這種事,都是政策錯誤,學生無所適從加上家長神經過敏導致。這些不必做的事造成社會空轉,有時間生病或找人麻煩,不如去做有益的事。取消學習歷程檔案,鼓勵考完學測的高中生作省錢背包客,揪團去單車環島或參加救國團上山下海,難道不比奔波大學到處去說謊好? AI真的沒有那麼偉大,大谷翔平父親說「人只有作自己喜歡的事才會成功」。身為教育界老兵,只覺得那美好的仗我已打過,像1976年ABBA唱的〈Fernando〉(費南多):「Can you hear the drums Fernando?(費南多,你聽到鼓聲了嗎?)/I remember long ago another starry night like this(我記得很久以前,也有一個這樣的星夜)」。秋天作甜點,來破解布丁和布蕾之謎吧! ★秋日鹽之花奶油焦糖布丁:(加鹽、奶油、鮮奶油,用烤箱水浴一小時是法式作法) 準備:大同電鍋、玻璃杯(碗)或布蕾碗數個、錫箔紙、大玻璃碗、網篩。全蛋3顆加3蛋黃、鮮奶500克、鮮奶油100克,糖、鹽之花、奶油、香草籽醬。(奶:蛋是3:1。600:200) 做法:1煮焦糖:100克糖,60克水,先加一湯匙水入鍋中熬煮到琥珀色略黑,再沖入剩下的水 (再依序加鮮奶油、奶油、鹽之花)攪勻,裝入容器底部放冰箱凝固。2.原鍋入鮮奶500,加入剩下的鮮奶油、與香草籽醬攪至50度關火。3.蛋與蛋黃入大玻璃碗加糖30克打勻(共約200克),將溫熱奶液徐徐倒入蛋液攪勻,過篩兩次後倒入從冰箱取出的容器,蓋上錫箔紙。4.電鍋插電,外鍋一杯水,水滾後將容器放蒸盤上,鍋邊插筷子蒸10分鐘。5.取出放涼後,冰箱冰一夜,吃時倒扣於平盤加莓果享用。法式布丁作法烤箱預熱150度,烤盤加熱水,水浴一小時。(法式布蕾全用鮮奶油與蛋黃,烤好放涼冷藏,吃時從冰箱取出,表面灑細白糖,用噴槍燒出焦糖脆殼。布蕾口感較布丁綿密厚重,更甜,奶味更濃)。 歡迎關注我的節目,在Apple podcast、Spotify、Sound On和YT都可收聽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h 18m
  3. AUG 20

    EP198-討生活更好的方式

    「你不該當海盜的,一定有別的討生活的方式」。―菲利浦《怒海劫》 分科測驗放榜,最佳辯士和資優女考回醫學系,近日銀行房貸緊縮,想貸到八成除非年薪150萬或醫生老師律師,然而三者也是公認過勞的職業,當前教師權力、尊嚴和影響力都大不如前,高中以上學生每學期有三天身心假,教師身心假每年三天還併入事假,超過7天扣薪。行政、增能、評鑑,動輒得咎,我常想起菲利浦船長在2013電影《怒海劫》(Captain Phillips)裡對索馬利亞盜匪頭子穆斯說的:「你不該當海盜的,一定有別的討生活的方式」,18歲的穆斯拿槍抵著湯姆漢克的頭沉吟:「或許有,在美國,或許有」。救生艇內某個放鬆時刻他甚至說,「幹完這票,我想去美國,買輛車什麼的」。 「你不該當海盜的,一定有別的討生活的方式」。《怒海劫》由湯姆‧漢克斯(Tom Hanks)主演,根據2009真實事件改編。4名索馬利亞海盜持槍劫持美國阿拉巴馬號貨輪,將船長綁為人質,勒索1500萬美金,數天後在救生艇遭美國海豹特遣部隊爆頭,三人慘死,一人活逮。海盜都是十幾歲衣著襤褸的少年,有一人還赤腳(被船艙碎玻璃扎得鮮血直流)。劫船風險高,但沿海漁獲被各國捕撈殆盡,村莊被武裝分子把持,赤貧的他們依附老大打劫或綁架他國貨船維生,真正為錢賭生命,我倆沒有明天。 文科生還有前途嗎?冏星人(余玥)新書《無界文字力:從低谷重啟,跨越志業、理想,改變人生的書寫術》細數自己十年來大起大落,最終重拾文字影響力,我認同她有關文字的三個優勢:「成本低」、「有助於口才」、「可安頓情緒」,要寫自己有興趣兼別人想看的內容,力求節奏流暢,用字口語。但說到社群媒體的營利模式,帶貨、團購、線上課程和訂閱集資,「必須識別你的內容中哪些有價,不用客氣,拿去作會員」,電子報會員制一年可營收一億,「平台發短文,mail發長文」,「想看更多,加入會員」(沒付費不解鎖),高專業領域=高變現力。搭上時事風潮,集一批狂粉。「平台互動的不是粉絲,願意付錢消費的才是粉絲」、「10000個路人抵不上100個鐵粉」。演講一場數萬元,廣告投資報酬率合理抽成15%-30%,圖文廣告1000粉絲1000元,IG現動曝光24小時3000元。 用群組養粉絲,什麼都可做生意,顯然不是我的討生活方式。我總與人同氣相求,隨緣聚散,「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謝哲青「下班經濟學」訪問播客「郝聲音」主持人,超人氣企業講師,著有《致富覺察》+《人生成為》的前台積電財務主管郝旭烈,一般人常問存多少錢才能退休,他說到巴菲特和查理蒙格九十幾歲還在買股票,人問他們何時退休,他們說從沒覺得自己在工作。何謂財富自由?「能力–慾望=自由」。郝旭烈更說「即使你不能做你喜歡的工作,也可以用你喜歡的方式工作」。這讓我想起傑克倫敦(1876-1916)曾說:「人生不只是握有一副好牌,有時也要把一副壞牌打好」。討生活從來沒有更好的方式,人生沒有準備好的時候,也不要把一切寄望到退休後,改變心態才是要點。 近日看執政者如此執迷不悟,想著8.23會是甚麼結局?就想起2007OneRepublic(共和世代)的神曲《Apologize》(道歉已經太晚):「I'm holding on your rope, 我緊抓著你給的希望之索擁抱著愛情的美夢/Got me ten feet off the ground使我如雙腳離地十呎高/You tell me that you need me你跟我說你需要我/Then you go and cut me down但你卻離開並丟下我······That it's too late to apologize, it's too late這道歉來得太晚 太遲了」與2003葛瑞蓋斯(Gareth Gates)《Any One Of Us》(誰都會犯錯):「It can happen to..這種事可能發生在/Anyone of us, anyone you think of任何人身上,所有你想的到的人」。 歡迎關注我的節目,在Apple podcast、Spotify、Sound On和YT都可收聽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h 13m
  4. AUG 13

    EP197-松鼠黃魚與傅培梅

    「你們有一間複雜的廚房,但做的是簡單的菜」。―林海音《作客美國》 颱風天作檸檬愛玉、涼拌木耳、馬鈴薯沙拉抵抗菜價,正覺得日子過得不錯,突然讀到一本大魔王《切、炒、觀、學:傅培梅、戰後臺灣與20世紀中華料理》,想起那些「傅培梅時間」裡的蹄花燒海參、京醬肉絲、蟹粉獅子頭、松鼠黃魚、蝦仁雙腰、走油蹄膀,連同瓊瑤小說裡富二代男主角「銀翼」餐廳吃的棗泥鍋餅和豆沙包,一個吃鹹蜆仔,蔭瓜煮虱目魚頭、破布子煎蛋長大的台南小孩不禁汗涔涔而淚潸潸了。 傅培梅學煮菜的契機是外省太太幫丈夫 (程紹慶,航運公司財務經理)張羅麻將桌的晚餐和消夜,半兩金子請大廚教一道菜,這富裕在當時不是一般般。林海音〈今天是星期天〉(《冬青樹》,1955)就寫到星期天大老爺自告奮勇帶孩子,結果愈幫愈忙,人仰馬翻。炭爐生火、通鋪榻榻米,掏糞,沒佣人,這才是當時主婦日常。2017電視劇《五味八珍的歲月》演傅培梅實在不算成功,山東人,安心亞竟用京片子,演員口音形貌太現代感,背景氛圍也不對。五六0年代的氛圍,是夏烈描述的「亞熱帶初夏,昏慵陽光下有著低矮的日式瓦房,交叉的光條在褐深帶著煙燻細細裂縫的木板牆間穿梭。那時沒有電視,女作家們穿素色的旗袍,苦楝樹下只有藤椅和濃郁清香的茉莉香片茶」。那時還沒有呂秀蓮和新女性主義,貴太太們想著為丈夫孩子做一桌好菜,傅培梅於是在自家庭院授起課來。 中菜工具簡單,工夫卻不小。1965林海音訪美,就慨嘆美國主婦「複雜的廚房,但做的是簡單的菜」,瓦斯爐四個灶口只做一個菜。傅培梅那道台視首播的松鼠黃魚,刀工加火候就能難倒人,更別提煎炸煨滷燒燴燜溜爆熬各有不同,什麼菜都要過個油再炒,「口感比較滑潤」。1962上電視教烹飪後傅培梅影響力大增,遠遠超過了《媛珊食譜》。當時家庭主婦周三晚上早早收拾了碗筷,齊聚在電視機前目不轉睛看那20分鐘,派一個寫字最快的抄筆記(堪稱最早的共筆)。四十年四千多道料理,中西對照全彩食譜,美食外交,研發有肉塊包的滿漢大餐牛肉麵,傅培梅(1931-2004)象徵的是「富中談吃」,不怕麻煩,講求工藝,融合中華美食四大菜系,連台菜西餐日式料理後來也廣納其內。 人問她「做菜是為了省錢?還是為了幸福?」她回答「其實,怎麼煮完全看你有多少錢」。聽者慨歎:「我家要這樣吃,早破產了」。作菜不但是個技術活,還完全和經濟有關。2007電影《美味關係》(Julie & Julia)裡,對工作感到厭倦且即將三十歲的上班族茱莉(艾美·亞當斯飾)用烹飪來療癒自己並寫部落格收穫不少粉絲,她跟著名廚茱莉亞·柴爾德(梅莉·史翠普飾)食譜365天內完成了524道菜。當初茱莉亞·柴爾德只是平凡的家庭主婦,跟隨外交官丈夫移居法國,進藍帶學院學習,開啟了教美國主婦作法國菜的先河。外交官夫人不惜工本學做法式焗田螺很合理,住在皇后區的客服小職員買龍蝦,作紅酒燜牛肉,每天二道大菜,能不破產?(小夫妻能這麼吃,哪還需要那個接申訴電話的爛工作?) 讀海外華人金恬《切、炒、觀、學:傅培梅、戰後臺灣與20世紀中華料理》,頗感慨1992傅培梅烹飪學校關閉是因為「沒人要學了」。微波爐、氣炸鍋到AI,人不但變懶,還變笨了,早已沒有古早眷村媽媽沒錢也能餵飽小孩的本事。那克難時代媽媽的味道,令人想起眷村出身的蔡琴《月光小夜曲》,以及許美靜《城裡的月光》熨貼的暖意:「月亮在我窗前徜徉/投進了愛的光芒/我低頭靜靜地想一想/猜不透妳心腸」。「每顆心上某一個地方/總有個記憶揮不散/每個深夜某一個地方/總有著最深的思量」。 歡迎關注我的節目,在Apple podcast、Spotify、Sound On和YT都可收聽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h 21m
  5. AUG 6

    EP196-不帶錢,去旅行

    「快樂的根基之一是清楚認識人生中許多不快樂的事實,而又不減其快樂」。-孟東籬 霪雨一周後放晴暴熱,然後開始想念雨天,近日看了幾部流浪的電影《涉足荒野》、《阿拉斯加之死》、《朝聖之路》,再加一本名為《不帶錢去旅行》的書,發現真正的自由根本不存在,歌德說「一個人只要宣稱自己是自由的,就會同時感到他是受限制的。如果你敢於宣稱自己是受限制的,你就會感到自己是自由的」。 2014瑞絲·薇斯朋演的《涉足荒野》(Wild)改編自謝麗兒·史翠德2012年回憶錄《Wild: From Lost to Found on the Pacific Crest Trail》(台譯《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一千一百哩太平洋屋脊步道尋回的人生》)。26歲女主角喪母,悲痛欲絕致酗酒吸毒離婚,一無所有的她做出一個瘋狂的決定,背上背包獨自徒步橫跨太平洋屋脊步道(Pacific Crest Trail)。四千公里走五個月,從美墨邊境貫穿美國西部荒野,沙漠、森林、雪地、峽谷,穿越加州、俄勒岡州、華盛頓州,最後走到加拿大邊境。謝麗兒百天走了1100英里,這驚險包括帶錯裝備、迷失方向、路遇響尾蛇與登徒子,旅途大量穿插回憶兩線交織:「這世界沒有絕對的安全」「睡覺前我要兌現承諾和趕路(佛洛斯特)」「如果你的勇氣拒絕了你,那就超越它(艾米莉狄金蓀)」,電影最後疲憊的她站在「眾神之橋」(Bridge of the Gods)望向前方道路,伴隨著內心獨白「此時此刻,我只剩下勇敢。」(How wild it was to let it be.)為這場動人心魄的旅程畫下句點。 2007艾米爾·荷許主演的《阿拉斯加之死》(Into the Wild,又譯《荒野生存》)也是真實故事,卻更自虐。1990年大學名校畢業的富家青年克里斯放棄工作,嚮往一種離群索居的生活,最終1992年誤食植物死在阿拉斯加。兩年間他先搭便車流浪至南達科他州、加州,泛舟沿著科羅拉多河直下墨西哥,路途上他遇到旅行的情侶、在嬉皮營地與少女產生情愫、在南方農場打工,在加州遇見年輕喪妻兒的老兵Franze,面對各種人情挽留都拒絕了,他渴望自由,不願承受父母欺瞞的婚姻與社會虛偽的期待,夢想在天寒地凍的阿拉斯加找到心靈的平靜與生命的答案。 2010《朝聖之路》(The Way)是一場被迫展開的靈魂馬拉松。男主角湯姆是個眼科醫生,一輩子兢兢業業,無法理解四十歲讀博班的兒子丹尼爾為何去西班牙走「聖雅各之路」(Camino de Santiago)。丹尼爾曾對父親說:「我不是選擇一種生活,而是想活出自己的生活。」兒子途中遇難,Tom前往法國取回骨灰與遺物,代兒子走完這趟苦行,這意外展開的旅程也成了父子的修復之旅。30天徒步800公里,翻越庇里牛斯山,終點是安葬耶穌門徒「聖雅各」遺骸的聖地牙哥大教堂。湯姆與其他旅人胖子、吸菸女、魯蛇作家產生深刻對話,也逐漸找回了對人生的信念和力量。 你想去遠方流浪嗎?不帶錢絕對是另一種考驗。1999《不帶錢去旅行》(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 裡,厭倦自己工作的記者徒步並搭便車穿越美國西岸到東岸,沒帶一毛錢,途中只能接受食物和借宿,數十天後到達紐約,作者坦言和他是白人男性有關。這幾樣實驗,「聖雅各之路」似乎安全性較高,有人結伴且沿途有庇護所補給站,其他簡直玩命。 文明有其便利,真正的自由只在心中,短期放飛猶可,像克里斯那樣拿生命冒險(只活到24歲)大可不必。要告別舊愛如1988百合二重唱《情人山》,或說走就走,像1991南方二重唱《不告而別》:「走出你的視線,我直接走向車站/十點的車票在手上,地點是很遠的地方/沒有留下原因,因為心情已用盡/我已拿走所有行李,就是最好的說明」。 歡迎關注我的節目,在Apple podcast、Spotify、Sound on和YT都可收聽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h 10m
  6. JUL 30

    EP195-面對真實惡意,要反擊嗎?

    「新聞的毒害極可怕,我們要學習如何少看一點新聞。那會使外界的干擾少一點、時間多一點、焦慮少一點、思考深刻一點、洞見多一點」。–魯爾夫.杜伯里《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 7.26大罷免全軍覆沒後,在書店讀完《為愛而罷:公民做主,反共不分藍綠!》、《120+萬封給臺灣的情書》、《台灣史上最大罷免》,與《為什麼相信文學有力量?:筆桿接力.創作發聲》朱宥勳的〈寫功課〉,才明白這場無差別罷免社會成本遠遠超過想像。加上近日社區委員會改選,奪權角力驚險萬狀;麻豆老宅土地遭建商侵奪,六成持有人(包括我90老母)被迫上法院。我不禁想,面對真實惡意時,要反擊嗎?還是保住元氣,不要回應? 有此一說,「任何不利於自己的都不要回應」、「憤怒是代價最高的情緒」、「沉靜修為,待對方破綻出現,再一擊致勝」。以退為進,徐圖未來,看似有理,但只適合一對一,且限於未涉公共利益,事情尚未釐清時。被多人霸凌、挑釁、抹黑、潑髒水,絕對要第一時間強力反抗,你的善良必須要有鋒芒,在最小的權力範圍,最大程度的為難他人,讓人明白你的底線。像捷克倫敦(Jack London, 1876-1916)《野性的呼喚》裡說到巴克「在成群結隊的刁難中明白了兩個經驗:在打群架的時候要設法保護自己;在跟單隻狗戰鬥時候,要設法用最短的時間叫對方吃最大的虧」。 最短的時間叫對方吃最大的虧,就是不允許被人任意傷害。社區委員耗公帑包工程,建商鑽法律漏洞炒地皮,那都是結構嚴謹且持久的真實惡意,反抗是曠日持久的消耗戰,但不反抗只能坐以待斃加上屈辱感。但如果對方只是資訊不對等,情感與理智被蒙蔽呢?例如選後已被甩鍋切割的罷團青鳥,「為了台灣,什麼都願意」、「不拿錢,卻拿命在拚」的「公民團體」。如某女姓志工所言,志工媽媽舉牌站路口,逢人求連署,她們都不是太閒,「只是很愛台灣」。拚到起早貪黑,無暇顧及孩子〈寫功課〉,無私奉獻,拼搏一整年,得來這種棄子結局,無怪乎崩潰痛哭。 同溫層太厚,演算法總投餵我們類似資訊,看到國會濫權,程序霸凌,毀憲亂政,強推惡法,亂刪預算的人,可能沒看到司法迫害異己,媒體檢調同步,國會迴避監督和風災慘狀。執政黨以反共,捍衛民主為主軸,高喊「罷免萬惡共匪」「清除『統一』思想餘毒」,卻無法說明朝小野大為何不選擇與在野黨協商?卻選擇史無前例全面罷免國民黨立委(後來連署過關31人,欲下架31席)。結果百工百業與藝文界全撩下去,成本浩大的一場社會撕裂。看到熟人朋友影片圖文各種表態後,要再回到過去的交情都難了。 魯爾夫.杜伯里說「新聞的毒害極可怕,我們要學習如何少看一點新聞。那會使外界的干擾少一點、時間多一點、焦慮少一點、思考深刻一點、洞見多一點」。孟德斯鳩也說:「喜歡讀書,就等於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我讀著標榜「為愛而罷」的文章,慶幸自己早已息交絕遊,也深感無知並非自由,是站在了自由的對立面。 暑假已去一半,風雨災情持續,做些蜂蜜愛玉檸檬加百香果來當夏日甜點,聽1997張惠妹〈聽海〉來沉澱心情吧!「寫信告訴我今天 海是什麼顏色/夜夜陪著你的海 心情又如何/灰色是不想說 藍色是憂鬱/而漂泊的你 狂浪的心 停在哪裡」,和1990黃鶯鶯〈哭沙〉:「風吹來的砂 落在悲傷的眼裡 誰都看出我在等你/風吹來的砂 堆積在心裡 是誰也擦不去的痕跡/風吹來的砂 穿過所有的記憶 誰都知道我在想你/風吹來的砂 冥冥在哭泣 難道早就預言了分離」。 歡迎關注我的節目,在Apple podcast、Spotify、Sound on和YT都可收聽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h 11m
  7. JUL 23

    EP194-那些紅番教我的事

    參議員:「我極力讓印地安人擁有一片自己的土地,否則數年內會被拓荒者瓜分一空」。 查爾斯Ohíye S’a:「蘇族沒有『擁有土地』這詞,任何語言都沒有」。―《魂歸傷膝谷》 大暑時節,血足球和大罷免都不讓人省心,書讀不下乾脆看電影,一不小心把北美印地安人被虐史打包了。美劇2021《黃石前傳1883》、電影2007《魂歸傷膝谷》、2003《末代武士》、1992《最後的莫西干人》都好看。《黃石前傳1883》道頓一家前進路線是從德州穿越紅河到奧克拉荷馬、堪薩斯再北上蒙大拿,《魂歸傷膝谷》的蘇族聖地黑山在美國中北部南達科他州,《最後的莫西干人》位處紐約哈德遜河,真把東西南北都包了。 最能代表拓荒者艱難的是《黃石前傳1883》,南北戰後道頓和最終死在印地安人箭下的女兒艾爾莎,說盡了天地不仁。然而印第安人的血淚史是《魂歸傷膝谷》,1876年黑山戰爭(Black Hills War)與「小巨角河」戰後,酋長「瘋馬」與「坐牛」頑抗而死,最終1890年底蘇族人在「傷膝谷」不分老幼婦孺上千人遭屠殺。說到這裡,你還覺得1990《與狼共舞》浪漫嗎?凱文科斯納演的軍官鄧巴一人駐紮在蘇族保留地,時間在南北戰爭後,這前哨基地「海斯堡」地點就在南達科他州(我猜離黑山不遠),一人在茅草屋立美國國旗,炊煙裊裊,這行為簡直是在別人家後院露營了。《與狼共舞》優點是蘇族扮相兇悍,語言道地,白人女主角自幼被蘇族收養,合理化了雙方的溝通,不像《黃石前傳1883》裡的印地安人都能說英語,長相活像中國餐館找來的。而湯姆克魯斯演的《末代武士》,參加過南北戰爭及傷膝谷屠殺的美國軍官納森患上創傷症候群,在1870明治維新時到橫濱為日本軍方訓練軍隊,追擊武士道反抗軍首領勝元,由此展開一場精彩的東西文化對撞。阿湯哥日文自然,武打到位,只是那反抗軍穿得像兵馬俑一樣,策馬飛馳對上迫擊砲和機關槍,和印地安人持矛衝向騎兵隊一樣,只有慘字可形容。 2007《魂歸傷膝谷》(把我的心埋在傷膝谷,Bury My Heart at Wounded Knee) 據Dee Brown1970著作改編,講述1876年到1890十幾年間在美國官方的幾波掃蕩後原住民的抵抗,多數部族如赤雲酋長(red cloud)都已帶著族人遷入政府所規劃的保護區裡面,接受來自政府馴化。瘋馬(Crazy Horse)和坐牛(Sitting Bull)酋長選擇抵抗,美國政府欲強奪有黃金的蘇族聖山黑山,官方用武力優勢瓦解蘇族最後的戰力,拒簽協議的瘋馬和坐牛最後被殺。主角查爾斯Ohíye S’a(亞當比奇飾,演過2002《獵風行動》(Windtalkers)的亞吉)幼時離開了部落,入白人學校,成為了醫師,也成了官方推動遷徙和文明化政策的助手,配合推動《道斯土地分配法》(Dawes General Allotment Act)。參議員亨利是查爾斯好友,自以為「我大半生都在致力改善你們的生活」,然而自由與尊嚴全無的蘇族人慘遭屠滅。原本致力救治百日咳麻疹的查爾斯,全身是血,步履蹣跚走出醫療站,對愛人伊蓮痛哭道:幼時「去伊利諾州的火車上,曾有機會跳下來,只要走到紅河邊,沿著北森林,就能找到回家的路了」,「我應該跳下去的」,令人鼻酸。 《黃石前傳1883》艾爾莎面對滿目荒涼,馬背上慨然:「這世界不在乎弱者想要什麼,它吞噬弱者」。一個沒有『擁有土地』這名詞的游獵民族,註定無法抵擋野心殖民,令人腦中迴盪起笛聲悲愴的《最後的莫西干人》(The Last of the Mohicans ,「莫西干」意為「河邊的人」,1992電影,又譯《大地英豪》)。1757紐約哈德遜河以西,三個僅存的莫西干戰士捲入英法爭奪殖民地戰事。印第安音樂家亞歷桑德羅·奎瑞瓦路 (Alexandro Querevalú)用名為昆纳喬的美洲土著長笛演奏,迷離恍惚,真能把人的魂勾了去。 歡迎關注我的節目,在Apple podcast、Spotify、Sound On和YT都可收聽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h 11m
  8. JUL 16

    EP193-「為著一百元」的西部片

    銀行家:「我們這個國家需要一個商人來當總統」。 醫生:「我們這個國家只是需要喝醉一點」。―《驛馬車》(Stagecoach) 《侏儸紀世界:重生》了無新意,看完只想重溫1993年史蒂芬·史匹柏《侏羅紀公園》。電影似乎愈老愈好看,正如最早的黑白西部片1939《驛馬車》(Stagecoach)和1948《紅河谷》(Red River),都是約翰·韋恩(John Wayne,1907-1979)主演,前者由史蒂芬·史匹柏心目中的大師約翰福特(1894—1973),後者由霍華·霍克斯(1896—1977)執導。1959年霍華·霍克斯和約翰·韋恩又合作《赤膽屠龍》(Rio Bravo)),三部剛好標示了約翰·韋恩三階段。 黑白電影,混沌失序,西部蠻荒,黃沙漫漫,到處都是印地安人。1939電影《驛馬車》(Stagecoachu.又譯「關山飛渡」,引木蘭辭「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以亞歷桑納州與猶他州交界紀念碑峽谷Monument Valley為場景,故事敘述1885年九名旅客聚集在美國中西部小鎮上。酗酒醫生、斯文賭徒、良家孕婦、偽善奸商、苦命妓女、小氣酒販、剛直警官、膽小車伕與越獄逃犯,一群人要去新墨西哥的羅斯堡Lordsburg,一輛篷車,在沒有騎兵隊的保護下駛上黃沙滾滾的凶險道路。 這一路險象環生,狹小空間裡,也形同人性照妖鏡。年輕帥氣的約翰·韋恩飾演越獄逃犯林哥小子,半路攔車欲往羅斯堡尋找殺父仇人,警長科利Curly要逮捕他歸案,就在一路險阻後,軍官夫人露西第一次對協助接生寶寶的妓女達拉斯表示感激,林哥也愛上善良的達拉斯,報完仇向警長投案,警長沒有逮捕他,放了二人乘車離去。 《紅河谷》(Red River)看點則是大江大河,草萊初闢的大西部。萬頭牛羊渡過紅河,夜間牛群受驚奔騰,令人震懾。劇中紅河谷在美國中南部德克薩斯州與奧克拉荷馬州交界。約翰·韋恩(John Wayne)與蒙哥馬利·克利夫特(Montgomery Clift)主演。 一百美元,趕一萬頭牛,三個多月餐風露宿,何其艱苦?壯闊的西部景觀,縱馬飛馳的牛仔,夜間受驚擾奔竄的牛群與印地安人的嘶吼,傳遞著勇於開拓的美國精神。 美國南北戰爭(1861-1865)結束後,德州的大牧場主人湯馬斯道森(Thomas Dunson,約翰韋恩飾)因南方經濟蕭條,決定與養子馬修(Matthew)跋涉千里,將大批牛群趕往北方的密蘇里州販賣。路途遙遠,道森頑固強勢,不願走捷徑到有火車停靠的肯薩斯Abilene亞柏林,馬修和同伴謝利在半途跟他決裂,帶領牛群與所有人向亞柏林進發,受傷的道森咆哮發誓,將帶人追上,殺死馬修。《紅河劫》又譯為《決戰紅河邊》,其最大張力就是傳統與現代,牛仔與火車,父與子的決戰。 最終硬漢道森從槍法與眼光兼具的馬修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一個強悍的人很容易在頑固中走得太遠,原則逼迫著他必須懲罰叛逃者,所以才有了最後的父子火拼。最後深愛馬修的茉蕾朝空中開槍叫他們停手,父子心結因一個聰慧女子化解。 《紅河谷》(Red River Valley)為19世紀北美洲北部的民歌,最早指1870年代Wolseley拓荒探險時代的美國中北部達科他州北部、明尼蘇達州與加拿大交界處,是深情懷念之歌,經多次改寫,改編中文土風舞為《微風吹過原野》「微風靜悄悄地吹過原野/營火在暮色中照耀…」。英文歌詞則是「From this valley they say you are living.We should miss your bright eyes and sweet smile, 他們說妳將離開紅河谷,我們會懷念妳的明眸及甜美笑容For they say you are taking the sunshine,That has brightened our pathway a while.因為妳將陽光一起帶走了,那曾一度照亮我們道路的陽光」。 歡迎關注我的節目,在Apple podcast、Spotify、Sound on和YT都可收聽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h 17m
5
out of 5
4 Ratings

About

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說:「我們應該每天聽一首歌,讀一首好詩,看一幅好畫。如果可能的話,再說幾句合理的話」。這是一個愛書人的說書頻道,適合繁忙生活中想靜下心的你。一個快退休的老夫子,逛書店,寫書評,研究現代文學,與你分享生活中的文學、電影、音樂、時事與心靈成長。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