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师文钞》:修行的终极指南

小蔓 恭诵

印光法师(1861—1940年),名圣量,号常惭愧僧,是中国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他在民国时期对佛教的振兴和净土宗的弘扬有着深远的影响。印光大师一生致力于弘扬佛法,尤其是念佛法门,深受信众尊敬。他的著作《印光法师文钞》系统阐述了净土宗的教义,并提供了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的具体指导。 大师之《文钞》是末法时期众生在黑暗中的明灯,苦海中的慈航,出离生死轮回的捷径,横超三界的指路标。 大师的文章,佛理深遂,文辞典雅,条理清晰,深入浅出,为人们争相传诵。 1、印光法师所示修行方法,平实可靠,人人能行,故当依止。 2、《印光法师文钞》契机契理,切中时弊,对症下药,所有修行中的疑问皆可从中找到答案,故当依止。 3、《印光法师文钞》如大圆宝镜,遍照十方,能照见做人和学佛中的过失和偏差,故当依止。 4、《印光法师文钞》注重因果和信愿念佛,如法修行,今生定能往生极乐,了脱生死,故当依止。 (此处发布无任何商业相关目的,各位听友请勿打赏) 广而告之: 1、苹果用户亦可在【播客】中订阅(搜索节目名称或者复制RSS地址均可)。 1.1、《印光法师文钞》:修行的终极指南 RSS: https://www.ximalaya.com/album/102732538.xml 1.2、《印光法师嘉言录》:修行的捷径 RSS: https://www.ximalaya.com/album/102732538.xml 2、微信公众号,请关注:印祖文钞全集

  1. 往生论注跋

    17M AGO

    往生论注跋

    生死,是我们的第一大事;净土法门,是了脱生死的无上妙法。释迦如来一代时教,浩翰深广如同大海。而其中能够究竟畅达如来普度众生本怀的,唯有净土这一法门而已。 因为下劣凡夫只要真信切愿持名念佛,就可以带业往生;上等圣人如果愿意回向往生,就能够快速成佛。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与只凭自力了脱生死,难易程度的差别,就像一天与一劫的差别一样。 天亲菩萨广造诸种论著,来宏扬阐述佛法。又以《无量寿经》为宗,作了《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开示五门修法,令众生毕竟得生极乐世界。完备地显示了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之法。 针对观察这一门,详细显示了西方净土的庄严、阿弥陀佛的法力、莲池海会菩萨的功德。凡是见闻的人,都发愿往生西方。昙鸾法师,撰著了详细的注释。将阿弥陀佛的誓愿,天亲菩萨的本怀,彻底圆彰,和盘托出。 如果不是深得佛心,具有无碍辩才,哪里能写出这样的注释呢。净土这一法门,是一切诸法的归趣。所以华严会上那些所证与诸佛齐等的等觉菩萨,尚且要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 那么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马鸣菩萨、龙树菩萨、智者大师、慈恩大师、清凉国师、永明大师等诸位菩萨祖师,自行化他,同归净土,都是有来由的啊。 知道了这些,那么只执著自力、不依仗佛力的人,就会怵然惊恐,幡然醒悟,从而期望现生之中就出离娑婆,往生极乐。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常时聆听阿弥陀佛的教诲,以期证得无生法忍,圆满菩提而后已。如果认为我的话不足以相信,请向普贤菩萨质询,自然就没有怀疑了。

    4 min
  2. 项伯吹先生定海县监狱讲经参观记跋

    1H AGO

    项伯吹先生定海县监狱讲经参观记跋

    为官行政,贵在得大体。如果能得大体,那么无论大事小事,都有成效。否则的话,就只有礼仪形式,而难以得到实际利益了。大体是什么呢?就是一个“诚”字而已。当权的人行使政令,如果出于真诚,那么即使是动物,尚且能被感化,更何况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 所以才有老虎不入境内,鳄鱼迁移他方等奇事,这些都载录在史书里面。《大学》当中解释《尚书》“如保赤子”这句话时说:“以真诚的心来追求,即使不能完全实现目标,相差也不远了。” 实际上,用保养婴儿的心来保养人民,没有什么计划不能成功。《大学》当中之所以说“虽不中、不远”这样的话,是唯恐人没有诚心到极点,于是反激他,使他的心必定要真诚到极点不可。这是决断的话,而不是犹疑的话。 定海县长陶在东先生,修学佛道,爱护人民,穷理尽性,对于儒、佛二教圣人的心法,都大有所得。陶先生为官行政,只以己立立人、自利利他为根本。 刚刚到任,就痛念愚昧的人民因为失去教导,所以违犯法纪而承受囚监之苦。根源就在于不懂得因果报应、行善得福、淫乱招祸,以及生死轮回、三途恶报等事理。完全本着自私自利的野心,而不畏惧祸害他人所得的恶报,所以才会身陷牢狱之中。 因此就打算给他们宣讲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三途恶道的痛苦、佛国的安乐等事理。想必他们会怵然惊恐,立刻改正过去的错误思想,纷纷相信依从,修行以后的德业。

    8 min
  3. 心归净处跋(与刘智空居士作)

    1H AGO

    心归净处跋(与刘智空居士作)

    心,灵明独耀,洞彻十方,湛然寂静,常恒不变。有法有度,独为一切万象之主宰;无名无形,混融在一切万法之中。不垢不净,没有一尘可以安立;即色即空,具备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也不能见到。尚且没有处所,又哪里有清净可言呢。既然没有清净处所,那么心又将归到哪里呢?真如无相的实际理地,不受一尘的细缚。就连说出“心”这一字,也早已经是多余。 如果能够于此当下契入,那么心的全体大用,就彻底圆彰,了无余蕴了。这样的人就可以名为无心道人,就可以和五蕴皆空的大士,并肩站立,携手同行。就可以普遍响应众生的感念,现身为他们说法。如同一轮明月朗照中天,月影映于万千江河;一缕清风吹过虚空,万种声音随之鸣响。众生遍法界有感,菩萨遍法界有应了。 假如根机陋劣,不能够证入。那就权且在这生灭门中,指明归向证入的方法吧。既然是由于迷惑真心、追逐尘境、向外驰求,从而使得全体智慧德相,变成了妄想执著。固当精进专一,执持阿弥陀佛圣号,真信切愿,期望往生西方。 持念得久了,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一如不二。不离当下一念,而彻底证得五蕴皆空。妄想执著一旦消除,智慧德相也随之泯灭。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不离当下,而与寂光真境暗中契合。只有这常寂光,才是我们究竟安身立命的地方。希望我的徒弟智空,与遍法界的一切众生,同辞娑婆苦海,回归极乐家乡,那就太庆幸了。

    4 min
  4. 清世宗御制普陀法雨寺碑文跋

    1D AGO

    清世宗御制普陀法雨寺碑文跋

    清世宗雍正皇帝,夙世当中培植德本,乘愿再来。深入经藏,直达禅宗心源。宗门、教下都能通达,悟、证到了极高的境界。秉承佛、儒二教的法脉传承,阐扬即心即佛的无上妙道。 自从佛法流传到中国,二千年来,(若论对佛法的解悟与修证,)皇帝当中数雍正皇帝最为第一。如果不是久已证得法身,示现在这末世当中,在俗明真,广度一切众生,哪里能够如此呢。 佛法普遍利益一切众生,观音大士随顺众生根机所感而予以响应。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如果没有大智慧,便不能形容。清世宗用“时雨润物”的义理,极力发挥“法雨”的妙义。可以说是微妙契合佛心,不需比喻而自然明了啊。 我之前读《浙江通志》时,见到这篇碑文,非常钦佩。《定海厅志》当中也有完整的载录。今年春天来礼拜观世音大士,看见碑前面供了一尊玉佛,碑文被佛龛所遮蔽,没办法看清楚。 因为玉佛请来的时候,本打算暂时供在碑前,但是后来因为建玉佛殿没有地方,于是玉佛就常住在碑前了。查录《普陀山志》,也已经没有了这篇碑文的印板。心中实在是怅然,因此就恭敬地秉烛抄录下来。 然后祈请寺院的主人,用木质牌匾雕刻出来,悬挂在亭子内。又补刻了木板附入《普陀山志》。在此分别叙述其中的缘起,想必将来的诸位君子,都能够同沾法雨,共证真常啊。

    3 min
  5. 石印异僧守松草书心经跋

    1D AGO

    石印异僧守松草书心经跋

    这部《心经》文字虽然简略,义理却极为深广。性体与相用互融,而真谛与俗谛双泯;万法森罗,而一道清净。所以观照一起,色、受、想、行、识五蕴聚落顿时空灭。实相圆彰,登上常乐我净四德彼岸。 要说广大,用尽大海般的墨汁也不能诠释其中的义理;要说精微,即使寻觅一个字也了不可得。至圆至顿,最妙最玄,实在是诸佛之师,菩萨之母。 是六百卷《大波若经》的关键,是三藏十二部圣教的纲宗。实在由于大觉世尊,鉴照众生的根机而说法,智慧深广,自在无碍。或者广博,或者简约,而深妙义理全都具足。 譬如明月悬在天空,月的倒影在众水之中显现。不但大江大海当中都能显现出完全的月影,即使小到一勺水、一滴水,也无不是各各显现出全月,而没有丝毫欠缺。多么美好而伟大啊。这是由于众生具有与佛平等的真如妙心,所以感得如来宣讲了这部真空实象的深妙经典啊。 所以从唐朝到现在,闻人名士,每每书写受持这部经。多有读诵几千甚至几万遍的人。有一位奇异的僧人,法名守松,想要将这部《心经》,普遍藏纳在一切众生的八识田中,作为将来成佛的种子。 于是运用不可思议的绝妙神笔,书写这部经进行流通。友人赠送给我一本守松法师的心经书帖,我打算用石版印刷,来广泛流传。又担心有人不能完全辨认上面的字,因此把每一条经文,都用楷书写在后面。在此写几句跋文,希望自己和他人都能远离颠倒梦想,证入究竟涅槃。 必须知道,这部《心经》所在的地方,即是佛所在的地方。要想消除灾障,多得吉祥,就务必要恭敬供养,受持读诵。不可有少许的轻慢亵渎,从而自取罪过。那么度尽一切苦厄,成就无上佛道,就如同拿着票据取回自己的物品一样(稳当)啊。

    4 min
  6. 梵网经心地品菩萨戒疏注节要跋

    1D AGO

    梵网经心地品菩萨戒疏注节要跋

    佛法广大如同法界,究竟如同虚空。要说其中的关键,就只有戒定慧三法而已。然而这三法,互相包括,互相含摄,互相融合,不容各自独立。而对于初心学佛的人,持戒这件事,尤其重要。 故《楞严经》说:“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所以释迦如来初成正觉时,就宣讲了《梵网经菩萨戒》。 使得一切菩萨、梵释诸天、国王大臣、士人百姓、僧俗四众、娼优奴婢,以及三途恶道等一切众生,共同受持。所以知道这一戒法,是如来锤炼凡夫、成就圣人的大洪炉。 实在是因为六道众生,虽然有着尊卑贵贱的不同。而他们的一念心性,与三世诸佛毫无区别。只是因为宿世当中所造的善恶各有差别,导致今生的果报各不相同。 如来鉴察众生的内在本性,而不去分别众生的外在行迹,所以普劝众生受持(这一戒法)。倘若能够依教奉行,那么宿世的恶业,可以顿然消除;现生的福慧,快速得以圆满。先是明了妄心即是真心,再后来就只有真心没有妄心。自然可以恢复心性本源,亲证真如妙性了。 所以说:“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又说:“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这是如来金口为一切众生所担保的,怎能不相信呢。

    8 min
  7. 归心堂跋

    1D AGO

    归心堂跋

    真如妙心,即寂即照,不生不灭,廓彻灵通,圆融活泼,是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的根本。即使是昏沉、迷惑、颠倒,通身被业力束缚的凡夫,心体与三世诸佛完全相同,毫无差异。 所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只是因为诸佛究竟证得了真心,所以真心的功德力用,彻底得以彰显;凡夫完全迷背了真心,反而凭借着真心的功德力用之力,在六尘境缘当中,生起贪瞋痴三毒,造作杀盗淫三业。 因迷惑而造作罪业,因罪业而感得苦报。惑、业、苦三者互相引发。因因果果,相续不断。经历了微尘那么多劫的时间,长久地承受轮回。即使想要出离,也没有办法。 就像在黑暗的房间里撞上了宝贝,不但得不到受用,反而被它损伤。迷惑的心追逐于外境,背离觉性,合于六尘,也是这样的。如来怜悯众生,为众生宣讲妙法,让其返妄归真,恢复本有的心性。 最初是即于妄心而穷究真心,后来则全体妄心即成真心了。如同风平浪静,日出冰融,波浪与冰都成了水。波浪、冰、水,本来就是同一种物。波浪没有平静,冰没有融化时,与波浪平静,冰融化之后相比较,水的体性完全相同,但是外相与功用却相差很远。 正所谓“修德有功,性德方显”。如果只是依仗性德,而不从事于修德。那么尽未来际,都只能永远地成为白白具有佛性,却无依无靠的众生了。 所以《波若波罗蜜多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波惹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7 min

About

印光法师(1861—1940年),名圣量,号常惭愧僧,是中国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他在民国时期对佛教的振兴和净土宗的弘扬有着深远的影响。印光大师一生致力于弘扬佛法,尤其是念佛法门,深受信众尊敬。他的著作《印光法师文钞》系统阐述了净土宗的教义,并提供了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的具体指导。 大师之《文钞》是末法时期众生在黑暗中的明灯,苦海中的慈航,出离生死轮回的捷径,横超三界的指路标。 大师的文章,佛理深遂,文辞典雅,条理清晰,深入浅出,为人们争相传诵。 1、印光法师所示修行方法,平实可靠,人人能行,故当依止。 2、《印光法师文钞》契机契理,切中时弊,对症下药,所有修行中的疑问皆可从中找到答案,故当依止。 3、《印光法师文钞》如大圆宝镜,遍照十方,能照见做人和学佛中的过失和偏差,故当依止。 4、《印光法师文钞》注重因果和信愿念佛,如法修行,今生定能往生极乐,了脱生死,故当依止。 (此处发布无任何商业相关目的,各位听友请勿打赏) 广而告之: 1、苹果用户亦可在【播客】中订阅(搜索节目名称或者复制RSS地址均可)。 1.1、《印光法师文钞》:修行的终极指南 RSS: https://www.ximalaya.com/album/102732538.xml 1.2、《印光法师嘉言录》:修行的捷径 RSS: https://www.ximalaya.com/album/102732538.xml 2、微信公众号,请关注:印祖文钞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