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讲8讲|营销杂谈

薛铁林

是一档以营销为主题的杂谈节目。探讨营销领域的两元论,善与恶,对与错,成功与失败。两元与四项,四项有8讲,林林总总,各抒己见。可以四人也可以单聊,也可以两人,也可以请外面的人聊

  1. 14H AGO

    从影视飓风Tim被说“微服私访”,到小米法务的硬刚回复,看网红最大的坑是什么?

    这一期播客探讨了影视飓风的崛起与随之而来的翻车事件。节目中,主播们分析了影视飓风如何从专业内容创作者发展到自媒体顶流,以及在内容与人设之间的挣扎。特别是相亲角节目引发的舆论风波,让人们对自媒体人面临的挑战产生深思。主播们还对雷军的小米汽车事件进行了对比,探讨品牌危机的共性,反映出在算法时代,品牌形象与公众反应之间的脆弱关系。 【联系我们】(加微信:xuetielin 注明:胡讲8讲。进入听友群) 【时间线】 00:02:02:太子爷的影视飓风:商业帝国与个人形象的纷争00:04:53:综艺节目背后的真相:粉丝要求与个人隐私之间的界限!00:09:46:综艺节目带来多元化发展,吸引不同人群关注,无法复制的流量入口00:14:37:算法时代浪潮中的影视飓风:从爱国到恨国的舆论之旅00:19:34:小米的信誉危机:虚假宣传、质量失控等问题引发担忧00:24:31:揭秘:为什么IP更容易变现?探讨淘宝购物中的保障问题。00:29:27:名人的荣耀与困境:雷军、网红之路和公众的信任危机00:34:21:小米集团:财报好与坏,股价未来展望与风险分析00:39:14:价值观的考验:一家急速扩张的公司会走样走形吗?00:44:10:算法推荐背后的品牌标签:小米与营销环境的挑战00:49:04:个人IP的力量:董宇辉与小米的崩塌事件分析00:53:58:个人IP营销之路: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摘要】 人设的脆弱:内容顶流与产品巨头的双重危机本次对谈聚焦于内容顶流影视飓风(影视飓风)和产品巨头小米(小米)同时面临的信任危机(信任危机)。两者的危机并非孤立,而是暴露了在流量(流量)时代,强人设(人设)品牌在商业化和公众监督下的脆弱性。观众曾因其专业性(影视飓风)或性价比(小米)而赋予的溢价和信任,正在因一系列事件而迅速崩塌。 影视飓风:二创与精英傲慢的代价影视飓风(影视飓风)的创始人(Tim)因一期在相亲角拍摄的“社会观察”视频而陷入争议。该视频内容被二创(二创)剪辑后,引发了公众对其精英傲慢(精英傲慢)的指责,质疑其利用虚假人设去窥探底层生活。此外,该品牌的自有商品(冲锋衣)被爆出质量问题,使品牌陷入“内容专业,产品不专业”的两难境地,凸显了内容IP在进行商业变现时的巨大风险。 小米:从“小资”到“虚假”的诚信破产小米(小米)的危机更为深重。从致命的汽车事故到多次的虚假宣传(虚假宣传)(如潜水表、钛机身),都暴露了其在产品诚信和法律合规上的不足。专家指出,雷军(雷军)的团队在法庭上辩护称他“不懂技术”,其承诺“不作数”,这种“小字文学”(小字文学)的营销手法彻底瓦解了公众对其创始人IP(创始人IP)的信任。许多人呼吁雷军(雷军)应立即进行IP切割(IP 切割),以挽救品牌声誉。 算法的审判:负面反馈的放大与加速这场危机最核心的驱动力在于算法(算法)和流量(流量)的负面反馈机制。一旦品牌出现任何诚信上的裂缝,算法(算法)就会自动放大负面信息,而二创(二创)者则会迅速跟上,形成一个“塌方”(塌方)的舆论漩涡。对消费者而言,这种持续的冲击导致了普遍的信任危机(信任危机)。品牌形象的长期建立,终究要靠产品本身的硬实力和真实性(真实性),而非单纯的流量(流量)和人设(人设)驱动。

    59 min
  2. 4D AGO

    俞敏洪南极来信翻车:为何老板的“诗和远方”成了员工的“毒鸡汤”?

    在这期播客中,主播们讨论了俞敏洪最近发出的南极庆生信,引发了员工的不满和反感。尽管信中描绘了壮丽的南极风景,但主播们指出,俞敏洪在信中过多地聚焦于自己而忽略了员工的努力与感受。这种身份的错位导致了反感情绪的产生,主播们还探讨了有效的职场沟通方式,以及如何在内部信件中更好地与员工共情。通过对比其他成功的沟通案例,强调了领导者在沟通时应考虑员工的视角与感受。 【联系我们】(加微信:xuetielin 注明:胡讲8讲。进入听友群) 【时间线】 00:02:02:营销视角下的员工信:用户化与失交现象的反思00:04:52:内部营销与职场沟通——场景的错位与共情挑战00:09:45:老板的同理心与营销之道:探讨华为公司的案例00:14:38:老板的自恋与员工的反感:一段身份错位的全员信引发的争议00:19:32:俞敏洪的公开信:员工反应大的背后隐藏的数据真相00:24:20:沟通的错位:俞老师的企业家信号与员工的解码差异00:29:17:内部营销与领导力沟通:不仅仅是说什么,更是怎么说和什么时候说00:34:10:公司活动新思路:午休时间举办王者荣耀战队比赛,员工可以在工作中观看比赛!00:39:06:职场心理契约:不同代际员工的需求差异与挑战00:43:57:个人IP与公司:企业家在职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00:48:51:新东方教育板块、电商板块与口碑:相互影响的三个支柱00:53:43:通过反思老板与员工的链接感,探索沟通的新方式 【摘要】 沟通失败:精英视角与员工现实的场景错位 俞敏洪(俞敏洪)发出的南极来信(南极来信)作为一封全员信,在新东方(新东方)员工中引发了大规模的反弹。这封信描绘了老板的诗与远方(诗与远方),却因为时机不当和内容自恋(自恋)而完全失效。员工正面临净利暴跌(暴跌)73%的业绩压力,却收到了老板的自我歌颂,形成了强烈的场景错位(场景错位)与共情缺失(共情缺失)。 员工的抗议:反PUA的时代觉醒员工的吐槽集中在老板17次提及“我”和5次提及“南极”,却未提及员工的艰辛。这被解读为一种高高在上的“爹味”说教,直接触犯了职场新一代对奉献文化(奉献文化)和职场PUA(职场 PUA)的反感底线。他们用“在出租屋里看数字”(在出租屋里看数字)来讽刺老板的“诗与远方”,揭示出员工需求还停留在马斯洛需求层次论(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底层——生存与安全。 企业IP的挑战:如何连接“世界尽头”与“格子间”俞敏洪作为强企业家个人IP(企业家个人IP)与公司的深度绑定,导致他的个人失误被无限放大。真正的内部激励,需要的不是高高在上的“鸡汤”,而是平等的对话、及时的回报,以及对员工现实压力的正视。新东方集团旗下三大板块(教育、电商、文旅)文化各异,用一封诗意的全员信,无法实现具有链接感(链接感)和同理心的沟通。失败的沟通案例表明,最困难的不是解决业务问题,而是如何将不同层级的员工用一套具有共同情感语言的策略联系起来。 时代趋势与企业家自省:沟通的艺术在于“何时说”澎湃新闻评论指出,今天的年轻人很难复制俞敏洪的成功神话,这要求企业家必须进行自省。企业家的自我实现(自我实现)不应建立在牺牲员工的底层利益之上。一个好的领导力沟通,关键在于“怎么说与何时说”(怎么说与何时说),必须将内容与接收方的场景(场景)和需求(需求)相匹配。

    59 min
  3. 6D AGO

    B站已成“视频播客”第一分区!罗永浩、鲁豫还有各大品牌为何纷纷入局?

    这期播客我们深入探讨了视频播客的崛起,尤其是其在中国市场的迅速流行。随着制作成本的降低和用户需求的变化,视频播客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内容传播形式。我们讨论了视频播客的特点,如对谈形式、长时间内容和高净值用户的吸引力。还提到了一些成功案例,比如老罗和鲁豫,如何利用这个平台吸引观众,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视频播客不仅是内容创作的新机遇,更是品牌营销的重要渠道。 【联系我们】(加微信:xuetielin 注明:胡讲8讲。进入听友群) 【时间线】 00:02:02:从B站到小红书:视频播客的崛起路径00:04:33:视频播客:中国的新趋势与国际影响00:09:11:视频播客:营销新趋势,植入理念或产品,沉默用户发声!00:13:46:视频播客:新时代的谈话形式,满足大家的沟通需求!00:18:23:视频播客:简单剪辑,面对面交流,打造有趣又有料的脱口秀!00:22:57:视频播客:探索真实故事的力量,展现人类的伟大之旅00:27:29:标题9:抖音流量下降?视频播客或成最佳替代品!00:32:04:真实性与价值:探索品牌营销的新趋势00:36:44:挑战与创新:未来营销的趋势和趋势分析00:41:20:视频播客:创业逻辑与成功案例的思考与观察00:45:53:B站视频播客:手机端口还是小众之选?00:50:32:自媒体的崛起: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电视台的潜力! 【摘要】 新媒体前沿:访谈形式的平台迁移视频播客(视频播客)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形式,正迅速成为内容创作的流量红利(流量红利)高地。这种以30分钟到3小时的横屏长视频为主的对话形式,正被国内各大平台视为增长引擎。以B站(B站)为主要风向标,视频播客(视频播客)已成为其第一分区,并吸引了罗永浩(罗永浩)、鲁豫(鲁豫)等名人入局。其制作门槛远低于传统电视综艺,只需简单的全景和双机位设置,是替代传统访谈类节目(如《锵锵三人行》)的理想载体。 用户转向:高净值用户的“时间争夺战”视频播客(视频播客)的爆发,源于用户对碎片化内容的厌倦,以及对深度、真实故事的渴望。该格式吸引了25至40岁、高学历、高消费能力的高净值用户(高净值用户)。这些用户通常是“高沉默用户”(高沉默用户),他们偏爱独立思考,愿意花费更长的时间去深入了解一个主题或人物(如贾樟柯的访谈)。因此,平台为了抢占用户的宝贵时间(留存),正大力扶持这一能够深度锁定用户的形式。 商业价值:高变现能力与二创生态视频播客(视频播客)拥有极高的商业价值和变现(变现)潜力。首先,它为品牌提供了丰富的广告植入位(如瑞幸咖啡杯的植入)。其次,长视频内容容易被裁剪成大量的“精华片段”或“二创”(二创)短视频,在其他短视频平台进行二次传播,成为一个天然的流量放大器。此外,访谈内容可以直接植入某一个理念或产品,实现深度的品牌营销(品牌营销)。 成功公式:听、看、共情对于想要入局视频播客(视频播客)的内容创作(内容创作)者而言,成功的公式是“听、看、共情”的叠加。听,指内容的质量和知识密度;看,指画面和视觉的吸引力;共情,指话题能够触及用户内心,引发好奇和期待。只有这三点同步做到,才能有效延长用户停留时间(留存),从而获得平台的流量(流量)支持。

    55 min
  4. NOV 14

    古二放7段录音,王家卫私语比“繁花”还精彩!看古二的小红书、微博流量矩阵成功策略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深入探讨了古二与王家卫之间的争议,尤其是古二曝光的录音事件。古二,因渐冻症而面临健康挑战,多次维权却未果,他通过录音揭露了与王家卫及繁花剧组的幕后故事,涉及职场不公和创作权益的问题。王家卫的私下言论引发了广泛讨论,听众们不仅能看到一个文艺偶像的另一面,也能反思在职场中面临的权力斗争。这一事件不仅是娱乐八卦,更是对行业生态的深刻思考。 【联系我们】(加微信:xuetielin 注明:胡讲8讲。进入听友群) 【时间线】 00:02:04:娱乐圈的那些事儿:古二与王家卫的录音事件揭秘!00:04:51:古二自称编剧,曝光晴雯事件真相!00:09:50:王家卫的言论引发争议,他的电影还能引发共鸣吗?00:14:46:娱乐圈揭秘:录音长达一个小时的会议纪要引发热议00:19:43:娱乐圈的特权与阴谋:七段录音解密行业内的不寻常事件!00:24:41:名人背后的职场生态:王家卫与古二的录音揭示娱乐圈的真实状态00:29:39:娱乐圈的真实与残酷:探究李晨编剧事件背后的社会问题00:34:36:一个人性的拷问:为何明星形象与现实反差如此之大?00:39:31:一人公司:从营销角度解析事件背后隐藏的问题00:44:26:“明星事件引发舆论风暴,真相揭示背后的流量阴谋!”00:49:20:揭秘小红书笔记背后的流量驱动与事件发酵!00:54:17:古二的营销之道:如何将娱乐八卦变成社会议题? 【摘要】 流量的引爆:从署名权之争到“灭神”事件知名导演王家卫(王家卫)和电视剧《繁花》(繁花)剧组近日被卷入一场史无前例的“录音事件”(录音事件)。爆料人古奥(古奥)是一位罹患渐冻症(渐冻症)的前编剧,因被剥夺主编剧署名权而选择曝光大量工作会议录音。这起事件从单纯的“署名权之争”,迅速升级为一场针对王家卫和娱乐圈的“灭神”运动,其影响力持续在全网发酵,源于公众对其偶像形象坍塌的震惊。 营销的教科书:分段式释放与平台选择嘉宾认为,此次录音事件(录音事件)堪称营销(营销)教科书。古奥将长达数小时的录音分七段“剧集式”释放,每次都附带如演员唐嫣(唐嫣)被评“很装”或涉嫌袭警(袭警)等极具爆点的内幕,有效维持了热度。其选择在微博和小红书(小红书)等高互动流量(流量)平台首发,并巧妙地将音频包装为“会议纪要”,而非“撕逼爆料”,成功规避了审查,同时提升了内容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职场生态的缩影:弱者对强者的反击这起事件深层反映了影视圈乃至整个社会的残酷职场生态(职场生态)。古奥的低薪、兼任生活助理的经历,以及其对“大鱼吃小鱼”的丛林法则的揭露,引发了无数“打工人”的共情。他的抗争,被视为弱势一人公司(一人公司)对强势资源的绝地反击,拒绝被无情地“算掉”。 核心反思:一致性与道德底线对王家卫个人而言,录音暴露了他私下评论演员、甚至涉及职场PUA等不当言论,引发了公众对其人设(人设)和一致性(一致性)的质疑。而整个事件也促使人们反思:当艺术成就与道德底线无法统一时,公众是否还能接受这种“装腔作势”的虚伪(岳不群式虚伪)?对于创作者和一人公司(一人公司)来说,流量的爆发是一时的,但诚信(诚信)和言行一致性才是品牌永不塌方的基石。

    59 min
  5. NOV 13

    泡泡玛特神话破灭?员工直播吐槽“割韭菜”,股价暴跌40%的背后真相!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深入探讨了泡泡玛特品牌的现状及其背后的问题。近期,泡泡玛特的一则直播意外曝光,两个员工对自家产品的质疑引发热议,导致公司股价急剧下跌。节目中,我们讨论了员工对品牌价值的认同度以及情绪价值在潮玩市场中的作用。是否所有消费者都会愿意为品牌溢价买单?泡泡玛特的未来是否可持续?一起聆听这场关于品牌与消费者心理的深度对话。 【联系我们】(加微信:xuetielin 注明:胡讲8讲。进入听友群) 【时间线】 00:02:02:泡泡玛特:现象、现状与未来展望,探讨其热度和价值认同度00:05:58:潮玩的价值:探讨价格背后的IP影响力与情感价值00:11:57:苹果的高科技感与产品魅力:你对它们的热爱是否与员工一样?00:18:03:上海购物体验调查:店员态度与产品品质的关联性分析00:24:02:盲盒经济:全球火爆背后的人员与文化跟不上的挑战00:30:06:潮玩品牌复购率惊人,市值却创新低,未来发展堪忧?00:36:07:窥探迪士尼IP背后的魔力:从小到大都能感受到的欢乐00:42:09:情绪价值的可怕购买:星巴克的杯子和泡泡玛特的玩具00:48:09:奢侈品背后的独特故事:解析奢侈品与稀有性的关系00:54:11:品牌成功的关键:故事与价值观的融合的力量!01:00:12:星巴克面临挑战:如何在追求规模与保持品质之间找到平衡?01:06:14:西贝餐饮店亏损情况揭秘:员工状态是否受影响? 【摘要】 近期,泡泡玛特因直播间员工吐槽自家产品“割韭菜”而登上热搜,导致股价应声下跌,这一事件不仅是公关危机,更揭示了品牌在高速发展下面临的深层挑战。从市值狂飙到高点回落40%,泡泡玛特现象引发了我们对于“情绪价值”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深刻反思。 一、 “情绪价值”是蜜糖还是砒霜? 泡泡玛特的成功,本质上是“情绪价值”的胜利。无论是79元的拉布布挂件,还是曾被炒至天价的隐藏款,消费者购买的并非产品本身的物理价值,而是一种情感寄托、社交货币和身份认同。这种由稀缺性、潮流文化和粉丝经济共同构建的非理性消费,是新消费时代品牌快速崛起的关键。然而,当品牌过度依赖这种由算法驱动的短期热度,而忽略了产品品控、客户服务和品牌文化等基本功时,“情绪价值”就可能变成反噬自身的毒药。用户反馈中频繁出现的品控瑕疵、糟糕的售后体验,以及员工对品牌价值缺乏认同,都表明泡泡玛特的品牌“厚度”未能跟上其扩张速度。 二、 长期主义的缺失:从“草台班子”到可持续品牌的鸿沟 一个品牌的伟大,根植于其深厚的文化故事和价值观。迪士尼用百年时间构建了强大的IP宇宙,星巴克通过“第三空间”的故事传递着一种生活方式。这些品牌之所以能穿越周期,是因为它们为消费者提供了超越产品本身的稳定价值。相比之下,泡泡玛特更像一个踩中风口的“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其IP更迭迅速,但缺乏能够沉淀为经典的叙事内核,导致用户复购率从高点的57%下滑至45%。这种模式或许能快速“搞钱”,实现短期暴富,但难以构建长久的品牌护城河。 企业领导者需要通过持续的教练学习完成认知升级,理解从“爆品思维”转向“品牌思维”的重要性。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灵活的一人公司,在当下的商业环境中,若只追求流量变现,而缺乏对品牌价值的敬畏和对消费者的真诚,最终都可能陷入“德不配位”的困境,被迅速变化的潮流所抛弃。从西贝的预制菜风波到瑞幸的模式创新,市场最终会奖励那些真正将管理、品质和用户价值落到实处的品牌。泡泡玛特若想走得更远,必须回答一个根本问题:当热潮退去,它还能为消费者留下什么?

    1h 12m
  6. NOV 10

    山姆新CEO遭全网抵制!“阿里味”到底惹了谁?他会被骂下台吗?

    在这一期播客中,主持人们讨论了阿里高管入驻山姆的问题,引发了广泛的网友争议。尽管新CEO刚刚上任,却因山姆的负面评价而成为“背锅侠”。节目深入探讨了山姆与阿里文化的差异,以及网友对阿里高管的普遍不满。听众们将了解到,阿里人的“江湖味儿”如何影响山姆的品牌形象,以及消费者在信任与期待之间的纠结。节目不仅分析了商业策略的转变,更揭示了背后复杂的情感因素。 【联系我们】(加微信:xuetielin 注明:胡讲8讲。进入听友群) 【时间线】 00:02:02:山姆会员店:中国市场的成功商业案例,还是陷入了信任危机?00:04:36:山姆式选品:解读采购背后的奥秘,阿里味儿的影响力!00:09:19:山姆超市与阿里巴巴:不同企业文化导致的结果导向与圈子文化00:13:58:山姆会员店:品质与体验的守护者,还是消费主义的叛逆者?00:18:35:山姆超市:品质保障与消费者信任的背道而驰?00:23:19:淘宝CEO的到来引发的山姆招聘风波:背后的真相揭秘00:27:58:山姆超市:追求高业绩增长背后的挑战与思考00:32:38:盒马形象好转,用户量增加,对山姆的挑战越来越大00:37:18:拼多多与阿里系:互联网公司的价值观和人品问题00:41:58:山姆会员店:产品丰富,但价值观是否与中国市场相融?00:46:38:山姆超市遭遇挑战:中国消费者对高品质的需求与供应链限制之间的平衡00:51:17:挑战与机遇:刘鹏面临的困境与未来方向 【摘要】 史无前例的抵制:CEO上任即成“背锅侠”近日,山姆会员店(Sam's Club)任命前阿里(阿里)高管刘鹏为中国区新任CEO的消息,引发了史无前例(闻所未闻,史无前有的)的舆情(群嘲 / 舆情)风暴。这位新CEO上任仅一周,尚未推行任何新政,就遭到了网友(网友们)集体“喊下课”。这起事件的背后,是消费者对山姆(山姆)近期一系列“变味”操作的信任危机(信任危机)的集中爆发。 危机的根源:价值观的错位山姆(山姆)的成功,源于其为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这一部分人)打造了一个“避风港”(避风港)。其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品质为先”和“严选”,消费者支付会员费,购买的是一份“闭眼买”的省心和信任。然而,自2024年7月起,山姆开始出现下架低利润产品、引入非独家商品、甚至熟食配料表不透明等问题,这被视为其总部为追求“扩张速度和成本效率”(扩张速度和成本效率的优先级显著提升)而发生的价值观(价值观)漂移。 “阿里味”的恐慌:当“务实”遭遇“狼性”任命一位带有浓厚“阿里味”(阿里味儿)的高管,彻底点燃了消费者的恐慌。在公众认知中,“阿里味”代表着“结果至上”、“追求GMV(GMV)和DAU(DAU)”、“流量(流量)操控”和“内卷”(内卷呀)。消费者担心,山姆正从一个“品质驱动”的买手平台,堕落为一个“运营驱动”(运营驱动)的流量(流量)平台。新CEO上任前就开始测试的“AI精修图”事件,更被视为这种“阿里味”(阿里味)入侵的证据,尽管他本人很可能是无辜的“背锅侠”(背锅的)。 烫手的山芋:一场“必败”的公关这场舆情(舆情)风暴让山姆(山姆)陷入了两难。新CEO面临的局面极为艰难:任何大刀阔斧的改革,都将被置于网友(网友们)的放大镜下审视,极易引发新的舆情(热点又来了呀)。有观点认为,新CEO很可能在半年内因无法平息众怒而“下马”,成为这场价值观(价值观)冲突的“替罪羊”。这场危机也凸显了,当企业(如小米(小米)或西贝(西贝))被过度“神化”后,一旦其行为(如“小字文学”(小字文学))背离了公众的高期待,就极易遭遇毁灭性的品牌反噬(品牌反噬)。

    56 min
  7. NOV 7

    星巴克中国40亿美金“卖身”博裕资本,是“躺赢”还是“断臂求生”?

    新东家博裕资本(博裕资本)虽是顶级私募 ,但其“投资者”身份能否转变为“经营者”身份,被打上了巨大问号 。博裕高调宣布计划将门店从8000家扩张至2万家 ,这一战略被认为是对星巴克核心品牌定位(品牌原有的一些调性 / 定位)的根本性误读 。 【联系我们】(加微信:xuetielin 注明:胡讲8讲。进入听友群) 【时间线】 00:02:00 星巴克出售百分之六十的股权:是一笔合理的买卖吗? 00:04:38 星巴克:挑战两万家门店的野心与困惑 00:09:16 星巴克的未来之路:高端品牌与价格优惠的平衡之道 00:13:57 咖啡行业的新潮流:瑞信与库迪的崛起与中国市场 00:18:38中国电力市场之卷轴:绿色能源、芯片和星巴克的对比分析 00:23:18 星巴克与麦当劳:中国消费者品味的转变与店址选择的考量 00:27:54 星巴克未来何去何从?收购事件引发商业版图转变 00:32:35 如何提升品牌知名度:从一线城市到三四线城市的挑战与机遇 00:37:17星巴克未来CEO人选引发关注,中产市场潜力巨大! 00:41:58 外企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优势:麦当劳与星巴克的案例分析 00:46:37西贝的服务质量与菜品成本分析:充值VIP与预制菜的利与弊 00:51:17 长期发展的过程:星巴克在低价游戏市场的挑战与机遇【摘要】 “终于被卖了”:一笔精明的交易星巴克(星巴克)中国业务出售的消息终于尘埃落定。博裕资本(博裕资本)以40亿美元收购了其60%的股权。这被普遍视为一笔对星巴克总部极为有利的交易:它不仅一次性套现40亿美元,还保留了40%的股权,未来仍可“躺着拿钱”,而无需再为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复杂运营而烦恼。这一模式与麦当劳(麦当劳)的“金拱门”交易如出一辙,也反映了外企(外企)在应对中国市场“太卷了”(太卷了)的竞争速度时的普遍困境——缓慢的总部决策流程已无法适应本土对手的快速迭代。 投资人下场:“2万家门店”的战略错位新东家博裕资本(博裕资本)虽是顶级私募,但其“投资者”身份能否转变为“经营者”身份,被打上了巨大问号。博裕高调宣布计划将门店从8000家扩张至2万家,这一战略被认为是对星巴克核心品牌定位(品牌原有的一些调性 / 定位)的根本性误读。星巴克的成功基石一直是其开创的“第三空间”(第三空间)理念——一个用于商务洽谈和休闲的“ premium 空间”。如果为了迅速扩张而转向“瑞幸”(瑞幸)或“蜜雪冰城”式的小店外带模式,其品牌价值将被稀释。 优势不再:当“第三空间”遭遇更优选项更严峻的是,星巴克的传统优势正全面褪去。在竞争激烈的下沉市场(45线城市),消费者对咖啡的认知可能更多来自瑞幸(瑞幸)而非星巴克 。在一二线城市,其“第三空间”的地位也正被“一尺花园”等更具特色、餐品更丰富、环境更舒适(如提供充足插座)的本土品牌所取代。同时,星巴克曾作为商场“流量引擎”所享有的巨额租金补贴和装修优惠等特权,也已不复存在。 前车之鉴:星巴克会成为下一个“西贝”吗?讨论中提到了西贝(西贝)的案例。一位嘉宾作为曾经的忠实用户,在近期为了消耗储值卡再去消费时,发现其128元的招牌牛肋骨竟是“预制菜”(预制菜),并且是用塑料盒直接加热的。这种“背叛感”让她彻底放弃了该品牌。这对星巴克是极大的警示:在产品和体验已不再具备绝对优势时,贸然放弃“第三空间”的高端定位去打价格战,很可能使其陷入和西贝(西贝)一样的品牌定位(定位)混乱,最终失去核心用户。

    56 min
  8. NOV 4

    从亚马逊、微软这些硅谷大公司裁员,到AI时代人才“学习能力”的激辩!

    本期播客聚焦于科技行业裁员潮,探讨了硅谷和中国市场的现状与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许多知名公司如微软和亚马逊正在进行大规模裁员,背后反映的是人才结构的变化与市场需求的转型。主持人们讨论了这一现象的原因,以及对于工程师和从业者的影响,他们需要面对新的职业挑战和出路。同时,节目也对未来的工作模式进行了展望,认为个体创业和灵活就业可能成为新的趋势。 【联系我们】(加微信:xuetielin 注明:胡讲8讲。进入听友群) 【时间线】 00:02:00:科技巨头裁员浪潮:亚马逊、英特尔与裁员背后的市场变化00:05:36:科技行业的裁员潮:美国与中国的情况对比分析00:11:11:AI赛道与互联网行业的转变:工程师们的出路与挑战00:16:43:裁员背后的战略调整:解读亚马逊裁员事件00:22:26:AI时代下,专家型人才与流程化的挑战:职场前景何去何从?00:28:03:创业公司与大公司:招聘与裁员的思考方式对比00:33:40:职场生存之道:适应变化、寻找备选方案的能力00:39:17:互联网行业的挑战与机遇:年轻人的优势与年龄歧视的存在00:44:54:AI时代,快速学习能力是关键,但选择学习什么才更重要!00:50:31:给他报什么礼物?英语、翻译工具和阅读原版书的重要性!00:56:07:突破英文障碍:如何在AI时代利用翻译工具提高工作效率?01:01:45:教育的未来:个性化服务与AI技术的结合 【摘要】 裁员常态化:AI只是“压垮骆驼的稻草”?近期,微软、亚马逊、英特尔等硅谷大厂(硅谷大厂)再次曝出大规模裁员(裁员)计划,累计裁员规模已逼近十万人。许多自媒体将此归咎于企业转向AI(AI)战略,即从“堆人才”(堆人才)转向“堆显卡”(堆显卡)。然而,深入分析发现,AI只是催化剂而非唯一原因。以亚马逊为例,其在疫情期间员工人数激增至150多万,组织本就极度臃肿。裁员是为了削减高昂的AI投入成本,并解决官僚主义、减少中层管理人员,这本身就是企业战略调整的正常操作。 裁员的“鄙视链”:谁是高危人群?这轮裁员(裁员)也显现出新的趋势:有经验的专家型人才反而被保留,而缺乏经验的新手(如初级咨询师和码农)以及事务性的中层管理岗,正成为被AI(AI)替代的高危人群。同时,企业在招聘时也变得更加苛刻,甚至出现了只招“一到三年”工作经验员工的极端情况,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就业市场供过于求的残酷现实。 一人公司的崛起: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破局”面对大厂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索一人公司(艺人公司)或超级个体的道路。这不仅是经济形势下的被动选择,更是一种主动的职业转变。在AI(AI)工具的加持下,个体的能力被极大放大,一人公司(一人公司)的门槛正在降低。然而,这也要求个体必须从“螺丝钉”式的专才,进化为需要懂营销、懂产品、懂流量的“全才”(全才)。 教育的焦虑:当“护城河”变成“围城”大厂的裁员(裁员)风波也倒逼人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意义。当AI(AI)可以轻易取代重复性脑力劳动时,传统的应试教育和单一的技能培训(如英语)正迅速贬值。讲者们讨论认为,未来教育的真正价值,不再是灌输特定知识,而是培养快速学习的能力(快速学习的能力)、综合能力(综合的一个能力)以及坚韧的毅力(抗挫折的,毅力的,坚韧的这种品质)。在这个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成为常态的时代,唯一的“护城河”是构建自己独一无二的综合能力,以应对不可预测的未来。

    1h 7m

About

是一档以营销为主题的杂谈节目。探讨营销领域的两元论,善与恶,对与错,成功与失败。两元与四项,四项有8讲,林林总总,各抒己见。可以四人也可以单聊,也可以两人,也可以请外面的人聊

You Might Also Like