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異想世界

張瑞芬

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說:「我們應該每天聽一首歌,讀一首好詩,看一幅好畫。如果可能的話,再說幾句合理的話」。這是一個愛書人的說書頻道,適合繁忙生活中想靜下心的你。一個快退休的老夫子,逛書店,寫書評,研究現代文學,與你分享生活中的文學、電影、音樂、時事與心靈成長。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3D AGO

    EP208-如何煮狼2025.10.29

    「龐大的花費,反而是力行節儉不可或缺的部分」。–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致貴族信函》。 翻修廚房,Takara standard和Cleanup一套看下來直接破百萬,足元抽、下拉式瀝水籃、油壓升降架、轉角小怪獸,防濺靜音水槽、廚下型瞬熱出水加BOSCH洗碗機沸石8。突然發現《濃情巧克力》或《芭比的盛宴》都是不可能的任務,廚藝再好,海龜湯、德米多夫比利尼餅佐魚子醬和鵪鶉松露鵝肝絕不是一個爐子可以煮出來的(起碼三口灶加爐連烤)。 《芭比的盛宴》(Babette's Feast)是部1987年帶有宗教禁慾意涵的丹麥電影,作者就是寫《遠離非洲》的凱倫‧布里森(Karen Blixen)。1914至1931年在英屬東非經營咖啡農場,離婚後回到丹麥,以筆名狄妮森(Isak Dinesen)用英文寫作,其中一篇就是「芭比的盛宴」。故事發生在十九世紀丹麥日德蘭半島的窮漁村,老教士是馬丁路德教派,此派反對羅馬天主教會的腐敗與奢豪飲食,信徒日日吃麵包糊和水煮魚乾。一對如花似玉的女兒拒絕了軍官勞倫斯與歌唱家阿奇的追求,苦守寒窯到老,無意間收留避難的芭比竟是巴黎女主廚,一日芭比用彩券獎金一萬法郎辦了一場豪奢宴會,把一群村民眼睛都吃直了。 美食是結合口腹和精神的享受,窮有窮的吃法,一頓盛宴之後如何再吃回麵包糊和水煮魚乾?我寧可欣賞二次大戰期間窮中談吃的美國瑪麗.法蘭西絲.甘迺迪.費雪(Mary Frances Kennedy Fisher)1942年的《如何煮狼》(How to Cook a Wolf),以及《即刻上菜》、《牡蠣之書》、《我的飲食歲月》、《美食家的人生字典》。 所謂煮「狼」,指的是饑餓困頓,引自莎翁的「食欲是一匹無所不在的狼」。是食譜,也是苦中作樂的哲學,包括「如何煮水」、「如何餓中作樂」、「如何讓鴿子吶喊」、「如何成為智者卻不被毒死」、「如何不當蚯蚓」、「如何引誘狼」、「如何像出爐的麵包一樣東山再起」、「如何與狼乾杯」等。我印象最深的是炒蛋或舒芙蕾時加麵包屑可充量,供四人吃,前提是你要非常討厭其他三個人,並且永遠不要再見到他們才行。 難忘的還有《牡蠣之書》(Consider the Oyster, 1941),烤蝸牛要先倒掛玻璃箱一週等他們餓死掉下來,肉拉出來再放進刷淨的殼中,加大蒜香芹奶油醬汁烤到金黃焦脆。牡蠣濃湯是奶油溶化後加入牡蠣肉和汁,一分鐘後倒入一品脫牛奶煮到近沸騰,加鹽和胡椒,吃時滴幾滴雪醴酒。炸蚵仔麵包是將牡蠣裹上蛋液麵包粉炸至金黃,夾入長條剖開烤熱的麵包,澆上融化的奶油。韃靼牛肉是生牛肉或馬肉切碎拌入洋蔥、酸黃瓜、橄欖油,在頂部放上生蛋黃,完全是茹毛飲血。小牛腦、牛肉腰子派和燜野兔直接放棄,鮮奶油炒蛋倒可一試。八個蛋打入未熱的煎鍋,倒入1/2品脫鮮奶油小火攪拌半小時,加點香芹、起司或雞肝,快凝固時加現磨胡椒與鹽,倒在烤好的土司上食用。不可能難吃,就是會喇到手痠,總之法式料理=奶油、奶油、奶油。人生或許困頓,但「菜餚的香味,會教那野獸懷抱著某種超乎感覺與道德的羞愧,哀泣而去」,因為「吃是一門藝術,重要性和人類選擇逃避現實的其他方式不相上下」。 「頭腦和心靈並用才能活下去」,這我很同意。廚具20萬整頓基礎設施就好,那已經夠我享受生活兼逃避現實了。秋光曬在窗台,烤布里歐烤得香味四溢,令我想起Bee Gees三兄弟1979假音與合音的絕佳代表作《Too much heaven》(極致的幸福):「 Nobody gets too much heaven no more沒有人可以擁有極致的幸福/It's much harder to come by那得來不易'm waiting in line我還在等待Nobody gets too much love anymore沒有人可以得到太多的愛It's as high as a mountain那就像山一樣高/And harder to climb難以攀登」。 歡迎關注我的節目,在Apple podcast、Spotify、Sound On和YT都可收聽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h 13m
  2. OCT 22

    EP207-女孩修復手冊

    「兒童的餘生不全然掌握在兒童手上,這一切都是個遊戲,鳴槍過後,餘生才要開始」。–李屏瑤《顯影記》 最近看李屏瑤最新散文集《顯影記》,突然想起1996一部暖心電影《伴你高飛》(Fly Away Home,《返家十萬里》),疏離的父女情可以用這種方式重建,不比怨懟終生好嗎? 《顯影記》從家庭到學校,充滿打落牙齒和血吞的決絕,李屏瑤寫得最好的其實是暴力而非性別,〈蠶寶寶〉〈槍與象牙〉〈跪姿練習〉〈馴服與抵抗〉隱隱和《台北家族,違章女生》〈最高的離婚〉、〈父錄〉共振。生命中有一個像「沒撕乾淨的殘膠」般的父親,死訊是看line知道的,他離棄家庭,再婚生子,父女十年沒講過話。最後一次是電話互飆髒話。《顯影記》裡少女進入職場,30K「頂加」人生,逐漸顯露了微近中年的疲憊。 同是十年不見的父女,秋深時節這部美輪美奐且提名當年奧斯卡金像獎的《伴你高飛》無疑給人極大的安慰。故事敘述在紐西蘭因車禍失去母親的13歲女孩艾米,由父親帶回加拿大農莊生活,在野外因為撿拾野雁蛋、從孵育到餵養、到異想天開以小飛機引導野雁南飛,體驗到勇氣、責任與愛。對艾米一直深懷愧疚的爸爸,在幫助艾咪的過程也重建了疏離九年的父女關係。隨著野雁在天上翱翔的俯瞰視角,深秋紅葉與美麗沼澤展開一幅壯美卷軸,給予我們親情、人道與環保的深刻省思。 愛孩子,不只保護,還應給他闖世界的勇氣。《伴你高飛》中爸爸教導艾米開飛機帶領沒有母親的小雁從加拿大南飛美國北卡羅萊納過冬。最後十三哩路,父親飛機迫降,肩膀脫臼,他鼓勵女兒獨自飛行完成任務。艾米說「沒有你,我找不到路」,爸爸鼓勵艾米「妳像媽媽一樣,她很勇敢,總是自己去實現理想,沒有人協助。」艾米說媽媽不在了,爸爸溫和堅定的告訴艾米「媽媽的精神在妳身上,小雁身上,在天上」,艾米成功完成生命中頭一次的單飛,野雁的到達也保住棲息地不被建商開發剷平。第二年春天,野雁全數飛回加拿大,停在艾米的窗口,十六隻野雁一隻不差,包括跛腳的伊果(Igor)。 類似的電影是法國2019《迷雁返家錄》(《給我翅膀》)。住在法國濕地的13歲的少年托馬士,在鳥類學者父親幫助下用輕航機帶領白額雁從挪威飛到法國遷徙的故事。與《伴你高飛》不同的是這回主導者為父親,他一心想復育瀕臨滅絕的鳥類,托馬士著迷電玩,來已和母親離婚的父親家只是暫住,卻無心插柳卻成主角,獨立完成長途壯舉。他們先把白額雁開車載到挪威北部,因檢疫問題兒子情急之下獨自以輕航機引領,經過丹麥、德國、盧森堡向南,降落法國濕地,候鳥後來記住路線次年成功返回北極。 都是真人真事改編,同樣激勵人心,印隨與復育目前丹頂鶴和天鵝都有成功案例。《伴你高飛》略勝一籌處是以「失去母親」這元素扣合艾米心境,她的勇敢加上父親的護送才達成使命,反觀《迷雁返家錄》托馬士動機顯得薄弱些。《伴你高飛》以親情為主,《迷雁返家錄》重點在環保–「歐洲在三十年內,失去超過四億兩千萬只鳥,國家每年有8萬公頃的土地變成鋼筋水泥和道路」,令人驚心。 1977 年瑞典樂團ABBA的《 Eagle》(鷹的飛翔),堪稱雁群中的小跛跛「伊果」(Igor)之歌:「And I dream I'm an eagle 我夢想我是隻老鷹/And I dream I can spread my wings 我夢想我張開雙翼/Flying high, high, I'm a bird in the sky 飛向高處,愈爬愈高, 我是隻在天空飛翔的鳥/I'm an eagle that rides on the breeze 我是隻乘風而上的老鷹/High, high, what a feeling to fly 高,愈飛愈高,飛翔的感覺非常微妙/Over mountains and forests and seas 飛過群山森林和各大洋/And to go anywhere that I please 只要我願意可以到任何地方…」。 歡迎關注我的節目,在Apple podcast、Spotify、Sound On和YT都可收聽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h 11m
  3. OCT 15

    EP206-我絕不放手(「I won't let go 」)

    「我們是藉由閱讀別人的故事,溫暖自己直打寒顫的生命」。―班雅明《說故事的人》 最近王世堅神曲〈沒出息〉爆紅,大家爭相二創。若有種職業聲稱「一生拿微薄的薪水,可能喪生海中,但你有機會拯救生命,世上沒有比這更好的職業」,應該會被嗤之以鼻吧! 說到凱文柯斯納(Kevin Costner,1955-),就想起《終極保鑣》、《與狼共舞》和票房慘淡的《水世界》。2006電影《海防最前線》(The Guardian)卻極為亮眼。士官長藍道Randall對照桀傲不馴的游泳金牌冠軍傑克‧費雪(艾希頓庫奇Ashton Kutcher飾 ),最後兩人產生深厚師徒情誼,直昇機的繩索撐不住兩人體重,巨浪滔天中傑克狠命死拽藍道的手:「I won't let go.」,「I know.」。藍道解開手套,墜入大海,成了海中真正的傳奇。 「I won't let go.」(我絕不會放手)是海岸防衛隊員捨生救人的信念。但從藍道和好友的對話:「你要挽救婚姻,就是離開救援前線,找個安全穩定的工作或嗜好,例如釣魚。」「釣魚?我們這種人是不釣魚的。」可見這職業的嚴酷。年輕氣盛的傑克背上刺一個2,代表游在他後面的人的名次,手臂內側刺的字母是當年慘死於車禍的游泳隊友姓名縮寫。藍道最先總壓抑傑克的傲氣,但了解傑克的心理創傷後不但沒因酒吧打架開除他,反而帶他去海軍酒吧報了仇,並說「我懂失去隊友的痛,但跟你唯一的不同是我沒有把我失去的隊友名字紋在我手臂內側。」「你想對他們表達敬意,那就發揮你的天賦。」那種同理,最終於使傑克泣不成聲,並激發出最大潛能與決心。 「美國海岸巡邏隊」(United States Coast Guard, USCG)屬海事軍隊,39000人中只有280救生員,專門救援船難溺水者,電影中艱苦的訓練,隊友的互助、男女主角的愛情插曲,對應藍道與酒吧女老闆Maggie的相知:「我們是什麼時候變老的。」「變老一點也不壞。變老,是用好日子換來的」。藍道自知老矣,他在用他的餘生找尋並培養接班人。救生員是海岸巡防隊菁英中的菁英,體能、技術加人格素質缺一不可,他對總是被溺水者拽下水的霍吉說:「你和溺水者唯一的不同,是你在水裡的態度,混亂時你要找到冷靜下來的方式」。且一再強調「Can you lay your life down,你是否能將自己的性命擺一邊so a stranger can live?讓一個陌生人活下來? That's how legends are made,那是一個真正的英雄會做的事」。「救你所能,其餘的,你必須放手。」 藍道是勇偉前行者,對傑克展現出父親般的理解包容,最後直升機在澎湃巨浪中命懸一線,他做出保全傑克生命的決定。他分居的妻子海倫彰顯的是救生員對家庭的失能,家人永遠是被拽下水的犧牲者,最後傑克終於認清家庭是重要後防,向心儀女孩表白了真愛。 遇上一個好的老師不容易,說好一個故事亦然。班雅明說「在生命面前我們沒有解答,只有問題,以及各種面對問題的故事」。看海倫最終得知藍道殉職時淚崩,就想起芝加哥合唱團(Chicago) 1982年的《 Hard to say I'm sorry》(難以開口說抱歉),和稍早的1976《If you leave me now 》(如果你現在離開我)。管樂器和主唱彼得.塞特拉的假音優美動聽,這是藍道希望回到妻子身邊的心情吧!「Everybody needs a little time away每個人都需要離開一段時間/I heard her say我聽見她這麼說From each other離開彼此一陣子/…Hold me now擁抱我 It's hard for me to say I'm sorry我真的難以啟口說抱歉/I just want you to stay我希望你能留下來/After all that we've been through經過這一切之後/I will make it up to you我會好好的補償妳I promise to我保證/And after all that's been said and done畢竟這一切都已成定局/You're just the part of me I can't let go妳是我無法割捨的一部份」。 歡迎關注我的節目,在Apple podcast、Spotify、Sound On和YT都可收聽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h 19m
  4. OCT 7

    EP205-一部叫《面具》(Mask)的電影

    「世上有些東西是美好的,冰淇淋和蛋糕,哈雷機車,樹上的猴子,舌尖的雨,灑在我臉上的陽光。世上有些東西是悲傷的,髮梢的灰塵,鞋子上的洞,空空的口袋,和灑在我臉上的陽光」。―《面具》(Mask) 連假讀侯可麗(Isabelle C. Hau)《人際智商:讓孩子學得更好的教養新關鍵》(先覺,2025.10),書中提到每個成功的人童年必有一到三個靠山,這貴人不一定是父母,也可是祖父母、老師、朋友或鄰居。這使我想到1984一部宛如《象人》暖心版的電影《面具》(Mask)及劇中顏面畸形少年洛奇丹尼斯(艾瑞克史托茲Eric Stoltz飾)那首感人的短詩。 出身法籍,後來在哈佛商學院與史丹福引領教育改革並成為「AI 教育革命領袖」的侯可麗指出未來教養的新關鍵是人際智商(relational intelligence),有人際智商才有未來。人天生「人際腦」,童年順境大都根植於人際關係,即使受虐貧窮喪親,只要有人關愛,都能逆轉命運,順境多於逆境的孩子總能發光發熱。書中指出「有愛就有幸福」,我們需要啟發學習熱情的「人際型」教師,以愛做為新素養,融入每個家庭。此外,「玩耍改變大腦」、「讓學校成為孩子的第二個家」、「小一升小二只要閱讀跟不上就注定是輸家,如骨牌全倒」。疫情後AI成了學習伴侶,孩子智商下降、青少年孤立無援,失去自由玩耍與社交互動,情緒失調,語言遲緩,這都是「電子螢幕症候群」與「大自然不足症」。 1984《面具》(Mask)根據真人事件改編,因隱性基因病變導致顱骨擴大變形的12歲男孩洛奇受盡同學嘲笑,自小被醫生估計來日不多,但與飆車黨交好且酗酒吸毒的單親媽媽蘿絲提(雪兒Cher飾)異常強悍的保護他,飆車黨加爾等人也都對他關愛有加。洛奇聰明好學,著迷蒐集棒球卡,存錢夢想騎哈雷穿越歐洲,在盲人夏令營認識了天生眼盲的美少女黛安娜 (蘿拉.鄧恩飾,1993電影《侏儸紀公園》女主角),最後黛安娜父母橫加阻攔,歐洲之旅也因朋友班改變主意泡湯。傷心之夜,他那無法治癒的劇烈頭痛再也無法以冥想來減輕。劇中母親與飆車黨看似離經叛道,卻是給洛奇最強大支撐的家人。 一張臉,可以美到發動千萬艘戰船,也可使人陷入絕境。洛奇醜得人人退避,他善良敏感,正是青春慕少艾的年紀,劇中最令人心碎的一句是他問母親的:「如果妳是女孩,你會怎麼看我?」我記得那首小詩和母親回答「我會覺得你很可愛」把我看哭了。灑在臉上的陽光,是至美也是至悲,擺脫不了的命運不是愛情無著,是病苦短暫的生命。這世上有人欲平凡而不可得,那張無法擺脫的臉,就是詛咒。劇中歷史課洛奇講述特洛伊戰爭起因於希臘神話中女神艾莉斯(Eris)對自己沒獲婚宴邀請不滿,到婚宴鬧場,「懸賞一個金蘋果去尋找世上最漂亮的人」,做了絕佳的隱喻。以爭奪人間最美女人海倫(Helen)為由,斯巴達王與希臘聯軍進攻特洛伊城(「木馬屠城」),導致特洛伊城永遠消失。 1984也有一首黃金聲線的青春之歌《Wake me up before you go-go》(離去之前叫醒我),英國籍希臘裔的喬治·麥可(George Michael,1963-2016)那張臉也是帥氣傾城:「Jitterbug Jitterbug 吉特巴舞 吉特巴舞Jitterbug Jitterbug 吉特巴舞 吉特巴舞/You put the boom-boom into my heart 妳讓我的心蹦蹦跳/You send my soul sky high when your loving starts 當你發動愛情攻勢時,我的魂飛上了天/Jitterbug into my brain 吉特巴舞鑽進我腦裡/Goes a bang-bang-bang 'till my feet do the same 我的雙腳隨著"砰砰砰的節奏跳起舞來·…Wake me up before you go-go 你走之前叫醒我/Don't leave me hanging on like a yo-yo 別讓我像溜溜球一樣到處閒晃/Wake me up before you go-go 你走之前叫醒我/I don't want to miss it when you hit that high 當你嗨翻天時,我可不想錯過」。 歡迎關注我的節目,在Apple podcast、Spotify、Sound On和YT都可收聽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h 12m
  5. OCT 1

    EP204-驚世學生語錄

    「你利用我贏球,而我會利用你上哈佛」。―《校園風雲》(School Ties,1992) 博愛座改為「優先席」後,日前北捷仍發生白髮老婦揮包攻擊座上年輕人,被直接一腳踹到對面座位。有人爆料她「本來是中研院研究員,因為升等沒過,就變成這樣了」。當為老不尊遇上寸土不讓,這樁以暴制暴連同其他咆哮老的影片,值得在捷運及公車車廂反覆播放,以儆效尤。 我們這個社會的教育出現什麼問題,大約可以從老人和年輕世代一起沒了修養見出。報紙上〈解教師荒,教長鬆口調漲鐘點費〉、〈大學教師評鑑走調,募款換分數〉、〈當學生變VIP,教育客服化悲劇〉、〈解校園濫訴,尊重教師專業〉是表面的校園亂象,更可怕的是教育的根都爛掉了,現在學生的價值觀從以下驚世語錄可略知一二(建議中小學教師廣為流傳,理解這些他們管不動的新世代百分之百上了大學後的樣子): 1「我查過你上學期一班有5個超過90,若不能保證這學期也一樣,我就退選」 2「當班代有加分嗎?」,「我覺得不夠高耶」 3「這不在我的工作範圍」,「助理不是拿來監考的」 4「老師你不要記性那麼好嘛」 5「可以付差價吃麥當勞嗎」 當然不像樣的老師也有,違法亂紀或評鑑時凹(或逼迫)學生打滿分者,和學生公然利益交換者(你把我打高分我幫你寫推薦信)。我至今佩服一個中流柢柱的水利系導師,面對全校優良導師競選,導生評分佔30%,他死也不肯全班帶去電腦教室,堅持「這種事我做不出來」,少了30%,遙遙領先變成遙遙落後,唯一贏得的是我的尊敬(全逢甲我只佩服這一人)。 我們的教育再這樣功利下去,名為保護學生權益實則喪失「有所不為」的原則,恐怖的程度,如同1992年布蘭登費雪、班艾佛列克、克里斯歐唐納、麥特戴蒙主演電影的《校園風雲》(School Ties)。當有人作弊無人承認時,歷史老師為了誠信原則要把全班當掉,這些聖馬修高中預計要上哈佛普林斯頓的資優生群起嘩然,到最後大衛(Brendan Fraser飾)和富二代查理(Matt Damon飾)互咬,全班用投票決定誰作弊,勢單力孤且被全班歧視的猶太人學生大衛被迫擔罪。最後在班長指證查理下還了大衛清白,但當校長將查理退學並對大衛說「好了這事就這樣過去,請別離開學校」,大衛說「這事不會過去的。你知道嗎?你利用我贏球,而我會利用你上哈佛」。 大人搞什麼鬼,孩子都看在眼裡。上樑不正下樑歪,大人想方設法粉飾業績,卻責怪孩子膨風學習歷程檔案?從小教他們勇於捍衛權益,卻慨歎捷運不讓位? 電影結尾大衛置身於大雪飄零的操場,畫面由近拉到遠,他的身影漸漸縮小,象徵個人難以撼動體制。查理最後一瞥恨恨地說「你知道嗎,我依然會進哈佛。十年後沒有人會記得這件事情,但你仍然是個天殺的猶太人。」大衛悠悠回道:「而你仍然是個混蛋」。 中秋節將至,聽1890法國印象派作曲家德布西(Debussy,1862-1918)的《月光》(《暮光之城》插曲),與1801年德國樂聖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月光奏鳴曲》(《C♯小調第14號鋼琴奏鳴曲》)。都說貝多芬此曲是愛慕十五歲少女茱麗葉塔不得,但那飄搖心慌,緩慢逼近的恐懼感,明明是面臨失聰時音樂家內心的暗潮洶湧,正如在這教育環境下擔任教師的我的心情。 歡迎關注我的節目,在Apple podcast、Spotify、Sound On和YT都可收聽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h 17m
  6. SEP 24

    EP203-搖滾夫子啟示錄

    「你永遠不該低估一個人善良的心,能做什麼正義的事,他本來只想改變校園,結果改變了世界」。―川普 很久以前有個故事,離經叛道的搖滾樂團吉他手杜威芬恩(傑克布萊克Jack Black飾)被團員踢出樂團,潦倒之際冒充室友接下小學代課老師工作,誤打誤撞地指導學生組成搖滾樂團並參加大賽,過程中無意間激發了這些孩子們對搖滾樂的興趣,這就是2003年電影《搖滾教室》(The School of Rock)。 冒牌老師杜威芬恩指出搖滾樂本質就是抗衡威權體制,他憤世嫉俗教訓小學生:「放棄吧!這世界已經被『大人物』(the Man)掌控了,根本沒翻身機會。」搖滾樂對抗的就是學校教育,他自創歌曲「Rock got no reason, Rock got no rhyme搖滾樂沒有理由,搖滾樂不需押韻You better get me to school on time你最好快把我送進學校。Oh you know I was on the honor roll你知道我經常登上榮譽榜,Got good grades, and got no soul我有好成績,卻失去了靈魂··」。多像多年來台灣此時的教育環境。 看楊舒雅《Rule男Freestyle》入圍第16屆金音獎,並自言值得為入圍這一刻跳一場舞,我較同意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汪志雄〈話題凌駕藝術 台灣文化空洞化〉一文,「這樣充滿獵奇與挑釁意味的作品入圍金音獎,把粗鄙、荒誕、博眼球當作創新,令人錯愕」。饒舌與搖滾都以抗議精神為本質,與政治走得太近,拿政府的補助,基本上已經是屈從,而非對抗,完全喪失了它的生命力。 馬世芳〈那些寂寞美麗的噪音〉(《地下鄉愁藍調》)曾說:「搖滾樂其實是很矛盾的。看似熱鬧,其實無處不浸潤著寂寞。它的核心往往就是「和這個世界過不去」的寂寞。而那真正撼動了整個世代的,真正了不起的搖滾樂,便是找到了那條紐帶。把千千萬萬人的寂寞和蕭條,串織在一塊兒」。藝文界和體制裡的教育(老師和學生)看來是一起失去了反抗精神,沒人敢「和這個世界過不去」,前者屈從利益,後者筋疲力盡,背對背,一起沉下去。《搖滾教室》裡學生聽了傻眼的Pink Floyd(平克佛洛伊德)、Black Sabbath(黑色安息日)、Led Zeppelin(齊柏林飛船)跟經典的AC/DC不是最流行,卻是最本色生猛硬核的搖滾。難怪「黑色安息日」主唱奧茲·奧斯朋(Ozzy Osbourne)大讚此片:「他們也許真的應該在學校中開設搖滾課,至少可以教點初步知識,保持音樂的生命力是最重要的」。 這種生命力,肯定不在目前重災區的國高中現場,例如〈補習拚升學,新竹成焦慮之城〉、〈濫訴毀了Super教師,教長要改革匿名投訴〉裡的教師行政過勞,頻遭濫訴、家長咬牙苦撐高昂學費,學生補習疲於奔命(竹北考高中5A是基本)。教師們或可聽點重金屬,狂甩頭,「和這個世界過不去」一下。澳洲搖滾老團AC/DC(交流電與直流電,alternating current/direct current)1979年的《Highway To Hell 》(通往地獄的公路),前後兩個主唱Bon Scott性感野嗓,Brian Johnson電鋸唱腔,很重的貝斯與吉他交互作用,鼓手製造出快速、有力、精準、響亮、連續的拍點:「 Living easy, loving free 簡單生活,自由的愛/Season ticket on a one-way ride 用月票走完這一單程路線/Asking nothing, leave me be 別問我什麼,讓我自便/Taking everything in my stride我的步伐一路向前/Don't need reason, don't need rhyme 無需理由,不要節奏/Ain't nothing I would rather do 這些我早已不再掛念/Going down, party time 前進,這是party時間/My friends are gonna be there too 我和朋友們會相逢在那邊/I'm on the highway to hell 我在通往地獄的高速公路上飛馳·」。 歡迎關注我的節目,在Apple podcast、Spotify、Sound On和YT都可收聽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h 17m
  7. SEP 17

    EP202-查理柯克的大學無用論

    「要毀滅一個國家的文化並不難,只要讓人們不再看書即可」。 美國大學校園一直是自由左派堡壘,很少有保守派人士膽敢直入敵營面對面辯論各種議題,數年來查理·柯克(Charlie Kirk)「證明我錯了」(Prove Me Wrong)辯論會吸引許多大學生來挑戰墮胎、邊境、戰爭與大學無用論,在各種針鋒相對充滿火藥味的擦撞中,柯克倡議基督教信仰和保守派觀點,為川普2024大選贏得不少年輕選票。2025.9.10在「美國回歸之旅」(American Comeback Tour)活動第一站猶他谷大學(Utah Valley University)被22歲的泰勒·羅賓遜(Tyler Robinson)一槍擊中頸部身亡,震驚全美。這件事後續激進左派不理性的嘲諷,可能導致民主黨十年都無法執政,這下DEI真成了DIE,令人駭異的是,哈佛耶魯等常春藤大學與台灣媒體與大學幾乎都是靜默的。 台灣的教育積弊已深,國高中生到校時間延後到十點救不了手機成癮,體能下降與注意力不集中,還可能加劇晚睡晚起效應,而當前大學學歷泡沫化,功利化,大學教育能否培養思辨力,人文關懷或真善美的價值觀,如柯克所言「大學的目的之一,應該是培養出一個好人」,頗為可疑。那麼大學是否真是「一場騙局(The College Scam)」? 柯克的理論是如果40%的顧客得不到期望的產品,或40%顧客吃完某餐廳中毒,這應該視為詐騙了,當今美國大學輟學率過半,畢業後所做工作也往往不須這學歷,太多人為了一紙文憑背上高額的學貸與時間成本,更有甚者,受高蹈意識形態影響,被左派洗腦,變成左派與DEI覺醒文化(woke)的犧牲品。 平心而論,柯克的說法稍嫌以偏概全,醫學法律工程需要嚴謹訓練與證照,無法自學而致,人文藝術哲學無法立即變現,但「無用之用是為大用」,仍可轉化為其他謀生方法。只要付得了學費,多念幾年書總是好事,但台灣大學教育堪憂的是思考力、閱讀力與表達力的弱化,查理柯克被暗殺的後續效應極大,全球保守勢力抬頭也波及國際情勢,但大學生無知無覺,連報紙也不看,恐怕不是好現象。真遇上這種即席辯論,能信念一致,有理有據,辯才無礙者幾希? 《約翰福音》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真理的傳播需要殉道者的血。查理·柯克31歲英年早逝,但影響深遠。他自言「比起任何政治上的勝利,我更希望看到美國年輕人的信仰復甦」。高中畢業後自學,19歲創辦「美國轉折點」(Turning Point USA,TPUSA),聲量極高,他進軍自媒體,結合多平台媒體如《查理・柯克秀》(The Charlie Kirk Show)、現場集會與選民動員,成為集政治組織者、TikTok網紅、廣播主持人、非營利組織領袖與公開演說家於一身的全方位人物。他的信念是美國右派共和黨支持的傳統價值、反對同性婚姻、反對非法移民,對女權與少數族群權益保持懷疑,強調自由經濟與小政府。 一聲槍響結束了兩個年輕人的未來,無疑悲劇,令人想起《knockin on heaven's door》(敲響天堂之門)這首歌。這首九零年代「槍與玫瑰」(Guns N' Roses, GNR)翻唱自1973年Bob Dylan的歌,後來成為反戰團體與人權團體或和平組織最愛。Bob Dylan民謠風,Guns N' Roses搖滾嘶吼,加拿大小天后艾薇兒拉維尼(Avril Lavigne)淺唱低吟的翻唱也好聽:「Mama take this badge from me媽媽幫我摘掉這枚徽章/I can't use it anymore我再也不需要它了/It's getting dark too dark to see天色越來越暗,我的視線愈來愈模糊/Feels like I'm knockin' on heaven's door感覺像是我在敲著天堂之門/Knock-knock-knockin' on heaven's door敲啊敲著天堂之門Knock-knock-knockin' on heaven's door敲啊敲著天堂之門」。 歡迎關注我的節目,在Apple podcast、Spotify、Sound On和YT都可收聽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h 19m
  8. SEP 10

    EP201-湯德章與莉莉水果店

    台南人說「歹食貴」,就是沒「著時」,還未「大出」。―李文雄 我青春時期的記憶,也是王建民回鄉必吃的「莉莉水果店」在府前路愛國婦人會館旁,是一家台南市傳承三代八十年的老店。店名為何是莉莉?為何不能稱為「冰果室」? 和美新處與湯德章有什麼關係? 第二代店長李文雄(1949-)《莉莉水果店──府城在地八十年兮記憶佮腳跡》一次告訴你。 小小一間鮮果店鋪,集結了日本殖民、二二八眼淚與美援時期的百年縮影。李文雄的父親作果菜批發,母親日語流利,氣質高雅,日治時代在日本人聚集的南門市場擺攤賣水果,1945終戰前,美軍轟炸,民生綠園陷火海,州廳(今台灣文學館)被燒毀。戰後父親在府前路蓋了間竹仔厝,賣水果與擔仔麵,母親甚至作全年無休的貼食(包飯)生意13年。1947年僅僅一街之隔,湯德章律師(1907-1947)二二八受難。3.11由高雄開來的國民黨軍隊一到台南就下令戒嚴,二、三十名憲警特務闖進他的住所,湯德章為保護台南菁英,一面徒手力抗拒捕,一面緊急將所有名單資料燒毀,挽救了當時許多請願的社會人士及成大學生性命。他堅決不供出名單,被刑求一夜後肋骨被槍托打斷,五花大綁押上卡車遊街示眾後猶怒罵不休,槍決時子彈穿入湯的鼻梁及前額,曝屍民生綠園(大正公園)。聽聞此事後,開展了李文雄尋訪其故居與後人的旅程。 李文雄說到早先台南市三輪車到處都是,美國新聞處就在旁邊,處長叫做孔固力棟康國棟(John D. Congleton) 。大姐英文名Lily,讀台南高職(今家齊高中),漂亮活潑,曾在處長家幫傭與美軍合作社當售貨員,作風十分洋派,開啟了果汁機與酪梨牛奶的先機。1957改建二層樓房後因此以莉莉水果店為名,大姊後來認識神召會牧師,遠嫁美國,並帶領全家受洗,二哥店名「迦南」即流著奶與蜜的地方之意。1979台美斷交美新處撤離,李文雄接下店務後辦《莉莉水果有約》雜誌與文化館,至今仍是知名打卡景點。 一盤精緻繽紛的美味水果,一方小店舖,承載了克難年代至今的溫暖人情與完美決心。送貨送到許文龍家裡見到李登輝,許文龍還彈烏克麗麗給他聽,這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經歷。 《莉莉水果店──府城在地八十年兮記憶佮腳跡》一書細數家族記憶與經歷,芒果、文旦、酪梨、香蕉與甘蔗,柑仔蜜切片蘸醬油糖(加甘草粉和薑末)。台南人說「歹食貴」,就是沒「著時」,還未「大出」。白露採文旦,之後是紅柚,再來才是白柚。日子流水般過去,沒人記得民生綠園的湯德章銅像與為何3.13是「正義與勇氣紀念日」,但我始終記得陳儀找湯德章做官,湯拒絕,並說:「當中國官在心理上要做貪污的準備,我不願埋沒自己的良心」。鐵錚錚的漢子,保住台南菁英青年多少條命,死時才40歲。 正義、良心與勇氣。南台灣即使傷痕累累,教育水準頗高,尊敬律師、牧師和醫師。傷心的歌,可以快樂的唱,像1978年兩首火遍舞廳的迪斯可舞曲,《One Way Ticket》(單程車票)和《Rivers Of Babylon》(巴比倫河)。同一老闆的英國樂隊Eruption(噴火合唱團)和西德波尼.M樂隊都唱過,同樣為西印度群島與牙買加黑人,會有想起被殖民或奴役的往日嗎?「Choo choo train a chugging down the track火車嘟嘟的在鐵軌上奔馳著/Gotta travel on, never coming back woo~ woo~不得不上路,再也回不來/Got a one way ticket to the blues woo~ woo~ 我買了一張直達憂鬱的單程車票…」「By the river of Babylon來到了巴比倫河邊/There we sat down. 我們坐下來/Yeah we wept耶,我們哭泣又悲傷/When we remembered Zion. 當我們想起了錫安」。 歡迎關注我的節目,在Apple podcast、Spotify、Sound On和YT都可收聽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h 14m
5
out of 5
4 Ratings

About

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說:「我們應該每天聽一首歌,讀一首好詩,看一幅好畫。如果可能的話,再說幾句合理的話」。這是一個愛書人的說書頻道,適合繁忙生活中想靜下心的你。一個快退休的老夫子,逛書店,寫書評,研究現代文學,與你分享生活中的文學、電影、音樂、時事與心靈成長。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